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初學把脈

     圖書 館員 2011-07-07
    初學把脈 基礎
     - red303 - 十年一劍:2007-2016
    中醫把脈左手把什么右手把什么脈怎么通過把脈了解人體健康狀況
    中醫脈學是比較復雜而主觀的問題
    1、現在臨床把脈多取寸口脈,即把雙手橈動脈,分寸、關、尺,醫生三只手指并排把于脈上,食指近腕端為寸,中指為關,拇指為尺。寸口脈屬手太陰肺經,肺朝百脈,故身體各個部位的狀況都可通過經絡反應到寸口脈上。
    2、分候:歷代分候不甚一致,而普遍公認的為左手脈候左半身狀況,右手脈候右半身狀況;寸脈候上焦(約為膈上),關脈候中焦(約膈下至肚臍),尺脈候下焦(約為臍下);左寸候心,左關候肝,左尺候腎,右寸候肺,右關候脾,右尺候腎(尺部亦有左候腎,右候命門之說)。
    3、浮中沉:把脈時手輕按(舉)為浮,中取為中,重按為沉。這樣三部九候都齊了。
    在把脈的時候通過脈跳動的次數、浮沉、力度、寬窄、頻律等等綜合分析與正常脈象對比而得出異常脈象的不同之處,從而得出脈象所主病證。
    如:一息(醫生把脈時均勻呼吸一次)四至(脈跳動四次,偶有五次)為平脈(正常脈),一息三至為遲脈,多主寒證;一息六至為數脈,多主熱證;舉之有余、按之不足為浮脈,多主表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為沉脈,多主里證等等,這樣的單種脈像就有二十七種,再加上復合脈像就更多。通過這些就可以綜合把握疾病現階段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熱虛實)等情況從而為醫生判斷病證提供依據。

    診脈傳心訣

    診家之要四般脈,浮沉遲數為之則。浮沉輕重指端詳①,遲數息中分緩急②。浮而無力即為虛③,浮而有力便為洪。脈沉而無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為實。遲而有力滑脈居⑤,遲而無力緩與澀⑥。數而有力為緊弦⑦,數而無力為芤脈⑧。浮遲即是表間虛,沉遲即是里冷極。浮數原來表熱真,沉數原來里熱炎。此言不出古人書,是我傳心之秘識。
    按:脈學講的越繁瑣,初學的人越難掌握。前人曾說:"切脈之事,明于書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謂"胸中了了,指下難明"。本訣以浮、沉、遲、數四脈為綱,再從四脈的有力無力分出虛、實、洪、弱等十種脈象。這種以綱帶目,從簡到繁,先易后難的診脈方法,使初學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對諸脈脈象形容不夠全面,間或有與歷代脈學說法不盡符合處,但因作者已經申明"此言不出古人書,是我傳心之秘識",故未修改。讀者可參閱其它脈學,結合實踐,互相印證。
    ① 輕手按于皮膚之上即見者,謂之浮脈。重手按至肌肉之間始見者,謂之沉脈。
    ②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脈來三至謂之遲脈。一息脈來六至謂之數脈。(數:讀朔,當快講。)
    ③ 虛脈,遲大而耎,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④ 極耎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者.謂之弱脈。
    ⑤ 崔嘉彥《脈決》謂滑脈:"遲而有力,滑而流利" 又謂:"滑脈如珠,往來旋轉"。
    ⑥ 緩脈:一息四至,應指和緩.往來自勻。澀脈:細而遲,往來難。
    ⑦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數如切繩。弦脈:端直以長如張弓弦。
    ⑧ 《脈經》謂:芤脈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如捻蔥狀。
    諸 脈 主 病
    浮為風虛芤失血,滑為吐逆實為熱,弦為拘急緊為疼,若是洪來多發熱。沉寒積痛微①冷結,緩主風虛澀少血,遲病冷頑伏積攻,濡弱氣血少分別②。長為壯熱短為食,虛脈心中多恍惚,促③緣積聚熱相攻,結④為陰寒有所積,動⑤為驚悸血崩淋,牢⑥為寒痛木乘牌,代⑦為正氣已飄離,細⑧是精枯形瘦極。
    ① 微脈:極細而耎,若有若無,按之若欲絕,至數不明。
    ② 濡脈:虛耎無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輕手乍來,重手卻去,主血虛,又主濕。弱脈主氣虛。
    ③促脈:古人有兩種解釋,數時一止叫促脈(脈經);脈博急促也叫促脈(脈學輯要)。
    ④結脈:往來緩慢,時一止復來。
    ⑤動脈:古人有兩種解釋,一謂"動乃數脈,見于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瀕湖脈學》)。一謂"數而跳突名動"(《脈學輯耍》何夢瑤)。
    ⑥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
    ⑦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且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
    ⑧細脈:細直而耎,若絲線之應指。特點是脈窄,且波動小。
    診 脈 總 要
    脈中義理極微玄,一診傳心即了然。左寸心脈浮大散,左關肝膽脈長弦,右寸肺脈浮澀短,右關脾胃緩大兼,兩尺屬腎宜沉軟,此為無病體安然。
    春脈弦兮夏脈鉤,秋脈毛兮冬脈石①,順時為吉逆為兇,指下須詳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脈一盛,便是風寒暑濕癥,惡寒發熱更無殊,四脈四癥要審定。浮而無力是傷風,浮而有力傷寒癥,浮而虛者暑傷心,浮而緩者濕之病,發散滲利不可差,用藥和平保元命。
    右手氣口脈一盛,便是內傷飲食癥。內傷勞倦脈浮洪,飲食傷脾脈洪盛。又有七情氣所纏,喜散怒弦憂澀認,悲緊思結恐為沉,驚則脈來動不定,平其胃氣保安全,實實虛虛能損命。
    左關脈實肝有余;右關脈澀脾土虛。左關澀兮血不足;右關滑兮食積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結,左尺遲兮陽事衰,右尺數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號和平,更加一至無大疴,三至為遲一二敗,兩息一至即云殂,六至為數七至極,八脫九險十危急。脈無上下陰陽絕,脈無來去本元枯,動止頻頻不久矣,直須決絕莫含糊。大凡診脈要數息,五十不止身無疾,指下欣欣生意多,雖然有病將安逸。
    ①鉤:脈來疾去遲曰鉤,亦即今之洪脈。毛:即今之浮脈。李士材謂系浮澀,亦通。石:脈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關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氣口。
    診 脈 六 法
    切脈下指先看心,心脈浮大為正形。浮而有力心經熱,熱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風寒弦又緊,頭疼寒熱數難平。驚悸怔忡沉細弱。上焦蓄熱洪大應。 (心脈)
    次看肝臟弦又長,總然有病也無妨。忽然浮大風為患,緊帶洪兮瘧痢當。微澀原來陰血少。數為著怒緩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實知肝火。沉細為虛亦是常。 (肝脈)
    若逢腎脈沉無病,洪大須知陰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為妊。弦緊極虛芤下血。痛連腰脅現微沉。五心煩熱洪無力。犯著房勞數不寧。(腎脈)
    右寸診之浮短澀,肺家清凈病無干。邪氣上沖多發嗽,洪大分明仔細看。弦緊必然咽燥破。數時胸府熱難安。浮而有力風外感。沉主生癰滑生痰。(肺脈)
    脾家性燥宜遲緩,倘逢滑數知傷食。洪大原來胃火熾,弦緊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瘧疾。虛汗泄瀉腹膨膨。噯氣吞酸是數熱。土不制水肢浮腫,沉細而微見腎脈。 (脾脈)
    命門相火只宜靜,雖然沉細未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陰虛盜汗肌消甚。浮洪嘔血夢遺精。滑數昏花耳聾癥。遲緩多緣下部寒。女子旺時應有孕。(命門脈)
    三部總看歌
    三部俱浮肺臟風。惡寒發熱鼻難通。沉遲冷積真元憊。弦數猖狂怒氣沖。兩手緊兮寒與食。二關緩作痹和癃。虛濡微澀陰陽竭,洪滑不堪久病逢
    發言須當理
    病人問所便(問所便者,問其居處、動靜、陰陽、寒熱性情之宜也)。如問其為病熱,則便于用寒。問其為病寒,則便于用熱。嘗有居奧室之中、帷幔之內,甚則復以帛蒙首,不言所病,令人診候,若細問因由,便謂醫業不精。既不能望形色、聞聲音,又不能問病情,只憑切脈,以決百病之死生,茍非通明之士,何能若是。故醫者必須徐徐問其所苦何物,所思何物,所欲何物,所疑何物,年之少長,形之肥瘦,飲食起居若何,二便通塞若何,所發之始與今之方病。病經幾日,曾服過何藥。婦人室女須問經事若何。產后須問惡露有無多少。小兒但見憎寒壯熱,須問曾經發斑疹否。凡諸病痛,須問曾跌撲損傷否。此為***,務要一一詳審,以彼所說,校吾所診,或同或異,以折衷之,則萬全之功,庶可收矣。
    應該從浮沉遲數來學習這樣你進步就快了。
    在我看來,這樣真的是一個好方法,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好方法。
    相信學中醫診脈的都看28種脈象,再看5絕脈,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輩子也見不全。

    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脈象是什么,一個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緩均勻,即為有神,為常脈,其余即為病脈,當然也要考慮特殊人群,如老人脈略弦,小孩脈數,胖瘦,春夏秋冬,相信書里也不泛記載。

    知道了常脈,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種脈象,即浮,沉,遲,數,浮脈輕輕搭手既得,沉脈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為遲脈,大于4次的為數脈,浮脈在人體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證,沉脈主里證,遲脈主寒,數脈主熱,也有例外的,如浮脈,如果陰分虛極,陽亢于外,也現浮脈,且多浮而有力,多屬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們的手上,以枕后高骨為關脈,前面為寸,后為尺脈,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脈主心,小腸,關脈主肝膽,尺脈主膀胱,腎右手,寸脈主肺與大腸,關脈脾胃,尺脈腎與命門。

    在寸,關,尺,上分寸為陽,尺為陰,浮為陽,沉為陰,這樣結合浮沉遲數,我們就可以對人體的陰陽,表里,寒熱,大致分清了。在結合有力,無力,有力為實,無力為虛,然后看脈形長短,長為有余,短為不足。這樣就可以把,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分清了。最后結合部位,看所體現的脈,在臟器分部屬于何臟就可以斷病了。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把這些脈象再重新組合,因為臨床會有很多脈象組合在一起,如,浮遲,浮數,浮長,浮細,同樣,沉脈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數,都需要我們結合起來細細分析。

    舉個例子,如左寸沉短而無力,寸關平脈。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無力也主不足心脈不足會導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動輸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會導致腦供血不足,會出現頭暈,記憶力減退,健忘。全身無力,每天懶洋洋的。

    如左尺脈見沉數,沉主里證,主陰,數主熱證,在病位在腎與膀胱,那么就是腎與膀胱有熱,會出現小便黃,熱,手腳發熱,腰膝酸軟,盜汗等癥狀。

    再如,寸脈浮數,尺脈沉細,寸脈主陽,數主熱,浮脈也主陽,尺為陰細為不足,結合起來就是陰虛不制陽,陽浮于上,這樣的病人必然會頭暈,用藥也可補陰潛陽為治。

       再一個就是,要多實踐,我們周圍有很多人,我們的朋友親人,我們都可以作為實習對象,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多練才會出成績。我剛開始時,一天有時看幾十人,看完之后對比一下,看哪對了哪錯了,總結,慢慢的就熟練了。診脈的時候一定要綜合分析,分部,分臟器,每個臟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現了寒熱,表里,陰陽,虛實會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診而診病,古人的四診合參是很有道理的。
       再說就是生男生女的問題,書上說左手脈疾為男,反之為女,老師也這么講的,我的經驗是在40天左右時很準幾乎不差,過了4,,5個月準確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準吧,也許還要提高水平,呵呵。
     
    初學把脈 理論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兩大思想觀念。中醫看病是望、聞、問、切四診結合,從整體上來診治疾病,單用一種診斷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體的信息不僅僅表現在脈象上,有的還反映在膚表、聲音、嗅味上等。僅憑脈象是單一的、不全面的,容易產生誤差。四診各有各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不能以脈診取代其他的診法,而應四診合參,進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先從把脈學起:

    診脈有寸口診法、人迎寸口診法、張仲景三部診法等,現在常用的是寸口診法。診脈部位是手腕內側,腕后高骨(橈骨莖突)旁,橈動脈搏動處。高骨對應的橈動脈搏動部位是關部,關之前為寸部,關之后為尺部。寸關尺的稱呼,最早見于《內經》,寸口診法發展于《難經》。寸、關、尺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在左手,寸對應心,關對應肝,尺對應腎(腎水)。在右手,寸對應肺,關對應脾,尺對應腎(命門)。

    常見的脈象如下,我得好好品品那些脈象的形容詞: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特點為脈搏部位表淺。主病:表證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于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特點為脈搏部位較深。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于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脈象常遲,屬生理狀態。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特點是較正常脈搏至數快。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應指松軟,是一切無力脈的總稱。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應指圓滑,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主病:痰飲,食積,實熱諸證.多見于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來大去長。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于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結脈:脈來緩慢,有不規律的間歇。主病:陰盛氣結,寒痰,淤血。分析:陰寒內結,脈道氣機受阻,故脈來緩慢而時一止。寒痰淤血,氣結不疏,脈氣阻滯,故氣虛血弱致脈來遲而中止者,則結而無力。

      代脈:脈有歇止,止有定數。主病:臟氣衰微。分析:臟氣衰弱,元氣不足,使脈氣不能銜接。

    正常脈象如下,作為對比:

      正常人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常脈為三部有脈,一息四至(每分鐘脈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節律均勻,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尺脈沉取不絕。稱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氣,脈搏表現和緩,從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脈搏應指有力柔和,節律整齊;有根。主要表現為尺脈沉取不絕。

      此外,脈象與內外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由于氣候,年齡,性別,體質,勞逸及精神狀態等因素的影響,脈象也會發生某些生理變化。例如一年四季,脈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脈急數,青壯年脈多有力,老人脈稍弦,婦女脈象較男性脈象弱而略快;胖人脈稍沉,瘦人脈稍浮;勞力之后,飲酒,飽食或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來較弱;腦力勞動者脈多弱于體力勞動者等。這些均應與病脈相鑒別。另外,少數人橈動脈走向異常,脈可不顯現與寸口,如有的顯于寸口的背側,名曰“反關脈”;有的從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飛脈”。這都不屬于病脈。

     中醫治病的步驟

    在國圖看了幾日中醫的入門書籍,終于弄清楚了,中醫治病的步驟,竊以為有一下幾步:

    一、收集原始數據:望聞問切,并作詳細的四診記錄;

    二、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病的數據(癥):結合八綱辨證、經絡辯證等體系分析四診數據,得到病癥所在位置、虛實等;

    三、對癥著手解決問題:分析病的數據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跟病者溝通生成最終解決方案

    1、若用藥,似用兵——分主將,導引,副將等

    2、若用針石等物理療法,必須通經絡,經筋。

    接下來我就要開始逐個熟悉掌握這每個環節。

    四診需要經驗,我還是先把十二正經背會了吧。。。
     脈學

     瀕湖脈學·七言訣

      浮(陽)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去可驚。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陰)
      體狀詩: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主病詩: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潰并泄痢,腎虛腰及下元痌。
      遲(陰)
      體狀詩: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陰須益火之原。
      相類詩:脈來三至號為遲,小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主病詩: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數(陽)
      體狀詩: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里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詩: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主病詩: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
      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當關胃火并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滑(陽中陰)
      體狀詩: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主病詩: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當關宿食肝脾熱,渴利淋看尺部。
      澀(陰)
      體狀詩: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人非孕即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從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虛(陰)
      體狀相類詩: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主病詩: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氣莫蹉跎。
      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痹傷精血,卻在神六兩部居。
      實(陽)
      體狀詩: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相類詩: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主病詩:實脈為陽火郁成,發狂譫語吐頻頻;或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
      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痛舌強氣填胸;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實腰腸痛不通。
      長(陽)
      體狀相類詩:過于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詩: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短(陰)
      體狀相類詩: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
      主病詩:短脈惟于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痛尺腹疼。
      洪(陽)
      體狀詩: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詩: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主病詩: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躊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微(陰)
      體狀相類詩:微脈輕微徶徶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于微略較粗。
      主病詩: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癉痛呻吟。
      緊(陽)
      體狀詩: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見弦脈。
      主病詩:緊為諸痛主于寒,喘咳風吐冷痰;浮緊表寒須發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緩(陰)
      體狀詩: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飐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風遲脈。
      主病詩:緩脈營衰衛有余,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芤(陽中陰)
      體狀詩:芤形浮大軟如蔥,邊實須知內已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失血革血虛。
      主病詩:寸芤積血在于胸;關里逢芤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弦(陽中陰)
      體狀詩: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主病詩: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癥瘕察左關;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革(陽)
      體狀主病詩: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并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見芤、牢。
      牢(陰中陽)
      體狀相類詩: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寒則牢堅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濡(即軟字,陰)
      體狀詩: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后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詩: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于微。
      主病詩: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
      弱(陰)
      體狀詩: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見濡脈。
      主病詩: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散(陽)
      體狀詩: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胻胕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細(陰)
      體狀詩: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詩:見微、濡脈。
      主病詩: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
      伏(陰)
      體狀詩: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相類詩:見沉脈。
      主病詩: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痰或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后疝疼還破腹。
      動(陽)
      體狀詩: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相類詩:見數脈。
      主病詩: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陽)
      體狀詩: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郁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結(陰)
      體狀詩: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代(陰)
      體狀詩: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涂。
      主病詩:代脈原因臟氣衰,腹疼泄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脈象

    1.浮脈

      「脈象特征」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余。

      「臨床意義」主表證,亦主虛證。

    2.沉脈

      「脈象特征」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臨床意義」沉脈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

    3.遲脈

      「脈象特征」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相當于每分鐘脈搏60次以下)。

      「臨床意義」遲脈主寒證,有力為寒積,無力為虛寒。

    4.數脈

      「脈象特征」脈率增快,一息脈來五至以上 (相當于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 .

      「臨床意義」數脈主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5.洪脈(附大脈)

      「脈象特征」脈體寬大,充實有力,狀若波濤洶涌,來盛去衰。

      「臨床意義」洪脈主氣分熱盛,亦主邪盛正衰。

    6.微脈

      「脈象特征」脈形細小,脈勢軟弱,按之欲絕,若有若無。

      「臨床意義」微脈主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7.細脈(小脈)

      「脈象特征」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

      「臨床意義」細脈主氣血兩虛,諸虛勞損。又主濕病。

    8.散脈

      「脈象特征」浮散無根,稍按則無,至數不齊。

      「臨床意義」散脈主元氣離散,臟腑之氣將絕。

    9.虛脈

      「脈象特征」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

      「臨床意義」虛脈主虛證。

    10.實脈

      「脈象特征」三部脈舉按均有力。

      「臨床意義」實脈主實證。

    11.滑脈

      「脈象特征」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應指圓滑。

      「臨床意義」滑脈主痰飲,食滯,實熱。

    12.澀脈

      「脈象特征」脈細而緩,脈率和脈力不勻,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

      「臨床意義」澀脈主傷精,血少,氣滯血瘀,挾痰,挾食。

    13.長脈

      「脈象特征」脈形長,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臨床意義」長脈主肝陽有余,陽盛內熱等有余之證。

    14.短脈

      「脈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滿部。

      「臨床意義」短脈有力為氣郁,無力為氣損。

    15.弦脈

      「脈象特征」端直而長,如按琴弦,脈勢較強、較硬。

      「臨床意義」弦脈主肝膽病,諸痛,痰飲,瘧疾。

    16.芤脈

      「脈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臨床意義」芤脈主失血,傷陰。

    17.緊脈

      「脈象特征」脈來緊張,狀如牽繩轉索。

      「臨床意義」緊脈主寒、痛、宿食。

    18.緩脈

      「脈象特征」一息四至、來去緩怠。

      「臨床意義」緩脈主濕病,脾胃虛弱。

    19.革脈

      「脈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臨床意義」革脈多主精血虧虛。

    20.牢脈

      「脈象特征」脈位沉,輕取中取均不應,其形大體長,勢微弦,力強,堅牢不移。

      「臨床意義」牢脈主陰寒內實,疝氣癥瘕。

    21.弱脈

      「脈象特征」極軟而沉細。

      「臨床意義」弱脈主氣血不足。

    22.濡脈

      「脈象特征」浮而形細,勢軟,搏動力弱,不任重按,按之則無。

      「臨床意義」濡脈主諸虛,又主濕。

    23.伏脈

      「脈象特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

      「臨床意義」伏脈主邪閉,厥證,也主痛極。

    24.動脈

      「脈象特征」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

      「臨床意義」動脈主痛,驚。

    25.促脈

      「脈象特征」脈來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臨床意義」促脈主陽盛實熱,氣血痰飲宿食停滯,亦主臟氣衰敗。

    26.結脈

      「脈象特征」脈來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臨床意義」結脈主陰盛氣結,寒痰血瘀,癥瘕積聚。亦主氣血虛衰。

    27.代脈

      「脈象特征」脈來緩而時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

      「臨床意義」代脈主臟氣衰微。亦主風證痛證,七情驚恐,跌打損傷。

    28.疾脈

      「脈象特征」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鐘140次以上)。

      「臨床意義」疾脈主陽極陰竭、元氣將脫。亦主熱盛陽極。

    脈學金口訣
    脈學金口訣,原箸是吉林省已故老中醫李治民,(由李維賢,李維學整理)李老享年86歲,行醫61載,此為其課徒之作,體例仿《搗練子》詞牌格調,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發明脈,是先賢,去蕪存精幾度研,綱舉目張明如鏡,此篇執簡可御繁。
    切脈法,有真傳,二十八脈不一般,浮沉遲數四綱脈,各脈分屬要精研。
    有些脈,浮沉兼,浮統五脈(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脈(伏、細、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脈焉。(虛、實、芤、長)(郭按:焉字在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脈:浮輕取,重按無,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風熱,浮而無力是血虛。
    沉脈:沉重按,脈才顯,如石投水必下潛,沉而有力為冷痛,沉而無力是虛寒。
    遲脈:遲脈來,一息三,脈來極慢記心間,遲司臟病或多寒,虛實之間仔細研。
    數脈:數脈來,息六至,脈來快速用心記,浮沉虛實須分別,君相之火不同治。
    虛脈:虛脈形,皆無力,浮大而軟無根砥,脈虛身熱為中署,氣虛正虧身無力。
    實脈:實脈形,大而長,三候充實力最強,新病見實邪氣盛,久病見之病主殃。
    滑脈:滑脈狀,頗費猜,如盤走珠應指來,宿食痰熱胸中滿,女脈調時應有胎。
    澀脈:澀脈狀,刮竹形,細遲短滯似欲停,血少津枯氣血痹,女人非孕即無經。
    洪脈:洪滿指,似波瀾,來時雖盛去悠然,洪主病進邪氣盛,脹滿胃反治頗難。
    微脈:微如絲,按若無,欲絕非絕微脈呼,五勞六極諸虛病,猝病有生久難圖。
    緊脈:緊如索,是脈形,拘急彈指切如繩,寒傷內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緩脈:緩四至,是脈形,從容和緩號為平,或因脾虛風濕病,是病非病仔細評。
    濡脈:濡脈形,浮柔細,水面浮棉弱無力,產后病中見猶可,平人無根須憂慮。
    弱脈:弱脈形,沉柔細,如棉在水力不濟,陽氣衰微精血虛,老人猶可少壯忌。
    長脈:長迢迢,過本位,指下按之柔為貴,長主心腎根本壯,長大急硬火之罪。
    短脈:短縮縮,喻如龜,藏頭縮尾脈中推,短主諸病皆難治,蓋因真元氣多虧。
    芤脈:芤脈形,中間空,芤脈按之軟如蔥,火犯陽經血上溢,熱傷陰絡下流紅。
    弦脈:弦脈形,脈挺然,弦脈端直似琴弦,弦應肝膽痰飲痛,大小單雙分輕重。
    散脈:散脈候,浮而亂,中候漸無按不見,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魂欲斷。
    細脈:細脈候,細如線,沉取極細終不斷,憂勞過度氣血虧,濕邪郁結也常見。
    伏脈:伏脈狀,仔細求,下指推筋著骨頭,氣郁寒凝食內結,欲吐不吐邪閉由。
    動脈:動脈跳,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園,動脈主病痛與驚,少陰動甚妊子焉。
    革脈:革浮取,脈繃急,革脈形如按鼓皮,女人半產并崩漏,男子營虧或夢遺。
    牢脈:牢沉取,脈堅強,牢形實大合弦長,積聚內結寒疝痛,奔豚痃癖氣為殃。
    促脈:促脈數,時一止,如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結脈:結脈緩,時一止,結脈形狀記心里,疝瘕郁結寒氣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脈:代脈止,不即還,良久方來是真傳,久病見代病難治,孕者生兮癇者安。
    疾脈:疾脈來,躁而急,脈來一息七八至,亢陽無制真陰竭,喘促聲嘶病危矣。
     
    脈象簡記    作者:劉臣彬
    浮脈--輕輕在上。
    沉脈--重濁在下。
    沉脈--緩慢而行。
    數脈--急走快行。
    滑脈--形同豆粒。
    澀脈--往來艱澀。
    虛脈--浮大緩慢。
    實脈--浮中沉皆敲打指腹。
    長脈--超過本位。
    短脈--寸尺見短。
    洪脈--洶涌波濤。
    微脈--似乎欲絕、極微。
    緊脈--如彈繩索。
    緩脈--緩緩慢慢。
    芤脈--如同蔥管。
    弦脈--如同琴弦。
    革脈--如按鼓皮。
    牢脈--重按有力。
    濡脈--揉軟如橡皮筋、而浮細。
    弱脈--揉軟如橡皮筋、而沉細。
    散脈--往來散亂。
    細脈--形同絲線。
    伏脈--潛伏于骨。
    動脈--如豆在關部。
    促脈--快而偷停。
    結脈--慢而偷停。
    代脈--停止跳動很久,又再次跳動。停跳與跳動間歇。

    二十八脈[脈訣]  

    1;浮脈 
    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浮虛暑傷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疾。 
    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脈] 
    沉脈主里,有力里實,無力里虛,沉則為氣,又主水畜,沉遲痼冷,沉數主熱,沉滑痰實,沉澀氣病。沉緊冷痛,沉牢冷積。 
    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或有痰。無力而沉虛于氣,沉而有力疾病寒。 
    寸沉痰淋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遺并瀉痢,腎虛腰及下元痛。 
    3;[遲脈] 
    遲脈主臟;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寒沉遲里寒。一吸三至來去既慢。多有塞障現象。 
    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煨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4;[數脈] 
    數脈主腑,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氣口數實肺結癱數虛肺痿,一吸六至脈流薄疾。 
    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遺涼瀉虛穩補,肺病秋深及畏之。 
    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當關胃火并肝火,尺屬滋飲降火湯。 
    5;[滑脈] 
    滑主痰飲,浮滑風痰沉滑食痰,滑數痰火滑短宿食。 
    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上為吐逆下畜血,女脈調時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咳嗽多。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濁淋看尺部。 
    6;[澀脈] 
    澀主血少傷精病,婦人有孕為胎病,無孕為敗血。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婦人無孕即無經。 
    寸澀心虛痛肘胸,胃虛肋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7;[虛脈] 
    血虛脈虛弱,久病脈虛為死脈,虛病在內氣血兩虧。 
    虛脈身熱為傷暑,自汗怔仲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血氣莫蹉跎。 
    血不營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痹精血病。卻在神門兩部居。 
    8;[實脈] 
    血脈實者為水谷之病。血脈虛者[營養不良]。 
    實脈為陽火并成,發狂言語吐頻頻。或是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 
    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痛舌強氣填胸。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實腰腸痛不通。 
    9;[長脈] 
    脈如牽繩循長而不斷。 
    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癲狂病,既是陽明熱勢深。 
    寸長憂心胃熱攻,關脈長牽邪氣淫。尺部長短陰事敗,并有言語詞無倫。 
    10;[短脈] 
    寸關尺脈不能溝通,脈來去不勻,中斷停滯。 
    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舂為災有邪干。 
    短脈惟于尺寸尋,短而滑數久傷神。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痛尺腹痛。 
    11;[洪脈] 
    脈主陽盛陰虛久痢失血,形體消瘦氣多者死脈洪大病急。 
    脈洪陽盛血氣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翻胃需早治,陰虛久痢又傷血。 
    寸洪上焦心火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觀。 
    12;[微脈] 
    血弱久虛,陽微惡寒陰微發熱。 
    氣血虛頻率將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疾諸虛病,婦人崩中帶下醫。 
    寸為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微精血弱,惡寒經栓痛不堪。 
    13;[緊脈] 
    緊脈為寒傷寒于氣口,中寒痛在腹,沉緊者死脈。 
    脈緊諸病為之寒,喘咳風間吐冷痰。浮緊表寒須發越,緊沉溫散自能安。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瘃于疝疼。 
    14;[緩脈] 
    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為虛。 
    緩脈營衰微有余,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痹痿,分別浮沉大小區。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下疲。 
    15;[芤脈] 
    芤脈中空如按蔥。 
    中空旁實如按蔥,浮大而遲虛脈呼。芤中帶弦為革脈,血亡芤革血氣虛。 
    寸口積血在胸口,關內逢空腸胃疾。尺部見芤多下血,赤淋紅痢見血崩。 
    16;[弦脈] 
    如按弓弦,有彈力。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病纏身。浮沉遲數須分辨,大小單雙有重輕。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往來察左關。關右胃心中腹痛,尺中陰疝腳拘寒。 
    17;[革脈] 
    如按鼓皮,虛寒相搏。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脈相合定寒虛。婦人半產并崩漏,男子陰虛或夢遺。 
    寸革心虛神色慌,關脈浮革中氣虛.尺部浮滑男子病,婦人血虛不能孕。 
    18;[牢脈] 
    牢主寒濕之病,寒在經濕在骨。 
    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浮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細觀。 
    寒則牢堅里有余,腹心寒痛木相欺。疝禿何愁病難醫,最怕泄氣兩虧虛。 
    19;[濡脈] 
    如綿浮水按之即無。忽隱忽現。 
    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噓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病可安。 
    20;[弱脈] 
    弱脈為氣虛,陽陷入陰,惡寒發熱。[按有起無]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筋骨痿。多精少汗精神減,益氣調陰極早醫。 
    寸弱陽虛命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虛。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21;[散脈] 
    散脈來時無拘束,或多或少或有或無渙散不收勢如揚花。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耍散。右關耍散付腫付,散居兩尺魂將斷。 
    散似揚花散漫飛,來去無定脈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墜,久病逢來不用醫。 
    22;[細脈] 
    細如絲綿為血少氣衰。 
    細脈營營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擎傷腰骨,既是傷精汗淋漓。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溲痢遺精耗脫陰。 
    23;[伏脈] 
    脈行筋下有單伏雙伏,病機隱伏之意。 
    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綠宿食停。畜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 
    食結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厄逆。當關腹痛重沉沉,關后疝痛還破腹。 
    24;[動脈] 
    上下無頭尾,多為三焦疾病生。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博,虛者搖兮勝者安。 
    動脈專使痛于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溲痢拘緊病,男子亡精婦人崩。 
    25;[促脈] 
    主陽勝之病,由氣、血、痰、飲、食、五大癥。 
    促脈匿將火病醫,病因五種仔細推。時時喘急有痰積,或發癍疹與瘡疾。 
    寸脈促促上焦火,關脈中憂結實多。尺中促進虛火盛,痰迷色竅濁皮毛。 
    26;[結脈] 
    主陰盛之病,結為栓癥,浮結為表,實結為里。 
    結脈兼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癱腫,疝氣為陽病屬陰。 
    痰生百病食生災,少氣無力性先衰。血瘀氣滯栓經脈,邪氣攻下便生災。 
    27;[代脈] 
    脈以五十四為表準的分析,少或多是辨證的主要問題。 
    代脈兼因臟氣衰,腹痛溲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婦人懷胎三月余。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因定。四十一止一臟決,四年之后多命圓。 
    三十一止既三年,二十一止就兩年,生來脈有結代性,定是無子孤一生。 
    二十八脈有動靜,陰陽氣數兼有盡。浮沉滑澀緊細詳,脈中有脈要提防。 
    暢胃結濕寒其中,或賬或痛便不通。津枯氣節皮毛燥,暑熱六七八月停。 
    入秋日遠寒氣逼,傷寒在肺營氣辱。咳急為燥風熱癥,痰喘結胸風寒蓄。 
    熱及生寒淫在氣,寒及生熱血脈栓。鼻干塞氣熱侵身,流涕不通戰戰驚。 
    皮枯表燥內耗陰,結頑瘡毒便不通。十冬臘月萬物休,霜結寒降濕氣凝。 
    耳鳴為虛經氣虧,耳聾為實氣血瘀。氣血雙行脈有根,來來去去心相統。 
    二十八部明五臟,有著六腑分陰陽。奇經八脈行任督,上下左右都相同。 
    七表八里脈有匯,男順女逆有分別。脈分六陰和六陽,陰陽相辱命不長。 
    脈生反脈為病脈,寸關尺部細心觀。五色五味脈相連,五氣不通七竅淫。 
    三十六部若平和,七十二難不傷神。舂脈平平氣血營,浮遲生風淫在筋。 
    夏脈陰陽性相兼,浮虛氣血不營心。長夏數脈和沉脈,腸胃或虛或寒熱。 
    秋高氣爽脈代結,太陰一脈痰氣結。冬天來臨結冰霜,遲澀相淫腎失陽。 
    四季有脈不相搏,極陰極陽也生禍。 

    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表規范和實際意義

    脈診的常用脈象,經歷了一個逐漸規范的過程。歷史表明,《脈經》以前,脈象名稱很繁雜,多達數十種,一般沒有嚴格的脈形規范。如浮、沉、大、小、滑澀、細、遲、疾、代、鉤、盛、躁、喘、數、弦、濡、弱、輕、虛、實、長、強、微、衰、急、散、毛、堅、營、石、搏、靜、緊、結、動、短、緩、絕、橫、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勁、洪、滿等。《脈經》成書時期,經古代醫家篩選,脈診的常用脈象定為二十六種。即浮、沉、遲、數、滑、澀、長、短、洪、細、虛、實、弦、緊、緩、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動、結、代。這二十六種常用脈象都有一定的脈形規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對脈象變化進行診察的相關方面。這是脈診形成完整體系和獨立學科的重要標志。從《脈經》以后,歷代醫家都是沿用《脈經》流傳下來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近兩千年以來,后人對二十六種脈象雖有補充,但總的看,都未超過《脈經》的水平。因此,迄今為止,常用脈象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仍以《脈經》為典則。

      《脈經》的記載表明,在脈診形成獨立學科的歷史時期,古代醫家篩選制定的常用脈象只有二十六種。并且,每一種脈象都有一定針對性,分別針對寸口脈相關方面的變化。這二十六種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基本上概括了對寸口脈進行診察的相關方面。如脈體大小、長短、至數、脈位、脈形、脈律、脈勢、流利程度、間歇次數或非竇性心律的脈形等,所以,這二十六種脈象及其相兼脈,可以概括錯綜復雜的脈象,能夠滿足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需要。
       然而,現已證實,古代醫家篩選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其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并未全部流傳后世,其中,有些脈象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被埋沒了,有的已被誤解。由此導致,脈診的適用范圍和診斷作用受到很大影響。比如,革脈、動脈、代脈、散脈、微脈、緩脈等,這都是脈診的常用脈象,但是,近代以來,這些脈象很少發揮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這些脈象。究其原因,是后人沒有領會這些脈象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因此,必須將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充分挖掘出來,才能充分發揮脈診的診斷作用。
      1,浮脈
       浮脈,古稱“毛”脈,是臨床最常用的脈象。既可為常脈,也可為病脈。它只反映脈位變化,以“脈位淺在”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屬單因素脈象。其指感特征是“舉之有余,按之不足”。0=dF0
       據《脈經》記載,凡寸口脈在“一至七菽”之間,皆是浮脈。用“持脈輕重法”辨別浮脈,是將寸口部位“按之至骨”的實際深度劃分為十五個層次,即十五菽。以中間三層為“中”,則一至七層之間為“浮”。這是非常準確的辨別方法。loYT,$6gp<BW
       浮脈為常用的綱領脈之一,它既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又可以作為其他脈象的構成條件。在浮脈的基礎上,再加有關因素,可以派生、衍化一系列與脈位“浮”相關的脈象,比如,濡脈、浮滑、浮數、浮緩等,因此,掌握浮脈的脈形規范及其辨別方法非常重要。s+
       近代脈書習慣以“舉之有余,按之不足”作為辨別浮脈的依據。實事求是的說,這種方法雖然可行,但不能辨別準確的脈位變化。若詳細分辨浮脈的界限及其程度,應該使用“持脈輕重法”。
       《脈經》所說的“舉”和“按”,是相對于脈體而言的,并不是靠“舉”和“按”辨別浮脈,這是必須明確的問題。這是因為,舉和按,是診脈的基本手法,必須說清什么是舉?什么是按?舉和按是干什么用的?
        按“持脈輕重法”的操作規范,臨診時,觸及脈體以后,再對脈體進行按壓,稱為“按”。經過按壓以后,減輕按壓的指力,回復剛觸及脈體時的指力,稱為“舉”。所以,“舉”和“按”是針對脈體而言的。否則,就不可能體會出“有余”和“不足”的指感特征。所謂“有余”和“不足”,是對脈體進行“舉”和“按”體會出來的。因此,不能將“舉”和“按”認為是對寸口部位的肌肉組織進行按壓。由此說明,《脈經》雖然以“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解釋浮脈的脈形,但是,《脈經》并不是用舉和按的手法辨別脈位,而是用“持脈輕重法”。
        在診療實踐中,凡是浮脈,都有“舉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是,只憑“舉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并不能辨別浮脈界限,也不能準確確定浮脈的程度,這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若將“舉之有余,按之不足”作為辨別浮脈的唯一方法,是很不全面的。應該用“持脈輕重法”,再結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才是辨別浮脈的最好方法。
       2,沉脈
      沉脈,古稱“石”脈,也是臨床常用脈象。既可為常脈,也可為病脈。沉脈與浮脈正相反,以脈位“深”在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脈是常用的綱領脈,屬單因素脈象,既可作為其他脈象的構成條件,也可與其他脈象相兼。在沉脈的基礎上,再加有關因素,可以派生、衍化一系列與脈位“沉”相關的脈象,比如,弱脈、沉滑、沉數、沉遲等。
      用“持脈輕重法”辨別沉脈很簡單,可參照浮脈的辨別方法。凡寸口脈在“十至十五菽之間”,都是沉脈。其中,第“十五菽”相當于“按之至骨”的程度,這是沉脈的最大限度。若超過這種限度,則是伏脈。
       根據脈診的基本原理,脈位變化可分四類:一是浮脈,二是不浮不沉之脈,三是沉脈,四是伏脈。這四種脈象,概括了全部的脈位變化。在診療實踐中,脈位的變化雖然錯綜復雜,但總起來說不外乎這四種脈象。
       浮脈、沉脈、不浮不沉之脈和伏脈,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脈形,而是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比如浮脈:凡“一至七菽”之間的脈位變化皆是浮脈,但實際表現時的程度可有所不同。再如沉脈:沉脈最“沉”的程度是“按之至骨”,但“十菽以下”皆是沉脈,其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以上四種脈象可以概括臨床錯綜復雜的脈位變化。
    沉脈與浮脈的界限是不浮不沉之脈,即居中之脈。寸口脈在“七至九菽”之間,即是不浮不沉之脈。以此為界,七菽以上為浮脈,九菽以下為沉脈。按這種方法辨別浮脈和沉脈,都非常準確。
      3,數脈
      數脈是單因素脈象,只反映脈的至數比正常快,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凡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皆為數脈。其指感特征是“去來促急”,這是脈的“至數”達到“一息六至”或超過“一息六至”的指感特征。

      辨別數脈,只需測定脈的至數即可。只要掌握了正常脈的至數,辨別數脈并不難。一般認為,正常脈的至數是一息四、五至之間。這是辨別數脈的依據和界限。
     《脈經》說:“數脈,去來促急”。這是數脈的指下形狀和指感特征,并不是數脈的具體指標。《脈經》另有夾行小字說:“一曰一息六七至”。這夾行小字是否為《脈經》原文無據可知,重要的是,這夾行小字可以反映數脈不是固定不變的至數,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和可容許的變化規范。即:凡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皆為數脈。所以,數脈有比較具體的指標,是很容易辨別的脈象。

      《內經》記載了正常脈的至數。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由此可見,《內經》是以一息四、五至為正常至數,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所以,歷代以來,都是以一息四、五至為正常脈的至數。如《難經》說:“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所謂“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是說一呼一吸脈四至。所謂“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說一呼一吸脈六至。這說明,《難經》以一呼一吸脈四至為平人脈的最低至數,以一呼一吸脈六至為適得病的病脈。一呼一吸四、五至之間,則是正常至數可容許的變化范圍。明確了正常脈的至數和所容許的變化范圍,就等于明確了數脈的構成條件。因此,數脈的具體指標很容易掌握。
       數脈是常用的綱領脈。不含至數變化以外的其他條件,屬單因素脈象,但可以是其他脈象的構成條件。比如,促脈就兼“數”的條件。并且,數脈常與其他不發生沖突的脈象相兼。比如,浮數、沉數、弦數、滑數、洪數、細數等。在與這些脈象相兼出現時,數脈的至數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
      4,遲脈
       遲脈與數脈正相反,是脈的至數不及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屬單因素脈象。凡一息三至或不足三至者,都是遲脈。
       《脈經》說:“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這是將“呼吸三至”作為遲脈的基本條件,并用“去來極遲”表達遲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這種表達方法專業性很強,但受“道家”演說影響很深,應予正確理解。所謂“呼吸三至,去來極遲”,意思是說,以呼吸三至為遲脈的開端,在此基礎上,凡不足三至者,皆為遲脈。這是引用道家學說的“極”字來表達遲脈的界限和脈形規范,不能將“極”字認為是一般的形容詞。否則,就不能正確理解遲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
       由于古代醫家以“呼吸定息”測定脈的至數,遲脈又是在至數減少的方向延伸,所以,遲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很小;它只能再包括一呼一吸二至、一呼一吸一至或一呼一吸不足一至。從臨床實踐看,古代醫家將遲脈的基本條件規定為“一息三至”,是比較合理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呼一吸三至以下的脈象,可用計時法測定脈的至數,便于掌握遲脈的變化程度。按計時法算,“一呼一吸三至”的脈象,約每分鐘50次,與現代醫學的“竇緩”接近。所以,凡每分鐘50次或低于50次的心率,都是遲脈。這與中醫理論并不相悖。
    脈的至數變化雖然復雜,但總的說可分三類:一是正常脈象的至數,二是數脈,三是遲脈。這三種脈象,可以概括臨床錯綜復雜的“至數”變化。
      5,洪脈
      洪脈,古稱“鉤”脈,亦稱“大”脈,或稱“洪大”脈。脈學史上,確定洪脈為常用脈名,經歷了一個逐漸趨向統一的過程。《脈經》以前,洪脈稱“鉤”脈。如《內經》所論季節脈的“鉤 ”脈,其實就是洪脈。其基本特征是脈體“大”。所以,古文獻常將“鉤脈”稱“大脈”。如《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所謂“大者”,即是“洪脈”。《素問.平人氣象論》對六經之脈進行論述時說:“太陽脈至,洪大而長。”這是將“洪”與“大”合稱“洪大”,屬習慣性的稱謂。由此說明,鉤、大、洪、洪大,是同一種脈象,只是稱謂不同。
      《脈經》規范和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用“洪”取代了其他稱謂,此后,多數脈書都用“洪脈”之名,逐漸統一了洪脈的稱謂。但在個別情況下,仍有沿用“洪大”之名的習慣。
       洪脈是單因素脈象,以脈體大于正常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脈體“大”。如《脈經》說:“洪脈,極大在指下。”根據《脈經》“極”字的用法,可以充分說明:凡脈體大于正常即是洪脈。所謂“極大在指下”,并不是說“大”到極點才是洪脈,而是用“極”代表正常脈體,其實際意思是說,凡比正常脈體“大”即是洪脈。這是受道家學說影響的表達方法,不能將“極”字理解為一般形容詞。
    寸口脈正常脈體的標準,是脈診的重要依據和客觀指標。臨診時,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脈象,都是由脈體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因此,必須掌握正常脈體的標準,才能辨別錯綜復雜的脈象。但是,對這樣一個關鍵問題,除《難經》和《脈經》外,歷代脈書都沒進行詳細介紹,這對掌握脈診技術極其不利。其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寸口脈的正常標準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甚至可以這樣說,若不掌握寸口脈的正常標準,對任何脈象的辨別都很困難。因此,必須弄清寸口脈的正常標準,才能辨別錯綜復雜的脈象。lcRDo2
    獨取寸口脈法對寸口脈的正常標準作過規定,這些規定雖有一定的理想傾向,但作為實際操作時的重要依據,是不容忽視的。否則,既不能體現脈診的基本原理,也無法對脈象的變化進行辨別。《難經》最早記載了寸口脈脈體的正常標準,這是一個應該充分挖掘的問題。
    《難經》對“五部”的劃分,是將“初持脈”到“按之至骨”的深度五等分,每一等分是一部。每部再分三個層次,合十五個層次。每三個層次即一部。由此可知,若寸口脈的脈體大于三個層次,則超出“五部”規定的界限。因此,從理論上說,寸口脈脈體的正常標準,就是不大于每一部所規定的界限。顯然,這是一種帶有理想傾向的規定,但是,對掌握正常脈體的標準確有一定意義。特別是初學者,按“五部”的理論掌握正常脈體的標準,堪為入門捷徑。
    從《脈經》以后,對洪脈有一些不恰當的解釋,主要是概念不清,其次是摻雜了一些過分的夸張、形容或比喻,使洪脈的脈形規范復雜化了。比如《沈氏尊生書》說:“浮而有力為洪”,這種說法就是概念不清,混淆了洪脈的構成條件和實際意義。其實,洪脈不是診察脈位變化的脈象,并不包括“浮”和“有力”的條件,它只反映脈體“大”。所謂“浮而有力”,實際是浮脈的相兼脈,即浮脈再兼有力。這是不能混淆的。再如《崔氏脈訣》說洪脈是:“大而力健”,這也是兩種脈象相兼。其他如,《診家樞要》說洪脈是:“大而實也”,《洄溪脈學》說洪脈是:“既大且數也。”這些說法,都違背了洪脈實際意義。從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來說,洪脈只是脈體“大”于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若洪脈與其他脈象相兼,則是相兼脈,而不說是洪脈。這是有一定區別的。
    脈體的變化分三類:一是正常脈體;二是大于正常的脈體,即洪脈;三是小于正常的脈體,即細脈。臨診時,對脈體大小的診察,不外乎這三種脈象。
    6,細脈
    細脈與洪脈正相反,以小于正常脈體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細脈和洪脈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脈形,都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都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洪、細二脈并不都是主病的脈象,既可為常脈,也可為病脈。
    細脈之名出現較早。在古脈法時期就有細脈的記載。如《內經》說:“察九候,獨大者病,獨小者病”。所謂“小”脈,其實就是細脈。《內經》對細脈的記載很多,如“大則病進,細則氣少”、“有脈俱沉細者,少陰闕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諸細而沉者皆在陰”等。這說明,在古脈法時期,“小脈”和“細脈”是同一種脈象,“小”脈可稱“細”脈,“細”脈也稱“小”脈,有時還將“細”和“小”合稱,即“細小”脈。《脈經》規范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時,將“細脈”和“小脈”合并,通稱“細”脈。所以,從《脈經》以后,一般都用“細脈”的名稱,而不再稱“小”脈或“細小”脈。
    《脈經》說:“細脈,小大于微,常有,但細耳。”這種表達方法,既巧妙,又專業,寓意深刻,語言藝術很高,耐人尋味。若不結合表達方法的特點和專業特點,則很難弄清“細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因此,應該深刻理解《脈經》的表達方法,并結合脈診的專業特點,正確理解細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
    所謂“小大于微”,涉及微脈,所以,必須結合《脈經》對微脈的論述,才能弄清細脈的脈形規范。《脈經》說:“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可以看出,《脈經》論述細脈涉及微脈,論述微脈又涉及細脈,這種表達方法非常隱晦,是通過微脈的解釋表達了細脈的脈形規范。“小大于微”的意思是說,細脈的構成條件應該和微脈相比較。因此,若深入研究細脈的脈形規范,必須將細脈和微脈相比較。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微脈包括“極細”的條件。所謂“極細”,包含著細脈的脈形規范。只要弄清“極細”的寓意,就等于弄清了細脈的脈形規范。“極細”的意思是說,以“極”字代表寸口脈的正常脈體,凡比正常脈體“細”的脈象,即是細脈。這里的“極”字,與洪脈“極大在指下”的“極”字是同一內涵。都是代表正常脈的本體。這說明,“細脈”的實質,是脈體小于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所謂“常有,但細耳”,是與微脈的“或欲絕,若有若無”相對而言的。“但細耳”三個字可以充分說明,細脈只是脈體“細”,不含別的。
    有些脈書沒領會《脈經》的表達方法,誤解了細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因此,對細脈的解釋有些不恰當,甚至混淆了“細脈”和“微脈”的構成條件。如《診家樞要》說:“細,微渺也,指下尋之,往來微細如線。”《外科精義》說:“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絲,而欲絕,舉之如無而似有,細而微。”這一類解釋,根本不能說明細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而是在誤解的基礎上七拼八湊,純屬紙上談兵。在診療實踐中,“微細如線”、“縈縈如蜘蛛絲”的脈象,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寸口脈的搏動非常微弱,但無論如何也不至于“細”到“蜘蛛絲”的程度。所以,這些說法純屬自欺欺人,必須澄清。
    細脈是綱領脈之一,它既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又可作為其他脈象的構成條件。比如,濡脈、微脈等,都含脈“細”的條件。細脈還可與其他脈象構成相兼脈,比如,細數、弦細、浮細、沉細等。
    7,滑脈
    滑脈是單因素脈象,只反映脈的流利程度,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若脈的流利程度較正常更流利,即是滑脈。
    脈的流利程度分三種: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二是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脈。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澀脈。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滑脈和澀脈,則是脈的流利程度發生了變化。
    脈的流利程度,是由血液在脈管內的運行狀況表現出來的。若血行滑利,超過正常的流利程度,則為滑脈。若血行艱澀,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則為澀脈。但是,血液在脈管內的運行狀況,必須通過脈的“體狀”或脈的頻率等方面的變化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對滑脈和澀脈脈形的解釋,必須結合相關方面的變化。然而,滑脈和澀脈的實際意義,只是通過相關方面的變化體察脈的流利程度,而不是單純辨別其他方面的變化。這是必須說清的問題。
    歷代脈書對滑脈脈形的解釋很不一致,最經典性的解釋是《脈經》。如《脈經》說:“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這是《脈經》對滑脈的解釋,比較客觀的反映了滑脈的脈形規范。在《脈經》以前,雖有大量文獻記載并描述了滑脈的脈形,但主要是比喻和形容的表達方法,如:“漉漉如欲脫”、“如珠走盤”、“如荷露”、“如滾珠”等,這些比喻或形容,雖然反映了滑脈的脈形,但未能說明滑脈是針對哪方面進行診察。所以,《脈經》指出滑脈是“流利展轉”,這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流利展轉”,是脈管內的氣血運行“滑利”,超過了正常的流利程度。所以,明確滑脈是診察脈的流利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脈經》指出:“滑與數相類”。愈是相似或相類,愈不能相混,因此,應將滑脈與數脈相辨別。其區別是:數脈診察脈的至數,滑脈診察脈的流利程度。數脈的成因是心臟搏動比正常快,不含其他因素。滑脈的成因是脈管內的氣血運行比正常的流利程度更流利,這并不完全取決于心臟的搏動次數,而是由很多方面決定的。所以,滑脈與數脈有一定區別,不能混淆,這是應該注意的問題。
    滑脈是綱領性脈象之一。它可以與其他脈象相兼,比如,脈浮滑、脈弦滑、脈滑數等。歷代脈書多是以滑脈與某脈相兼的形式論述脈象,而不說某脈以脈滑為構成條件,這是由于滑脈反映脈的流利程度,而其他脈象不以脈的流利程度為構成條件。
    8,澀脈
    澀脈是單因素脈象,以脈來艱澀為基本特征,反映脈的流利程度較差,與滑脈正相反。澀脈是流利程度較差的一類脈象,以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為構成條件。
    從理論上說,澀脈只是流利程度含除此之外的其他條件。然而,在實際操作時,澀脈的流利程度,與脈的“體狀”條件有很大關系,只能出現在“體狀”條件較差的情況下。若氣血充實、脈道充盈、血行流利,則不可能表現為澀脈。所以,歷代脈書對澀脈脈形的解釋,往往用一些輔助性的說解,借以闡明澀脈實際表現時的形象。然而,這些輔助性說解,很容易混淆澀脈的脈形規范,甚至混淆澀脈是針對脈的哪一個方面進行診察。因此,應該明確澀脈是診察脈的流利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
    《脈經》說:“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這里涉及“細、遲、往來難、散、以及“一止復來”等許多條件。表面看來,這些條件都是澀脈的構成條件。其實并非如此。應該分清澀脈的必備條件和輔助性說解。以上這些方面綜合在一起,反映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這才是澀脈的實際意義。所謂“細而遲”、“散”、“一止復來”等,都是對澀脈脈形的輔助性說解,“往來難”才是澀脈的必備條件。這是應該弄清的問題。所謂“往來難”,是流利程度較差的表現,這是澀脈最基本的構成條件。
    《脈經》以后,很多脈書沒正確理解《脈經》對澀脈的解釋,結果,歪曲了澀脈的實際意義。比如,《脈訣》說澀脈是“無力緩澀”;《壽世保元》說:“遲而無力為澀。”這些說法,都不能反映澀脈的實際意義。所謂“遲而無力”,質言之,是脈的至數和力度不及正常,并不能反映脈的流利程度,故非澀脈。所謂“無力緩澀”,質言之,是三種脈象相兼,并不能說明澀脈是什么。這一類說法,都未明確澀脈是針對脈的哪一個方面進行診察,說到底是混淆了澀脈的實際意義。
    對澀脈闡釋最確切而無弊端的,首推唐代王冰。其曰:“澀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脈訣刊誤》對澀脈的論述也比較確切,其曰:“脈來蹇澀,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這些說法,在文字上雖有不同,其基本性質是一致的,都能反映出澀脈是針對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
    《千金方》說澀脈“或如數”,這種說法,若與《脈經》的解釋結合起來,最能反映澀脈的實際意義。所謂“或如數”,意思是說,脈的形象與數脈相似,但實際上并不是數脈。數脈是脈的至數加快,心臟搏動次數增加。而“或如數”則是心臟的房、室顫動。這種情況下,雖有脈“數”的指感,但血行并不快,反而排血量減少,血行無力,血行艱澀,導致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故為澀脈。這說明,《千金方》作者孫思邈,能在“房、室顫動”脈顯“數”象的基礎上體察血行艱澀,無愧診脈高手、一代醫圣。這種史實說明,澀脈的實際意義,只是對脈的流利程度進行診察。
    澀脈也是常用的綱領脈之一。它與滑脈具有同等重要的診斷作用,但因操作技術較難掌握,往往影響對澀脈的辨別。必須明確,澀脈是單因素脈象,只反映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既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也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并不是必須具備因輔助性解釋所涉及的條件才能構成澀脈。簡單說,只要脈的流利程度較差,達不到正常的流利程度,即是澀脈。
    9,長脈
    長脈是單因素脈象,以脈體“長”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寸、尺兩端超過本位。
    10,短脈
    短脈是單因素脈象,以脈體“短”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寸、尺兩端不及本位。
    長脈和短脈的構成條件非常簡單,所以,辨別長脈和短脈并不難。需要說明的是,有的脈書認為,《脈經》沒將長、短二脈列為常用脈象,甚至認為,這是《脈經》的錯誤。其實,《脈經》只是沒單獨論述長、短二脈的脈形規范,并不是不將長短二脈列為常用脈象,這是有一定原因的。這是因為,按脈診的基本原理,寸口脈的長短有明確規定,即“一寸九分”為界。從理論上說,超過“一寸九分”,則為長脈。達不到“一寸九分”,則為短脈。在“一寸九分”之間,則為正常。但實際操作時,可按這種規定靈活掌握。所以,《脈經》沒再單獨論述長短二脈的脈形規范。《脈經》只是論述了二十四種脈象的脈形規范,再加長短二脈,合為二十六種。所以,脈診的常用脈象實際是二十六種。有的脈書在二十六種脈象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幾種,實際上,并沒超出二十六種脈象概括的范圍,總的看,意義不大,甚至畫蛇添足。
    11,弦脈
    弦脈是單因素脈象,其實質是脈的張力增強,故以脈體張力增強為構成條件。其指感特征是按之如弓弦狀。
    古文獻很早就記載了弦脈的脈形。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這種脈象即是弦脈。所謂“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是弦脈而有胃氣的表現,故為平人脈。《素問.平人氣象論》還記載了“弦脈”最“弦”的程度,即:“急益勁,如新張弓弦。”這是胃氣已絕的弦脈。可以看出,《內經》對正常弦脈和弦脈最“弦”的程度,都是用形容和比喻的表達方法。這種表達方法,雖然刻畫了弦脈的脈形和不同程度,但沒說明弦脈是針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
    那么,弦脈是對針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呢?《脈經》可以說明這一點。如《脈經》說:“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所謂“如弓弦狀”,是沿用了《內經》的傳統說法,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說,弦脈在實際表現時,如“弓弦”之狀。其中,“舉之無有”,最能說明弦脈是對針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這是“持脈輕重法”的“舉按”手法。其操作方法是:臨臨時,先用相應的指力觸及脈體,確定脈居何部,然后,再對脈體進行“舉之”和“按之”的診察,以體察更詳細的脈象變化。所謂“舉之無有”,意思是說,觸及脈體以后,若舉指,其脈不隨手而起,故曰“無有”。這是脈體張力增強的表現。所謂“有”,是能不能觸及脈體,若舉指而脈不隨手而起,則為“無有”。所謂“按之如弓弦狀”,是對脈體進行按壓而呈現“如弓弦狀”的脈形。這一舉一按,都是診觸到脈體以后的手法。根據一舉一按的指感特征可以充分說明,弦脈的脈形是脈體張力表現出來的,其實質是脈的張力增強。由此說明,弦脈是針對脈的張力進行診察。這是脈診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有些脈書沒理解《脈經》的“舉”和“按”,認為《脈經》說弦脈“舉之無有”是錯誤的說法。比如,《脈確》說:“《脈經》謂弦脈'舉之無有’,按瘧脈有浮弦者,未嘗舉之無有也……即《脈經》傷寒條中亦有陽明中風脈浮弦之語,則謂弦脈'舉之無有’,疑其誤也。”其實,這是《脈確》作者沒掌握弦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所謂“脈有浮弦者”,是浮脈與弦脈相兼,并不是說弦脈包括“浮”的條件,根本不能將“弦脈兼浮”的脈象與“舉之無有”相提并論。《脈經》所說“舉之無有”,與脈位無關,而是對脈體進行診察的指感特征。在診療實踐中,弦脈并不受脈位限制,脈浮弦或脈沉弦都是常見脈象。弦脈無論在“浮”位還是在“沉”位,都有“舉之無有”的指感特征。所謂“舉之無有”,并不是說弦脈不能見于“浮位”。但是,必須使用“持脈輕重法”的操作技術,才能說明這一點。
    弦脈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既可以是正常的季節脈,也可以是正常的體質脈,還可以是主病的脈象,并且還是肝臟的本脈。對弦脈來說,變化的程度非常重要。弦脈主平、主病、主死,主要取決于脈弦的程度。因此,應該在明確弦脈是針對脈體張力的基礎上,認真辨別弦脈的程度。
    12,緊脈
    緊脈是單因素脈象,其實質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的表現,只反映脈體“緊張”或“拘急”的程度,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左右彈人手”或“如切繩狀”。
    《內經》對緊脈的記載不多。但在《傷寒雜病論》,緊脈倍受重視。它是“外感傷寒表實證”的綱領性脈象。從《脈經》起,緊脈被確定為二十六種常用脈象之一。這說明,緊脈的診斷作用非常重要。古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了緊脈的診斷作用和實用價值。
    《素問.五臟生成篇》有這樣一種記載:“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所言“青脈之至”,很可能就是緊脈。“長而左右彈”,則是緊脈的指感特征。但是,《內經》并沒明確這一點。《內經》雖有緊脈之名,但沒記載緊脈的脈形規范。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盛而緊曰脹”。《素問.示從容論》說:“切脈浮大而緊”。《靈樞.禁服論》說:“緊為痛痹”。這些記載,既沒說明緊脈的脈形規范,也沒說明緊脈是對針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
    在《傷寒雜病論》,緊脈不僅多見,而且非常重要。傷寒“脈浮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辨證依據,對傷寒表實證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意義。如《傷寒論》說:“太陽病,或以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是太陽傷寒表實證的脈證提綱,以緊脈為表實證的綱領脈象。《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有緊脈的記載,并且論述了緊脈的脈形。如《傷寒論.辨脈法》說:“緊脈者,如轉索無常也。”《金匱要略》說:“緊脈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這說明,“如轉索無常”,是《傷寒雜病論》對緊脈脈形的解釋。但是,《傷寒雜病論》也沒說明緊脈是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
    《脈經》將緊脈列為常用脈象,提出了另外一種說法:“緊脈,數如切繩狀。”這種解釋,既表達了緊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又說明了緊脈是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
    所謂“數”,并不是代表至數變化的“數脈”,而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的指感行征。對此,必須結合歷史和脈診的特點,才能理解。古漢語中的“數”字,有“急”的含義。在脈法中,數、急、緊、促四個字,不僅有一般文字含義,還有脈法的特定含意。其中,“急”曾是一種脈名,即急脈。其實質,是脈體“拘急”。“緊”也是一種脈名,其實質是脈體“緊張”。《脈經》制定二十六種脈象時,將“急脈”與“緊脈”合并,統稱“緊脈”,而不再用“急脈”的稱謂。所以,從《脈經》以后,很少再用“急脈”。由此說明,緊、數、促,急四個字,既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脈名,也可用來表達脈形規范。比如,《脈經》說數脈的脈形是“去來促急”,其中,“促”和“急”,都不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脈名,而是數脈在實際表現時的指感特征。《脈經》說緊脈的脈形是“數如切繩狀”,其中, “數”字并不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脈名,而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的指感特征。這種表達方法,很容易導致誤解,必須辨明基本含義,不能互相混淆。由此說明,“數如切繩狀”的“數”字,并不是脈的至數加快,其含義是“急”,即脈體“拘急”的表現。也就是說,緊脈即是脈體“拘急”的表現,故如“切繩狀”。所謂“切繩狀”,更不是至數加快的表現,而是脈體繃緊拘急的指感特征。《醫宗必讀》分析這個問題時說:“數與緊皆急也,脈數以六至得名,而緊則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彈狀如切繩也。”這種分析是非常確切的,說明緊脈不以脈的至數為構成條件,而是反映脈體拘急的程度。這是對脈象進行診察的一個重要方面。
    由于緊脈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的表現,所以,緊脈只要一出現就是病脈,并且多主寒、主痛。若脈浮而緊,多為外感傷寒之表證。若脈沉而緊,多為里寒證。一些劇痛之癥,導致脈體緊張或拘急,也可見緊脈。
    13,緩脈
    緩脈與緊脈正相反,以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為構成條件,其實質是脈體“柔軟、舒緩”或“緩縱”,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屬單因素脈象。緩脈的實際意義,是對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的程度進行診察。其指感特征是脈體“柔軟”、“舒緩”或“緩縱”.
    《脈經》以后的脈書,特別是近代脈書,對緩脈的解釋,一般都違背了緩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后世脈書將脈的至數作為緩脈的主要構成條件,甚至認為,緩脈是“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等多方面條件構成的,實際上,這是正常脈象的基本條件,并不是緩脈的脈形。"
    由于《脈經》的表達方法難理解,后人對緩脈的解釋確有失誤。所以,后世脈書雖以《脈經》為依據解釋緩脈的脈形,但并沒體現緩脈的實際意義。由此導致,在理論上所說的緩脈,與其實際應用相脫節。因此,應該弄清緩脈的實際意義。否則,緩脈就失去了真正的診斷作用。
    緩脈之名最早見于《內經》,是與“急”脈相對而言的。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還說:“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可以看出,緩脈與急脈、小脈與大脈、滑脈與澀脈,都是互相對應的脈名,在性質上正相反。這說明,緩脈最早是與急脈相對應,性質正相反。《脈經》為制定脈名脈形的規范,將急脈和緊脈合并,不再用急脈之名,所以,在《脈經》成書時期,緩脈與緊脈相對應,這是史實。比如,《傷寒雜病論》以緩脈為太陽中風表虛證的綱領脈,以緊脈為太陽傷寒表實證的綱領脈,其中,緩脈與緊脈即互相對應。這也是史實。這種史實說明,緩脈是與緊脈相對應的脈象。若脈體“緊張”或“拘急”,則是緊脈。若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則是緩脈。這是互相對應的。
    《脈經》對緩脈的解釋是:“緩脈,去來亦遲,小駃于遲。”后人對緩脈的誤解,主要是沒理解這種表達方法。所謂“去來亦遲,小駃于遲”,并不是以“遲”為緩脈的構成條件,而是指緩脈的指感特征和辨別方法。“去來亦遲”的意思是說,緩脈的指感特征,客觀上也會有“遲”的表現,故曰“亦遲”。“小駃于遲”的意思是說,緩脈應與遲脈相鑒別。《脈經》唯恐后人將遲脈與緩脈相混淆,其序言特別作了說明:“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這是提示后人,對“緩脈”與“遲脈”,必須嚴格區別,否則,將會誤診誤治,甚至造成嚴重后果。這說明,古代醫家絕不是以“遲”為緩脈的構成條件,而是說緩脈在實際表現時也會有“遲”的指感特征,但緩脈的實際意義,并不是診察脈的至數,故應與遲脈相鑒別。
    《脈經》說緩脈“小駃于遲”,與其說細脈“小大于微”是同一道理,都是用互相比較的方法表達脈形規范,這是《脈經》慣用的表達方法。后人誤解了這種表達方法,誤認為“小駃于遲”是說緩脈的“至數”比“遲脈”稍快。并且,因遲脈是一息三至,故將緩脈誤認為是“一息四至”。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理解。通過對《脈經》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發現:“一息四至”并不是緩脈的構成條件。所謂緩脈,只反映脈體“柔軟”或“舒緩”的程度。這才是緩脈的實際意義。
    14,散脈
    散脈是單因素脈象,其構成條件是脈體散漫,主要反映脈體散漫的程度。其實際意義是診察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和互相融合的程度。其指感特征是脈體散漫、脈形寬泛或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不清。
    近代以來,散脈的診斷作用越來越小,幾乎被閑置一旁。按一般常理,《脈經》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都是精心篩選出來的,將前人諸多的脈象都含英擷華,實用價值都很大,其診斷作用應該越來越顯著,不應該出現被“閑置一旁”的現狀。究其原因,是后人沒充分理解散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因此,應該將散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再挖掘出來。
    在近代脈書中,散脈是“浮散無根”之脈。若以“浮散無根”為散脈,則散脈是元氣離散的表現,而且是氣血耗敗、臟腑之氣將絕的征象。這種散脈,只能見于危重病證。其實,作為常用脈象之一的散脈,并不是以“浮散無根”為主要條件,也不是只能見于危重病證。
    脈學的發展史表明,《脈經》以前,散脈可以是病脈,也可以是常脈。其診斷作用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廣泛。既可見于危重病證,也可見于并不危重的病證,有時甚至是疾病向愈的脈象。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心脈搏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所謂“搏堅而長”,是脈來長而搏指堅硬。“軟而散”,是與“長而搏指堅硬”相反的脈象,即散脈的表現。“消環自已”,是疾病向愈。顯然,《內經》的散脈,既可以是病脈,也可以是疾病向愈的脈象,并且,其主病在輕有重,診斷作用非常廣泛。再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說:“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這里所說的“散”,是正常脈的構成條件。顯然,《內經》的散脈并不單純是主病的脈象,也可以是常脈。《難經》也有類似記載:“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這是將“浮而大散”作為正常心脈的脈形,其中的散脈,是正常心脈脈形的構成條件之一。這些史實說明,古代醫家所說的散脈,并不都是主病的脈象,也不都是“浮散無根”之脈,而是代表脈體散漫的不同程度。因此,應該充分理解散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
    《脈經》說:“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后世脈書所說的散脈,都以這種解釋為依據。但是,由于《脈經》的表達方法難理解,后人對散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并沒完全繼承下來。《脈經》是分別對生理性散脈和病理性散脈進行論述,并且兼顧了散脈的各種不同程度。所以,《脈經》所說的散脈,有程度上的不同,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其主病有輕有重,適用范圍非常廣泛。所謂“大而散”,是脈體大而客觀上表現出來的“散漫”之象,故可以是生理性的散脈。所謂“氣實血虛”,是病理性散脈的成因。古代醫家認為,病理性散脈是“氣實血虛”所致。所謂“有表無里”,是散脈最“散”的程度,這是脈體過度散漫、脈形過度寬泛、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的表現。也就是說,因脈體“大”而表現出來的脈體散漫,乃至散脈最“散”的程度,都是散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表”與“里”,是中醫常用的代名詞。“表”,指脈體周圍的組織;“里”,指脈體。若脈體散漫、脈形過度寬泛、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則不能體察出圓斂的脈體,故稱“有表無里”。所謂“有表”,是只能觸摸到脈體周圍的組織,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所謂“無里”,是不能觸摸到圓斂的脈體。由此可知,散脈主要是對脈體“散漫”或“寬泛”的程度進行診察,其最“散”的程度即是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這是散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正如清代醫家周學海對散脈解釋:“形體寬泛而兩邊不斂,渾渾不清耳。”
    《脈經》以后,對散脈的解釋有很多不恰當說法,將散脈說得玄而又玄,讓后世學者無可適從,無法掌握散脈的辨別方法。如柳貫說散脈:“無統計,無約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根據脈理分析,“至數不齊”是節律失常,與脈體的散漫程度無關,故不應列入散脈的構成條件。“來多去少”,“去多來少”以及“楊花散漫”之說,更是離題太遠,這是因為,散脈并不是診察脈的至數。再如《醫述》說:“散有二義,一有漸無之義,一散亂不整之象,比如楊花散漫,或至數不齊,或多寡不一,為色殆之候。”陳士鐸說:“散脈即解索之兆,乃欲留而不能留,欲存而不能存也。”這一類說法,不僅語意不清,而且大言欺人,與散脈的實際意義相悖。若以這一類說法解釋散脈,則違背了散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并且,按這種解釋辨別散脈,根本無法操作。因此,必須將散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挖掘出來,才能充分發揮散脈的診斷作用。
    15,芤脈
    芤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其脈形比較復雜。它綜合了“浮、大、軟、中央空、兩邊實”等多種構成條件,以“中央空、軟,兩邊實”為基本特征。其實質,是大量耗傷陰血,脈管血量不足,脈管收縮與失血量尚不協調的特殊脈形。因此,在診療實踐中,芤脈的出現率不高,往往是一過性的脈象。但是,由于《脈經》對芤脈的解釋比較清楚,后世醫家對芤脈的理解比較確切,很多診脈高手都能辨別這種脈象。近代以來,對芤脈主病的記載和報道并不少。這說明,只有弄清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才能發揮脈診的診斷作用。
    芤脈之名出現較晚,《內經》沒記載芤脈,其最早的記載見于《傷寒雜病論》。如:“弦則為減,大則為芤”、以及“脈浮而緊,按之不芤”等。但是,《傷寒雜病論》不是脈診專書,對芤脈脈形記載不詳。《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說:“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這一段描述的脈形,很可能是芤脈。所謂“下無根”,是芤脈兼見“無根”之象。其脈形“浮取虛、按之無力、如蔥葉、下無根”,表明肺氣已絕,這是芤脈達到一定程度的脈形,并不是芤脈的脈形規范。明確解釋芤脈脈形規范的是《脈經》,所以,從《脈經》以后,對芤脈的解釋都以《脈經》為依據。
    《脈經》說:“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這種解釋,概括了芤脈的構成條件和脈形規范,形神兼備,完整無缺,很容易理解。所以,《脈經》以后,諸家之說均從此出。如:《千金翼方》說:“按之無,舉之來,兩旁實而中央空,名曰芤。”《活人書》說:“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李東垣說:“芤音摳,訣云按之即無,舉之即有,兩邊實,中央空者,名曰芤。”《外科精義》說:“芤脈之診,似浮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這些說法大致相同,都能反映芤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這說明,芤脈的基本特征是“按之中央空、軟,兩邊實”,其實際意義是診察因傷失津血而脈管收縮的變化程度。
    《脈經》制定的二十六種脈象,一般來說都是常見脈象,但芤脈并不常見。這說明,《脈經》將芤脈列為二十六種脈象,有一定原因。這是因為,芤脈的診斷作用可以反映對脈象和病證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并且,掌握芤脈的脈形規范,對辨別其他脈象有一定幫助。比如,古代醫家論述革脈的脈形及其診斷意義,就與芤脈有一定關系。若不結合芤脈,則很難理解革脈的實際意義。由此說明,脈診篩選確定的二十六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代表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將每一種脈象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都挖掘出來,才能充分發揮脈診的診斷作用。
    歷史表明,從《脈經》以后,歷代醫家皆以“中央空軟,兩邊實”為芤脈的基本特征,基本上沒爭議。因此,對芤脈主病的認識比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現芤脈,表明血管收縮與失血量不協調。失血量過大,血管“空”,血管應隨之而收縮。若機體失血性調節功能較好,則血管收縮與出血量相適應。若遲遲不見適應性的血管收縮,表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已差。這是古代醫家根據脈象變化對機體機能狀態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在診療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上說明,芤脈雖不是臨床常見脈象,但是,它關系著其他脈象,并且,它反映了一種對脈象和病證進行分析的方法,特別是對人體機能的分析,對醫療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不能忽視芤脈的脈形規范和診斷意義。
    16,伏脈
    伏脈是單因素脈象,其實質是脈位沉潛,不含其他因素。它與沉脈是同一類脈象,但性質截然不同。沉脈可以是正常脈象,但伏脈絕沒常脈之說。伏脈的構成條件是:脈位沉潛,超過沉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按“五部”理論說,沉脈在“十五菽”以上,伏脈在“十五菽”以下。按脈象的變化程度說,沉脈最“沉”的程度是“按之至骨”,伏脈最伏的程度是“著骨乃得”。按辨別方法說,沉脈可用常規指力辨別,伏脈必須“極重指按之”。這說明,伏脈與沉脈,有嚴格界限。
    根據脈診的基本原理,從“初持脈”至“按之至骨”的深度,依次為肺部、心部、脾部、肝部、腎部,合為“五部”。這是正常脈位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其中,脾部居中位,為不浮不沉之脈。中部以上,是浮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中部以下至“按之至骨”的深度,是沉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若脈位超過“按之至骨”的程度,即是伏脈。所以,沉脈無論程度如何,都在可容許的變化范圍,既可為常脈,也可為病脈。伏脈則不然,它只要出現,就是異常脈象。因此,必須掌握沉脈與伏脈的界限,絕不能混淆。
    《脈經》說:“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這是《脈經》對伏脈的解釋。這種解釋,專業性很強。必須結合“持脈輕重法”,才能說明伏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才能理解什么是“極重指”,才能對伏脈進行辨別。若不說清這些問題,就不能分辨“沉脈”與“伏脈”的界限。
    所謂“極重指按之”,是“持脈輕重法”的操作技術。根據脈診的基本原理,必須用“持脈輕重法”的操作技術,才能體現伏脈的脈形規范和辨別方法。如:肺部脈在一至三菽之間,診肺部脈的相應指力為“三菽之重”。心部脈在四至六菽之間,診心部脈的相應指力為“六菽之重”。依此類推,對“五部”之脈的診察都有相應的指力。這是常規操作的指力。所謂“極重指按之”,是超常規操作的指力。用“極重指”觸及的脈體,即是伏脈。也就是說,診“伏脈”必須用超常規的指力。
    需要說明的是,《脈經》所說的伏脈,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有程度上的不同。“著骨乃得”是伏脈最“伏”的程度。除“著骨乃得”的伏脈之外,“五部”之脈都有“脈伏”的現象。比如,肺部脈伏、心部脈伏、脾部脈伏、肝部脈伏等。可惜的是,由于《難經》和《脈經》沒將“持脈輕重法”介紹清楚,后世醫家沒重視“持脈輕重法”,使“五部”之脈伏的理論和實踐沒沿續下來。然而,從《難經》和《脈經》的記載看,古代醫家非常重視這一點。所謂“伏匿”,指陰陽更相乘、更相伏的反常現象。若陰部見陽脈為陽乘陰。若陽部見陰脈為陰乘陽。若脈居陰部見陽脈,又時現沉澀而短,為陽中伏陰。若脈居陽部見陰脈,又時現浮滑而長,為陰中伏陽,此即脈的伏匿現象,這是古代醫家對脈象變化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很有實用價值的方法。但是,基本上失傳了。
    以上說明,雖然伏脈與沉脈是同一類脈象,但二者之間有嚴格界限。必須辨明沉脈與伏脈的界限,才能充分發揮伏脈的診斷作用。另需說明一點,若不辨明沉脈與伏脈的界限和相互關系,就不能弄清革脈的實際意義。
    17,革脈
    近代脈書對革脈的脈形和實際意義,總的來說都理解錯了。因此,近代所說的革脈,基本上已經沒用。雖然中醫學的各種教材都有革脈之名,但是,幾乎沒人見過革脈,也沒人能將革脈用于臨床實踐。這是因為,中醫教材對革脈的解釋都錯了。
    脈學史上,對革脈有很多爭議,其爭議沿續了一千多年,這是脈學史上的千古之謎。若對《脈經》進行深入研究,可以證實,這個千古之謎,是《脈經》留下的伏筆。由于《脈經》的表達方法難理解,后人沒有弄清革脈的脈形和實際意義。近代脈書以“按之如鼓皮”為革脈,其實是誤解了《脈經》對革脈的表達方法。
    《脈經》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只有革脈,沒有牢脈,這是許多人不理解的。《脈經》另有夾行小字說:  “《千金翼》以革為牢”。這是導致革脈有爭議的主要原因。《脈經》以后,脈學專書不下數百種,但對革脈的脈形和實際意義、以及《脈經》“有革無牢”和《千金翼》“以革為牢”等問題,都沒說清。其實,若將革脈的實際意義重新挖掘出來,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清。
    在古文言中,“革”也讀作“亟”,是“急”的意思。另一種含義是“變革”,即事物的變化和轉變。如《禮.檀弓》曰:“夫子之疾革矣。”意思是說,夫子的病發生了變化。“革”字這種含義,可以反映古時代的哲學思想,即事物的變化和轉變。這種哲學思想,對中醫學來說非常重要。這是因為,中醫學的基礎理論是在哲學思想指導下形成的,脈診是在哲學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古代醫家對脈象進行分析的方法,以哲學思想為指導。因此,古代醫家診脈,特別重視診察脈象的變化和轉變進行,并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稱為“革脈”。這是“革”字被引進脈診領域的歷史淵源。
    “革”字被引進脈診領域,最早見于《內經》。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切脈動靜,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涌泉。”所謂“切脈動靜”,是診察脈象的“動”與“靜”。在正常脈的基礎上,若未發生變化,稱為 “靜”;若發生變化,稱為“動”。這說明,脈象的“動”與“靜”,即脈象是否發生變化或轉變。所謂“渾渾革至如涌泉”,是“革”脈的最早出處。意思是說,由“渾渾”的脈象變為“如涌泉”的脈象,故稱“革”至“如涌泉”。所謂“革至”,是由某種脈象變為另一種脈象的意思。由此說明,從“革”脈的最早出處來看,“革”脈指的是脈象的變化和轉變。這是革脈最根本的實際意義。
    《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與《內經》完全一致,只是文字不同。如《傷寒論.辨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這段經文,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脈理,二是病理。將脈理和病理有機結合,是張仲景的一貫特點。所以,不可認為這段經文就是革脈的定義,更不能認為這是論述革脈的構成條件,它只是說明,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稱為    “革”。比如,“脈弦而大、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大則為芤、芤則為虛”等,這是對脈象的變化及其主病的性質進行分析,并不是說這是革脈的構成條件。再如,“婦人半產漏下、男子亡血失精”,屬于“精血耗傷”的病證。這類病證如果見大脈,必然是大而“空軟”,故曰:大則為芤。這類病證如果見弦脈,與大脈比較而言,脈體必然“小”于大脈,故曰:弦則為減。弦脈主寒證,故曰: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和“減則為寒”的意思是說,這類病證如果見芤脈,則為虛證。如果見弦脈,脈體減小,則為寒證。顯然,從《傷寒雜病論》的論述來看,也是將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稱為“革”脈,故曰:寒虛相搏,此名為“革”。這是用舉例的方式表達革脈的實際意義。這說明,《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與《內經》完全一致,都是以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為革脈。
    后人誤解了《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誤認為是將“芤”脈和“弦”脈作為    “革”脈的構成條件。于是,產生了“芤弦相合”即是“革”脈的錯誤說法。因此,有的脈書認為,芤脈和弦脈合起來即是革脈。還有的脈書認為,《脈經》對革脈的解釋錯了,因為《脈經》沒有“芤弦相合”的脈象。實際上,芤脈和弦脈,根本不能合在一起,更不能合起來構成另一種脈象。這是因為,弦脈是脈的張力增加,脈體相對較小,芤脈有“空軟”的條件,脈體相對較大,這兩種脈象有互相矛盾的因素。因此,以“芤弦相合”為革脈,這種脈形在脈理上說不通,不切合實際。
    《脈經》說:“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另有夾行小字說:“《千金翼》以革為牢”。革脈與牢脈的爭議,由此開始。但是,為何《脈經》有革脈沒牢脈?為何《千金翼》以革為牢?為何革脈的應用越來越少?這是脈學史上的千古之謎。破解這個千古之謎,對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診脈方法,充分發揮脈診的診斷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醫學史表明,《脈經》作者王叔和,曾整理編次《傷寒雜病論》。并且,仲景之書經王叔和整理編次才流傳后世。因此,王叔和不可能不知道《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但是,《脈經》又說:“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從文字看,這與《傷寒雜病論》的解釋完全不同。所以,兩家之說的異同,是挖掘“革脈”實際意義的突破口。
    若對《脈經》的表達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發現,《脈經》對革脈的解釋,與《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完全一致,都是以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為革脈。這三部經典文獻,對革脈的解釋所用文字雖不同,但其實際意義是一樣的。比如,《脈經》說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涉及沉、伏、實、大、長、微、弦等七種脈名。“有似”二字,是舉例說明的意思。《脈經》是通過兩組脈象的變化和轉變說明革脈的實際意義。其中,沉脈和伏脈,是同一類脈象,但有嚴格界限,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變。若沉脈持續下“沉”,超過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可變為伏脈。若伏脈上“浮”,超出伏脈的界限,可變為沉脈。這種變化和轉變,即是“革”脈。這說明,所謂“有似沉伏”,是用沉脈和伏脈說明脈象的變化和轉變,并不是將“沉伏”作為革脈的構成條件。
    所謂“實大而長微弦”,實際是兩個脈象。“實”,是實脈。“大而長微弦”,是體質強壯的正常脈。這兩種脈象也可以互相轉變。所謂實脈,在《脈經》以前是概念性的,凡脈來有力皆為“實”。但是,《脈經》對實脈進行了改革,賦予了特定的構成條件是:“大而長微強,隱指幅幅然。”其中,“隱指幅幅然”,是對“大而長微強”的形容和比喻。“大而長微強”,是實脈的基本脈形。由此可知,所謂“實大而長微弦”,是將“大而長微強”和“大而長微弦”互相比較,這是舉例說明脈象的變化和轉變。這是因為,“大而長微強”是實脈,是病理性脈象。“大而長微弦”是正常脈,是體質強壯的脈象。雖然一字之變,但脈象的性質卻發生了變化。并且,這兩種脈象比較接近,二者之間可以互相轉變。顯然,《脈經》是舉了兩個實例來解釋革脈,并不是將所舉實例的脈名作為革脈的構成條件。可惜的是,后人沒發現這一點,誤解了革脈的脈形和實際意義。
    宋、元時期,陳言、滑伯仁等著名醫家,提出了革脈“按之如鼓皮”的說法。鑒于這些名醫的影響,這種錯誤說法沿傳至今。據考證,“按之如鼓皮”的說法,有兩種依據:一是誤解了《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誤認為《傷寒雜病論》是以“芤脈”和“弦脈”為革脈的構成條件,故以“芤弦相合”為革脈,并用“鼓皮”比喻“芤弦相合”的脈形。二是誤認為“革”字有“皮革”的意思,由“皮革”聯想到“鼓皮”,將脈象與“皮革”扯在一起,遂將革脈說成是“按如按鼓皮”的脈形。如《瀕湖脈學》說:“革脈弦而芤,如按鼓皮。”這是將以上兩種錯誤說法摻合在一起了。這樣以來,革脈的實際意義就被埋沒了。于是,人們在診療實踐中,可以辨別弦脈,也可以辨別芤脈,但無法辨別“芤弦相合”的脈形,也診察不到“按之如鼓皮”的脈象。因此,革脈幾乎閑置起來,很少有人用它,人們也不會用它,幾近失去意義。
    以上說明,革脈是一個被埋沒了一千多年的脈象。現在,將革脈的實際意義重新挖掘出來,對革脈的很多爭議都可迎刃而解。比如,《脈經》沒將牢脈列為常用脈象,這是因為,牢脈與革脈正相反,“革脈”可以涵蓋“牢脈”的診斷意義。從哲學角度看,這是以“動”觀“靜”或以“靜”觀“動”的哲學原理。再如,為何革脈的應用越來越少,是因為后人將革脈的實際意義理解錯了。所謂“《千金翼》以革為牢”,并非《脈經》原文。這是因為,《脈經》是晉代之書,《千金翼》是唐代之書,晉代的《脈經》不可能引錄唐代《千金翼》的內容。毫無疑問,這是后人校注《脈經》時附加的內容。
    還應說明的是,在疾病過程中,對脈象的變化和轉變進行診察和分析,是脈診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應該特別重視革脈的臨床意義,它代表著脈診在一個重要方面的診斷作用。
    18,動脈
    動脈是單因素脈象,其實質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這是對脈診經典文獻進行綜合考證得出的結論。大量文獻資料表明,這種結論是正確的。由于古文獻的表達方法與現在有很大不同,動脈的實質和實際意義在《脈經》以后逐漸被埋沒了
    脈診發展史表明,《脈經》以后的脈書,只重視對動脈脈形的解釋,卻忽視了動脈的實質和實際意義。對動脈的辨別方法,一般是根據脈診經典文獻記載的脈形“對號入座”。對得上就是動脈,對不上就不是動脈。實際上,這種辨別方法太死板、太機械。況且,從經典文獻對動脈的解釋看,都是將“脈形”和“成因”合在一起論述。所以,按經典文獻記載的脈形辨別動脈,確有一定困難。因此,動脈成為極少見的脈象。
    《傷寒雜病論》說:“若數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脈經》說:“動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這是經典文獻對動脈的解釋。這種解釋,既包括動脈的脈形,也包括動脈的成因,還包括動脈與竇性心律脈形的區別,是多方面合在一起進行解釋。若對這種解釋深入考證和分析,可以充分說明,動脈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這才是動脈的實質和實際意義。對動脈的考證和分析過程,《脈法精粹》有詳細介紹,不再重復。
    需要說明的是,動脈是唯一一個對非竇性心律脈形進行診察的脈象。所以,必須弄清動脈的實質和實際意義,脈診才能完善。否則,脈診對非竇性心律脈形的診察,將永遠存在缺陷。另外,由于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比較復雜,其辨別方法可靈活掌握。如《脈經》說:“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落而死。”這里介紹的脈形,即是動脈。這說明,在診療實踐中,對動脈的辨別不必拘泥一種方法,只要掌握了竇性心律脈形的基本特點,就可以辨別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所以,動脈的脈形很容易掌握,辨別動脈并不難。
    19,微脈
    微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包括兩方面的構成條件,一是脈體“細”,二是脈體“軟”。凡脈體“細”而“軟”者即是微脈,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也就是說,微脈是在脈體“細”的基礎上,又復合了“軟”的條件。這種說法,與近代脈書的說法有所不同,但是,這不是新規定,也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微脈的實際意義。
    從脈診的歷史看,微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確實埋沒了一部分。因此,近代脈書認為,微脈只見于危重病。其實,這并不是微脈的實際意義。必須將微脈的脈形規范重新挖掘出來,才能說明這一點。
    近代脈書所說的微脈,是由《脈經》傳下來的。但是,由于《脈經》的表達方法難理解,后人對微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只理解了一部分,這是導致微脈只見于危重病的原因。《脈經》說:“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近代脈書所說的微脈,都以這種解釋為依據。然而,受“極”字影響,一般都誤解了微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
    所謂“極細而軟”,關鍵是“極”字。這是借鑒“道家”學說對宇宙“本體”的一種說法。“道家”學說將宇宙“本體”視為“極”,認為宇宙萬物的變化始于“極”,這種思想源于《易經》“太極”思維。受此影響,古代醫家將正常脈視為“本體”,用“極”字代表脈象尚未發生變化的“本體”,因此,任何脈象變化都始于“極”。如,正常的脈體發生變化,凡大于正常者,皆稱“極大”,即洪脈。凡小于正常者,皆稱“極細”,即細脈。若以“一息三至”為遲脈的“本體”,凡低于“一息三至”皆稱“極遲”,即遲脈。因此,不能將“極”字認為是一般形容詞,而是針對正常“本體”而言。由此說明,“極細而軟”的意思是說:在脈體“細”的基礎上,再兼“軟”的條件,即是微脈。因此,微脈也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也有最“微”的程度。所謂“或欲絕,若有若無”,即是微脈最“微”的程度。從剛開始形成“微脈”到最“微”的程度,即微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這表明,《脈經》對微脈的解釋,不僅介紹了微脈的構成條件和脈形規范,而且介紹了最“微”的程度,還介紹了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可惜的是,后人沒理解這種表達方法,誤認為必須“細軟”到一定的“極限”才可構成微脈,甚至認為,只有“欲絕,若有若無”的程度才是微脈。這樣以來,微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就被埋沒了一部分。由此導致,近代脈收所說的微脈,只能見于危重病證,這等于限制了微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同時也消弱了微脈的診斷作用。
    若對古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可以證實,古代醫家所說的微脈,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很大,其診斷作用非常廣泛。比如:《傷寒雜病論》所說的微脈,絕不是只見于危重病,從太陽病乃至厥陰病,都可見微脈。并且,有時微脈反而是疾病向愈的佳象,這與近代脈書所說的微脈有很大區別。如《傷寒論》第二十三條說:“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此條所論脈微緩,是微脈與緩脈相兼,病雖八九日,其病并不危重,脈微緩是“欲愈”的表現。當然,《傷寒論》也記載了危重病的微脈,如:“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為亡陽重證,故手足厥逆而脈微欲絕。這說明,微脈不僅可見于危重病,也見于并不危重的病證。若將微脈只認為是危重病的脈象,等于消弱了它的診斷作用。因此,應該將微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重新挖掘出來。
    《脈經》以后的脈書對微脈的解釋,一般是見于危重病的微脈。比如《脈訣》說:“微者陰也,指下尋之,征來極微,冉冉尋之,若有若無。”《察病指南》說:“指下尋之,若有若無,極細而浮軟,片來如秋風吹毛而無力。”《診家樞要》說:“微,不顯也。依稀輕微,若有若無。”《難經集注》引楊玄操說:“按之短小,不動搖,若有若無,輕手乃得,重手不得,謂之微也。”《脈訣刊誤》說:“欲絕非絕,又曰按之如欲絕。”《醫經小學》說:“微來如有又如無。”《醫學入門》說:“微似蛛絲容易斷。”《醫宗必讀》說:“無力,似有若無,模糊難見矣。”《診宗三昧》說:“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以上各家之說,顯然是微脈最“微”的程度。這種程度的微脈,只見于危重病。然而,這并不是微脈的全部內涵。不能認為凡是微脈都是這種程度,必須明確微脈的脈形規范和可容許的變化范圍,才能充分發揮微脈的診斷作用。
    20,濡脈
    濡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包括三方面的條件:一是脈體“細”,二是脈體        “軟”,三是脈位“浮”。若與微脈比較而言,濡脈是在微脈的基礎上又兼“浮”的條件,即“細而軟”再兼“浮”,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F@kA=EmFS
    近代脈書所說的濡脈,實際是《脈經》所說的“軟”脈。因此,濡脈的脈形規范是借用了“軟脈”的脈形規范。這是因為,《脈經》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并沒濡脈之名。后人將“軟脈”改稱“濡脈”,沿用至今。若從根本上掌握濡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必須說清這一點。
    《脈經》說:“軟脈,極軟而浮細。”近代脈書所說的濡脈,就是《脈經》所說的“軟”脈。《脈經》另有夾行小字說:“一曰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這夾行小字說明,在古代,“軟”與“濡”通。所以,后人將“濡”作為脈名,而將  “軟”作為脈象的構成條件,這樣,便于區別。這是后人對《脈經》的修正,應該說是合理的。所以,濡脈成為二十六種常用脈象之一,其前身是“軟脈”。
    《脈經》對“軟”脈的解釋非常清楚。所以,濡脈的構成條件和脈形規范也很清楚。即:“細、軟、浮”三個條件,并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只要掌握了細、軟、浮的基本脈形和可容許的變化范圍,辨別濡脈并不難。
    21,弱脈
    弱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包括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脈體“細”,二是脈體    “軟”,三是脈位“沉”。若與濡脈比較而言,只是脈位不同。在脈體“細而軟”的基礎上,若兼“浮”,是濡脈。若兼“沉”,是弱脈。這是濡脈和弱脈的區別。
    《脈經》說:“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這是明確了弱脈的構成條件和最“弱”的程度。所謂“極”,指正常脈“本體”,不復絮言。所謂“按之欲絕指下”,是弱脈最“弱”的程度。可以看出,弱脈的基本條件是“細、沉、軟”。所以,只要掌握了“細、沉、軟”的基本脈形和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就能掌握弱脈的脈形規范,辨別弱脈并不難。
    需要說明的是,將弱脈、濡脈、微脈相比較,有利于掌握這三種脈象的構成條件和辨別方法。這三種脈象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脈體“細而軟”,其中,微脈不兼其他條件;濡脈兼“浮”;弱脈兼“沉”。這三種脈象只是脈位不同。
    22,虛脈
    虛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以遲、大、空、軟為主要構成條件。其中,脈體“大”是必備條件。這是因為,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確定為常用脈象,其目的,是針對“大”于正常的脈體。
    一般認為,脈體“細”多主虛證。但脈體“大”有虛實之分。虛脈和實脈的診斷意義,就是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辨別虛和實。虛脈的脈體雖“大”,但兼“遲、空、軟”等條件,故主虛證。
    脈診的二十六種脈象,以脈體“細”為基本特征的是:細脈、微脈、濡脈、弱脈、澀脈。其中,脈體“細”雖不是澀脈的必備條件,但澀脈在實際表現時易與“細”脈相兼。這些脈象,多主虛證,或虛實夾雜證。以脈體“大”為基本特征的是:洪脈、虛脈、實脈、芤脈。其中,脈體“大”雖不是芤脈的必備條件,但芤脈在較“大”的脈體最容易辨別。脈體“大”并不是都主實證,所以,必須進一步辨別。也就是說,單憑洪脈并不能確定病證的虛實。因此,需要在脈體“大”的基礎上進一步診察。虛脈和實脈,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脈象。這表明,二十六種脈象都有各自的診斷意義,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種脈象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脈診發展史表明,虛脈經歷了一個發展、改革而又復原的過程。比如,《脈經》以前,虛脈是概念性的,凡脈來無力即是虛脈。《脈經》成書時期,古代醫家對虛脈進行了改革,賦予了一定的構成條件。即:“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因此,從《脈經》以后,虛脈不再是概念性的脈象,而是有了一定構成條件和脈形規范,并有一定的針對性。但是,近代脈書又以“三部脈輕按重按皆無力”為虛脈。這種虛脈,實際是脈來無力,等于又恢復了《脈經》以前的虛脈。
    從“辨證論治”的需要看,《脈經》的虛脈有一定針對性,更具重要意義。這是因為,虛、實二脈是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辨別虛實,這是對脈體變化進行診察的一個重要方面。若以脈來無為虛脈,只是診脈時的一個附加條件。比如,浮而無力、沉而無力、數而無力、遲而無力等。并且,脈診的二十六種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虛脈和實脈的脈形規范還關系著其他脈象。比如,若不弄清實脈的脈形規范,就不能說明革脈的實際意義。所以,若再恢復《脈經》以前所說的虛脈,繼續以脈來無力為虛脈,對整個脈法都非常不利。因此,應該掌握古代醫家為虛脈賦予的構成條件和脈形規范,而不要以脈來無力為虛脈。其實,只要掌握了虛脈的構成條件和各種構成條件的基本脈形,辨別虛脈并不難。比如,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若再兼“遲、空、軟的條件,即是虛脈。在診療實踐中,遇到這種脈象,必然主虛。
    23,實脈
    實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以“大而長微強”為主要構成條件。其中,脈體“大”是必備條件。其實質,是脈體“大”再兼而“長”和“微強”。必須弄清什么是“微強”,才能說明實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
    《脈經》以前,實脈也是概念性的脈象,凡脈來有力即為實脈。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說:“脈數虛者,為肺痿……脈數實者,為肺癰”。所謂“脈數虛”,即數而無力。所謂“脈數實”,即數而有力。這說明,《脈經》以前的實脈和虛脈,都是概念性的,主要是指脈的有力無力。
    《脈經》對實脈進行了改革,給實脈賦予了一定構成條件,即“大”、“長”和“微強”。應該說,這是很成功的,水平很高,實用價值也很大。但是,若不弄清什么是“微強”,就不能體現實脈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
    所謂“大而長微強”,是與“大而長微弦”相對而言的。這是比較接近的兩種脈象。其中,“大而長微弦”是體質強壯、正氣充實、且有胃氣的脈象。“大而長”,指的是脈體。若體質強壯、正氣充實,則脈“大而長”。“微弦”是有胃氣的弦脈,并非“微脈”和“弦脈”相兼。古代醫家是將有胃氣的弦脈稱“微弦”,其實質是脈的張力正常。“微弦”和“微強”雖一字之差,但性質截然不同。“大而長微弦”是生理性脈象,說明體質強壯。“大而長微強”是病理性脈象,說明病邪亢盛。所謂“微強”,其實質是在脈體“大而長”的基礎上而有異常過盛的表現,或者說,是病理性的過盛。“”強“是賊邪的意思。大而長微強”的意思是說,在脈體大而長的基礎上,凡有異常過盛的表現即是實脈。用“微”字是為了表達“強”的程度。所謂異常過盛的表現,可從脈的張力、脈的律勢等方面體會出來。在診療實踐中,脈體在“大而長”的基礎上異常過盛,必然主實。所以,凡實脈都主實證
    脈診發展史表明,《脈經》將實脈改革以后,后世脈書絕大多數是遵循的。然而,由于代革年移,去古漸遠,再加“微強”的脈形既難理解又難掌握,所以,后人對實脈的認識逐漸有了偏差。因此,對實脈也有一些不切合實際的說法。特別是《瀕湖脈學》,竟然提出實脈的構成條件是“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幅幅然”。其實,這是沒理解“微弦”與“微強”的區別,將“微強”與“微弦”混淆了。所謂“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幅幅然”,質言之,仍是體質強壯的脈象,根本沒有主病的意義。若將實脈的“微強”改為“微弦”,就不再是實脈。還有,《丹溪手鏡》對實脈的解釋也是錯誤的,它提出實脈的構成條件是:“大長微弦強”。這種說法,在“強”字前面又加了一個“弦”字,更不倫不類了。這是因為,“微弦”是脈有胃氣的表現。“強”是病理性過盛的表現,這兩種脈形雖相類似,但性質截然不同,不能同時出現。所以,對實脈的這一類解釋,必須澄清。
    近代以來,有的脈書以“三部脈舉按皆有力”為實脈。其實質,是脈來有力。這種實脈,實際是《脈經》以前的實脈,等于復古。實際上,以脈來有力為實脈,遠不如以“大而長微強”為實脈更具診斷意義。并且,若以脈來有力為實脈,則無法解釋什么是革脈。所以,不能將《脈經》以前的實脈和《脈經》以后的實脈相混淆,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才能發揮每一種脈象的診斷作用。
    24,促脈
    促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以“數”和“時一止”為構成條件,其基本特征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又出現“時一止”的變化。))X7k
    古文獻對促脈的記載,最早見于《傷寒雜病論》,其次是《脈經》。除此之外,《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了另一種脈形:“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所謂“促上擊”,是脈來急促并向魚際上竄的一種特殊脈形,不能與促脈相混。但是,有的脈書認為有兩種促脈,還有的脈書以“促上擊”之脈為促脈。其實,這是沒弄清促脈在整個脈法的作用和實際意義。
    《傷寒論.平脈法》說:“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意思是說,在    “數”脈的基礎上,再兼“時一止”,名為促脈。《脈經》對促脈的解釋,仍尊《傷寒論》原意,只是文字更簡煉,實際意義沒變。如《脈經》說:“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顯然,兩家之說完全一致。據考證,從《脈經》以后,促脈即成為脈診的常用脈象。“促上擊”的脈形雖有記載,但沒專用脈名,不屬常用脈象。所以,二者不能混淆,不能互相替代。
    促脈的實質,是“數”脈又出現了“時一止”的變化。若用現代醫學觀點看,這是心律失常的脈象。但是,在中醫脈法,促脈不單反映心律失常,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如《傷寒論》第三百四十九條說:“傷寒脈促,手足厥冷,可灸之。”這是張仲景辨別“厥”證寒熱的方法,說明促脈對辨別“厥”證寒熱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厥”證病情較急,有寒、熱之分。脈數者為熱厥,脈遲者為寒厥。寒厥陰盛,可用灸法。熱厥陽盛,絕不可灸。此條所論,厥證脈促,在“數”脈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時一止”的變化,表明“熱極傷陰”或“陽盛及陰”,故不可再按熱厥論治。假若“數”脈沒有“時一止”的變化,則為熱厥,絕不可用灸法。這說明,《傷寒論》是將促脈作為辨別“厥”證寒熱的重要依據。顯然,促脈的診斷作用并不單是診斷心律失常,而是根據“數”而“時一止”的變化對病證性質和轉機進行分析。
    促脈實際是數脈與結脈相兼。也可以說是由結脈分化出來的一種脈象。一般認為,數脈主熱證,結脈是心律失常。但是,熱證脈“數”達到一定程度而出現“時一止”的變化,表明“陽氣大傷”或“熱盛及陰”,出現這種轉機,斷不可再按熱證論治。因此,促脈的脈形規范必須是“數”脈基礎上出現“時一止”,與結脈同中有異,應予區別。
    以上說明,促脈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脈象,“促上擊”之脈是一種特殊脈形。所以,不能因為有“促上擊”的脈形就否定“數而時一止”的促脈,也不能因為有“數而時一止”的促脈就否定“促上擊”的脈形,更不能混為一談,必須將“促上擊”的脈形與促脈區別開。并且,促脈與結脈同中有異,必須辨別清楚。否則,就不能體現促脈的診斷作用和重要意義。
    25,結脈
    結脈是單因素脈象,主要反映脈的節律失常,以脈“間歇”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所謂“間歇”,古稱“歇止”或“止”,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竇性”停搏。
    若脈動五十次偶爾“間歇”一次,且無其他不適,可不按病脈論。“間歇”次數越多,所主病證越重。結脈的實際意義,主要診察脈的“間歇”及其程度。
    在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當中,以脈“間歇”為構成條件的脈象共兩種:一是結脈,二是促脈。其區別是:促脈是“數”而“時一止”,“止”數不多。結脈不必兼“數”,“止”數可多可少。在正常心律的基礎上,凡有“間歇”,即是結脈。若在“數”脈基礎上出現“間歇”,則為促脈。二者同中有異,不能混淆。
    對結脈的解釋,最早見于《難經》。如《難經》說:“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所謂“無常數”,意思是說,結脈的“間歇”次數可多可少,沒有規律和定數。《傷寒雜病論》說:“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經》說:“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所謂“脈來緩”或“往來緩”,并不是緩脈,不代表至數,而是脈的往來和緩。即:基礎心律比較平穩。從古文獻對結脈的解釋看,結脈以“間歇”為主要構成條件,凡有“間歇”即是結脈,“間歇”次數可多可少。至于促脈,是從結脈分化出的脈象,因其另有診斷作用而被確定為常用脈象。所以,結脈與促脈應予區別。結脈主要反映脈的節律失常,促脈除反映節律失常外,對辨別“厥”證寒熱和疾病轉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將結脈和促脈辨別清楚。
    26,代脈
    代脈是單因素脈象,反映脈的更代,主要診察脈形或節律失常的脈象能否更代為正常脈形或正常節律,用于診斷由某一脈象更代為另一脈象的病理機制和內在聯系。這是脈診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辨別脈象變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發展變化和轉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近代以來,脈的更代被忽視了。所以,近代脈書對代脈的解釋已離題太遠。
    近代脈書對代脈的解釋是:“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復來”。很明顯,這是將“間歇”作為代脈的構成條件。其實,代脈的構成條件并不包括“間歇”,更不是“止有定數”或“良久復來”,而是專指脈的更代。
    脈的更代,是中醫獨特理論,源于古代醫家用二十八脈(即二十八經)闡釋人體氣血運行的一種方法。但是,由于中醫學沒明確經絡是什么,且年深日久,去古漸遠,脈的更代逐漸被誤解了。若從根本上弄清代脈的實際意義,必須了解古代醫家用“二十八經”闡釋氣血的基本方法。
    古代醫家將人體氣血的運行,比擬為天體日行“二十八宿星”。在經絡學說指導下,古代醫家將左右兩側十二經看成二十四經,再加任、督二經和陰蹺、陽蹺二經,合稱二十八經,并與天體“二十八宿星”相對應。因此認為,“二十八經”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由此產生了氣血運行于“二十八經”或“二十八脈”的傳統理論。按這種理論,人體氣血在“二十八經”的運行,周流不息,依次交接,則為脈的更代。并且,脈象隨四時季節發生相應變化,也是脈的更代。比如,春顯弦象、夏顯洪象、秋顯浮象、冬顯沉象,這種循環交替過程,由弦脈更代為洪脈、洪脈更代為浮脈、浮脈更代為沉脈、沉脈再更代為弦脈,即脈的更代順序。古人認為,脈象隨“四時”發生相應變化,是脾臟的生理功能,故曰“脾脈代”。因此,從傳統理論看,脈的更代與脾臟有密切關系。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脈代者,謂胃氣隨四時而更,此四時之代也。”這說明,《內經》所說的“代脈”,只反映脈的更代,不是脈“間歇”。
    古代醫家所說的代脈,既有正常代脈,也有主病的代脈。正常代脈是脈的正常更代,沒有特殊表現。所以,古代醫家有“脾脈平和不可得見”的傳統說法。若脈的更代不正常、或脈象變化不與四時相應、或脈的節律失常,必然有相應的表現,所以,病理性代脈可以診察出來。比如,春脈應弦,夏脈應洪、秋脈應浮、冬脈應沉,若脈象不符合這種規律,不與四時相應,說明脈的更代不正常。再如,脈的節律發生異常變化,出現“結脈”或“動脈”等,若不能還原為正常節律,或更代為其他異常脈形,都是病理性代脈。如《脈經》說:“其脈微細……代絕者死。”這是微細脈更代為陰陽即決離決的脈象。再如《診家正眼》說:“代散者死”。這是更代為散脈。這都是病理代脈。
    對代脈的解釋,最早見于《傷寒雜病論》,如:“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其中,“脈來動而中止”,是脈的節律失常。“動”,是動脈,即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止”,是“間歇”,相當于竇性停搏。“動而中止”,是非竇性心律夾雜著脈“間歇”。“不能自還”,意思是說,非竇性心律夾雜“間歇”的脈象不能“還原”為正常節律。“因而復動”的意思是說,因不能“還原”為正常節律,故接下來又出現非竇性心律的脈形。顯然,《傷寒論》并不是將   “動”和“止”作為代脈的構成條件,而是將節律失常的脈象不能還原為正常節律稱為代脈。這才是代脈的實際意義。
    《脈經》說:“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可以看出,《脈經》對代脈的解釋與《傷寒論.太陽下篇》基本一致。所謂“來數中止”,也是節律失常的脈象。所謂“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之說,與仲景之說完全相同。這說明,《脈經》所說的代脈,也不是將“止”作為構成條件,而是專指脈的更代。
    據考證,近代脈書將代脈說成是“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的脈象,主要是誤解了“五十動而不一代”的傳統理論。如果弄清“五十動而不一代”的出處和實際意義,可以證實: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是針對氣血運行“五十周身”而言的,其中,所謂“代”,并非“止”的意思,而是氣血運行“二十八經”每循環一“周”或每更代一“經”為一代。
    《靈樞.根結篇》說:“五十動而不一代,以為常也”、并說:“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這是針對氣血晝夜運行“五十周身”而言的。古代醫家將人體氣血晝夜運行五十周身稱為“五十營”,對此,《靈樞.五十營篇》有詳細解釋,如:“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與身。”這是古代醫家用二十八經闡釋氣血運行的基本理論,受天文學的影響很深。古人認為,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脈(即二十八經),日行二十八宿為一晝夜,氣血運行二十八經為一周身。二十八經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氣血運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血運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到身。一晝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血運行五十周,稱為“五十營”。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以為常也”,就是按這種方式計算得來的。比如,若脈動五十次而不更代一經,說明氣血在二十八經的運行正常。若脈動不滿五十次就更代一經,說明氣血運行不正常。由此說明,所謂“四十動一代”、“三十動一代”、“二十動一代”等,都是指脈的更代,而不是說脈“間歇”。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于二十八經,絕不是每“間歇”一次才更代一“經”,而是循環交替,周流不息。因此,不能將“一代”認為是“一止”。
    若將代脈說成“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許多傳統說法解釋不通。比如,中醫有“妊娠三月見代脈,是為常脈”的傳統說法。近代脈書將這種代脈也認為是脈有“一止”或“間歇”,并說“因妊娠初期,胎形未定,五臟精氣聚于胞宮,以養胎元,脈氣不相接續,故可見代脈。但止數不多。”這種解釋似乎合情合理,其實不對。“妊娠三月見代脈”,實際意思是說,女子妊娠三月,開始更代為妊娠脈,而不是出現“間歇”,更不是“良久方來”。若妊娠三月脈有“間歇”,絕不可認為是常脈,否則,將會誤診。所謂妊娠脈,一般是滑脈。由此說明,必須弄清代脈的實際意義,才能澄清對代脈的錯誤解釋,才能體現代脈的實際意義和診斷作用。

    以上是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其中,每一種脈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脈形,而是有可容許的變化范圍。在實際表現時,都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并且,這二十六種脈象都有一定針對性,分別代表對寸口脈進行診察的相關方面,各有不同的診斷意義。所以,這二十六種脈象概括性很強,再加相兼脈,可以滿足臨床需要。因此,必須掌握這些脈象的脈形規范和實際意義,并熟煉掌握這些脈象的辨別方法,才能充分體現脈診的作用。http://v.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ie=utf-8&word=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座視頻教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少妇愉情理伦片BD| 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人与| 日韩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性欧美老人牲交XXXXX视频| 草草影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良家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91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老湿机69福利区18禁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深夜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夜色福利站WWW国产在线视频|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桃花岛亚洲成在人线AV|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巨胸美乳无码人妻视频漫画|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桃花岛亚洲成在人线AV|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果冻传媒MV国产推荐视频| 成人拍拍拍无遮挡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AV喷水高潮喷水在线观看COM| 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日韩AV高清在线看片| 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 a级黑人大硬长爽猛出猛进| 少妇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