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三國兩晉書法鑒賞

     凜凜猶在 2011-08-08

    三國兩晉書法鑒賞  

    2007-08-17 11:57:07|  分類: 十三少書法鑒賞 |  標簽:書法  談藝   |字號 訂閱

    三國兩晉書法鑒賞    十三少鑒別整理

    (此為十三少多年嘔心瀝血之作,請勿隨意復制,引用請注明十三少作品。多年瀏覽相關書法著作,相當不易。)


    ================================================================
    朝代  書法家  碑帖名稱  書體  收藏地  收藏情況
    ================================================================
    三國魏  《范式碑》隸書刻石<全稱《漢廬江太守范式碑》。隸書,三國·魏青龍三年(235)正月立。僅存上截,12行,行6~15字,在山東濟寧。碑主范式,字巨卿,山陽(故治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累官荊州刺史,遷廬江(三國魏時治在今安徽霍丘縣西五十五里)太守。此碑宋時已見金石著錄,南宋洪適《隸釋》載有碑之全文,可知那時尚比較完整。現只存殘石兩塊。《范式碑》是曹魏著名碑刻之一,碑文字體與漢末成熟期的隸書一脈相承,結體嚴整,用筆方勁,不減漢隸古樸淳厚之風。顧南原《隸辨》引洪適《隸釋》評云:“此碑雖不及延康、黃初四刻(指魏《大饗碑》、《上尊號碑》、《受禪表》及《孔羨碑》),在魏他碑中為可取耳。”這個評價是比較中肯的。唐李嗣真《后書品》云:“蔡公諸體,唯《范巨卿碑》風華艷麗,古今冠絕。”這段話引起后世不少爭論,主要集中在兩點:碑的書寫者問題;對此碑的藝術評價問題。自趙明誠《金石錄》以降,許多人認為李嗣真曾斷定《范式碑》為蔡邕所書,進而以蔡邕死于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其實,建碑時(235),已距蔡邕之死四十三年,實不可能。李嗣真的所謂“蔡公諸體”,系指受蔡邕書法熏陶的諸家碑刻。翁方綱在辨明該說是對李嗣真的誤解后又說:“是碑于勁利之中,出以醇厚,而頓挫節制,神采煥發,實高出漢末皇象、梁鵠諸家之上,其目為蔡體第一者,蓋李嗣真見學蔡書者必多,乃有此折衷之鑒。”又說:“率更(指歐陽詢)書法之秘筆,皆從此碑得之。非深求漢唐之接續者,未易語也。……蓋漢人分隸之形質,至此皆化為性情,恐褚河南(褚遂良)對史陵云‘此法更不可以教人者’,正不外是也。”而與翁氏見解相左者,當首推清初的顧南原。他在《隸辨》中肯定了前述洪適論點,而認為李嗣真獨椎《范巨卿》,及其“風華艷麗,冠絕擊今”之評,為“藻鑒之謬”。今皆錄之,以為識者鑒析。>

    三國魏  《孔羨碑》隸書刻石<全稱《魯孔子廟碑》,又名《修孔子廟碑》、《封孔羨碑》。隸書,三國·魏黃初元年(220)立。22行,行40字,碑在山東曲阜孔廟。碑文記魏文帝曹丕稱帝后之黃初元年,詔封孔子二十一世孫孔羨為宗圣侯,以奉孔子之祀,并命擴修舊廟,設吏卒以守衛之事。文后有宋嘉祐七年(1062)張稚圭正書題云:“魏陳思王曹植詞,梁鵠書”十字。此碑為魏初著名碑刻之一,與《大饗群臣碑》、《上尊號碑》、《受禪表》并稱。其結體嚴整而不板滯,書風淳古而高遠,氣勢凌厲而磅礴,與漢末以方筆取勝的《鮮于璜碑》、《張遷碑》等一脈相承。清顧南原《隸辨》謂,“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當為的論。楊守敬《平碑記》云:“此碑以方正板實勝,略不滿者,稍帶寒儉氣,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種,惟北齊少似之者。”可以窺見此碑對北朝方嚴靈秀的楷書的形成和發展,是有淵源關系的。近世著名書畫家湘潭楊鈞,于漢魏諸碑獨喜《孔羨》,可謂推崇備至。其跋臨本《孔羨》云:“學兩漢書,有四要義:一曰沉著,二日平穩,三曰開展,四曰鋪毫。四者俱備,《孔羨》一石而已。”他在另一處又說,《孔羨》“平實之中,有矯捷之致。孫退谷(承澤)謂《孔羨》為方板矯厲,覃溪(翁方綱)以為過于誣話。殊不知退之雖詆,實贊之也。……何以言之?方板者斷難矯厲,矯厲者斷難方板。如為人然,平和者必不勇敢,勇敢者必不平和。若平和而勇敢,斯為圣人;方板而矯厲,乃為字圣。……《禮器》,《石門》最宜多寫。《禮器》能空,《石門》能變,余于二種用功實多,……然余之得力處,仍在《孔羨》。”(見楊鈞《草堂之靈》可稱探幽發微之論。前人謂此碑是梁鵠書,始作俑者為宋張稚圭,實出臆定,不足信。>

    三國魏 佚名  《三體石經》刻石<《三體石經》又稱《正始石經》,建于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共約二十八碑立于河南洛陽,是我國繼東漢《熹平石經》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經。此經用古文、篆、隸三種不同字體刻寫,因此我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三體石經》也由此而得名。石曾佚,傳世的拓本皆為宋人摹本。后在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洛陽東龍虎灘村的發掘出殘石出土。1992年洛陽東大郊朱家古墩(距龍虎灘隔岸約二、三里)也發掘出三體石經巨石一方,表里刻《尚書·無逸·君¥》及《春秋·僖公·文公》經文,正面存字34行,反面存字32行,為洛陽商人所購,后鑿裂為二,損二十五字。在三種字體中,古文一體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北宋郭忠恕著《汗簡》,引用《三體石經》古文有122遼字,夏辣著《古文四聲韻》,引用石經古文亦達114字。但這些碑文出自誰人之手呢?歷代學者眾說不一。一認為是出于漢魏間的著名書法家邯鄲淳之手。蕭梁袁昂《古今書評》評其書“應規入矩,方圓乃成”。北齊魏收《魏書》載江式延昌三年(514年)上表云:“陳留邯鄲淳亦與(張)揖同時,博古開藝,特善《倉》、《雅》,許氏字指,八體六書精究閑理,有名于揖,以書都諸皇子。又建《三字石經》于漢碑之西,其文蔚炳,三體復宣。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唐人李延壽《北史》所記載的也略同上說。贊同這種觀點的還有宋人王應麟《困學紀聞》、清人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清人杭世駿《石經考異》、清人孫星衍《魏三體石經遺字考》等。二則認為是出于邯鄲淳而由嵇康書寫。此說流傳甚廣,影響至今。全祖望于《石經考異序》中首先提出此觀點。近年來的數部大的著作如臺灣省林尹、高明主編的1968年版《中文大辭典》“石經”條;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的修訂版《辭源》“三體石經”條;俞劍華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邯鄲淳”條;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魏晉南北朝書法》“正始石經”釋文等皆取此說。三是為魏國書法名家衛覬所寫。衛覬系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漢末為司空掾屬,魏國既建先后任侍中、尚書、鄉侯。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稱其“鴟視虎顧,雄傳冠時”。劉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也稱其“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其“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華麗微瘦,而筆跡精熟。”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220年)正式稱帝以魏代漢的《魏受禪碑》,即是衛凱以金針八分書,在魏初可謂名盛一進,深得曹氏親信。謂衛覬為《三體石經》書人源于晉人衛恒《四體書勢》。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引《四體書勢》云:“魏初傳古文者,出于邯鄲淳。恒祖敬侯(衛覬)寫淳《尚書》,后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清代顧為武《金石文字記》,馮登府《魏石經考異》及近人楊守敬《魏三體石紅殘字跋》都主衛覬書,云:“此石經即衛敬侯書,不然,石經失淳法與敬侯何涉而載之于《恒傳》耶?此亦從未經人道破者。”四則認為是魏國文學家嵇康所書之,嵇康是一代名士,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他的書法很有名,尤精草書,唐人張懷¥《書斷》謂“叔度(嵇康字)善書,妙于草制。觀其體勢,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筆墨。”說嵇康為《三體石經》書人是依據同時代人趙至親眼目睹。《晉書·趙至傳》云:“趙至字景零點,代郡人也,寓居洛陽……年十四,詣洛陽,游太學,遇嵇康于學寫石經,徘徊視之不能去。”嵇康子嵇紹《趙至敘》亦云:“(趙至)年十四,入太學觀,時先君在學寫石經古文,事訖,去。”清人朱彝真《經義考》、劉傳瑩《漢魏石經考》及周貞亮《魏三體石經殘石拓本跋》等皆據此主嵇康書。第五種觀點認為是張揖所書。王獻唐《漢魏石經殘字敘》據北宋郭忠恕《汗簡敘略》并改動《魏書·江式傳》文字,主張揖書。第六種觀點認為是三國魏書家韋誕寫的。吳維孝《漢魏石經考》卷三亦據《魏書·江式書傳》,主韋誕書,云“則正始之經其或出誕屬之手歟?”韋誕之書,諸體并善,尤精署書,魏之寶器銘題,皆出誕手,又傳誕作剪刀篆,并善飛白。此外,除上敘六說外,近來也有人認為《三體石經》是多人合作之作,而非一人力所能及。范邦瑾在《書法研究》上撰文《魏〈三體石經〉書人略論》提出了這種看法。從《三體石經》所刻碑文名字的字體大小,筆畫寫法和書法風格來看,極不相似。王國維《魏石經殘石考》云:“品字式者古文、篆、隸三體似出一手,直下式者則三體似由三人分別書之,而書品字式古文與書直下式古文者亦非一手。不獨書人不同,即文字亦不畫一。”所以,《三體石經》非一人所書,而是由集體合作書寫的,但書寫人的具體名單,因原碑毀嚴重,自宋以出土殘石均未見有書人姓名,加上《三國志》等文獻的闕載,在新的考古資料發現以前,目前也不能妄加推斷。(傅豐渭)>

    三國魏  《上尊號碑》隸書刻石<全稱《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又名《百官勸進表》、《勸進碑》、《上尊號奏》。記東漢獻帝末年,華歆、賈詡、王朗等對曹丕勸進之事,實際是曹丕玩弄的一個政治手腕,他隨后即正式禪位稱帝,史稱曹魏。碑不書立石年月,32行,行49字。《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中記其文,與此碑稍異。顧南原《隸辯》定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則以為此碑記文當在延康元年,而刻于魏黃初之后。此碑一向與另一魏初豐碑《受禪表》并稱。二碑均在河南許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漢獻帝廟中,皆南向,一東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勸進,后受禪,或同時并舉。《受禪》既立于黃初元年,則此碑之立當不會太晚或與《受禪》立于同時。《上尊號碑》的書法,以“方整峻麗”著稱于世。傳為梁鵠或鐘繇書,皆不可靠。明趙崡謂:“此碑或曰梁鵠書,或曰鐘繇書,未有的據。然隸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鐘鼎間物也。”(《石墨鐫華》)清馮云鵬謂:“敘刻安整,書法工妙,自是魏碑巨制。”(《金石索》)此碑書風與《受禪表》極相似,惟字形稍方,一如《受禪表》條所述,同為開啟魏晉書風的先導,涅潤后世,至深且遠。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曾下令禁碑。故曹魏時代,除個別皇家巨制之外,存世者極少。曹魏之時,三國鼎立,儒、道、佛三教并行,社會思想比較開放。文風亦尚通脫、清峻。故魏初諸刻,一反漢末分隸之古厚典雅而為空靈峻麗。就漢字字體的演變而言,魏初諸刻是由隸變楷的橋梁;就書風而言,它們浸淫灌溉了兩晉南北朝乃至隋及唐初之書法;故無論在漢字字體變遷史,還是書法藝術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國時期  《十三字殘碑》刻石
    三國魏  《受禪表》隸書刻石<此碑亦稱《受禪碑》。三國·魏 隸書 黃初元年(220)立。縱270厘米,橫140厘米,22行,行49字。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遜位于魏王曹丕,丕隨即登基稱帝并改元大魏黃初。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紀其受漢“禪讓”之事。《受禪表》與著名的《上尊號碑》并立于許昌南曹魏故城漢獻帝廟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廟久廢。《受禪表》與《上尊號碑》同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書法亦久為世重,故自唐宋以來,迭經著錄。其結構方嚴整肅,用筆剛健斬截,意氣雄偉排宕,且不失漢末名碑如《熹平石經》、《張遷》、《禮器》等骨氣洞達、探穆淵雅的大家風范。明郭宗昌《金石史》評其“書法同《勸進》,雖小遠漢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飾,亦復矯矯。”趙崡亦謂此碑“隸法大都與《勸進》同”。王世貞曰:“……。余始喜明皇《泰山銘》,見此而恍然自失也。漢法方而瘦,勁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廣而肥,媚而緩,少骨而多態。漢如建安,晉三謝,時代所壓,故自不可超也。此語得評書三昧。”(《石墨鐫華》)從漢字字體的演變來看,漢末魏初之際,正是由隸變楷的過渡時期.魏初諸刻,承襲漢末《熹平石經》、《鮮于璜》、《張遷》等碑遺緒,在筆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體表現在落筆逆鋒減少,而變之以單刀直入;收筆重頓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這已經是萌芽時期的楷書的一種特殊筆法。前人對此己多有論及。如清孫礦評《受禪表》和《上尊號碑》說:“二碑余皆有之,雖磨刓甚,然字猶半可識,真斬釘截鐵手也。……率更正書險折法,多從此變出。”楊守敬《學書邇言》亦謂《孔羨》、《范式》、《上尊號》、《受禪表》“下筆如折刀頭,風骨凌厲,遂為六朝真書之祖。”與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吳《谷朗碑》,則更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折刀頭”的筆法,字形上亦更似后世的楷書了。故前人論該碑開魏晉六朝楷書之先河,無疑是確當的。此碑無書者姓名,唐劉禹錫說是王朗撰文,梁鵠書丹,鐘繇鐫刻,世謂之“三絕”(見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顏真卿則以為鐘繇書(見宋歐陽修《集古錄》及婁機《漢隸字源》),然二說均無確據,故不足信。>

    三國魏  《王基殘碑》隸書刻石<全稱《東武侯王基碑》。隸書,三國·魏 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四月立。在洛陽關林。清乾隆初年,河南洛陽城北十五里處農民掘地得之,后移至洛陽城明德中學中,嵌于壁間。初出土時,僅刻其半,碑之上段尚未刻鑿,朱書燦然。惜因未加保護,書丹之字很快磨滅。這塊碑因此成了一塊很特殊的碑。清畢沅《中州金石記》云:“三國時刻石惟有《九真太守》、《天璽紀功》(《天發神讖》)、《國山碑》及《受禪》、《上尊號》、《封孔羨碑》數種,久為世所傳摹。邇年創見諸碑尤多,奇偉若予在關中訪得褒城李苞《石門》題字,孫孝廉星衍游句容訪得吳《衡陽太守葛祚碑》及此皆金石家所未著錄;足與史傳發明,殊可寶也。”同時,它雖然是一塊殘缺不全的碑,但卻成為漢魏時碑刻系先書丹后鐫字的有力的實證。碑主王基,字伯輿,東萊(魏治掖,今山東掖縣)曲城(故城在今掖縣東北)人。歷文帝、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五代,文武兼備,勛著魏室。官至東武侯,魏元帝景元二年卒,追贈司空,謚“景侯”。《三國志·魏志》有傳,業績、官職與碑文多合。《王基碑》的書法與魏之《受禪表》、《上尊號》以及《曹真殘碑》近似,結法嚴整,用筆斬截,風神雄健清雋。其運用所謂“折刀頭”的筆法更為強烈(參見《受禪表》條),不少字的形貌已直如楷書,故評家亦指其“上托隸源,下開魏齊風范(由云龍《定庵題跋》)。>

    三國時期  佚名  《曹真殘碑》 隸書20行每行45字刻石

    三國魏  鐘  繇  (151~230),中國三國時魏書法家。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人。舉孝廉為郎,歷官侍中尚書仆射,封東亭武侯;魏國初建,遷相,明帝即位,遷太傅,封定陵侯,人稱鐘太傅。謚成侯。工書,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于隸、楷、行書。對書法的章法和結體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書法的藝術特點是:巧趣精細,茂密幽深,自然天成,無雕琢氣。點畫之間,多有異趣,結體樸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隸入楷的新貌。其楷書筆法和結體上帶有濃厚的隸書氣息,風格古樸,被歷代奉為楷模。被北宋《宣和書譜》譽為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與張芝、王羲之齊名,并稱“鐘張”、“鐘王”。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真跡已無存,歷代奉以為法。《書法正傳》云:“鐘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泰漢以來,一人而已。”古臨本有《薦季直表》,毀于民國年間,只有影印本傳世。刻帖有《宣示表》、《賀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都出于后人臨摹。相傳魏《上尊號碑》、《受禪表碑》亦為鍾繇所書。《宣示表》是鍾繇書法的代表作品,現在流傳的刻本傳為王羲之所臨,此帖字形略扁,法度嚴密,帶有晉以后書法風格,可能為晉人臨寫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叢帖中。《賀捷表》又名《戎路表》、《賀剋捷表》,是鍾繇書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書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此書保留許多隸書筆意,是隸楷遞變過程中的書體。《賀捷表》有《郁岡齋》帖本。《力命表》,楷書8行,《快雪堂帖》中刻有此帖的王羲之臨本。

    三國魏  鐘  繇  《賀捷表》小楷<又名《戎路表》、《戎輅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鐘繇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鐘書面貌的一帖.《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鐘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鐘繇的書法,是較可靠的傳世文人書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體。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帖的體即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獲”字的末筆,“舍”字的第一、二筆等,隸字的特點都還十分明顯。鐘繇的字以書寫自然,風格古樸,以及章法結字的茂密幽深著稱。這些,在此帖中都可約略見到。>

    三國魏  鐘  繇  《薦季直表》小楷<鐘繇書于魏黃初二年(221),楷書,書時鐘繇已七十高齡。此表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跡本于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后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幸有一照片留存(見附圖)。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此帖有人認為系唐人根據原本所摹,也有人認為系偽托,但屬“偽好物”。由于它具有鐘書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故得到書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其布局空靈,結體疏朗、寬博,體勢橫扁,尚有隸意。雖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結體法度均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如陸行直說:“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王世貞認為,在此帖顯世之后,“天下之學鐘者,不再知有《淳化閣》”(指《淳化閣》所載鐘繇諸刻帖)。此帖筆畫、結字都極其自然,章法錯落。梁武帝等所說“云鶴游天”,“群鴻戲海”以及“行間茂密”等于此帖表現最為鮮明。鐘繇所創造的“鐘體”,同王羲之的“王體”是我國書法史上兩個歷久不衰的藝術典型,影響極其深遠。 >

    三國魏  鐘  繇  《力命表》
    三國魏  鐘  繇  《墓田丙舍帖》
    三國魏  鐘  繇  《宣示表》小楷<鐘繇小楷。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于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后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現在傳下來的是逸少的臨摹本,字體端整古雅,結體略呈扁形,筆畫已脫八分古意,全是真書筆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說是楷書之祖。>
     
    三國吳  皇  象  皇象,生卒年月不詳,中國三國時吳書法家。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曾官侍中、青州刺史。擅小篆、隸書,尤精章草,有一代絕手之稱,被唐張懷瓘列為神品。《三國志·吳志·趙達傳》注云:“時有張子并、陳梁甫能書,象斟酌其間,甚得其妙。中國善書者不能及也。”又將其書同嚴武棋、曹不興畫等并稱‘八絕”。南朝宋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說他的草書沉著痛快。袁昂《古今書評》形容其書“如歌聲繞粱,琴人舍徵”。竇臮《述書賦》形容其字“似龍蠖蟄啟,伸盤復行。”張懷瓘說:“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雖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包世臣甚至說:“草書唯皇家、索靖筆鼓蕩而勢峻密,殆右軍所不及。”張懷瓘堰《書斷》等列其章草為“神品”。可見前人對他的字評價都是很高的。流傳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將隊帖》。傳為他的作品的還有《頑闇帖》、《文武將隊帖》,另,著名的吳碑《天發神讖碑》亦傳為他所書。 他的草書「似龍蠖螫啟,伸盤復行」,「如歌聲繞梁,琴人舍徽」,樸質古情,沉著痛快,文而不華,質而不野。  

    三國吳  皇  象  《急就章》章草書<原名《急就篇》,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編,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籍,首句有“急就奇觚與眾異”而取前二字為篇名。傳為皇象所書寫的《急就章》,是以明代吉水(今屬江西省)楊政于正統四年(1439)時,據宋人葉夢得潁昌本摹刻的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現藏松江縣博物館。《急就章》長達一三九四字,可謂洋洋大觀。其字結體略扁,各字間均不牽連。有些筆畫下筆尖細,重按后上挑,出鋒鐮利,形成不規則的三角形,成為其字的重要特點。此本章草和楷書各書一行,字形規范,筆力剛健,寓變化于統一。此帖對后世影響甚大,至今仍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歷代學習章草的良好范本。 >

    三國吳  皇  象  《天發神讖碑》隸書 刻石<此碑又名《天璽紀功碑》、《三斷碑》。篆書,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吳帝孫皓所立。為了維護其沒落統治,制造天命永歸大吳的輿論,偽稱天降神讖而刻此石。碑原在江蘇江寧,已毀。傳為華核文、皇象書。此碑用隸書筆法寫方整的篆書,書法奇特,字勢奇偉,是很有特色的作品。此碑對后世篆書和篆刻有深遠的影響,故宮博物院藏有此碑的宋拓本。清嘉慶十年(1805)毀于火。此碑非篆非隸,下筆多呈方棱,收筆多作尖形。轉折方圓并用,形象奇異瑰偉。其筆法及體勢,在書法史上可說是前無先例,后無繼者。清人翁方綱曾評此碑說:“吳《天璽紀功碑》,弇州所謂挑撥平硬者,信有之。然實是篆書,謂為八分者,未必然也。”張叔未說:“吳《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此說頗有見地,亦頗有代表性。由于原碑早毀,流傳拓本很少。>

    三國吳  皇  象  《頑闇帖》
    三國吳  皇  象  《文武將隊帖》  
    三國吳  皇  象  急就章《玉煙堂帖》

    三國吳  《禪國山碑》隸書 刻石<又稱《封禪國山碑》、《天紀碑》。篆書,三國·吳天璽元年(276)立。43行,行25字。碑在江蘇宜興。《集古錄》云:“孫皓天冊元年,禪于國山,改元天璽,因紀其所獲瑞物,刊石于山陰。”碑文紀吳得祥瑞,封禪於國山之事。據《宜興志》載,國山本名離墨山,以孫吳時大司徒董朝封于此,故又名董山。山在宜興縣張渚鎮北十里,碑即立于山頂之上。宋趙彥衛《云麓漫鈔》謂:鄉人又俗呼此碑為“囤碑”,“以其石圓八出形如米廩云”。《禪國山碑》為三國時期重要碑刻之一,自宋以來,多見著錄。其書淳古秀茂,體勢雄健,筆多圓轉,繼承了周秦篆書的遺意,與方折突出的吳《天發神讖碑》相異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其“渾勁無倫”。楊守敬《平碑記》云:“秦漢篆書,自《瑯邢臺》、《嵩山石闕》數碑而外,罕有存者,惟此虧巍然無恙,雖漫漶之余,尚存數百字。玩其筆法,即未必追蹤秦相,亦斷非后代所及。”>

    三國吳  《葛府君碑》刻石<三國吳碑刻。正書額題。《吳故衡陽郡太守葛府君之碑》三行十二字。碑石已碎裂,公存額字而已,石在句容。考其碑額,葛府君當為葛祚。清乾隆間孫星衍訪得,云:“楷書之見于法帖者則有程邈最先,然不足信,其見于碑碣,殆始于此,良足定也。”見《金石萃編》。繆荃孫云:“正書始于齊梁之間,吳時未嘗有此。”>

    三國吳  《谷朗碑》隸書 刻石<全稱《吳九真太守谷朗碑》。隸書,三國·吳鳳凰元年(272)立。縱176厘米,橫72厘米,文18行,行24字。碑在湖南耒陽。碑主谷朗(218~272),字義先,桂陽(治在今湖南郴縣)耒陽(今湖南耒陽縣)人。三世仕吳為牧守,累官長沙劉陽令、立忠都尉尚書郎、廣州督軍校尉等,吳建衡三年(271)遷九真太守(今越南河內南順以北地區)。鳳凰元年四月乙未卒,終年五十有四。其墓在今耒陽馬水鄉木村虎形山,嗣孫谷起鳳、谷尚志等為之立碑。碑舊在耒陽城東谷府君祠內,清時移置縣城杜甫祠中(現耒陽一中),后遷蔡侯祠(傳為蔡倫故居,在城內蔡子池畔)內保存。碑之兩側原有谷氏后裔題名,清初尚存,后漸磨滅。《谷朗碑》字雖稱隸書,實則體勢已非常接近楷書,故亦有定為楷書者。當然同后世魏碑、唐楷相比,它還帶有較濃的隸味。其結體方整,筆畫圓勁,書風渾樸古雅,與曹魏諸刻風格稍異,但同為開后世楷書法門的重要碑刻。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見歐陽修、趙明誠二家著錄。翁方綱《兩漢金石記》云:“其字遒勁,亦有漢分隸法。”嚴可均謂其“隸法不惡,刻手極拙。”康有為稱其古厚,為真楷之極。>

    晉  佚  名  《郛休碑》
    晉  佚  名  《劉韜墓志》<晉《劉韜墓志》,清乾隆初在河南偃師杏園莊掘井時出土,乾隆四十八年(1783)歸偃師令武億,道光二十七年(1847)歸介休馬氏,后不知下落。此墓志翻刻極多。此乾隆間整紙拓本,極少見。三行“伯叔”左側無細錐痕,首行末“征”字、二行末“墓”字雖正當石裂痕,而筆畫可見。>

    晉  佚  名  《王興之夫婦墓志》 隸書<《王興之夫婦墓志》為同一塊墓石兩面分別刻夫婦兩志,分別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跡相同,出土于南京燕子磯人臺山其墓志筆畫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狀,有稚拙厚重之書風,與北朝碑刻有相近之處。>

    晉  佚  名  《楊駿殘志》隸書刻石<《楊駿殘志》,因碑殘而名不顯。>
    西晉  陸  機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人。西晉書法家,祖陸遜、父陸抗,都是東吳名將。吳亡后入晉,官至平原內史、前將軍。后為司馬穎所殺。“少有異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賦》的作者。他的書法,在書壇有一定地位,王僧虔、庾肩吾等都曾有記述。陸擅長草書,有《平復貼》傳世。

    西晉  陸  機  《平復帖》章草 墨跡<西晉陸機書。章草。紙本。紙本9行87字,縱23.8厘米,橫20.5厘米。藏故宮博物院。《平復貼》是中國古代書法名家流傳至今的最早墨跡。該貼斑駁古拙,取章章之精蘊;信筆縱橫,成今草之自由。陸機純用禿毫枯鋒,信筆紛披而行。其結體,內斂蓄勢與圓轉縱橫交相輝映。其章法,筆斷意連,散若群星,又顧盼流連。通篇看來,既有清疏蕭散的典雅韻味,又有率意揮灑的自由氣象。歷代論者均把陸機的《平復貼》奉為章草向今草過渡的典范。《平復帖》是草書演變過程中的典型書作,最大的特點是猶存隸意,但又沒有隸書那樣波磔分明,字體介與章草、今草之間。細觀此帖,禿筆枯鋒,剛勁質樸,整篇文字格調高雅,神采清新,字雖不連屬,卻洋洋灑灑,令人賞心悅目,字里行間透露出書家的儒雅與睿智。幅前有古題簽“晉平原內史吳郡陸機士衡書”。前隔有宋徽宗題簽“陸機平復帖”。尾紙有明代董其昌,近現代溥偉、傅增湘、趙椿年題跋,詳載《平復帖》歷代遞藏始末。內容是寫給友人的一個信札,是傳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體“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字為章草,但無挑波,和《淳化閣》所收衛瓘《頓首州民貼》體段相近。大約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實用書體。王僧虔曾說陸機的字“吳士書也,無以校其多少”。李嗣真說:“陸平原、李夫人猶帶古風”。大概當時吳國書法比較守舊而且有點地方風格,在當時的書法中比較特別。看此帖之字確有點奇幻難讀,當不是偶然現象。此書使用禿筆書寫,筆法質樸老健,筆畫盤絲屈鐵,結體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在現在見到的同時期及其以前的墨跡中是很突出的。故今人啟功先生曾有詩說:“十年遍校流沙簡,《平復》無漸署墨皇。”>

    西晉  索  靖  索靖,(239~303),中國西晉書法家。字幼安,敦煌龍勒(今甘肅省敦煌市)人,草圣張芝姊孫,博通經史,有逸群之量。曾官尚書郎、雁門和酒泉太守、征西將軍,拜左衛將軍,贈司空。史稱該博經史,有逸群之量。著有《索子》、《草書勢》等。索靖善隸、行書,尤擅長章草,與書法家衛瓘齊名。他的草書學張芝,而又有自己的風格,人謂瓘筆勝靖,然有法度,遠不能及靖。當時有謂:精熟至極,索靖不及張芝;而妙有余姿,則張芝不及索靖,推重若此。可見他的書法成就可以與張芝相媲美。索靖作品傳世的有《月儀帖》、《出師頌》、《七月廿六日帖》等。其中以《月儀帖》最為世所重。此帖筆力堅勁、鋒芒畢露,個人特點比較鮮明,同記載中索靖書法的面貌基本相符,字數較多,是學習章草的好范本。
     
    西晉  索  靖  《出師頌》草書<《出師頌》,史孝山作,傳為索靖書。書體為章草,此帖字體渾厚,與其《月儀》帖不同。匯品:清  包世臣:北碑畫勢甚長,雖短如黍米,細如纖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備具。起筆處順入者無缺鋒,逆入者無漲墨,每折必潔凈,作點尤精深,是以雍容寬綽,無畫不長。后人著意留筆,則駐鋒折穎之處墨多外溢,未及備法而已成。故舉止匆遽,界恒苦促,畫恒苦短,雖以平原雄杰,未免斯病。至于作勢裹鋒,斂墨入內,以求條鬯手足,則一畫既不完善,數畫更不變化,意恒傷淺,勢恒傷薄,得此失彼,殆非自主。山谷謂征西《出師頌》筆短意長,同此妙悟。(《藝舟雙楫》)清 康有為:若欲復古,當寫章草,史孝山《出師頌》致足學也。(《廣藝舟雙楫》)>

    西晉  索  靖  《皋陶帖》 
    西晉  索  靖  《七月廿六日貼》 
    西晉  索  靖  《月儀貼》章草<《月儀貼》是索靖的代表作。字數逾干,其書法法度森嚴,鋒芒尖銳,骨力非凡。張懷瑾《書斷》將索靖書法列入神品。以十二月令制為尺牘,故稱。有三種:1 西晉索靖章草書,僅見刻本,計一百零四行,書法淳厚,古樸而又峭拔,有多種版本流行于世。2 隋代智永草書,《宣和書譜》有錄,今不見傳。3 唐人草書,墨跡,又名《唐人十二月友朋相聞書》。原藏清宮,《石渠寶笈三編》有錄。黃麻紙本,高七寸八分,前及中有殘缺,存字五十三行,書勢流美,每字旁有釋文小行書極精工,草書如錢,釋文如豆,皆唐人手書。有影印本行世。>

    西晉  佚  名  《齊太公呂望表》<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汲令盧無忌創建《齊太公呂望表》碑,此碑是太公裔孫、自太子洗馬來為汲令的盧無忌尊祖修廟的碑記,盧無忌根據在汲縣出土的《竹書紀年》,確認了太公的籍貫,所以,碑文的第一句就說:“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遭秦焚書,史失其籍……”>

    西晉  佚  名  《孫夫人碑》 隸書<全稱《晉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孫氏碑》。西晉泰始八年(272)十二月刻,隸書,20行,行37字,在山東新泰縣。清乾隆五十八年(793)江秬香在新泰張孫莊訪得后始顯于世。晉碑存世甚少,而婦女立碑者尤少,故此碑頗為世重。清嚴可均謂:“文多剝落,而點畫嚴整,頗似《范式碑》筆意。”包世臣謂:“是《孔羨》法嗣,用筆沉著不減而體稍疏雋。”也有人認為,唐歐陽詢《房彥謙碑》出自此碑。此碑結體嚴整、筆畫凝重,轉折峭拔。由于有些撇捺靈活,為整個碑刻帶來活潑氣氛。此碑和這個時期的許多碑刻一樣,已略乏漢碑雍容氣象,而確同曹魏時期的一些碑刻如《孔羨》、《上尊號》、《王基》等有一脈相承之處。這是由于隸書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書界的興趣已轉向新的楷書的創造。從這個時期的碑刻中可以看出由隸向楷過渡的軌跡。>

    西晉  衛  瓘  (220~291),中國西晉書法家。字伯玉,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他是書法家衛覬之子,衛恒之父,魏侍郎。瓘弱冠仕魏,在魏曾官鎮東將軍,入晉官至司空、太保,惠帝時為賈后所殺。擅長隸書和章草,與索靖齊名。曾和索靖同在尚書臺任職,均有書名,時稱“一臺二妙”。時議放手流便過索,而法則不如之。常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伯玉采張芝法,取父書參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鴻雁奮六翮,飄飖乎清風之上,率情運用,不以力難,后為侍中司空,楚王瑋詔害之。元康元年卒,年七十二。北宋《淳化閣帖》載衛瓘書法《頓首州民帖》,此帖尚存章草格局,基本上去掉波勢,已向今草過渡,是他的代表作品。以此帖和索靖《月儀帖》、陸機《平復帖》相比較,可看出他有一種秀美流便的風格。

    西晉  衛  瓘  《頓首州民帖》 章草<六行,五十八字。此帖章法,功夫極深,行氣亦疏宕蕭散,獨具匠心,已臻勁骨天縱,變化無方之境界。比之《平復帖》風格更加秀麗流便。《淳化閣》《大觀帖》等收入。是流傳下來西晉時期的重要刻帖之一。其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都很高。此帖基本上去掉了波勢,體式略同于陸機《平復帖》,而風格更加秀麗流便。此帖尚存章草格局,而有些字已很接近今草。可以窺見章草向今草過渡的軌跡。唐張懷瓘:伯玉采張芝法,取父書參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鴻鵠比翼,飄飄乎清風之上;率情運用,不以為艱。(《書斷》)>

    東晉  王羲之  (303~361,一作307~365,一作321~379),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今屬山東省臨沂)人,后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始任秘書郎,繼為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并曾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此后人稱他為“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到李斯、曹喜、鍾繇、梁鵠等著名書法家的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采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一生性好山水與交友,會稽許多名士如孫綽、李充、許詢、支遁都與他有同好。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孫統等41人,宴集山陰蘭亭,寫下了著名的《蘭亭序》。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王羲之的墨跡流傳到今天的大都為響拓勾摹本。其中著名的《姨母帖》、《初月帖》是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 (697),根據王方慶家藏墨跡勾摹,收在《萬歲通天帖》卷中,藏遼寧省博物館。《姨母帖》字體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保留隸書痕跡較重,可能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寒切帖》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勾摹精細,筆鋒轉折分明,書風遒勁腴潤,沉著流動。《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者摹寫亦精,側媚多姿;后者行筆流暢,圓渾妍媚,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乾隆皇帝收藏,認為是三件希有之物,名其藏室為“三希堂”。《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藏日本皇室,是唐代流傳至日本的勾摹本,結構緊勁,險勁沉著。《孔侍中帖》藏日本前田育德會,亦為唐代流傳至日本的摹本。《遠宦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上虞帖》藏上海博物館。此外尚有《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等,大都為流傳有緒的勾填本或臨摹本。《蘭亭序》為王羲之行書的代表作(《蘭亭序》真偽的問題,目前尚有爭論),其書法遒媚勁健,非常美觀,流傳至今的有各種摹本和 刻本。摹本以神龍本為最著名,刻本以定武本為最著名。唐僧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是勾摹流行于唐代王羲之書跡而成,因摹刻技術很高,筆意俱存,宛如手寫,也可窺見王羲之行書的面貌。這類集王書在唐代尚有《興福寺碑》、《集王羲之書金剛經》等。流傳王羲之的書法還有許多刻帖。《十七帖》是唐太宗李世民購集王書墨跡的一卷,歷代刻本很多,有的出自勾摹,有的出自臨寫,其中以上海博物館宋拓館本為最精。此外歷代叢帖多收有王羲之的書法,北宋《淳化閣帖》、《大觀帖》卷六、七、八集中收有王羲之的書跡。王羲之的小楷有《樂毅論》、《東方朔像贊》、《黃庭經》等多種,因屢經傳摹翻刻,是否是王書的原貌,已很難斷定。

    東晉  王羲之  《曹娥碑》小楷<又稱《孝女曹娥碑》,元嘉元年立,明人傳為王羲之書。小楷,二十七行。此帖結字扁平,用筆多不藏鋒,有隸書筆意。其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應為唐以前人所書。明·文徵明:古雅純質,不失右軍筆意。清·包世臣:《曹娥碑》俊朗殊甚,而結字序畫漸開后人勻稱門戶,當是右軍誓墓后代筆人所為,或出羊侍中,而后人以為王體,誤收右軍帖中耳。(《藝舟雙楫》)清·朱和羹:分行布白,為入手要訣。元人所謂《黃庭》有六分九宮,《曹娥》有四分九宮是也。否則,疏處安頓,尚易舒展;密處安頓,每形局促。(《臨池心解》)>

    東晉  王羲之  《長風帖》<臨摹本, 紙本。縱27.5厘米,橫40.9厘米。11行,102字。草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風帖》又分稱《長風帖》、《賢室委頓帖》、《四紙飛白帖》。釋文:每念長風,不可居忍。昨得其書,既毀頓,又復壯溫,深可憂。知賢室委頓,何以便爾,甚助,耿耿,念勞心。知得廿四日書,得(叔)虎廿二日書,云新年乃得發。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語張令未? 前所經由,足下近如似欲見。今送致此四紙飛白,以為何似?能學不?>

    東晉  王羲之  《初月帖》 草書  摹本<此帖為《萬歲通天帖》第二帖,草書,藏遼寧博物館。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可能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后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規范,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

    東晉  王羲之  《得示帖》 行書<《喪亂·二謝·得示帖》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紙本。現藏日本帝室。帖上還引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于我國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的。《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東晉  王羲之  《東方朔畫贊》小楷<小楷法帖。東晉王羲之書。 款署“ 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書與王敬仁”。書法雅麗,有矜莊嚴肅之象。北宋黃庭堅稱其:“筆圓凈而勁,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長,蓋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輩或隨時用一人筆法耳。”舊傳王修卒,其母知是修生平珍愛之物,遂以此殉葬。因此真跡早佚。南宋董卣據此認為傳世本多系后人偽作。《 石渠寶笈 》載唐臨本:素絹墨跡,高八寸三分,橫一尺六寸八分。卷后有米芾記。宋濂、董其昌、汪道會等跋,俱稱其:“結束波策,若優孟之學叔敖,至其隱勁于圓,藏巧于拙,黯然有余,鋒穎不露,信非唐人,不能臻此。”>

    東晉  王羲之  《都下帖》行草<麻紙摹本。長27.7厘米,五行半字,鈐有“御府寶繪”、“群玉中秘”、“項元汴印”、“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姑熟曹氏珍玩”、“乾隆鑒賞”等。此作用筆流暢自如,筆觸含蓄,不作夸張的處理。提按豐富而自然,收筆凝煉。字形在平正中寓有險絕。認為王羲之書作“無丈夫氣”者,宜多留意此帖。>

    東晉  王羲之  《二謝帖》行書<墨跡白麻紙本,唐人摹本。5行35字。《喪亂·二謝·得示帖》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紙本。早年流入日本,現藏日本皇室。帖上還引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于我國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的。《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此帖書法自然灑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盤,抑揚頓挫,自出胸臆,極有節奏感,是縱擒有度之作。>

    東晉  王羲之  《奉橘帖》行書 墨跡紙本 唐摹本<王羲之行書《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連為一紙。王羲之的墨跡流傳到今天的大都為響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為唐人雙鉤填廓摹本。所謂響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術發明之前,古人為了保護書畫藝術品原跡,采用臨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復本。所謂“摹”,就是對原作真跡摹寫,力求絲毫不差。書法摹寫稱之為“響拓”,繪畫摹寫稱之為“移畫”。這一風氣在唐宋時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設置的許多專門摹拓書法名跡的“御府”,下有專門摹拓書法的人員,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東晉王羲之等人的書法真跡已經蕩然無存,這些唐朝的摹本就顯得尤其珍貴。唐代因摹刻技術很高,筆意俱存,宛如手寫,也可窺見王羲之行書的面貌。>

    東晉  王羲之  《佛遺教經》小楷<冊頁裝拓本,20頁帖片,開本尺寸30x16cm >

    東晉  王羲之  《寒切帖》草書<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紙本,縱25.6厘米,橫21.5厘米。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曾為王時敏等遞藏,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文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王羲之此信應寫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書應是其末年書。此帖筆墨斑斕,神韻飽滿,是一件流傳有緒的書法藝術珍品。此帖為唐人鉤填本,鉤填技術極為精妙。評者都認為,王羲之書法到末年,才達到極致,于此帖可以臨略其末年書法妙處。>

    東晉  王羲之  《何如帖》行書紙本<王羲之行書《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為唐人雙鉤填廓摹本,三帖連為一紙。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  王羲之  《黃庭經》小楷<《黃庭經》是魏晉時期頗為流行的道家養生修煉之書。傳王羲之所書小楷《黃庭經》系《外景經》。歐陽修《集古錄》記載其曾親見記有‘永和十二年(三五六年)’的《黃庭經》石本。此帖在南朝梁時,已引起君臣名流的注目,陶弘景《論書啟》稱《黃庭》、《勸進》、《像贊》、《洛神》為‘逸少有名之跡’。唐褚遂良《右軍書目》‘正書都五卷’中,將《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單獨分別列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在《黃庭經》下注明‘六十行,與山陰道士’。今傳世刻本正是六十行,末行題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五山陰縣寫’。《黃庭經》書跡流傳有緒,然真跡早已不存,傳世的有摹本、臨本和刻本。唐人臨本硬黃紙本,高26.3厘米,寬106.2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卷內鈐有‘紹興’連珠小璽,后有陳繹智、董其昌、吳廷等題跋。安思遠本刻本。此本第四十五行‘淵’字,避唐諱,缺末筆,為罕見之本,羅天池定為‘唐摹宋拓’。帖后有明王世貞、董其昌、陳繼儒,清笪重光、王恭壽、羅天池等題跋。明代為沈純甫、沈問卿、陳孫繩先后收藏,清后期歸孔氏岳雪樓、裴景福壯陶閣珍藏,現為美國安思遠個人收藏。明王世貞題跋稱:‘右軍書法瑯瑯者:行體《蘭亭》、小楷《黃庭》。《蘭亭》本最多,然肥瘦縱密,種種不能盡合。獨《黃庭》如出一手。余所見前后數十本皆然。恐是秘閣續帖本廣行人間耳。今觀沈問卿、純甫所藏,獨幽深淡宕,其風格姿韻,遠出諸本之上!豈秘閣之前別有一佳本耶?抑太清樓翻刻之最初拓耶?’此本書法高古神妙。清梁《承晉齋積聞錄》稱:《黃庭經》‘圓厚古茂,多似鐘繇,而又偏側取勢,以見豐姿,而且極緊’,‘結構之穩適,撇捺之斂放,至《黃庭》已登絕境,任后之窮書能事者,皆未能過。然極渾圓蒼勁,又極瀟灑生動’。清人包世臣《藝舟雙楫》稱《黃庭》‘筆力驚絕,能使點畫蕩漾空際,回互成趣’。又稱‘小字如大字,必也《黃庭》:曠蕩處,直任萬馬奔騰而藩籬完固,有率然之勢’。越州石氏本南宋紹興初年,新昌石邦哲(熙明)在越州(今浙江紹興)輯刻。程文榮《南村帖考》記《越州石氏博古堂帖》載:石邦哲,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年)為大理評事,乾道初年卒(約一一六五年)。歐陽輔謂:越州石氏本、停云館本、秀餐本乃歐陽詢臨本,穎上本、余清齋帖本乃褚遂良摹本。越州石氏本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晉  王羲之  《孔侍中帖》行書<墨跡白麻紙本,唐人摹本,亦稱《九月十七日帖》,《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二帖連為一紙。紙本,24.8×41.8cm。5行42。早年流入日本,原藏日本東大寺,后散入民間,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收藏,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古人評羲獻筆法,詣大王內斂,小王外拓,從此帖前三行看,確實如此。無論是“九字”的開張還是如“羲”字的緊縮,其用筆與結構呈現出一種封閉內斂的形態,在布局上,更使此形態得到加強,就連他慣于連寫的“羲之”二字也不例外。想必在寫前三行時,王羲之的心情尚屬平靜,于此平靜之中寫完這三行擱筆;及至書成之后,想起此前巳有一書,于是草補二行特意說明之。后兩行字反映了王羲之當時寂寞的心理狀態和對王洽病情的憂慮。一是其急切而躁煩的筆線意態符合當時的精神狀況。因右三行字比較平緩的定勢影響,雖此二行字仍不多連,但筆勢相對已經變快,書寫節奏明顯地由先前的一字一頓到二字一頓,如“憂”字的末筆急引和“能”字的傾斜以左承右啟,以至“取”字的末筆始發即收和“羲之”二字的就勢省連,書者的內心情緒顯露于紙上,從而和其文意一起共同地將那種“懸憂”加以深化,從而增強了此帖的抒情色彩。>

    東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行書 <《快雪時晴帖》是“書圣”王羲之當今存世的唯一書法精品真跡。此帖是墨跡,唐摹紙本。行書,原文6行,現存4行,28字。縱23cm,橫14.8cm。《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不少人認為《快雪時晴帖》僅次于他所書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又一件行書代表作。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贊嘆。帖前有明王稚登小楷題簽,簽下注“晉右軍會稽內史王羲之真跡”。乾隆一生酷愛書法,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他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神乎其技”四個大字。又說:“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譽為“二十八驪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的晉人三帖,并藏于養心殿西暖閣內,乾隆御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乾隆十二年又精選內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134家真跡,包括三希在內,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閱古樓”,把上述刻石嵌在樓內墻上,拓本流傳以示臨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養心殿三希堂。根據此帖附頁的諸多題跋款識、收藏印章以及有關書籍錄載,《快雪時晴帖》曾經宋宣和內府,宋時入米芾“寶晉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趙孟頫題跋。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明時為朱成國、王稚登,清馮銓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入內府。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內戰中敗北,退踞臺灣時除帶走了大量黃金以外,還有2972箱南遷文物中的精品。這部分卻是故宮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絕倫的工藝品,翠玉白菜、玉香爐、玉荷葉形筆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如今“三希”《伯遠帖》、《中秋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唯獨“一希”《快雪時晴帖》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國人深引為憾。此帖用墨濃淡相宜,清和爽朗,鉤摹極其精工,可稱“下真跡等”。書法則勢巧形密,意疏字緩,用筆遒勁精到,頓挫起伏,神采飛揚。結體時收時放,秀媚卻又不失剛健。>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行書 <《蘭亭序》 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蘭亭序》是中國歷代書法作品中的顯赫名帖,享有“天下第一書”的美譽。行書紙本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是年農歷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以拔除晦氣。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最后由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蘭亭序》。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字字精妙,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書法的藝術魅力在于它所特有的變化。其用筆變化出奇,時而圓渾勁健,時而方利爽快,致使其筆畫形態各異,皆隨情隨體而變,無一定則。在結體上也同樣變化莫測,其字有大小、有扁長、有疏密、有俯仰、有瀟散宕逸、有輕巧凝重,皆隨情而發、因勢而變,錯落有致而神態自然。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錯落有致,乃至全篇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而最終體現出其書法具有風骨爽利、姿態妍美、神情飄然、氣勢醋暢,以及收伏跌宕的奇妙韻律,極具出神入化的藝術特色。>

    東晉  王羲之  《樂毅論》小楷刻本<右軍的正書中,智永認為樂毅論最佳,后人多半認同。梁朝時就已有臨摹本,是今日所見最早的摹本;唐朝年間又有不錯的重摹本;快雪堂帖所刻的則流于妍媚無力了。宋代高紳曾獲古刻石,一般以為是此帖的祖石,刻法精絕,碑文自「海」字之后殘缺不全,世稱「止海本」,石亡之后翻刻就沒有令人驚嘆的作品了。現今流傳下來的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筆畫瘦而行狹者,如快雪堂帖,另一種是筆畫肥而行潤者,例如宋拓的清儀閣本,渾古遒勁,堪稱杰作。右軍的正書,遒古平寓秀麗,足為后世典范。其他如黃庭經、東方畫贊、曹蛾磈等也都是小楷之杰作。《樂毅論》四十四行,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列為第一。梁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咸陽老嫗投于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右軍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此帖和《黃庭經》一樣,雖屬小楷,但寫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且筆勢精妙,備盡楷則,行筆自然,字勢逸宕,同唐以后書大異其趣。這些書跡,至今仍是練習小措的優良范本。>

    東晉  王羲之  《臨鐘繇千字文》行書<此臨作可謂形神俱得。其結體嚴謹沉穩,筆圓墨潤,點畫凝重老練,而不失其輕盈飄逸。其排布勻稱和諧,大小相似,即使有些字相差很大,但總體觀之,卻參差錯落之感,別有一番韻致。>

    東晉  王羲之  《頻有哀禍帖》草書,紙本,現藏于日本前田育德會。字間傾側、俯仰、鉤連,筆畫輕疾、圓轉、牽引,結體多有取橫勢者。

    東晉  王羲之  《平安帖》 行書<王羲之行書《平安帖》,與《何如帖》、《奉橘帖》,三帖連為一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跡紙本,唐摹本,行書,長46.72厘米,寬24.6厘米。此帖為王羲之信札,共三段,分別有“平安”、“何如”、“奉橘”等詞,故又稱《平安帖》或《奉橘三帖》。卷前有宋徽宗趙佶簽題“晉王羲之奉橘帖”,帖后有“開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小字一行。又有諸葛穎、柳顧言、歐陽修、韓琦、吳中復、吳奎、劉敞、蔡襄、陸經、唐詔、王繹、曾觀、張靖、張孝思、孫承澤、項元汴、張覲等人跋記題名。書法以自然天成為尚。自然天成表現在筆不矯揉造作,技法上不受法度的束縛。龍門諸品,有些不過是工匠以刀代筆隨意刻劃,卻有著驚人的魅力。筆法到晉代雖巳成熟,但還沒有固化為法度規矩,所以晉人筆下灑脫到似乎毫不經意的面目隨處可見。此帖為王羲之前期作品,尚有幾分淳古之意。>

    東晉  王羲之  《秋月帖》
    東晉  王羲之  《喪亂帖》紙本摹本<此帖為行草墨跡(響拓本)白麻紙,縱28.7厘米,橫63厘米,藏日本皇室。帖上還引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于我國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或謂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喪亂帖》八行,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紙,稱為《喪亂·二謝·得示帖》。上有梁徐僧權、姚懷珍簽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歷(782~805)年號三郎。此三帖內容均為書簡,摹填精良。《喪亂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于書,故書法越見自然。《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用筆結字與《蘭亭序》比較,略帶古意,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所以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

    東晉  王羲之  《上虞帖》草書 唐硬黃摹本 <唐摹王羲之草書硬黃本。高23.5厘米,橫26厘米,共七行,五十八字。體勢靈動綽約,豐肌秀骨,神采奕奕,具大家風范,遠勝右軍《如何帖》,為極其珍貴的唐人摹本。此卷為北宋內府舊藏,至今尚何存原裝,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簽題《晉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內府 “集賢院御書印”、“內合同印” 以及宋內府朱文雙龍圓印、“政和”、“宣和”、“御書”葫蘆印、“內府圖書之印”等。明代曾藏晉王府,后由韓逢禧、梁清標、商載、程定夷遞藏。明代詹景鳳《東圖玄覽》、清代安儀周《墨緣匯觀》有著錄。原跡現藏上海博物館。有影印本行世。>

    東晉  王羲之  《十七帖》草書刻本<《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共二十九通,裝裱成一卷,長一丈二尺,計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前人評為 “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帶有波挑的筆勢,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善于“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獨具風范的草書體勢。>

    東晉  王羲之  《行穰帖》 草書<硬黃紙本,24.4×8.9cm,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東晉  王羲之  《姨母帖》行楷摹本<《姨母帖》,行楷,載原裁于唐人摹《萬歲通天帖》。硬黃紙本。縱26.3厘米,橫53.8厘米, 藏遼寧博物館。《萬歲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慶家物,內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書。王方慶于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6)上進武則天,武命人臨摹后將原本又賜還王方慶。現存《萬歲通天帖》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鉤填技術極其精妙,可謂“下真跡一等。”董其昌曾稱此帖“奕奕生動,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泄殆盡”。此帖曾摹刻于《戲魚堂》、《真賞齋》等叢貼。現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盡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質兩種,《姨母帖》屬于后者.楊守敏說:“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此類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寫,其結字和用筆都還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現在出土的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橫畫,隸書的筆意都很明顯;“痛”“日”“何”等字的轉折處都較生拗峭拔,并殘存橫式。這些都是隸書筆勢孑遺。另外筆畫質樸凝重,出筆入筆比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樣強調一筆三折。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較接近。>

    東晉  王羲之  《憂懸帖》草書紙本<此本前三行為《頻有哀禍帖》,后六行為《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后三行,日本學者又稱為《憂懸帖》) ,前后九行共一紙,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日本前田育德會藏。>

    東晉  王羲之  《游目帖》草書  紙本  11行101字  日本廣島安達氏藏
    東晉  王羲之  《雨后帖》草書尺牘<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帖為五行草書尺犢,末款“羲之”,鈴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請藏印。所以鑒為偽書,一是此帖不見于古刻叢帖中,又沒有元以前的題識、記載。清初吳其貞《書畫記》說此帖:“書法有沉重古雅之氣,其紙色是墨水所染者,以為偽物。”安歧《墨緣匯觀》以為是“唐模”。以書法論,運筆流滑,結構松懈,雖水平不高,但筆法顯示出的轉折、頓挫自然,是臨寫,而非鉤摹。紙色深褐,顏色呆滯不自然,如吳其貞所言是染舊。二是帖的書紙,經有關專家鑒定,是竹紙,即北宋中期以后才能制造的紙張。三是帖上所鈴藏印,細審“世南”、“貞觀”兩個唐代墨印,都是墨筆畫出的;北宋蘇轍的“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經比較為偽印;只有南宋“紹興”小璽為真印。今鑒定家認為:清代以前鈐印中除“紹興”小璽外皆不真;書法有沉雄古雅之氣,墨色有濃淡變化,同運筆的啟收、頓挫轉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無鉤摹痕跡,故此帖是古臨寫本,書寫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紹興年以前。>

    東晉  王羲之  《袁生帖》
    東晉  王羲之  《遠宦帖》 草書<《遠宦帖》,亦名《省別帖》。乃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宋黃伯思(1079~1118)以為《十七帖》中的書信,均系寫與周益州者。按,周益州,名撫。是周訪之子,與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兒女姻親。(侃子瞻,娶周嫵妹為妻)書信中提到“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被認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于其晚年,即咸和五年(三三○)鎮守武昌,周撫即于是時至武昌,后遷建監巴東,刺史益州。也正當庾亮、庾冀鎮武昌之時。右軍于咸和九年(三三二)參庾亮軍事,時與周撫往還最密。故此一書信當在其前后所致周撫者。此帖首見于《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宣和書譜》即稱《遠宦帖》。亦刻入《淳化閣帖》卷六;《大觀帖》、《鼎帖》、《寶賢堂帖》、《澄清堂帖》(孫承澤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間,葉志詵得王獻之《送梨帖》,將此帖一同上石。后楊守敬又刻入其《鄰蘇園法帖》中。北宋曾入大觀,宣和內府,有大觀、宣和諸印璽,卷首徽宗趙佶瘦金書簽,上鈐雙龍方印,專用于古法書者。后曾入金明昌內府,及北燕張氏,后歸賈似道。明時曾為秀水項元汴所藏,入清由耿會侯、安岐所遞藏,曾著錄于《墨緣匯觀》,訂為唐人鉤墓本。嗣入清內府,而未鈐內府收藏印,故石渠亦無著錄。今藏故宮博物院,曾先后輯入故宮法書晉王羲之真跡冊,《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一冊影印行世。>

    東晉  王羲之  《瞻近帖》
    東晉  王羲之  《追尋帖》行書<此帖書法奇逸多變,深得諸書體的精髓。細觀此帖,草中有行,間雜行楷,結體或沉穩,或流宕,一行筆或凝重,或飄逸,變幻多姿,百態盡現。>

    東晉  王獻之  王大令,(344一387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王羲之第七子。他和謝安的關系很密切,謝安任中書監總攬朝政時,他做謝安的長史。后來外任建威將軍,吳興太守。不久,又征拜中書令。卒年43歲。死后由族弟王珉代其官,世人因此稱獻之為王大令,王珉為小令。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用功精深,別創新法,自創一格。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著名。王羲之有七個兒子,一個女兒。七個兒子都擅長書法,其中,最小的兒子王獻之最為突出。王獻之從小跟父親學習書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親那樣勤學苦練,做一個大書法家。他每每見到古人的書法名跡,總要手不釋卷,細心觀看,待到把它的字體特征,筆畫形態以及結構布局等方面有個通盤的考慮后,再動手下筆,臨寫數十百遍,直到心領神會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歲時,他的書法已寫得別有意趣。但是他學了一段時間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緒,奢望有一條通向書法成功的捷徑。有一天,王獻之走進父親的書房,便問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訴他寫字的秘訣。王羲之聽了,就領著王獻之來到后院,指著十八口大缸對兒子說:「寫字的秘訣就在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這十八缸里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王獻之聽了父親的教導后,就再也不敢偷懶貪圖捷徑了,而是夜以繼日,腳踏實地地練習。王羲之為了想試試兒子的功力,就從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筆,竟沒有拔動,于是嘆息著說:「這孩子前途無量啊!」在王羲之的諄諄教誨之下,王獻之真的寫完了十八缸水,進一步改變了當時的古拙書風,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書法兼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他運筆英俊豪邁,饒有氣勢,在書法史上與其父王羲之齊名,并稱「二王」。王獻之對書法史的最大貢獻,就是創造了神駿妍美的“大令作”,即“破體”。這種書體就是打破楷書、草書界限,但又不是正統的“行書”,偏于楷的為“行楷”,偏于草的為“行草”。他的著名書法作品《洛神賦》,傳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稱《玉版十三行》。另外,《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等作品,也都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于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采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么豐富。因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并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后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余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給我們學習了解王獻之書法留下寶貴資料。

    東晉  王獻之  《保母帖》
    東晉  王獻之  《新婦地黃湯帖》行書<又名《新婦帖》、《新婦服地黃湯帖》,唐人摹本。雙鉤填墨本,宋時藏宣和內府,上有宋高宗題簽.宋太宗淳化三年摹刻于《淳化閣帖》;至明代為文征明所藏;清道光年間歸吳榮光,吳將帖刻入《筠清館法帖》。其原跡已流入日本,為日本書道博物館藏。此帖是很規范的行書作品。其筆法方圓兼備,短小的筆畫多圓曲,顧盼有情,俯仰生姿,得獻之筆意。其章法自然,不失俊雅。其結體以方形為主,給人以端莊之感。其體勢之收放頗耐人尋味。此帖通篇節奏變化很豐富,第一行以獨立簡潔的行書起勢,最初入筆時,速度較緩而稍矜持,“服”字以后,用筆漸見放縱,至第二行用筆已極灑脫,長畫多頓筆,蓄勢后再放筆而行,如“眠”字豎鉤,“食”字長撇,“尚”字第三、四畫,“憂”字第一橫與橫鉤、“前、所”二字的長橫都有此特點。最后一行前三字都是出鋒收筆,“書問”漸緊,至“也”字戛然而止。《地黃湯帖》點畫精謹,技巧動作一絲不茍。雖然是行書,但字字穩健,饒有楷法。>

    東晉  王獻之  《東山松帖》行書<紙本,行草書,縱22.8cm,橫22.3cm。釋文:新埭無乏,東山松更送八百。敘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給,勿更須報。此帖無款署和題跋。鑒藏印鈐南宋“紹興”連珠印、“內府書印”,明文徵明、劉承禧、吳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兩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內府諸印和乾隆題語,已被刮去。《東山松帖》是王獻之寫的一通信札,為斷札,有四字磨滅。“埭”(音帶)即堵水的堤。“東山松更送八百”應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護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筆婆娑,百態橫生,蕭散秀逸,其妍美流便之書風,比其父王羲之更有過之。宋內府《宣和書譜》、《中興館閣錄》,明董其昌《容臺集》,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安岐《墨緣匯觀》著錄。刻入明吳廷《馀清齋法帖》、董其昌《戲鴻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東晉  王獻之  《鵝群帖》  行書  紙本[宋臨本] 8行50字
    東晉  王獻之  《洛神賦十三行》小楷<《玉版十三行》是王獻之小楷代表作,被譽為“小楷極則”,筆劃雋秀挺撥,結字蕭散逸巖,顧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據說王獻之好寫洛神賦,寫過不只一本。共計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墨跡在宋元時有兩本,一為晉麻箋本;一為唐硬黃本,上有柳公權跋,疑為柳公權臨本。此二本后均佚,流傳的刻本有二,一為“碧玉版本”,一為“白玉版本”。世以“碧玉版本”為優。“碧玉版本”明萬歷年間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嶺南宋賈似道半閑堂舊址,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玉十三行”。藏北京首都博物館。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清楊賓《鐵函齋書號》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流傳甚廣的碧玉版剪裱本,十三行變為二十八行,失去了原來分行布白之意趣,這是在欣賞時需要注意的。>

    東晉  王獻之  《廿九日帖》行書 <行書。墨跡紙本,縱26.37厘米,橫11厘米,硬黃紙本。文云:‘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帳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匆匆不具。獻之再拜。"此帖字體端麗,瀟灑秀勁,疏爽多姿,字字神逸,墨彩飛動,出入右軍法中,師古創新的面貌躍然紙上。除流傳的獻之楷書《洛神賦》外,其書多是行草書,此帖中有些字極近楷書,尤為難能可貴。此卷為唐時閣臣宰相王方慶,將其先祖王羲之父子及諸孫輩數代人的墨跡獻給武則天,武后于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據王氏所進獻的真跡為藍本,命雙勾摹拓以留內府,通稱《萬歲通天帖》每帖前多有王方慶小楷書其祖輩名銜。廿九日帖為其中之一札。此帖雙勾技術精妙,有下真跡一等之譽。用筆秀媚飄灑,風流俊美,筆意連貫而舒展,章法生動,感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與《姨母帖》相比,確有今古之別,并且王獻之此帖與其傳世的其他帖不同,有些字結構微扁。從此帖可以看出,南北書風不是截然無緣,在王獻之的時代還是結合在一起的。此帖對研究當時書體風格的演變過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東晉  王獻之  《舍內帖》 行書<《舍內帖》,臨寫本,首刻于《淳化閣帖》,曾入宣和內府,《宣和書譜》有錄20世紀30年代為張學良收藏,后入偽滿奉天博物館。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跡影印件睹其形跡。>

    東晉  王獻之  《十二月帖》  草書
    東晉  王獻之  《送梨帖》
    東晉  王獻之  《新埭帖》
    東晉  王獻之  《鴨頭丸帖》行草<真跡現存于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厘米,橫26.9厘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此帖行筆流暢,有行云流水之感;結體妍美質樸,落落大方,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一點塵俗之氣。吳其貞《書畫記》稱為“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鴨頭丸帖》用墨枯潤有致。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全帖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歷史上有人認為此帖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認為王獻之所書。“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此帖有宋徽宗時“宣和”、“政和”印,是流傳有緒的王獻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明清又刻入《余清齋法帖》、《玉煙堂帖》、《寶賢堂帖》、《鄰蘇園帖》等。>

    東晉  王獻之  《中秋帖》草書紙本<《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中秋帖》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中秋帖》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暢快淋漓的筆法嘆為觀止。此帖筆跡流暢,情馳神縱,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米芾是二王的的繼承者和精鑒家,他評王獻之書法為:“運筆如火筋劃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東晉  王  珣  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護。瑯琊(今山東臨沂縣)人。王珣生于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虜將軍,并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謚獻穆。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書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個精于書法,幾代不衰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導均善書,所以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范世學,珣之草圣,亦有傳焉”。以辭翰著稱,善行草,《宣和書譜》稱他為“草圣”。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草書《伯遠帖》,一直被后代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是因為它是十分難得的東晉名人書法真跡。

    東晉  王  珣  《伯遠帖》  <《伯遠帖》行書紙本,縱25.1厘米,橫17.2厘米,共5行47字,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歷來為后世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伯遠帖》是王珣寫給遠隔嶺嶠的兄弟伯遠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 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為“三希”之三。 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后歸吳廷,曾刻入《馀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似是用鋒穎較短的硬毫書寫,故轉折拗峭,許多筆畫都顯得短而急促,但都較自然,無有意造作之態。此帖結構亦較嚴謹,筆筆到位,筆畫安排、章法布勢亦都較妥善。董其昌曾評此帖說:“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東晉  王徽之  《新月帖》 行楷摹本<《新月帖》,見于遼寧省博物院藏的《唐摹萬歲通天帖》,傳為王徽之書,唐摹本。此帖以行楷為主,揮灑自如,筆法多變,妍美流暢。宋《宣和書譜》。評其書法“作字亦自韻勝”。王徽之,字子酞,王羲之子,官至黃門侍郎。性愛竹,善正,草書,亦二畫。>

    東晉  衛夫人 名鑠,字茂漪,東晉人,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姪女、衛桓從的妹妹),有名當代。《書法要錄》說她得筆法于鐘繇,熔鐘、衛之法于一爐。所著《筆陣圖》中云:「橫」如千里之陣云、「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其字形已由鐘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幾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書評》稱之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海浮霞。」 

    東晉  衛夫人  《名姬帖》小楷<姓衛、名鑠,人稱衛夫人。衛夫人學習王國時鐘繇的書法,達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

    東晉  郗  超  (336-377年)字景興,一字嘉賓,晉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人,東晉大臣。郗超的祖父是東晉名臣郗鑒,父親是郗愔,郗超是郗愔的確良長子。自幼“卓犖不羈,有曠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勝拔,善談論,義理精微”(《晉書》)。郗愔信道教,而郗超則信佛。郗愔好聚斂,積錢數千萬,曾開庫任郗超所取。郗超生性好施予,一日之內,將錢全部散與親故。受到桓溫的賞識,轉參軍,至臨海太守。郗超工行書,亦擅草書,亞于“二王”,謹媚過其父,骨力不及。楷草清麗,略脫古法。

    東晉  郗  超  《遠近帖》行書<該帖筆法精練,很難找出多余的筆觸,整體看來有楷書的靜雅意味。其筆意之關聯又遠勝牽引關聯繁復的一般行書作品,筆法簡約而筆意貫通不滯是其高明之處。>

    東晉  謝  安  (320-385年),字安石,原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寓居會稽。任吳興太守、吏部尚書。東晉著名政治家,善書。謝安出身士族,年輕時就注意修身養性,喜歡讀書習藝,才器雋秀。但卻不愿做官。他在上虞的東山筑廬蟄居,“高謝人間,嘯詠山林”,過著閑適的隱居生活。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東山面請,痛陳社稷危艱,國勢衰微,亟需良將謀臣匡扶,謝安才悚憂而起,應召出山。其時已年過不惑。既“東山再起”,受命于危難之際,謝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開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奮作爭斗。公元383年,前秦軍南下,苻堅攜兵百萬,大有一舉踏平江東之概。謝安臨危不懼,要謝石、謝玄力拒,結果淝水一戰,大獲全勝,給中國戰爭史寫下了以少勝多的輝煌一頁。破秦軍后,以功進拜太保。

    東晉  謝  安  《謝安帖》行書
    東晉  謝  安  《中郎帖》行書/紙本<又稱《八月五日帖》,23.3*25.7厘米,本幅左邊可見南宋高宗“德壽”小璽。根據此帖璽印及紙、墨,當屬南宋紹興御書院所臨摹的古帖。米芾有《謝帖贊》云:“山林妙寄,巖廓英舉。不繇不羲,自發淡古。”此帖曾被刻入《余清齋帖》,由書畫家歙人楊明時鉤勒上石,摹刻極精,今碑板已失。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  謝  萬  謝萬,字萬石,謝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而且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升平二年(358),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便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并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然是一副名士派頭,只顧吟嘯歌詠自鳴清高,不知撫綏部眾。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戒說:「你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將,以取悅部眾之心。像你這樣傲誕,怎么能夠成事呢?」謝萬于是召集諸將,想撫慰一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竟連一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勁卒。」如此凌辱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將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只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將領一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托他們盡力協助謝萬。但這并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士們本來要殺了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

    東晉  謝  萬  《謝萬帖》行書<謝萬帖,選自《大觀帖》。>

    東晉  佚  名  《鄧太尉碑》隸書刻石<全稱《馮翊護軍鄭能進修鄧太尉祠銘》,也稱《鄭宏道修鄧太尉祠記》,俗稱《鄧艾祠碑》。前秦建元三年(367)刻,隸書,19行,行字不等,藏陜西省博物館。石原在陜西蒲城東北四十里阿村,后移至現址。前秦石刻甚少,僅見此碑與《廣武將軍碑》兩通,故極為珍貴。大抵這個時期碑刻皆屬由隸向楷的過渡書體。有人評此碑說:“隸法略涉放縱,仍不失漢人矩矱。”其實,說它接近漢隸,還不如說它更多魏隸氣息。如“夫”字的第三筆,下端呈雙燕尾形,同《王基碑》等比較接近。“十”字、“三”字之主要橫筆,起筆向下呈三角形,收筆上挑成“燕尾”,動勢大,帶來活潑氣氛。有些字的結體同《爨寶子》有相近處。這些都反映了這個時期無論南北都有一些時代的共同特點。 >

    東晉  佚  名  《廣武將軍碑》 隸書刻石<全稱《廣武將軍口產碑并陰側》,額書“立界山石詞”五字。前秦建元四年(368)刻,隸書,縱32.5厘米,橫20.5厘米,四面刻字。碑陽17行,行31字。 藏西安碑林。《平津讀碑記》云:“碑已殘泐。前敘其先世,次敘其政績,末有官名疆界,似是紀功立界之碑。”清乾隆年間出土,后佚,光緒年間重出。前秦石刻極少,僅此碑與鄧太尉碑兩例,故世極珍視。此碑筆畫細長均勻,結字平直寬博。同《三老忌日碑》、《好大王碑》相近。結體有點像現代的美術字。然而行筆恣肆,氣象樸茂,時呈逸宕之勢,無雷同刻板之弊。在古代碑刻中稱得上一朵奇葩。>

    東晉  佚  名  《爨寶子碑》 楷書刻石<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碑》。東晉大亨四年(405年)四月刻,楷書。縱190厘米,橫71厘米,13行,行30字。乾隆43年在云南曲靖縣(南寧縣)城南七十里之揚旗田出土。今在云南曲靖第一中學內。此碑同較晚《爨龍顏碑》合稱“二爨” 爨氏為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大族,碑文對研究該民族情況提供了重要史料。此碑文字頗具個性,稚拙古樸,隸意濃厚,氣質高古,康有為評曰:“端樸若古佛之容。”碑云立于大亨四年四月,實應為義熙元年。因其地偏遠,不知已改年號。爨氏為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大族,世襲本地主官,其官制衣冠文物,皆合朝廷典章.此碑同云南陸良劉宋年間所立之《爨龍顏碑》共稱“二爨”。為研究五世紀該地區及該民族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此碑字體介于隸、楷之間,故著錄家或視為隸書,或寫作楷書,每不一致。此碑許多地方還保留著隸書的筆法和體式、如橫畫多作燕尾等。但更多地方則更近楷體。此碑筆畫質拙凝重,主用方筆,不少筆畫呈方棱或銳角。字形或大或小,結法緊密但不類型化,變化比較豐富.整個看來顯得端嚴高古,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形容為‘端樸若古佛之容。”魏晉至南朝禁碑,碑刻存世甚少,但都較可靠,而書帖多有流傳。此碑立碑時間同王羲之《蘭亭序》等書時間接近,而體式、風格相差甚大,清末李文田等以此碑為據對傳為王羲之所書《蘭亭序》的真偽問題提出懷疑,曰:“故世無右軍之書則巳茍或有之,必其與《爨寶子》、《爨龍顏》相近而后可。”本世紀六十年代,王興之、謝鯤墓志等出土,其拙樸與“二爨”略似,故又舊話重提,引起了對《蘭亭》真偽問題的重新討論。討論雙方各抒已見,至今意見仍不一致。>

    東晉  佚  名  《好大王碑》 隸書碑刻<全稱《高麗好大王碑》,又稱《廣開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清光緒年間(1880年前后)出土。據考為東晉義熙十年(414)刻,隸書。縱612厘米,橫185厘米,44行,行41字。在吉林省集安縣。為六米多高的巨碑。此碑乃高句麗第二十代長壽王為紀念第十九代王談德而建。碑文敘述了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和談德的戰功。此碑書法似隸似楷,有秦詔版遺意。方整純厚,氣靜神凝,遒古樸茂,屬筆勢寬綽高美一宗。與東漢諸碑刻隸書相比,別具風格,故此碑名冠古今。>

    東晉  佚  名  《真書曹娥誄辭卷》小楷紙本<真書曹娥誄辭卷,佚名,東晉。絹本,縱32.3厘米,橫54.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卷墨跡是傳世小楷書早期杰作。書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風貌及有關文獻記載,可以確認為唐以前的作品。此卷內容為東漢上虞縣長度尚為孝女曹娥所寫的誄辭,文章作于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8)。書心字體扁方,有大量晉唐人觀款,卷后有宋高宗趙構、元虞集、趙孟頫、喬簣成等人題跋。曾經南朝蕭梁內府,南宋內府、賈似道,元內府、郭天錫、柯九思,明韓世能、王錫爵,清王時敏、清內府等庋藏。>

    東晉  佚  名  《枳楊府君神道闕》隸楷刻石<全稱《晉故巴郡察孝騎都尉枳陽府君之神道闕》。東晉隆安三年(399)十月刻,隸楷之間,7行,行7字, 共43字。清末在四川巴縣出土,曾為端方所有。三國、魏晉時期是書體由隸變楷的轉變時期。由于此期流傳碑刻不多,故此闕很為世重。它同《谷朗》等碑都是考察隸楷之變的實物資料。《廣藝舟雙楫》列此碑為“妙品下”。并謂:“《枳楊府君》體出《谷朗》,豐茂渾重,與今存鐘元常諸帖體意絕似。以石本論,為元常第一宗傳。”又說:“筆法之佳,固也。考其體裁,可見隸楷之變……真魏晉之宗風也。”此評可能有過譽之處,但考隸楷之變是對的。此闕因距中原地區較遠,書法中較多的保留了隸書筆意,而體勢已由扁變方、變長,筆畫也由長變短,寫法則由隸書的莊重含蓄變得輕快便捷。>

    十六國  《廣武將軍碑》隸書 現在西安碑林
    十六國  《晉陽秋》<十六國 寫本《晉陽秋》,殘卷,一九七二年于新疆吐魯番出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 国产又爽又粗又猛的视频|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94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午夜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久久综合97丁香色香蕉| 亚洲AV无码午夜嘿嘿嘿| 大地资源中文第二页日本|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爱情岛亚洲AV永久入口首页|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第一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乱码伦视频免费|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av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亚洲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欧美| av色国产色拍|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亚洲 制服 丝袜 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久青草国产在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18禁|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鲁丝不卡|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18| 在线中文字幕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