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他地圖圖種相比,國際定向越野使用的地圖(以下簡稱越野圖)是一種更為清晰易讀,便于在野外行進中使用的專用地圖。
越野圖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地圖上最重要的參數之一。要想學會識別、使用越野圖,首先應懂得地圖比例尺。
1.比例尺的慨念:圖上某線段的長度與相應實地水平距離之比,叫地圖比例尺:
地圖比例尺=圖上長/相應實地水平距離
如某幅圖的圖上長為1厘米,相應實地的水平距離為15000厘米,則這幅地圖是將實地縮小15000倍測制的,1與15000之比就是該圖比例尺,叫1:15000或1:1.5萬地圖。
2.比例尺的特點
——比例尺是一種沒有單位的比值,相比的兩個量的單位必須相同,單位不同不能成比;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衡量的。比值的大小,可按比例尺分母來確定,分母小則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分母大則比值小,比例尺就小。如1:1萬大于1:1.5萬,1:25萬小于1:1萬;
——一幅地圖,當圖幅面積一定時,比例尺越大,其包括的實地范圍就越小,圖上顯示的內容就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圖幅包括的實地范圍就越大,圖上顯示的內容就越簡略;
——比例尺越大,圖上量測的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圖上量測的精度也就越低。
3.圖上距離的量算
用直尺量讀
當利用刻有“直線比例尺”的指北針量讀時,可根據刻在尺上的數值在圖上直接讀出相應實地的距離。
當利用“厘米尺”量讀時,要先從圖上量取所求兩點間的長度,然后乘以該圖比例尺分母,即得出相應的水平距離(需將結果化算為米或公里):
實地距離=圖上長X比例尺分母
如在1:1.5萬越野圖上量得某兩點間的距離為3毫米(0.3厘米),則實地水平距離為:
3毫米xl5000=45000毫米(45米)
當量算某兩點間的彎曲(如公路)距離時,可將曲線切分成若干短直線,然后分段量算并相加。
估算法
估算法又叫心算法,這種方法在定問越野比賽中最有實用價值。要掌握它,需要具備下述兩方面能力:
——能夠精確地目估距離,包括圖上的距離和現地的距離:在圖上,能夠辨別0.5毫米以上尺寸的差異;在現地,目估距離的誤差不超過該距離總長度的1/10,如某兩點間的準確距離為100米,目估出的距離應在90—110米之間。
——熟知幾種圖上常用的尺寸單位與相應實地水平距離的對應關系,如:在1:1.5萬圖上,1毫米相當實地15米;2毫米相當實地30米,1厘米相當實地150米.....(參見下表)
幾種基本尺寸相當于實地的水平距離
基本尺寸\比例尺 1:10000 1:15000 1:20000
0.5mm 5m 7.5m 10m
1mm 10m 15m 20m
2mm 20m 30m 40m
5mm 50m 75m 100m
10mm 100m 150m 200m
圖上量算距離應注意的問題
從越野圖上量得的距離,不論是直線還是曲線距離,都是兩點間的水平距離。如果實地的地形平坦,圖上所量距離接近于實地水平距離;如果實地兩點間的地形起伏,則兩點間的實際距離大于圖上量得的水平距離。因此,在計算行進里程時,必須根據地形的起伏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將圖上量得的距離加上適當改正數。下表是根據在不同坡度的道路上經實驗得出的改正數。在有些地區(如深切割的山地),實際改正數可能會大于該表中所列的數據。
水平距離改正數
坡度 加改正數(%) 坡度 加改正數(%)
0°~5° 3 20°~25° 40
5°~10° 10 25°~30° 50
10°~15° 20 30°~35° 65
15°~20° 30 35°~40° 80
如果對行進的里程只求概略的了解,可以根據下列經驗數據進行改正:
地形類別 加改正數(%)
平坦地(有微起伏) 10~15
丘陵地(比高100米以下) 15~20
一般山地(比高100-200米) 20~30
越野圖的注記
越野圖的注記主要分為三類:
1.地名注記
在越野圖上,地名的表示并不重要,除非對運動員判定方向與確定站立點非常有用,地名(包括村鎮、河流、高地等)一般不表示。
2.高度注記
高度注記分為等高線注記(注在等高線上)、高程注記(地面高程注記繪有測注點“.”,水面高程注記旁則不繪測注點)和比高注記三種。
3 .圖外說明注記
越野圖圖外說明注記包括比例尺、等高距、圖名、圖例、出版單位、出版時間、成圖方法、用圖要求等。有時越野圖上還會印有檢查卡片、檢查點說明表等。
越野圖的符號
識別越野圖的符號對于正確地使用越野圖是十分重要的。而識別符號不能靠機械地記憶,需要了解它們的制定原則,了解符號的圖形、色彩和表意之間的邏輯聯系,這樣才能根據符號聯想出每一種地面物體的外形、它的特點和它的專門功能。
1.符號的分類與顏色
如同其他地形圖一樣,越野圖也要求完整而詳細地表示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
植被和境界,即所謂“地圖的六大要素”。
根據定向越野比賽的特殊需要,國際定聯將越野圖的符號分成五類:
地貌,用棕色表示。(看圖例>>)
這類符號還包括小丘、小洼地、土崖、沖溝、陡坡、土垣等表示地面詳細形態的專門符號。
巖石與石塊,用黑色表示。(看圖例>>)
巖石與石塊是地貌的特殊形式,它們既可以為讀圖與確定點位提供有用的參照物,又可以向運動員表明是危險還是可奔跑通行的情況。為使它們明顯地區別于其他地貌符號,這一類符號使用了黑色。
水系與淤泥地(沼澤地),用藍色表示。(看圖例>>)
這類符號包括露天的明水系和水生或沼澤生的植物。
植被,用空白或黃色和綠色普染表示。(看圖例>>)
植被情況的詳細區分和全面表示非常重要。植被是按下列基本原則表示的:
——白色(空白) 指一般性起伏地上的樹林的密度適度,地面上無阻礙行進的灌木或雜草叢,可以按正常速度奔跑的地區。
——黃色 空曠的地域。分為空曠地,半空曠地及凌亂的空曠地。
——綠色 樹林中密度較大的地區。按可跑性分為慢跑:使正常跑速降低20—50%;難跑:使正常跑速降低50—80%;通行困難:使正常跑速降低80—100%。上述可跑性的區分均取決于樹林的生態,如樹種、密度及矮樹、草叢、蕨類、荊棘、蕁麻等的生長情況。
人工地物,用黑色表示。(看圖例)
包括各種道路、房屋、柵欄、境界等地圖符號。
2.符號的等級
根據各類符號在世界各國定向越野圖上出現的頻率,同時為了促進全世界定向越野地圖的標準化,國際定聯將越野圖的符號分成三個級別:
A———適用于各種國際比賽和世界錦標賽;
B———可以用于一定地形類別之中的;
C———在特殊地形中補充A級和B級的非國際通用符號。
在國際定聯1982年制定的《國際定向運動圖制圖規范》 (《Drawing Specif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Orienteering Maps》)中,A級符號列出73個,B級符號列出25個,C級符號未做統一規定。
3.符號的大小與相互關系
為了完整而詳細地表示出地形,同時又能保證越野圖的清晰、易讀,國際定聯規定了越野圖符號的最小尺寸以及相互靠近的符號的關系的處理原則與最小間隔。
符號的大小、線條的粗細、符號間最小距離的規定,都是以日光條件下的正常視力和地圖制印能力為依據制定的。通常:
——巖石類符號、河流與溝渠類符號,最短不小于0.6mm;
——虛線符號,至少應有兩段;
——點狀符號,至少應有兩個點;
——淤泥地最小面積應為兩條0.5mm長的線;
——蘭、綠、灰、黃的普染色塊和黑色的網點,圖上最小面積為0.5mm2;蘭、綠、黃色的網點最小面積為1.0mm2。
——同顏色的兩條線間的最小距離,如黑與黑、棕與棕之間, 為O.15mm;
——兩條蘭色線之間的最小距離為0.25mm。
當若干小而重要的地物緊靠在一起,即使用最小尺寸的符號表示,符號大小也超過了實地地物的大小時,這些符號僅保持了它們相互間位置關系的正確性,實際的準確位置已
經做了合理的移動。
4.符號的圖形特點(不包括C級符號)
無論何種地物,它們在現地的平面形狀特點都可以被理解為:面狀的、線狀的和點狀的。在這一點上我們發現,圖上各種符號的圖形特點與實地地物的形狀特點之間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并且一一對應。
面狀的:這類符號在實地的面積通常較大,包括樹林、湖泊、寬河、淤泥地、建筑群等,它們用依比例尺描繪的符號或輪廓符號表示。我們可以在圖上直接量算出地物在實地的長寬和面積,因此有些教科書稱這類符號為“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
線狀的:這類符號包括小河、公路、鐵路、窄林道、石垣等等,它們的長度是依比例尺縮繪在圖上的,寬度則沒有依比例尺表示,因此這類將號又被稱作“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
點狀的:這類符號在實地的面積或體積通常較小,但它們的外形或功能卻具有明顯的方位作用,是運動員在行進中的重要參照物。例如水坑、石塊、塔形建筑物、水井等,用不依比例尺描繪的圖案符號或點狀符號表示。在圖上,點狀的符號本身并不指明地物的大小或它所占有的面積,因此不能進行量算。這類符號擁有自已的“定位點”,即地物在現地的精確位置:
符號舉例 定位點
———————————————————
■ △ × □ ● ▲ 在圖形的中心
在符號的重心
點狀的符號又被稱為“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
5.認識符號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越野圖上,對于一組屬性相近的地物,通常只規定一個基 本符號,然后根據這些符號的不同分類,分別使用不同的顏色。 在識別符號時,不要搞混。
為了表示某些同類地物之間的差別,一般只將它們的基本符號做一些局部的改變或方向調整,在認識這些符號的時候應特別仔細,注意符號本身或其與周圍地形之間的細微差別:
符號舉例 符號名稱 符號特點 顏色
不能通過的陡崖 邊緣線粗 黑
能通過的陡崖 邊緣線細 黑
圍欄 單齒線 黑
高圍欄 雙齒線 黑
巖坑 缺口朝上 黑
山洞 缺口朝下坡方向 黑
當若干同類符號以某種有規律的排列方式來表示地物時,它們所反映的只是地物的性質和范園,并不代表地物的個數和精確位置。
某些地物,雖然它們的性質相同,但當它們的長度、寬度或直徑不同時,圖形特點將會改變——“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如下表:
現地地物 轉化條件符號及其名稱 圖形特點
池塘 圖上大于1mm2 湖泊 面狀的
現地 直徑小于5m 水坑 點狀的
河流現地 寬度在5m以上 寬河 面狀的
現地 寬度2-5m 小河 線狀的
這就說明,面狀地物、線狀地物或點狀地物,雖然它們的符號在圖上的區別是比較明顯的,但在現地,除非具有足夠的經驗,否則就不易看出它們的區別。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 地形名稱:
(1)山頂:也可稱山峰,山嶺。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中部高四周低,則中部為山嶺
(2)山脊: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的地方
(3)山谷: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彎曲的地方
(4)盆地: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中部低四周高,則中部為盆地
(5)鞍部:等高線地形圖中,兩個相鄰的山嶺之間相對較低處
(6)陡崖: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相交的地方
(7)陡坡與緩坡: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處為陡坡;等高線稀疏處為緩坡。不同等高線地形圖中,要根據比例尺確定。
(8)陽坡與陰坡:等高線地形圖中,陽光照射較多的為陽坡,反之為陰坡。陽坡與陰坡的確定要聯系南北半球與緯度。
2. 相關線面:
(1)示坡線:畫在等高線一側,由地勢高處指向地勢低處
(2)脊線: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各等高線最大彎曲處的連線
(3)槽線: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彎曲,各等高線最大彎曲處的連線
(4)分水嶺:等高線從高出向低處凸出,最大彎曲處的連線是脊線,也叫分水嶺
(5)集水線: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出,最大彎曲處連線就是山谷線,也叫集水線:
3.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
(1)海拔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高度。在地圖上用海拔高度表示地面高度;等高線圖上所標的注記數字均為海拔高度,非相對高度。
(2)相對高度:地面某個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相對高度的數值可能比海拔高度小,也可能比海拔高度大。




●讀圖技巧
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第一,應掌握等高線圖的基本特性。
①數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線的數值,讀出任一點的海拔高度,比較兩點的海拔高度可換算溫差,以兩地的水平距離測算地面實際距離。
②形態上的特性,地表呈現各種各樣的形態,每一種地貌形態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線圖上會以 不同的形態表示出來。看等高線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緩。看等高線的形狀,可確定地貌類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線的基本知識,這是識別等高線圖的關鍵。
①同線等高 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等高,并以海平面作為零米。相鄰的兩條等高線,其高整也相同。
②等高距全圖一致 等高距即指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例如三條等高線的海拔為500米、600米、700米,則等高距為100米。
③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無論怎樣迂回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全部閉合。
④兩條等高線決不能相交 因為一般情況下,同一地點不會有兩個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懸崖,等高線可以重合。
⑤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 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勻坡。
⑥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垂直相交等高線穿過山脊線時,山脊線兩側的等高線略呈平行狀。等高線穿過河谷(山谷線或集水線)時,向上游彎曲,成反V字形。
⑦兩對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時,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埡口。
⑧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線是與等高線垂直相交的短線,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有時也叫做降坡線。
⑨幾條特殊的等高線,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200米線區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線顯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線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第三,熟練判斷等高線圈上的基本地貌類型。
第四,學會等高線圖的綜合判讀與應用。
①確定水庫及壩址的位置
水庫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選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這些地區不僅庫容大,而且有較大的集水面積。
②確定鐵路、公路線
一般情況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選擇坡度較緩,距離較短,彎道較少的線路為好。
③工廠區位的選擇
工廠區位的確定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對環境有污染的廠礦,要選擇河流下游,常年主導風向的下方,結合地質地形條件,宜放在地基堅實,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 平坦開闊的地方;若是電子、半導體、感光器材廠等需要建在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點,從經濟效益考慮,要盡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潭等資源產地,有便利的交 通條件和銷售市場,從而確定工業部門的布局。
④農業生產布局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采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潭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
⑤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2.地形剖面田的繪制及其應用
地形剖面圖是以等高線地形圖為基礎轉繪而成的。主要步驟:
①根據要求選剖面線,可以是東西向或南北向的直線。也可以是東北西南向或西北東南向的斜線
②畫矩形,所畫矩形要與等高線圖等長。
③用等高線圖的高度作縱坐標,確定垂直比例尺。根據需要,一般比水平比例尺大若干倍。
④作平行虛線與垂直虛線:平行虛線是在所要畫的剖面圖上按照垂直高程(縱坐標上)引出來的。垂直虛線是從剖面線與等高線(等高線圈)的每個交點上開始,延長至剖面圖相應的高程上為止,在止點處畫上一個個小圓點。
⑤連成曲線:將各個小圓點連成一條圓滑的曲線,即成為剖面圖。
3.地形圖只能表示一定區域內的地面狀況,包括高低起伏、坡度陡緩和地形類型等。地形剖面圖能更直觀地表示地面的垂直變化。根據等高線圖繪制的地形剖面圖,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設鐵路、公路時,作為計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據,用處很大。
判讀地形剖面圖,要做到
① 根據經緯度確定剖面的地理位置。
② 看縱坐標(垂直比例尺),了解圖示地區地形起伏變化,確定地貌類型、分析地勢特征等。
③ 根據掌握的地理知識回答該地區所在大洲、國家、地區、瀕臨的海洋及與此有關的氣候、植被、地質、土壤、水文、自然帶、人類生產活動等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