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寶寶學會了從爬行到扶物站起,會捏去細小的東西;有個別的寶寶能稱呼“爸爸”或“媽媽”了;到10個月時,寶寶會用雙手捧著杯子喝水了,不過大人要幫他托著杯底,因為寶寶暫時還不能拿穩杯子。
爬上斜坡
- 將被子疊成一個方塊,把寶寶放到四周方有障礙物的床上;
- 寶寶會克服自己身體的重量往被子上爬。
使寶寶鍛煉下肢的負重能力,為站立行走做準備。
大人平時應多為寶寶創造爬上斜坡的機會,如半米寬的光滑木板、支靠在椅子或箱子上,或利用小寶寶們玩的三級滑梯的斜面等。
捏葡萄干
- 大人將買來的葡萄干洗干凈、消毒,再洗凈寶寶的小手;
- 然后再地板上鋪上干凈的紙巾,放幾顆葡萄干在紙巾上;
- 媽媽用食指、拇指捏一粒葡萄干放在自己口中咀嚼,引起寶寶想去取的愿望;
- 開始寶寶會伸出手掌,葡萄干全黏在手上,不容易吃到嘴里;
- 這時,大人可以示范用食指、拇指捏一粒、吃一粒;
- 寶寶便會學著大人的樣子用食指、拇指捏一粒、吃一粒,學會用兩個手指捏取東西。
鍛煉寶寶手的技巧,為以后的精細的手部動作打下基礎。
當寶寶學會用手指捏去葡萄干,以后還會用兩個手指撿起別針、豆子、頭發等細小的東西。
認識大小
- 將一大一小兩個蘋果放在桌上,爸爸抱著寶寶坐在桌旁,教寶寶說“蘋果、蘋果”;
- 然后爸爸要求寶寶拿大的蘋果,如果寶寶拿對了,爸爸就把寶寶抱起來親親表示鼓勵;
- 如果寶寶拿錯了,爸爸自己拿起大蘋果說“大的,大的”,讓寶寶再試著拿大的;
- 經過示范,寶寶就能認識大小了。
讓寶寶學會分辨大小的能力。
注意要先讓寶寶學習拿大的,因為大的容易引起注意,讓寶寶先拿大的容易成功。
不要反過來先讓寶寶拿下的,因為寶寶眼睛盯著大的,順其自然就會把大的拿來,讓他拿小的就容易拿錯。
稱呼爸媽
- 當爸爸回家時給寶寶帶一個新玩具,爸爸說:“叫爸爸才給。”
- 寶寶想要玩具,就會大聲叫:“爸。”爸爸高興地將玩具拿給寶寶,并把他高高舉起,以表稱贊;
- 當媽媽回家時,寶寶舉起雙說讓媽媽抱,媽媽說:“叫媽媽才抱。”
- 寶寶想要媽媽抱,就會叫:“媽。”這些都是有意識的稱呼父母。
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
寶寶學會稱呼,并能鞏固下來,會有幾個星期又不再稱呼父母了,這是常有的現象。
爸爸媽媽不必為此著急,仍然經常同寶寶說話,要他稱呼父母,一段時間后,寶寶又會稱呼父母了。
翻開盒子找物
- 爸爸同寶寶玩兩個有蓋的大小盒子,把盒蓋拿掉,來回擺弄;
- 突然爸爸把大盒子扣過來蓋住小盒子,問:“小盒子呢?”
- 寶寶到處看,到處摸,最后翻開大盒子找到小盒子;
- 這時,爸爸告訴寶寶小的在大的里面,再把大盒子扣到小盒子上,讓寶寶自己練習翻開;
- 爸爸再那一塊積木,也用盒子扣住,讓寶寶自己找積木;
- 以后寶寶就知道可以用盒子扣住小的玩具來做“尋找”的游戲了。
訓練寶寶學會同別人玩游戲,與人相處的能力。
當寶寶找到東西時,大人要表揚寶寶“真棒”,讓他有成就感。
這個游戲也可以讓寶寶同爺爺、奶奶一起玩,要教寶寶學會尊重老人。
玩轉大籠球
- 媽媽扶著寶寶的腰和臀部,讓他在大籠球上轉;
- 待寶寶習慣后,在大籠球前方放個玩具,媽媽拉著他的腳踝,讓他伸手到地上撿玩具;
- 大籠球是球體,寶寶趴在上面轉動時,身體會跟著球旋轉,體位變動需要自己不斷保持平衡;
給寶寶的前庭和小腦一定的刺激和鍛煉,鍛煉全身動作的協調能力。
如果沒有大籠球,讓寶寶坐在秋千上晃動,也有相似的效果。
搖撥浪鼓
- 媽媽拿起撥浪鼓搖動,讓撥浪鼓的兩個小扣子在鼓面上擊打出聲音;
- 然后將撥浪鼓遞給寶寶,讓他自己搖響,寶寶就會搖個不停;
- 媽媽再示范,手腕前后轉動才能打響撥浪鼓;
- 多示范幾次,寶寶漸漸就學會了搖撥浪鼓。
訓練寶寶旋轉手腕的動作,為將來寶寶學習寫字和畫畫打下基礎。
同樣,當寶寶學會搖撥浪鼓時,大人要說“真棒”,以鼓勵寶寶。
指圖作答
- 媽媽給寶寶講小貓釣魚的故事,媽媽問:“今天講誰的故事???”寶寶會指著封面圖中的貓;
- 媽媽可再問:“貓去干什么呢?”寶寶又會指著魚,表示貓去釣魚。
讓寶寶學會使用身體語言。
大人每天給寶寶講故事時,一定要他回答問題,寶寶雖然不會講話,但會用手指指圖作答。
另外,當寶寶指圖作答時,大人把寶寶指出的事物清楚地說一遍,為以后寶寶用聲音回答問題做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