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x x,男,40歲,農民。
患者氣緊促,有時咳嗽,服藥無效。稍一走動,上氣不接下氣,面容蒼白,心累心跳,有時潮熱、盜汗,四肢酸軟無力,咳時牽掣一身癇,吐白泡沫清痰,唇烏黯,惡寒,困倦無神,喜坐臥,飲食少。此為腎陽不足,不能納氣作喘。法當扶其腎陽。但患者現感寒邪,咳時腰背痛,氣喘尤甚,舌質灰白,苔白滑,脈浮緊而細弱。先宜祛寒解表,麻黃湯加姜、夏治之。
麻黃9克 杏仁18克 桂枝9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生姜31克
服藥后,外證微減輕,繼用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
麻黃9克 制附片31克 細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 草18克
盡劑后,喘咳大大減輕,咳時已不痛,當進而治本,扶其腎陽,四逆湯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l克 桂枝15克
連服二劑,喘促咳嗽,心累心跳大減。舌質轉為淡紅,苔白潤。能作輕微勞動,復就上方加茯苓24克治之。
又服二劑,諸證皆失,并積極參加勞動。
(二)劉x x,女,52歲,農民。
患者得氣喘病,已歷十余年之久,迭經中西醫治療無效。最近一年來,自覺胸中熱氣往上沖,喘促而氣若不相接,前醫診斷為心肝兩臟火旺,沖肺而喘,服寒涼藥四、五十劑,而病反日趨嚴重。初診時,面容灰黯,虛怯無神,發呻吟聲,說話提不起氣,惡寒特甚,以致平時不出室外,兩足心發燒,雖冬季亦露被外,口雖干而不思飲茶水,飲食不多,唇青白。舌質如石灰色,苔烏黑。脈沉細。此肺陽虛發喘,兼服藥過多而中藥毒增劇,必須先解其藥毒,獨味甘草湯治之。
甘草124克
連服兩劑,肚瀉,屙風泡沫涎,帶烏黑色,氣喘減輕。原方加蔥、紅糖共煎湯治之。
甘草124克 蔥124克 紅糖31克
盡劑后,喘證大減,面容轉為蒼黃,飲食增多,精神轉佳。舌苔由烏黑變為白滑。脈仍沉細。藥毒雖解,而過去所服寒涼、攻伐之藥品過多,以致肺陽愈虛,必須扶陽以止喘,附子理中湯去參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15克 白術15克 炙甘草15克 桂枝9克
連服藥二劑,喘又有所減輕。以附子理中湯原方加桂、茯、血余治之。
制附片31克 黨參15克 干姜15克 白術15克 炙甘草31克 桂枝9克 茯苓15克 血余15克
又盡二劑,不復畏寒,飲食日增,面容轉正,陽旺而喘平。
(三)徐x×,男,30歲,農民。
患者害喘咳病已經四年。初病時,咳重喘輕,稍后則喘重而咳輕。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治之無效。前醫診斷為肺火過旺,服寒涼潤肺藥數十劑亦無效。現日趨嚴重,已不能參加田間勞動。偶感風寒,則喘咳加重,面白唇青,上下氣若不相接,有窒息欲斷之勢,咳時吐風泡沫痰,有時眼淚鼻涕俱出,小便亦收納不住,注射青、鏈霉素針藥,喘平咳止,有如好人。但一日后,氣又緊促,隨即嚴重。每月送公社醫院三、四次,如此循環治療。患者平時頭昏胸悶,四肢厥冷,面部浮腫而帶烏黑色。舌質淡白,苔黯黃而膩。脈沉遲細。系屬陽衰陰盛,沉寒凝伏閉束肺氣,以致喘咳。治宜發表溫經,并利肺氣兩法同施,使陽旺陰消而喘咳自愈,先用大劑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
麻黃12克 制附片62克 細辛3克 桂枝15克 干姜62克 甘 草62克 上桂9克
連服二劑,面腫消,咳喘減輕,風泡沫痰亦少。舌苔黃膩減薄。外寒去而內寒重,附子理中湯去參加桂以祛內寒治本。
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白術24克 上桂9克 炙甘草31克
又服二劑,咳嗽告愈,喘亦減輕,精神轉好,不復如前畏寒;面容烏黑中略現紅潤色,附子理中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黨參24克 白術24克 灸甘草31克 黃芪31克 上桂6克 茯苓15克
連盡二劑,喘平,有如好人。囑其注意飲食調養。十午后,遇患者于途中,病愈后氣喘病一直末復發,參加田間勞動。
(四)徐x x,男,65歲,農民。
思者年老體弱,近幾年來得氣喘病,久治無效。平常覺出氣難而喘,聲音細微,不愿說話,提不起氣,稍動則張口喘氣不已。近加外感而咳嗽,晚上更甚,吐風泡沫痰,喘促氣緊,不能平臥,頭眩痛,惡寒發熱,無汗,口干不渴,一身脹痛,心累心跳,面色蒼黃,兩腿以下冷,四肢無力,困倦無神,飲食不多,嘴唇烏黑。舌質淡紅,苔白滑微黃。脈浮緊而細。此內腎陽虧損,外感寒邪傳里之證。法當表里雙解,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
麻黃9克 制附片31克 細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 草18克
連服二劑,內外寒邪去而咳嗽愈,喘促仍甚。此腎不納氣之象,四逆湯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桂枝12克 又服二劑,病勢無大進展,上方加茯苓18克,吳萸9克。
連盡二劑,喘促未見減輕,其它諸證則大減。如屬腎陽虛寒,則喘促必隨其它諸證而減,今乃反是,當系辨證有誤。復細察之,見其出氣困難特甚,與腎不納氣之喘,吸氣困難有異,實胸中大氣下陷作喘,必須升舉清陽,而喘始平,補中益氣湯治之。
柴胡9克 升麻15克 當歸12克 黃芪12克 白術9克 陳皮12克 泡參24克 大棗18克 生姜18克 炙甘草15克
共服五劑,始告痊愈。
(五)梁M x,男,38歲,干部。
近幾年克患者每至冬色哮喘周期性復發,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一年比一年加重。發時呼吸緊促,胸中憋氣,上下氣若不相接,陳服西藥外,必需輸氧始能平喘。全身發冷,咳嗽吐白涎痰,口雖干而不思飲茶水,從其輸氧始能平喘及遇寒即發,系吸入之氣不夠,亦即腎陽虛不納氣之喘。現頭痛、身痛;喉管發癢即咳,喘亦同時加重。舌質淡,口中有津液,苔微黃白。脈浮緊而細。此外感寒邪,以麻黃湯加味散寒止咳平喘。
麻黃9克 杏仁18克 桂枝12克 甘草15克 蘇葉9克 防風9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服藥二劑后,頭痛等外感悉除,咳喘隨之減輕。因兩腳發冷不能很好睡眠,次日,又覺咳喘加重,同時胸中憋氣,咳多涎沫,此為肺寒,寒濕在上也。脈由浮緊而細轉為弦細。為兼顧脾胃虛寒而痛,用甘草干姜湯溫之,加薤白宣胸中之陽,杏仁利肺氣以平咳止喘。
炙甘草31克 炮姜31克 薤白12克 杏仁15克
服一劑后,胃不復疼痛,咳喘隨減。但在服第二劑藥時,因觸嗅油炸辣椒,刺激肺臟,喘證大發,經輸氧后,喘息即平,非如以前之久久輸氧才能平息。復診時,自覺不如前怕冷,咳痰減少,吸氣困難,出氣一下就完了,故必須大力扶陽治本。但患者現時惡吃油脂類食品,觸嗅油煙之味亦刺激肺臟而發喘,此肺有沉寒。故用四逆湯扶陽治本,加麻、辛以祛沉寒來治咳喘。
制附片31克 干姜3l克 炙甘草31克 麻黃9克 細 辛3克
連服四劑后,咳平喘止有如好人,僅微惡寒。現時睡眠不好,多夢,以致精神欠佳。舌質淡,無苔而潤。脈沉細。夢多乃心腎不交,陽不潛藏,改用桂枝龍骨牡蠣湯調和陰陽,交通上下,加附片扶腎陽,腎陽旺則肺氣自旺,氣旺能抵抗外邪侵襲,可不復發咳喘也。
桂枝12克 白芍18克 大棗l 8克 炙甘草18克 生姜31克 龍骨24克 牡蠣24克 制附片31克
連服三劑,晚上睡眠轉好,亦不頻頻作夢,飲食如常,精神健旺。但為鞏固療效,以潛陽丹納氣歸腎,使腎氣潛藏,則腎不納氣反而上沖之喘證,可不復作矣。
制附片31克 砂仁15克 龜板9克 灸甘草18克
服四劑后,諸證痊愈。
(六)黃x,男,60歲,于部。
病者患咳嗽,已有二十年之病史,經診斷為慢性氣管炎,并伴有肺氣腫,近十年來,病隨年齡而與日俱增。其面容蒼白,虛怯無神,惡寒,兩足睡不暖,尤以冬季為甚,兩手發抖,平時白天咳嗽較輕,微喘,吐風泡沫白涎痰,微帶咸昧,胸膈痞悶不舒,如有物阻塞,頭昏痛,夜間陣咳,連續十數聲,較白天為甚,吐痰難出,喉管發癢即咳,自覺吸氣困難,晚上失眠,總感到精神不夠,現時白天服洋金花片鎮咳平喘,晚上服安眠藥片。唇青白,有時烏黯,口中津液多。舌質淡紅,苔白滑,舌中帶黃色。脈浮緊而細。此陽虛而外感風寒之咳喘,用四逆湯扶陽,略加
麻掛等外散風寒。
制附片31克 于姜31克 炙甘草3l克 麻黃9克 桂 枝6克 細 辛3克 半 夏18克 杏仁18克 荊 芥9克 獨活12克
服二劑后,喉管已不發癢,咳嗽喘促隨之減輕,吐痰較利爽。脈由浮緊轉為沉細。外感風寒之邪已去,停服洋金花片。為使其不服安眠藥片亦能睡覺,改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加附片治之。
制附片31克 桂枝18克 白芍15克 生姜3l克 大 棗18克 龍骨31克 牡蠣31克 甘草15克
連盡四劑,自覺精神轉好,咳喘更減輕,遂停服安眠藥片,但白泡沫痰多。繼以四逆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瓜蔞15克 薤白15克 炙甘草31克 半夏18克 茯苓3l克 砂仁12克
上方服三劑,痰涎大減,咳喘隨之減輕。患者氣血皆不足,上方再合當歸補血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瓜蔞15克 薤白15克 炙甘草31克 半夏18克 茯苓31克 砂仁12克 穌龜板9克 當歸15克 黃芪31克
共進三劑后,自覺精神健旺,面色由蒼白轉為紅潤。舌苔中黃色減去。為恐腎陽過旺而傷及腎水,四逆加知柏等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炮姜31克 黃柏15克 知母15克 炙甘草3l克 茯苓24克 白術31克 白芍18克 上 桂12克 琥珀12克
又服三劑,基本上已不咳喘,僅早晨起床咳嗽幾聲,痰隨聲出。但覺頭痛頭重,如存物壓在上面。以四逆合香砂六君子湯調和營衛,鞏固療效。
制附片3l克 炮姜31克 黨參31克 白術24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24克 半夏18克 桔絡9克 木香9克 砂仁12克
另處方清震湯,治頭癰、頭重。
蒼術31克 升麻15克 鮮荷葉一張
上二方各服三劑后,咳平喘止,諸證痊愈。告訴患者適當鍛煉身體,鞏固療效。
(七)李x x,男,59歲,教授。
患者青年時,即常傷風感冒而咳嗽。1957年確診為慢性氣管炎。1966年照片檢查合并肺氣腫。雖常咳喘,尚能堅持工作。但一到冬季發病,即咳喘厲害,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衰弱,春秋二季也發病,而且發病間隔時間亦更縮短。這次酷暑天熱發病,已臥床不起,日趨嚴重。病者面容憔悴,色蒼白,困倦無神,喉管發癢即咳嗽,吐白泡沫涎痰,夜間咳得更厲害,連續一、二十聲,始能咳出少量泡沫水樣之痰,只能疊被倚床而斜臥,偶一睡下,則咳喘不寧,呼吸喘促,吸氣更困難,胸中憋氣,感到有物阻塞胸部,特別怕冷,尤以兩足為甚,但有時又出汗, 雖暑熱炎天,亦穿絨衣,蓋棉被,嘴唇烏黯。舌質淡,苔白膩中微黑,但口中有津液。脈浮緊而細。此為本體陽虛,積有沉寒,復外感寒邪,兩相感召,咳喘復發。法當大劑扶陽,兼以散寒平咳止喘,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麻黃12克 桂枝15克 炙甘草62克 蘇葉12克 防風12克 半夏15克 細 辛3克 杏仁18克
連服二劑。據患者云:“咳喘大減,已能平臥,兩月來未能如此安眠熟睡。”此為外感寒邪已去。脈轉沉細而弦。從吸氣困難,所吐為白泡沫水樣之痰來看,為腎陽虛水泛,腎不納氣,用四逆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扶腎陽而化痰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瓜蔞18克 薤白18克 炙甘草62克 厚樸18克 半夏18克 茯苓31克 杏 仁18克 上掛9克 細辛3克
盡二劑后,胸中開朗,痰量減少,一咳即吐出痰,已能在室外走動。舌苔轉白滑。上方去厚樸細辛加琥珀12克治之。
又服二別,咳喘更有所減輕,吐白涎痰。但已不出汗,病根在腎,扶腎陽即所以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 炮姜62克 小茴31克 上桂9克 炙甘草62克 菟絲3l克 桔絡12克
服二劑后,基本上咳喘告愈,已不如從前怕冷,有如未發病前一樣,能行走三里去學校開會學習,距初診時間僅半月。為鞏固療效,除大力扶腎陽外,兼納氣歸腎,為之處二方,服藥時間差錯開。
1.制附片62克 于姜62克 瓜 萎18克 薤白18克 炙甘草62克 半夏18克 茯 苓31克 杏仁18克 吳茱萸9克 肉桂9克 龍 骨1克 牡蠣31克
2.制附片31克 砂仁31克 炙甘草15克 龜板4克
上方各服二劑,已不怕冷,兩腳暖和,偶而咳一、二聲,痰隨聲出。早晨起床后,吐痰數口。本病痰飲者,溫藥和之,兼緩姜掛附之大熱,苓桂術甘湯加味主之。
茯苓31克 桂枝15克 白術24克 甘草15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遠志15克 琥珀12克
連盡二劑,飲食日增,神清身爽而告愈。緩解階段治療,本應扶正培本,增強身體抗病能力,遂以四逆合當歸補血加味為丸,緩緩服之。
制附片124克 炮姜62克 干姜62克 茯苓62克 炙甘草124克 當歸62克 黃芪124克 白術62克 血余炭62克 遠志62克 琥珀3l克 枸杞124克
穌龜板3l克 杜仲124克 菟絲62克 砂仁124克 桑椹子62克 上桂62克 韭子124克 鹿茸31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九。每服9克,早晚各服一次。溫開水送下。
半年后往訪,據患者云:病愈后雖冬季亦沒有發病,精神很好,睡眠飲食俱佳。
(八)鄧×x,女,62歲,家務。
患者自1942年暑天分娩后,即患氣喘病,曾在上海等地治療,并服過碧桃仙藥片亦無效,至今三十多年,年年發病,初僅每年熱天發病,雖多方設法治療,亦必至冬季始能告愈,第二年熱天則又復發。最近幾年來,則一年四季都發病,嚴重時缺氧紫紺,送至醫院輸氧平喘,并配合藥物治療,久久始能逐漸減輕,但不久又復發,循環不已。
患者面容微腫,面色蒼黃,虛怯無神,心累心跳,兩足軟弱無力,走十多步即喘促不已,必至窗口深深吸氣,坐下休息一段時間,才能平下氣來。胸中憋氣,自覺有物壓在胸部。喉管發癢即咳嗽,一咳連續十數聲,始能咳出白泡沫水樣之痰,稍覺舒適,晚上睡覺,喉中有齁鼾之聲。惡寒,兩足睡不暖。咽喉干燥,口苦,想喝熱茶水。嘴唇烏黯,舌質淡紅,苔白黃膩。脈浮緊而細。此由病者多年反復發病,以致肺腎俱陽虛.復外感風寒之邪,遂與沉寒兩相感召而為病。法當扶陽以散寒,兼清陰分之風,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麻黃18克 桂枝18克 灸甘草31克 紫蘇9克 防風9克 細辛3克 薤 白18克 杏仁18克
為預防虛火上沖,服第一劑入童便為引。
服二劑,喉管已不發癢,咳嗽大大減輕,氣喘與胸中憋氣亦好轉。舌苔中黃膩減薄。脈沉細。此正勝邪卻,當進而治其里寒,兼寬胸理氣,祛痰平喘,四逆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茯苓18克 厚樸18克 灸甘草31克 薤白24克 白術24克 五味6克
又盡二劑,自覺胸中開朗,不再憋氣,咳喘隨之更減,一咳即吐痰。藥既對證,故重用劑量,并加龍牡滋陰潛陽,化痰行水,祛其陰霾,則諸病自愈。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龍骨31克 牡蠣31克 炙甘草62克 瓜蔞24克 薤白31克 茯苓24克 白 術18克 杏仁18克
盡二劑,口苦咽干告愈,不復如前畏寒,僅微咳,痰隨吐出,氣雖喘,但已無聲,為加強療效,用四逆合潛陽丹治之。
制附片62克 炮姜62克 砂 仁12克 茯苓24克 炙甘草62克 杏仁18克 穌龜板6克
又盡二劑,基本上不咳嗽,已無痰,晚上睡時安靜,無喘息之聲,面容浮腫消而微現紅潤,飲食增多,踩縫紉機縫衣服而不氣喘,繼續就上方去杏仁;砂仁增為3l克,龜板增為12克治之。
連服三劑,自覺精神很好,不怕冷,上方去炮姜、茯苓加琥珀9克治之。
又服二劑,氣平喘止而愈。
患者長期患病,年老體衰,正氣不足,必須扶正固本,以求根治,故用四逆合當歸補血湯加味為丸藥,緩緩服之,培補身體。
制附片124克 炮姜124克 當歸31克 黃芪62克 炙甘草124克 茯苓62克 遠志62克 枸杞62克 血余炭124克 砂仁124克 龜板31克 白術62克 菟絲子62克 鹿茸18克
共為細末,煉紅糖為丸,每丸重六克,早、晚溫開水送下各一丸.共服三月。
三年后隨訪.見其精神健旺,面容豐滿紅潤,病從未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