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常用中藥劑量

     圖書 館員 2011-07-29
    漢今藥方劑量換算表漢今藥方劑量換算表
    中藥劑量

    藥的計量單位,古代有重量(銑、兩、錢、斤等)、度量(尺、寸等) 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種計量1方法,用來量取不同的藥物。此夕卜還有可與上述計量方法換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 等較粗略的計量方法。由于占今度量衡制的變遷,后世多以重量為計量固體藥物的方法。明清以來,普遍采用16進位制,即1斤=16兩=160錢。現在我國對中藥生藥計是采用公制,即1kg=1000s。為了處方和配藥特別是 古方的配用需要進行換算時的方便,按規定以如下近似值進行換算:
    一兩(16進位制)=30g
    一錢=3g
    一分=0.3g
    一厘=0.03g

    用藥量,稱為劑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藥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在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

    劑量是否得當,是能否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主要依據所用藥物的性質、臨床運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中藥的 具體用量。

    一、藥物方面

    藥材質量:質優者藥力充足,用量勿須過大,質次者藥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藥材質地:一般來說,花葉類質輕的藥,用量宜輕(無毒藥一般用量為3 ~10g);金石、貝殼類質重的藥物量宜重(無毒藥一般用量為10~30g)i鮮品一般用量也較大(無毒藥一般用具為30~60g)。

    藥物性味:藥性較弱、作用溫和、藥味較淡的藥,用具可稍重;藥性較強,作用強烈,藥味較濃的藥,用具則宜輕。

    有毒無毒:無毒篙用量變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應將劑量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內。

    二、應用方面

    方藥配伍:一般藥物單味應用時,用具可較大;人復方應用時,用量可略小。同一藥在復方中作主藥時,一般較之作輔藥時為重。

    劑型:多數藥物作湯劑時,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較之作丸、散劑時的服用量為重。

    用藥目的:臨床用藥時,由于用藥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可不同。如擯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而用以殺姜片蟲、絳 蟲時,即須用到60~120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過1.5g,但若用作麻醉藥時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藥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為用藥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劑量。如瀉下藥牽牛子,李杲說它“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同是用以瀉下,用以通便導滯,用量宜輕;若用以峻下逐水,則用量宜重。

    三、患者方面

    年齡大小:由于小兒身體發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均較弱。特別是作用峻猛,容易損傷正氣的藥物,用量應低于青壯年的用藥量。小兒五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歲以上可按成人
    量減半用。

    性別:對于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別不大,但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經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

    體質強弱:體質強壯者用量可重;體質虛弱者用量宜輕,即使是用補益藥,也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

    病程長短:一般來說,新病患者正氣損傷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體虛,用量宜輕。

    病勢輕重:一般來說,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緩病輕者用量宜輕。如病重藥輕,猶如杯水車薪,藥不能控制病勢,若病輕藥重,誅伐太過,藥物也會損傷正氣。

    另外,在患者方面還應考慮到患者在職業、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如體力勞動者的腠理一般較腦力勞動者的致密。使用發汗解表藥時,對體力勞動者用量可較腦力勞動者稍重一些。在確定藥物劑量時,除應注意上述因素外,還應考慮到季節、氣候及居處的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常用中藥劑量

    很多人覺得中藥都是天然材料,多吃一點、少吃一點無所謂,根本不重視中藥的劑量規定。還有些人覺得中藥的藥性比較溫和,多吃一點能增加藥物的療效;:再加上中藥多是煎煮的湯劑,他們覺得煎煮后可能讓藥物的有效成分散失了不少,于是往往在醫生規定的劑量上再自行增加一點點,或者在病愈后還繼續服用一段時間的中藥,認為這樣便可以保證病“斷根”,不會復發。其實,這樣的行為非常危險,即使是中藥湯劑也要按量服用,如果劑量超標,很容易引起頭暈、頭脹、腰酸、乏力等副作用,曾經就有人因超量服用帶有毒性的中草藥,造成毒死的慘劇。白果含有微量氫氰酸,如果過量服用,就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瀉、驚厥、抽搐、肢體僵直、皮膚青紫、瞳孔散大、脈弱而亂,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現象。總之,服用中藥也和服用西藥一樣,必須講究劑量,對證下藥。
    可見,我們對中藥的毒性也不必畏懼,只要掌握到藥物的性味,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就能有效規避藥物的毒性,讓其乖乖地為疾病的治療服務,成為“以毒攻毒”的最好體現。對于需要服用中藥的病人來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不可擅自使用。千萬不要自行開藥方,自己用藥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如水銀用做主藥治療皮膚癌、子宮頸癌時,只能限于外用,嚴禁內服,不然會發生汞中毒。
    ●不可加大劑量或延長用藥時間。比如我們常用來預防感的常用藥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等效用,但是,一旦服食過多,不僅會產生抗藥性,有的還會出現皮膚過敏。
    ●不要亂搭配,注意合理配伍。寒涼藥雖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藥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藥雖可祛邪,但能傷正氣。
    ●當心中西藥混合服用引發不良反應。
    ●無毒藥物對高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有副作用。

    132種常用中藥性味歸經劑量功效簡表

    邵忠民

    品  名

    性 味    歸 經

    劑  量

    功  效



    解表藥



    1.發散風寒藥



    麻黃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3-10g

    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腫。



    桂枝

    辛、甘,溫。歸肺、心腎、肝經。

    3-10g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紫蘇

    辛,溫。歸肺、脾、胃經。

    5-10g

    發散風寒,行氣寬中。



    荊芥

    辛,微溫。歸肺、肝經。

    5-10g

    祛風解表,止癢,透疹,炒炭止血。



    防風

    辛、甘,微溫。歸肺、肝、脾經。

    5-10g

    祛風解表,祛風濕,止痛。



    羌活

    辛、苦,溫。歸肺(膀胱)經。

    3-10g

    發散風寒,祛風濕,止痛。



    2.發散風熱藥



    薄荷

    辛、凉。歸肺、肝經。

    3-6g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牛蒡子

    辛、苦、寒。歸肺、胃經。

    6-12g

    疏散風熱,透疹利咽,解毒消腫。



    蟬蛻

    甘、寒。歸肺、肝經。

    3-10g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桑葉

    甘、苦,寒。歸肺、肝經。

    5-10g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菊花

    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5-10g

    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柴胡

    苦、辛,微寒。歸肺、肝、脾經。

    3-10g

    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



    葛根

    甘、辛、涼。歸肺、脾、胃經。

    10-15g

    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清熱藥



    1.清熱瀉火藥



    石膏

    苦、辛、甘,大寒。歸肺、胃經。

    15-60g

    清熱瀉火(清氣分、肺胃實熱),煅后收濕斂瘡。



    知母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5-15g

    清熱瀉火(清氣分實熱,清肺胃實熱)滋陰潤燥。



    梔子

    苦,寒。歸心、肝、胃、肺經。

    5-15g

    瀉火除煩,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清利濕熱。



    夏枯草

    苦、辛,寒。歸肝經。

    10-15g

    清瀉肝火,解毒散結。



    2.清熱燥濕藥



    黃芩

    苦,寒。歸肺胃膽、大腸膀胱經。

    5-15g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黃連

    苦,寒。歸心、胃、大腸、肝經。

    2-10g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

    苦,寒。歸肝膽、大腸腎膀胱經。

    6-10g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3.清熱解毒藥



    ①治濕熱病藥



    金銀花

    微苦辛甘,寒。歸肺心胃大腸經。

    10-15g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

    苦、微辛,寒。歸心肺、小腸經

    6-15g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



    板藍根

    苦、寒。歸肺、心、胃經。

    10-15g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②治熱毒瘡瘍藥



    蒲公英

    苦、甘,大寒。歸肝、胃經。

    10-30g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清利濕熱。



    魚腥草

    辛,微寒。歸肺經

    15-30g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③治熱毒瀉痢藥



    白頭翁

    苦,寒。歸大腸經。

    6-15g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④治咽喉腫痛藥



    射干

    苦,寒。歸肺經。

    6-10g

    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4.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甘、苦、寒。歸心肝、胃、腎經。

    10-30g

    清熱涼血,止血,養陰生津。



    玄參

    甘、苦、咸,寒。歸心肺胃腎經。

    10-15g

    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牡丹皮

    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

    6-12g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虛熱。



    赤芍

    苦,微寒。歸肝、心經。

    6-15g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清瀉肝火。



    5.清虛熱藥



    青蒿

    苦、辛,寒。歸肝、膽、腎經。

    6-12g

    清虛熱,涼血,解暑熱,截瘧。



    地骨皮

    甘、微苦、寒。歸肺,肝、腎經。

    6-15g

    清虛熱,涼血,清肺降火。



    瀉下藥



    1.攻下藥



    大黃

    苦,寒。歸大腸、脾胃肝、心經。

    5-15g

    瀉下攻積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泄濕熱。



    芒硝

    咸、苦,寒。歸胃,大腸經。

    10-15g

    軟堅瀉下,清熱消腫。



    2.潤下藥



    3.峻下逐水藥



    祛風濕藥



    1. 祛風濕散寒藥



    獨活

    辛、苦,微溫。歸肝、腎、肺經。

    6-12g

    祛風濕,止痛,解表。



    木瓜

    辛、酸,溫。歸肝、脾、胃經。

    10-15g

    祛風濕,舒筋,化濕,(和胃)。



    2.祛風濕清熱藥



    秦艽

    辛、苦,微寒。歸肝腎、胃膽經。

    5-10g

    祛風濕,舒筋活絡,退虛熱,清濕熱。



    防己

    苦、辛,寒。歸肝、腎、膀胱經。

    5-10g

    祛風濕,止痛,清熱利水。



    3.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辛、苦,甘,溫。歸肝、腎經。

    5-10g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桑寄生

    辛、苦、甘,平。歸肝、腎經。

    9-15g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化濕藥



    廣藿香

    辛、微溫。歸脾、胃、肺經。

    5-10g

    化濕,止嘔,解表。



    蒼術

    辛、苦,溫。歸脾胃、肝、腎經。

    5-10g

    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



    厚樸

    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3-10g

    燥濕,行氣(消積),平喘。



    白豆蔻

    辛、溫。歸脾、胃、肺經。

    3-6g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利水滲濕藥



    1.利水消腫藥



    茯苓

    甘、淡,平。歸脾、腎、心經。

    9-15g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薏苡仁

    甘淡,微寒。歸脾胃、肺大腸經。

    9-30g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清熱排膿。



    澤瀉

    甘、淡,寒。歸腎、膀胱經。

    5-10g

    利水滲濕,泄熱。



    2.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

    甘,微寒。歸腎膀胱、肝、肺經。

    9-15g

    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川木通

    淡、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

    3-6g

    清熱利尿,通經下乳。



    3. 利濕退黃藥



    茵陳蒿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

    6-15g

    利濕退黃,清熱解毒。



    金錢草

    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

    15-30g

    除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虎杖

    苦,寒。歸肝、膽、肺經。

    9-15g

    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






    溫里藥



    附子

    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3-15g

    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



    干姜

    辛,熱。歸脾、腎、心、肺經。

    3-10g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肉桂

    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

    1-5g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吳茱萸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1-5g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



    理氣藥



    陳皮

    辛、苦,溫。歸脾、胃、肺經。

    3-10g

    行氣調中,燥濕,化痰。



    枳實

    辛、苦,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3-9g

    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木香

    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肝膽經

    3-9g

    行氣止痛。



    香附

    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

    6-9g

    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川楝子

    苦,寒。歸肝、胃、小腸經。

    3-10g

    行氣止痛,疏肝泄熱,驅蟲,止癢。



    消食藥



    山楂

    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

    10-15g

    消食化積,活血散瘀。



    萊菔子

    辛、甘,平。歸肺、脾、胃經。

    6-10g

    消食行氣,降氣化痰。



    雞內金

    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

    3-10g

    消食健胃,(澀精止遺)。



    驅蟲藥



    檳榔

    苦、辛,溫。歸胃小腸、大腸經。

    3-10

    驅蟲,緩下消積,行氣,利水。



    止血藥



    1.涼血止血藥



    小薊

    苦,涼。歸心、肝經。

    10-15g

    涼血止血,解毒消癰。



    地榆

    苦、澀,微寒。歸肝、大腸經。

    10-15g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白茅根

    甘,寒。歸肝、肺、胃、膀胱經。

    15-30g

    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2.化瘀止血藥



    三七

    甘、微苦,溫。歸肝、胃經。

    3-10g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苦,寒。歸肝經。

    10-15g

    涼血化瘀止血,通經。



    3.收斂止血藥



    白及

    苦、甘、澀,寒。歸脾胃、肝經。

    3-10g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

    苦、澀,平。歸心、肝經。

    3-10g

    收斂止血,止痢。(補虛,消積,,殺蟲。)



    4. 溫經止血藥



    艾葉

    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3-10g

    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



    活血化瘀藥



    1.活血止痛藥



    川芎

    辛,溫。歸肝、心經。

    3-10g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延胡索

    辛、苦,溫。歸肝、脾、心經。

    3-10g

    活血,行氣,止痛。



    郁金

    辛、苦,寒。歸肝、膽、心經。

    5-12g

    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2.活血調經藥



    丹參

    苦,微寒。歸心、肝經。

    5-15g

    活血祛瘀(調經),涼血消癰,除煩安神。



    紅花

    辛,溫。歸心、肝經。

    10-15g

    活血祛瘀,通經止痛。



    桃仁

    苦甘平有小毒。歸心肝肺大腸經。

    5-10g

    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益母草

    辛、苦,微寒。歸肝、心膀胱經。

    10-30g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



    牛膝

    苦、甘、酸,平。歸肝、腎經。

    6-15g

    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4. 破血消癥藥



    莪術

    辛、苦,溫。歸肝、脾經。

    3-15g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化痰止咳平喘藥1.溫化寒痰藥



    半夏

    辛,溫。有毒。歸肺、脾、胃經。

    3-9g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2.   清化熱痰藥



    桔梗

    苦、辛,平。歸肺經。

    3-10g

    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川貝母

    甘、苦,微寒。歸肺、心經。

    3-9g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浙貝母

    苦,寒。歸肺、心經。

    3-9g

    清熱化痰,散結消腫(開郁)。



    瓜蔞

    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

    10-15g

    清化熱痰,潤化燥痰,利氣寬胸(散結),潤腸通便。



    3.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

    苦辛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4.5-9g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蘇子

    辛,溫。歸肺、大腸經。

    3-9g

    止咳平喘,降氣化痰,潤腸通便。



    百部

    苦、甘,微溫。歸肺經。

    3-9g

    潤肺止咳,滅虱殺蟲。



    桑白皮

    甘,寒。歸肺、膀胱經。

    6-12g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葶藶子

    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

    3-9g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安神藥



    1.重鎮安神藥



    磁石

    咸,寒。歸心、肝、腎經。

    15-30g

    鎮心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



    2.養心安神藥



    酸棗仁

    甘,平。歸心、肝、膽經。

    9-15g

    養心益肝,安神,斂汗。



    遠志

    苦、辛,微溫。歸心、腎、肺經。

    5-15g

    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平肝息風藥



    1.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

    咸,寒。歸肝經。

    15-30g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牡蠣

    咸,微寒。歸肝、腎經。

    15-30g

    平肝潛陽,鎮心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代赭石

    苦,寒。歸肝、心、胃經。

    10-30g

    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2.息風止痙藥



    牛黃

    苦,涼。歸肝、心經。

    .15-.35

    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鉤藤

    甘,微寒。歸肝經。

    10-15g

    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天麻

    甘,平。歸肝經。

    3-10g

    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全蝎

    辛,平。有毒。歸肝經。

    2-5g

    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開竅藥



    麝香

    辛,溫。歸心、肝經。

    .03-0.1

    開竅醒神,活血止痛,(通經,催產)。



    冰片

    辛、苦,微寒。歸心、肝經。

    .03-0.1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石菖蒲

    辛、苦,溫。歸心、脾、胃經。

    5-10g

    開竅醒神,寧心安神,化濕和胃。



    補虛藥1.補氣藥



    人參

    甘,微溫。歸肺、脾、心、腎經。

    3-9g

    大補元氣,補益臟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黨參

    甘,平。歸脾、肺經。

    10-30g

    補益肺氣,補血,生津。



    太子參

    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

    10-30g

    補氣,養陰。



    黃芪

    甘,微溫。歸脾、肺經。

    10-15g

    補脾升陽,益肺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



    白術

    甘、苦,溫。歸脾、胃經。

    6-12g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

    甘,微寒。歸心、肺、脾、胃經。

    3-10g

    補心脾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解熱毒及藥食毒,調和藥性。



    2.補陽藥



    鹿茸

    甘、咸,溫。歸腎、肝經。

    1-3g

    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固沖任,脫毒生肌。



    巴戟天

    甘、辛,微溫。歸腎、肝經。

    10-15g

    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祛風濕。



    淫羊藿

    辛、甘,溫。歸腎、肝經。

    5-10g

    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



    菟絲子

    甘、澀,微溫。歸腎、肝、脾經。

    10-15g

    補腎固精,養肝明目,止瀉,安胎。



    杜仲

    甘,溫。歸腎、肝經。

    10-15g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續斷

    苦、甘、辛,微溫。歸腎、肝經。

    10-15g

    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行血療傷(續折)。



    3.補血藥



    當歸

    甘、辛,溫。歸心、肝經。

    6-12g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



    熟地黃

    甘,微溫。歸肝、心、腎經。

    9-15g

    補陰血,益腎精(填髓)。



    白芍

    甘、酸、苦,微寒。歸肝脾心經。

    6-15g

    養血斂陰(調經,止汗),平肝止痛,平抑肝陽。



    何首烏

    制: 甘、澀,微溫。歸肝腎心經。

    生: 甘、苦,平。歸心肝、大腸經。

    6-12g

    制首烏補血益精,截瘧。(固腎烏須);

    生首烏截瘧,解毒止癢,潤腸通便。



    阿膠

    甘,平。歸肺、心、肝、腎經。

    3-9g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4.補陰藥                    



    北沙參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10-15g

    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麥冬

    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10-15g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龜甲

    甘、咸,寒。歸肝、腎、心經。

    15-30g

    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



    鱉甲

    咸,寒。歸肝、腎經。

    15-30g

    滋陰潛陽,清退虛熱,軟堅散結。



    收澀藥



    1.固表止汗藥



    2.斂肺澀腸藥


    五味子

    酸、甘,溫。歸肺、心、腎經。

    3-6g

    收斂固澀(斂肺、澀腸、固精),益氣滋腎,生津止渴,寧心安神。


    烏梅

    酸、澀,平。歸脾、肺、大腸經。

    3-10g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3.固精縮尿止帶藥


    山茱萸

    酸,微溫。歸肝、腎經。

    5-10g

    補益肝腎,收斂固澀(固精、斂汗、止血)。


    桑螵蛸

    甘、澀,平。歸肝、腎經。

    6-10g

    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蓮子

    甘、澀,平。歸脾、腎、心經。

    10-15g

    補脾止瀉,益腎固精,止帶,養心安神。


    涌吐藥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拔毒化腐生肌藥


        只有132種常用的中藥,謹供參考吧。根據2006版張廷模主編<<臨床中藥學>>制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高清 |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 大帝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成人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丰满大屁股少妇|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亚洲一二三区精品美妇| 欧洲卡一卡二卡三爱区|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97精品亚成在人线免视频|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亚洲成人av免费一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AV无码人妻| 国产97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网站| 久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三线产区 | 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男|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欧美熟妇乱子伦XX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成人年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