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作用題”探究 “作用題”是高考現代文閱讀的一大亮點,2008年19套試卷有11套對其進行了考查??v觀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筆者發現,“作用題”的命制常從以下七個方面切人: 開頭語段的作用大致為: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這些僅是術語,答題時需根據文章從內容、結構、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據文本內容,可擬制答案如下: (四川卷)開始寫“我愛水”既照應了標題,又與文章的結尾相呼應,同時可由眼前之水過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遼寧卷)起鋪墊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寫“秋去冬來”,自然引出下文“爐火”,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寫出了作者的感傷情緒,為下文寫“爐火”的深刻意蘊預設了空間。 回答此類問題,必須明白行文線索的基本作用,即組織材料、貫穿全文,使文章結構嚴謹、渾然一體。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線索或直接或間接表現文章主旨,答題時應予以考慮。江西卷答案可擬為:“傷心”與文本中的“憂愁”“焦灼”“焦慮”“憂慮”相呼應,它們構成了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結構緊湊,又呼應了文章主題。福建卷答案應是:落葉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也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著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稱作用 對確認人稱運用(或變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試題命制的一種樣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題)魯迅《祝?!分械?#8220;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運的見證,其重要性與本篇中的“我”相似。請賞析《烏米》中“我”的形象與作用。 例10.(2006年遼寧卷第20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 回答此類問題,要了解每種人稱的作用:用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用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于直接對話,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用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據此,浙江卷“我”的作用為:“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實感,通過“我”對烏米的情感態度突出了烏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觸揭示了全文主旨;遼寧卷答案可擬為:作者改為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形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便于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 六、手法作用 表現手法主要指修辭手法和對比、襯托、白描、象征等表達技巧。因此,平時要讓學生積累表現手法作用的知識,并教會他們從表現手法的辨認和作用兩方面作答。 例11.(2004年重慶卷第20題)本文在描述十二月黨人的年輕妻子義無反顧地選擇追隨丈夫,承受悲慘和苦難后,寫道“她們一夜之間成長為山巒”,請結合全文.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重慶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巒》,“她們一夜之間成長為山巒”是比喻修辭,結合文題、內容和試題提示“義無反顧地選擇追隨丈夫,承受悲慘和苦難”,答案擬定如下:照應了文章題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巒作喻,形象傳神地寫出這些年輕妻子突遭厄運時意志像山巒一樣堅忍,愛像山巒一樣博大;同時,歌頌了她們甘愿為自由而受難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她們的熱情贊揚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這類試題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現,有時設置為表達效果或好處,有時要求對語句進行賞析,但答題時必須考慮表現手法的作用。如: 例12.(2008年北京卷第19題)本文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這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其作用是:寫出了秋葉的絢爛多彩,展現了秋色的豐富性,給人以一種視覺的享受,富于藝術感染力,從而凸顯了文章主旨——對秋色之美的發現與贊嘆。 七、環境作用 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不只小說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現。小小說和散文是最受命題人青睞的兩種體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順理成章,如: 例l3.(2006年安徽卷第17題)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樣描寫起什么作用? 例14.(2008年寧瓊卷第12題)小說兩次寫到“一陣冷颼颼的風”,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寫的作用可從營造氛圍、襯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運、推動或轉換情節等角度考慮。安徽卷景物特點是秀美、寧靜,而秀美、寧靜的景物的作用一般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蘊涵著人物的歡欣、喜悅,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偉大,還可以樂景反襯人物感傷、愁苦的情懷;寧靜的自然場景可展示人物的閑適、恬靜、安謐,也可烘托人物激蕩的情感、涌動的遐思,有時還可以靜襯動,動靜相映,富有情趣。學生可據此擬定安徽卷答案。 根據寧瓊卷的小說《二十年以后》的內容,第一次寫“一陣冷颼颼的風”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環境的凄冷,為故事結局預設感傷基調,同時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職守、不徇私情的堅毅個性。第二次寫“一陣冷颼颼的風”的作用為:渲染兩人無話可說的沉寂氛圍,暗示了警察吉米內心的凄苦、矛盾;同時也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現起到了情節轉換的作用。 社會環境是小說的專利,考查小說閱讀時離不開社會環境“作用”的設置,如: 例15.(2007年寧瓊卷第12題)小說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現代文閱讀 “作用題”答題 “作用題”常見命題表達式: “作用題”設題角度及其范圍: ① ②末段的作用 ④第二人稱的作用 ⑤寫人敘事類散文寫景的作用 ⑥修辭(主要是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反復)的作用 ⑦插入史實某一事件的作用 ⑧引用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⑨以某一物象作標題的作用 ⑩寫作上由實而虛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高考試題展示】 05北京卷《合歡樹》:本文一開頭就寫了兒子小時候與母親的一場小沖突。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特別的作用? 05山東卷《溯源》第18題:文章用鮭魚的溯源開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05廣東卷《壺口的黃河》16題:文章開頭從“中國的水”寫到黃河,再寫到“壺口的黃河”,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05重慶卷《陽臺上的遺憾》第18題:文章第一段寫到了南北建筑與文化,這樣寫對全文結構安排有什么作用? 07廣東卷《泥濘》第16題: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07山東卷《燈火的溫情》第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解題思路探尋】 1.如果開篇即點題,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 答案:通過對比、層遞等手法的運用,突出壺口的黃河最有“中國味”,凸現主題,總領全文。 2.如果開篇沒有點題,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啟(引出)下文,或與下文形成對照,或為下文做鋪墊。 07山東卷《燈火的溫情》第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05山東卷《溯源》第18題:文章用鮭魚的溯源開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05重慶卷《陽臺上的遺憾》第18題:文章第一段寫到了南北建筑與文化,這樣寫對全文結構安排有什么作用? 3.文章開篇如果是景物描寫,那么,首段的作用,從結構上看,它可能是鋪墊作用,從景物描寫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襯托、勾勒環境,提供背景,或營造(渲染)某種氣氛。 07廣東卷《泥濘》第16題: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緣自于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于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 4.如果首段連續發問,那么,首段還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的作用。 《峭壁上的樹》的首段:“是為了擺脫那饑寒交迫的日子,你才無可奈何的跳下懸崖?是為了避免那場被俘的恥辱,于彈盡糧絕之后你才義無返顧的投落這峭壁?” 5.如果開篇即連續感嘆,那么,首段還兼有強烈的抒情作用。 《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僅總括全文,開篇點題,而且表達了作者的驚喜之情和對野菊花的贊美之情。 二、末段的作用 【高考試題展示】 05北京卷《合歡樹》第21題:文章在對那個看樹影兒的孩子的擬想中結束。作者這樣寫想要表現什么?這種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什么? 05遼寧卷《切夢刀》第22題:如果將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刪去,好不好?為什么?請簡要賞析。 06湖北卷《從阿爾卑斯山歸來》第18題:本文最后突出寫了狗的形象,你認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06 (上海卷)第12題:首尾兩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寫作特點是什么?請加以評析。 07全國卷Ⅰ《總想為你唱支歌》第17題:文章后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解題思路探尋】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06 (上海卷)第12題:首尾兩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寫作特點是什么?請加以評析。 答案:首尾呼應,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華;感情真摯,集中抒發作者對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詩意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對后代的影響和作用。 06湖北卷《從阿爾卑斯山歸來》第18題:本文最后突出寫了狗的形象,你認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①表現狗的忠誠(或忠于職守)。 ②從動物之間的親密關系寫到動物與家園的親密關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寫到動物與人的關系;使文章的內涵逐步深化。 ③最后寫狗與同伴談論山里的事情,與文章開頭形成呼應。 07全國卷Ⅰ《總想為你唱支歌》第17題:文章后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以戈壁石來代表大西北將自己對大西北的感情濃縮于對一塊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見大,深化主旨。 2.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05遼寧卷《切夢刀》第22題:如果將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刪去,好不好?為什么?請簡要賞析。 (1)不刪好。最后一自然段點明并深化了主題,這可以使文章立意顯豁,直接而充分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百,兩套燒餅”的嘆息將“燒餅”與“切夢刀”的價值并置比照,進一步消解了“切夢刀”撫慰心靈、療治傷痛的意義。 (2)刪掉好。這樣可以避免將作者的主觀情感直接呈現出來,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思索與想像空間。“‘貴來!’”“惘惘然而去”,用金錢衡量“切夢刀”的價值,且言其貴,已經傳達出對“切夢刀”意義的懷疑和否定,文章結構至此已經完整,表達也已清楚。 05北京卷《合歡樹》第21題:文章在對那個看樹影兒的孩子的擬想中結束。作者這樣寫想要表現什么?這種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表現:母愛是普遍的。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①依一種間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韻味悠長。 3.末段有暗示主題的作用或者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2004年浙江卷《白鶴翔集的記憶》(劉長春)第20題:簡析篇末“就會跪下來……”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及其表達上的作用。 答案:含義:表明對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表達對現實的憂慮;渴盼恢復大自然的原貌。表達作用:使文章在表達上顯得委婉含蓄,發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題,強化了作者的感情。 三、中間段的作用 【高考試題展示】 06山東卷《文赤壁》第16題:第5自然段:“唯有東坡在,剩有游人處。”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07安徽卷《行吟閣遐想》第17題: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征?這樣描寫起什么作用? 07上海卷第9題:第(9)段在構思上的作用是: (1)___ 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解題思路探尋】 1.中間段如果比較短,那么,它在結構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間段從結構上考查多此類。) 07上海卷第9題:第(9)段在構思上的作用是 (1)__ 答: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04年全國卷《痛哭和珍》第19題:“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⑴特征:秀美,寧靜。 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兩位愛國詩人的偉大形象,以寧靜的環境襯托作者激蕩的內心世界。(意思答對即可) 3.中間段如果比較長,而且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內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 ①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 ②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應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四、小結
|
|
來自: shengdafei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