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他們喜歡交友,只是有時候可能方式不對! 記得我兒子上幼兒園時,他總是用小手推小朋友、用嘴吹小朋友,導致別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他跟小朋友發生了矛盾,后來我發現他是渴望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只是他不懂得如何去交往,采取了不恰當的行為。 后來我告訴他,如果你喜歡誰,你可以抱一抱他,可以問問人家,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如果人家說可以,你們可以拉拉手,可以擁抱一下,但不要推人、不要用嘴吹。慢慢地,他的行為有所改善,也有一些小朋友主動找他玩了。 1用巧克力豆換玩具車,這孩子是不是傻 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后,你很可能會發現早上帶去的變形金剛,晚上回來的時候變成了一本破舊的圖畫書;而且,小家伙會要求你多帶些零食,理由是“我要帶給某某吃,我要和某某做朋友”,甚至有時候會和別的小朋友互換東西,這就表明孩子進入了人際關系敏感期。 其實人都有交際的需求,當孩子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他們就會傾向于尋找朋友,而這種找尋最初通過食物來產生彼此之間的連接,在他們的思維里會認為“我給你好吃的,你跟我做好朋友”。 然而,兩三個月之后,他們會發現“當沒有好吃的,或者你把好東西吃完了之后,這種友誼就結束了”,轉而他們開始通過交換或分享玩具建立朋友關系。但這種交換往往是不等價的,比如用一顆巧克力豆換一個電子玩具車等。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用成人的價值觀去干涉,因為孩子通過交換而學到的東西遠比失去的多,因為在這一交換行為的背后,寶寶內心所產生的成就感會使他們內心中的自我變得更加強大,而這種自我認識絕對不是什么價值連城的物品就能換來的。 幾個月的發展后,他們又會發現,“當自己把玩具給了對方,或者對方得到玩具之后,有可能主動結束這個關系”,于是他們領悟到,“通過玩具交換也不能維持正常的交往關系”,繼而他們會放棄這種關系。 其實,通過交換獲取友誼的思維并非孩子們的發明,《詩經》里就曾記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可見這似乎是人類的本能。 一般到4歲左右,他們開始發現交朋友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我們有相同的東西,比如:共同的愛好,我們都喜歡小汽車,都喜歡唱歌、輪滑,或者我們彼此喜歡,跟你在一起就是開心,又或者你能理解我,在我摔倒了哭泣時,你會安慰我。 慢慢地,他們明白友誼的真諦是志趣相投、彼此關愛、互相理解和互相傾聽。他們至此終于有了固定的小伙伴,彼此之間的關系達到了一種真正的和諧。當然,由于興趣愛好的差別,這一階段的友誼多是在同性伙伴之間發展起來的。 2爸媽吵架,都是我的錯 人際交往的敏感期,是兒童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需求。我們生活在關系中,我們的各種問題就是關系導致的,所以這個敏感期的發展,將為兒童成人以后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 但人際交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的培養、鍛煉。因此家長要多創造一些環境,一步一步的引導孩子,善于和小伙伴交往。 1、創造機會讓他接觸別的小朋友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多帶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可以多邀請鄰居、朋友、同事、親友家的孩子來家里做客,從小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興趣。 2、正確看待孩子以物易物行為 對待孩子不等價的以物易物的行為,不要用成人的價值觀去判斷值不值,也不必在意“吃虧”或是“占便宜”,甚至你要鼓勵孩子學會分享,因為你的評價可能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弱小,自我意識不能自由發展,一個總擔心會不會被騙并計算值不值的孩子,怎么會敞開心扉去與他人交際呢? 3、鼓勵孩子守信、不反悔 有時候孩子交換完之后會后悔,想把原來屬于自己的東西要回來,這個時候,要讓他明白一旦交換完成,就不能反悔,要兌現自己的承諾,否則會失去朋友。 4、只引導、不干涉 家長不需要過多地主動介入到孩子們交往過程中,只需要在孩子受到挫折時給出建議就好,比如孩子受到欺負了感到傷心時,可以建議孩子用食物向對方表達好感,化“敵”為友;當孩子受到威脅和欺負時,在精神上給與孩子支持,如果孩子內心的自我形象足夠強大,外在表現就會自信,也能更順利地度過人際關系敏感期。 另外,在人際關系敏感期中,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直到孩子需要成人介入。但介入的時候并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而是要傾聽孩子,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糾紛,讓他們自己找出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兒童擁有權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設計出解決問題。 5、父母做好示范:注意交談和社交方式 兒童心理學家勒納·屠阿說過,我們應該從最普通的基礎開始。教孩子說“你好”、“請”、“謝謝”以及回應的話。而模仿父母在家里接待來訪者的習慣和方式是他們最容易學到的,所以,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和孩子談話時,也應采用輪流講話的方式,要多聽他說話,而不是向他訓話。 最后對內向孩子的父母說一句,對于害羞內向的孩子,千萬不可采用嘮叨或是高壓手段來強行糾正孩子,這樣只會使他們變得更加恐慌,害羞問題愈演愈烈,甚至是從害羞轉入嚴重的心理障礙。 在這種時候,家長應該循序漸進地帶孩子去各種社交場所,從而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害羞的心理。比如,你可以把孩子帶到公園,把他介紹給別的孩子;也可以帶他參加某個聚會,并建議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對方看。 總之,學會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孩子之間的交往自然而然地就會使其害羞的性情徹底轉變。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父母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急于求成,學會適時恰當的處理自然會培養出一個“小社交家”。 3人際交往小游戲 1、盒子里的秘密 活動材料:盒子,小禮物(任意) 玩法: A.媽媽、爸爸、寶寶和其他家庭成員或小伙伴圍成一圈,人數4-5人。 B.大家依次把一個小盒子傳遞給下一個人。 規則: (1)在音樂聲中傳遞盒子,音樂聲停止時,拿著盒子的那個人才可以拆開盒子看禮物; (2)音樂聲再起時,拆開的盒子要被蓋好繼續傳遞。 C.一輪傳遞結束后,遵守規則的人都能得到一個小盒子,小盒子里的禮物給能遵守規則的人以鼓勵。 游戲目的:幫助寶寶理解合作的意義,并了解合作的前提是能與他人共同遵守規則。 2、小熊做客 玩法: A. 讓爸爸扮成“熊爸爸”,媽媽先帶寶寶去“熊爸爸”家做客。媽媽拉寶寶的手敲敲門,里面的“熊爸爸”問:"是誰在敲門?"媽媽可以教寶寶回答,“您好,xx寶寶,我能到您家做客嗎?” B.然后等熊爸爸來開門。進門后,示范如何問候、如何擁抱等。 C. 角色互換,讓寶寶當主人,爸爸去做客。 游戲目的:增強寶寶的模仿能力,幫助他以符合禮節、規則的方式與人交往。 3、打電話 玩法: A.爸爸媽媽引導寶寶打電話,如:“晚飯做好了,快給媽媽打電話,問問她什么時候回來?”之后爸爸也可以繼續引導寶寶,“還想給誰打電話嗎?”。 B.爸爸可以變成虛擬的對話者,與寶寶即興對話。 游戲目的: 讓寶寶了解各種與人交流的方式。與親人最初的情感交流,奠定了日后寶寶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