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老何家的 2011-07-08

    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2010-01-26 10:28:43  登恒
    閱讀:117 關鍵詞:行政區

     


    行政區劃又稱行政區,簡稱政區,是國家對所轄領土進行分級管理的結構,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使國家和地區主權,推行任務的多級行政管理區。作為行政區,從政區角度考慮,必須具備如下要素:一是一定的地域空間。二是一定的界限。三是一定的層次。四是一個行政中心。

     

    第一節     秦統一前地方行政區劃的出現

     

       行政區劃是一個地域上的政治概念,形成的基礎必須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春秋以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還沒有建立,地方組織機構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人群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    

    一、分封制

    分封制是一種用封邦建國的方式來劃分區域的統治方法。具體方式,王都附近的地方由天子直接進行統治,其它地方都分封給貴族和功臣,亦即諸侯。諸侯又將所屬土地分給卿、大夫,作為采邑。

    西周在全國范圍內按地區大規模推行分封制。這種管理方式主要分為國、邑、鄙三級。這種制度是以血緣為主體的宗法制度為核心,以嫡長子繼承為標志,通過大宗小宗的層層關系,將國家的統治體系緊密地維系起來,以達到鞏固統治、強化政權的目的。因此,分封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方行政區劃。

    二、郡縣制的產生和發展

    作為行政區劃意義的縣有一個較為漫長的演化過程。春秋中后期兼并戰爭的加劇,大國常常將拓土開疆新征得的土地,不再進行分封,而由國君設縣直接統治。這種中央直屬,置官分守,地方官吏食祿不食邑,臨民不臨土,流動不世襲的地方行政制度特點均已具備,可見縣已具備地方行政區劃的特點。

    郡的出現晚于縣,初期皆設于邊遠荒僻之地,為軍事防守而設,與縣互不同屬。隨著大國在兼并中邊郡地域的擴大,為便于通管,遂分置數縣;內陸事物亦千頭萬緒,遂在數縣之上置郡以統之。郡、縣的規模逐漸一致,以郡統縣漸成定制。秦統一后,郡縣制    正式成為全國統一的行政區劃。

     

    第二節      郡縣制的確立與劃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初分天下三十六郡(《史記-始皇本紀》),京師咸陽設內史,全國共有37個郡一級單位。

    秦朝三十六郡:

    1、因襲六國舊郡:秦國舊郡、韓國舊郡、趙國舊郡、魏國舊郡、燕國舊郡、楚國舊郡。

    2、六國故都改置的郡、在軍事重鎮增置的郡、拓土開疆后新置的郡。加上內史,共計四十二個郡級單位。

       秦在郡下設縣,實行郡縣兩級地方行政制度。邊地設道與縣同級,全國約有縣1000個。郡的行政長官為郡守、郡丞、郡尉;縣為令或長,縣丞、縣尉是縣令或縣長的佐理,丞管司法,尉掌武事。縣以下為鄉、亭,10里為1亭;10亭為一鄉。鄉官為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亭設亭長。

        202年伴隨著漢王朝的建立,劉邦分封功臣,以換取他們的支持。共計七個異姓王,轄有東部22個郡。而漢高祖劉邦直屬領土僅有15個郡。文帝即位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諸侯的勢力。景帝即位,用晁錯計大削藩封,引起七國之亂。平亂后,王國權利空前削弱,不僅版圖大為縮小,而且也剝奪了其行政上的自置吏、財政上的得賦斂的特權。諸侯僅食租稅而已,王國的地位與郡同。武帝時,復用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其結果使諸侯王國不斷縮小,漢郡不斷擴大。

       西漢除了正式的郡國之外,還存有一個特殊的行政區劃,即西域都護府。

       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后,郡、國數目比秦朝有了很大的增加。

     

    第三節   州制的確立與解體

    一、  兩漢時期州制的形成

    1、西漢十三州部刺史

    州作為一種地方行政區劃始于西漢,成于東漢末年,橫跨了整個兩漢時期。
       
    漢武帝在實行推恩令的同時,又開地斥境,按照先秦時代分州劃天下的辦法,在前106年將長安京畿附近7郡以外的全國郡國分成13個區域,成為,每部派一個刺史(刺即刺探、監察之意),巡視吏治和豪強。

    2、東漢州制的進一步發展

    東漢初年,共13個州。刺史有了固定的駐地,在擁有監察的權利之外,還增加了黜陟之權,但仍不能視作地方一級行政區劃。

    184年黃巾大起義風云驟起,東漢政府無以為應。遂于188年舉重臣鎮壓,并給予領兵治民的大權。同時將刺史改稱州牧,刺史與州牧的區分視以所派官員的地位而定。由公卿出任的稱為州牧,其他依舊稱為刺史。由此州由監察區逐漸成為行政區。州、郡、縣由西漢時的三級制變成了東漢時的實三級制。

    二、  三國、西晉時期州制的發展

    1、三國的州制

    三國時期,州制大體上沿襲了東漢末年的制度而略有改變。

    魏:擁有整個華北平原,共計12州。

    吳:據有江東,領有荊、揚、交、廣四州。

    蜀:僅據益州一隅之地。但蜀僅擁有涼州的武都、陰平二郡。此外,蜀還有一個(廣來)降都督,統管南中,雖未采用州的名號,實質與州并列。

    在三國中,魏在郡、國之下設縣,省去邑、道。吳、蜀在州之下只有郡,郡之下有縣和侯國。

    三國另設有農官,稱為典農都尉或屯田校尉,負責管理屯區的軍民,自成行政系**立于郡縣之外。
    2
    、西晉的二十一州

        西晉統一全國以后,于太康元年(280)分全國為十九州,至懷帝永嘉年間,全國由十九州增至二十一州。

        從州的分布狀況看,與兩漢時期南北分配比例來看,有較大的變化,即分布在淮河、秦嶺以南的州數之比例逐漸增大。晉武帝司馬炎分封諸王,各王國不僅自設屬官,而且擁有領地的經濟、軍事大權。最后釀成了歷時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導致王朝力量消耗殆盡和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上升和加劇,在永嘉之亂中西晉王朝走向滅亡。由此,中國重新走向分裂,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對峙的時代——南北朝。

        西晉在州以下,仍為郡、縣制,即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三、  東晉至隋朝州制的混亂與衰落

     1、東晉僑置州、郡、縣設置

        東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制。

        東晉地方行政區劃最典型的特點是僑置州、郡、縣出現及地方行政管理的紊亂。這是永嘉之亂后,晉室南渡所造成的歷史上的特殊現象。當地政府為了招撫流民、安置世家大族,以維護起原有的顯赫的郡望,遂按照原來籍貫的州郡縣名就地安置,僑州郡縣成為一種行政制度被廣泛施行。此時,郡、縣的關系也與州、郡的之間的關系一樣。

     2、南北朝州制的混亂

        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其時行政區域的特點是:州制陷于混亂,最后走向衰落。南北兩方各朝之州均倍于前朝,州、郡之多達到頂峰。

    整個南朝時期,由于廣置州郡,致使州郡縣的設置十分虛亂,其結果是州與郡實無差異;郡則無縣可屬,甚至出現雙頭郡縣

    北朝:州實際較漢郡為小,州制益加沒落。

     3、隋朝州制沒落

    隋代周立,隋文帝都于長安,在故長安城東南另建新都大興城。開皇三年(583)  “罷天下諸郡,存州、縣,恢復地方行政制為二級制。煬帝大業元年(605),營洛陽為東京;三年(607),復廢州改郡,以郡統縣,恢復秦制,并仿照西漢舊制,在郡上設15州部,作為監察區域,由司隸和刺史15人分部巡查。至隋煬帝末年。全國設郡190,縣1255

    從西漢武帝至隋煬帝,州制之發展恰恰經歷一個循環。

     

    第四節  道、路制度的形成和演變

        一、唐朝的道制、府制、節度使制、羈縻制度

        1、道制

        隋末,建置紛繁復雜。唐興,唐高祖李淵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穩定政局,對歸附者和有軍功者,均賜予刺史的名號,一時間州縣之設倍增。

    太宗貞觀初(627),對地方行政制大加并省,道制開始出現。實際上這是以自然地理現象作為依據劃分的十個監察區域。

        分別為:關內道、河東道、河南道、河北道、隴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嶺南道、劍南道。

    以上十道是按山河形便劃分的,具有自然區域性質的分區,只是一種臨時性的監察區,并不是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將唐初的十道分為十五道,且有固定駐所,永為常式,掌管吏治大權。十五道的確立,標志著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已由過去的虛三級制演變為實三級制:道————縣。

        2、府制

        唐代于道之外首創府制。府有三種類型:

        京都和行在府、都督府、都護府。

        3、節度使制

        中唐(永徽)以后,又出現了節度使之制。至開元、 天寶間,全國共有十節度使:

        分別為: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安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嶺南節度使。

    初期節度使制度僅行于邊疆,至德以后,內陸也遍設節度使。節度使位尊權重,至唐末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其轄下分為鎮、方鎮、節鎮、藩鎮或道。故節度使又稱方鎮藩鎮。唐末,全國共有45個鎮,形成了鎮()——()——縣三級制。五代十國就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4、羈縻制度

       唐代前期國勢強盛,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歸附。為了加強對這些地區的有效統治,唐朝政府仿效漢代西域都護的建制,采取了都護府和羈縻府州縣的制度。

        二、  宋朝路、府()、縣三級制

        1制的演變——“

        宋初仍沿行制,分全國為十三道。太宗淳化五年(994),廢。罷黜節度使所轄支郡,節度使只是空銜而已,不理州事,諸州直屬中央。并將全國府州軍監劃分為若干區域,每一區域設轉運使一名,負責征收和轉輸各地的財賦,由于轉運使轄陸路或水路,隨之有名之出現。真宗時(9981022)增設了提點刑獄使,總攬一路司法和監察;安撫使主持一路軍事;提舉常平使主管一路儲備糧食平抑物價。而轉運使只負責一路財賦和民政。形成了宋代一路有四個長官的歷史現象。

        2、北宋的二十三路

        北宋路初期極不穩定,省并頻繁。997(至道三年)始定為15路:

    1085(元豐八年)定為23路。

    另有開封府,屬路一級單位,為京師所在,統今河南省開封地區。但列在二十三路之外。

    3、宋代的府州軍監制

    宋代的州級行政區有府、州、軍、監之設,其中軍、監兩類頗為復雜,它既可與州平級,又可轄于州下與縣平行。州是基本的州級行政區,州的長官稱知州。軍是軍事管制區性質的行政區,多設于邊地,兵民合治。軍大多為州級,轄縣,也有的軍與縣同級。監始于五代而盛行于宋。主要設置在坑冶、鑄錢、牧馬、煮鹽等地區。縣是最基本的行政區,縣共計有1262(不含羈縻州、縣)

    4、南宋路的因襲   

    南宋偏安東南一隅,神宗時的二十余路尚存十五,后分兩浙路為東、西二路、分利州為東、西二路,因而南宋共計有十七路。地方行政制度基本因襲北宋。共有府、州、軍、監一百九十,縣七百零三。

    5、遼的地方行政區劃

    遼為契丹族所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地方行政體制效仿唐朝的建制,而有其本民族的特點。

    遼的地方行政體系為道、州()、縣三級制。遼設有五京,并以五京為中心,劃分為5道,五京都設有京官。五京均有留守司,兼任府尹,各長官均由契丹貴族充任。

    道下轄州(),州()下轄縣。遼在推行州縣制的同時,也因襲了契丹族原有的地方管理模式,形成了州縣制與部族制并行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前者行使于漢人(包括渤海人)地區;后者則實行于契丹人和其他游牧居民地區。諸州長官,或為節度使,或為觀察使,或為團練使,或為防御使,或為刺史,地位各有高下。

    遼代的地方行政組織,還有一種頭下軍州

       6、金的地方行政區劃

    金代的行政區劃因襲遼、宋的制度,大致為路、州()、縣三級行政體系。

    金代與州、縣級平行的還有猛安謀克制。猛安謀克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

     

    第五節行省制的確立與發展

     

         省作為地方行政制始于元朝。但’’之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淮南行臺省。至金時,由于軍事的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建立一些行省。至金章宗時,面對蒙古族的大舉進攻,遂于全國各地遍設行中書省及行尚書省,承擔守土之責的同時代表中央執行全國性政權機構的職能,是臨時機構,并非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

         1、元代行省制的確立

        元統一以后,為便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金代的行省制即被長時期地保留下來,從此確立了以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既為中央機構又兼領京畿最高一級地方政府。行中書省為地方行政區劃中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

    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行省、遼寧行省、陜西行省、甘肅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

        另于高麗國設置征東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官員自命,財賦自理,與其他行省性質不同。

        2、省、路、州()、縣四級制

    元代之行省兼管軍、政大事。其組織機構同中書省,設丞相1員、平章2員、左、右丞各1員和參知政事2員。

    府、州的地位比宋時高,直隸于行省,與路地位等同,稱直隸府、州。隸于路者稱散府、散州。府之下領州、縣,州下有屬縣。縣有隸屬于州者,也有直隸于府和路者,還有路、府、州皆轄縣者。路、府、州、縣的長官都稱為達魯花赤,由蒙古人出任。另派漢人分任總管、州尹、府尹、縣尹為達魯花赤的副職。

       

    二、 明朝省制的演變

        1、省制演變

         明初曾沿襲元代的行省制度。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成為明、清以后我國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更名為京師,應天府復南京舊稱,并以京師、南京所轄府、州置南北兩直隸,直屬六部。至宣德三年(1428),全國劃分為兩直隸和十三布政使司:

        京師(北直隸)、南京(南直隸)和山東省、山西省、河南省、陜西省、四川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湖廣省、廣東省、廣西省、云南省、貴州省 。

        明朝在將一省之權分屬三司:承宣布政使司,設左、右承宣布政使,掌管一省之行政權;提刑按察使司,設按察使,掌管一省之刑名按劾之事;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掌管一省軍事。三司彼此互不統屬,互相牽制,分別向中央負責,以避免行省權力過分集中。自宣德以后開始有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巡撫職銜督撫地方的臨時措施。總督主要署理軍務,巡撫主理民政,兼理軍務。有明一代,總督巡撫始終是中央的派出的欽差大臣,總督、巡撫某外地方,與三司之間名義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系,重大地方事務三司聽其節制,地方上日常事務仍由三司管理。

        布政使司之下,廢元代之路制改府。與府同級的為州,稱直隸州,直屬布政使司,下轄縣,上屬府。下轄縣之州為散州。明代實行布政使司()、府()、縣三級制。

       2、都司、行都司、九邊

         明代除各省設置都指揮使司主管軍事外,在邊防重地另置都司、行都司、九邊等軍事機構。

        都司、行都司下轄衛、所。衛的長官稱指揮使,所的長官稱千戶、百戶。每衛統十千戶所,每千戶所統十百戶所。另有守御千戶所,專守御一地。

    九邊:為了防御蒙古貴族南侵,明朝政府將北部邊防線分為九段,由大將率軍駐守,設置九個邊陲重鎮,合稱九邊(九鎮),各設總兵、副總兵統之,佐以參將、游擊、守備等,構成了明朝北邊的防御體系。

    三、清朝行省制的發展

    1    清朝內陸行省的發展

        清初,沿襲明朝布政使司制,只因南京廢不為都,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康熙以后,恢復行省的名稱。且將江南分為江蘇、安徽二省;陜西分為陜西、甘肅二省;湖廣分為湖北、湖南二省。由此明朝的十三行省增為十八行省,統稱為中國本部十八省。光緒九年(1883),新疆建省。光緒十三年(1887),改臺灣府為臺灣省。光緒三十三年(1907),增東北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至此,清朝盛時共有二十三省。

        清代行省的劃分,大致因襲明代布政使司的舊區,其行政制度在承明代之舊的同時,又有所發展。各省不僅沿襲明代的藩、臬二司,又將明代臨時性的總督巡撫發展成為常設機構。初期督撫數額時有變動,巡撫的設置依行省的區劃而置。到乾隆年間直隸、兩江、閩浙、兩湖、陜甘,兩廣、云貴,四川八總督成為定制。總督所轄由一省到二、三省不等,根據政務的繁簡來決定。至于巡撫除直隸、四川以總督兼巡撫,甘肅以陜甘總督兼任巡撫外,其余各省都置有巡撫一人。

        清代省以下的政區基本因襲明制。省以下是府和直隸州;府以下為縣和散州;直隸州以下為縣;散州不統縣。

        清代的地方政制較明代多了個。實行省——(直隸州、廳)——(散州、廳)三級地方行政制。

       2、清朝邊疆行政區劃

    邊疆地區主要指東北、蒙古、新疆及青藏地區,這些地區的行政區劃與內陸各省不同。

    東北為滿族發祥地。順治十四年(1657),在盛京轄區設奉天府。吉林、黑龍江地區,康熙元年(1662)設為寧古塔將軍。康熙二十二年(1683),又分設黑龍江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將原奉天,吉林,黑龍江3將軍的統轄地區,分置奉天,吉林、黑龍江3省,通稱東三省。

    在內蒙古地區實行旗盟制度。內蒙地區分為6盟、49旗。盟由若干旗組成,并非旗的上一級行政組織,而是代表清廷對所屬各旗實行監督的監察機構。烏里雅蘇臺將軍和西寧辦事大臣。

    新疆地區,設有伊犁將軍總理全疆的軍政邊防事務。光緒十年(1884),清政府將伊犁將軍轄區改建為新疆省,統管伊犁將軍所統轄的天山南北路。

    青藏地區,轄區為衛(前藏)、藏(后藏)、喀木(今昌都地區)、阿里(西藏西陲至克什米爾東部)四部,總稱為西藏。由達賴喇嘛及班禪喇嘛掌管西藏地區的政教。宗教事務則由達賴、班禪屬下的僧侶主持。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置駐藏辦事大臣于拉薩。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政府正式頒布《欽定西藏章程》。清政府還規定達賴和班禪,以及各地黃教呼圖克圖(活佛)的轉世政策,加強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四、民國時期省制的改革與調整

       1、民國時期地方行政制度演變

        1913年,廢府,改州、廳為縣,縣直隸于省,實行省、縣二級制。省之外新建了四個特別行政區:綏遠、熱河、川邊、察哈爾。

        1914年,繼續保留,介于省、縣之間,實行省、道、縣三級制。

        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遷都南京,廢,復行省、縣二級制;特別行政區改稱省(熱河、綏遠、察哈爾、西康);另建寧夏省、青海省;直隸和奉天改為河北省和遼寧省。

       2、民國時期地方行政區劃

        1).二十八省: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新疆。

        2).三直轄市:北平、天津、上海。

        3).二個地方:蒙古(治庫倫)、西藏(治拉薩)

        4).二個特別區:威海衛、東省。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行政區域變為:三十五省、十二院轄市、一地方。

        1).三十五省:東北三省改為九省:遼寧、遼北、安東、吉林、含江、松江、黑龍江、嫩江、興安;臺灣回歸祖國,外****。其余不改。

        2).十二院轄市: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西安、青島、沈陽、哈爾濱、大連、漢口、廣州、重慶。

        3)一地方:西藏地方。

    第五節 歷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演變規律

        一、縱觀中國二干多年來行政區劃的演變,盡管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行政體制及特點,但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出行政區劃發展演變的規律.

    1.在中國歷史上,同一種行政區劃,通例都是越劃越多,越劃越小;而到一定程度這種行政區劃的級別就會降低。

    2.長期以來,最常用的行政區劃是三級制。

    3.歷代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往往由吏治監察區或軍務督理區轉變而來,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大多由派遣在外的中央官員轉變而來。

        4.歷代各級行政區劃基本上都是先將一個地區劃定為一個政區,然后在這個地區內選擇一個城邑或聚落為政區的治所。

        二、歷史時期行政區劃的演變規律

        通過對我國2000多年來行政區劃發展演變過程的研究,可以看到其發展變化有如下規律:

        ()歷代行政區劃的建設,既有繼承,也有創新行政區劃自產生以來,已經經歷了2000多年的發展變化。

        ()同一個王朝行政區劃的數量表現出由少逐漸變多的趨勢。

        ()歷史時期行政區劃的變化,既發生在朝代與朝代之間,也發生在一個朝代之內。

        ()歷代地方行政區劃的變化,以最高一級最頻繁,最低一級最穩定從歷代地方行政區劃的設置狀況分析,無論是二級制、三級制或四級制,變化最大的為一級區的名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老少配老妇老熟女中文普通话 | 50岁熟妇的呻吟声对白|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 人妻少妇偷人无码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av在线资源|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日韩|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97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 一級特黃色毛片免費看|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高清成人av在线|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孕妇| 国产日韩综合av在线|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噜噜久久噜噜久久鬼88|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18禁成人免费无码网站| 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国产明星精品无码AV换脸| 国产AV大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正在播放国产剧情亂倫| 久女女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国产福利姬喷水福利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