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
長13.5厘米 寬4.5厘米
牛頭刻辭 (甲3939)
長39.5,寬17.5公分
小屯橫十三.五丙坑出土
甲骨文
殷墟遺址,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其核心區域包括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目前,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范圍為414公頃,緩沖區的總面積為720公頃。
殷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經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它以象形為基礎,有4500個單字和固定的語法結構。源于殷墟甲骨文的中國漢字,其書寫形式雖然經過了3000多年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下來,至今仍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對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殷墟是中國考古學的搖籃。1928年,考古人員對殷墟進行了正式發掘,這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殷墟遺址的發現名列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將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300多年,是中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覆蓋面積最大的一個地點,以其完整的都城遺址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為中國青銅文明最杰出的代表。
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制作精美、工藝精湛、紋飾神秘,是溝通人、神關系的祭祀禮器。以司母戊鼎為代表的殷墟青銅器,采用獨有的片范鑄造法和復雜的鑄銅工藝,達到了古代東方青銅鑄造技術的高峰。以婦好墓玉器為代表的殷墟玉器,采用圓雕、俏色、雙勾陰線為主要技法,表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形象,堪稱世界玉雕藝術寶庫中的精華。現存銅器、玉器作坊遺址和數量驚人的出土青銅器、玉器等,構成了古代東方發達的青銅文化和藝術的杰出見證。
以宮殿宗廟建筑為代表的殷墟建筑,采用黃土、木料等建筑材料,夯筑高大厚實的臺基,房架用木柱支撐,墻用夯土版筑,具有濃郁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特色。以M1001等為代表的12座商代王陵大墓深埋地下,墓室宏大,棺槨極盡奢華,組成了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
78年來發掘表明,殷墟地下遺存十分豐富。截至目前,殷墟發現了超過110座的宮殿宗廟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2500多座祭祀坑和族邑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等大量遺跡;發現了數十處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等門類齊全、技術先進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約15萬片甲骨,及6000多件青銅器和數量巨大的玉器、陶器、骨器等大量精美文物,構成了殷墟這一商代都城的豐富內涵。

簡介: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在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開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以后陸續發掘,先后出土達十余萬片。近年來又在陜西發現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較早的文字,也是我國最早的書法瑰寶。甲骨文還沒有完全定型。
簡介: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在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開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以后陸續發掘,先后出土達十余萬片。近年來又在陜西發現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較早的文字,也是我國最早的書法瑰寶。甲骨文還沒有完全定型。

文字是文學的載體,而漢字本身不僅是一種書寫符號,也是一種藝術品。古人有“書畫同源”之說,反映出漢字所包涵的繪畫藝術因素。盡管在遠古的陶器上發現一些記號,人們認為這可能是原始的文字,但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仍要算商代的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
(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并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殷商甲骨文
(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并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甲骨文是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歷史紀實,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稀世之寶。在十五萬計的甲骨文寶檔中,有一片非常著名并被稱為“四方風”的牛肩胛骨(見圖)。
該骨屬殷商時的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刻辭,骨面有刻辭4段,應為28字,實為24字,是有關四方神及風神的記載。
這塊牛肩胛骨的原藏家是近代收藏家劉體智。劉體智的舊藏甲骨共有28450片,是國內外私藏甲骨中最大宗者。他的這批甲骨于1953年夏天售歸當時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1958年由該局撥交給現在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北京圖書館。
最初,有的甲骨學者對這片被稱為“四方風”的牛肩胛骨并不看好,認為它只是一片偽刻牛肩胛骨。該骨最早的拓片險些埋沒了這件珍品。由于該拓片只拓了有字部分,并沒有拓出該骨的全形,同時,上面的刻辭也非卜辭,骨的背面也沒有施以鉆鑿的痕跡。拓片沒有拓全、沒有鉆鑿痕跡可作參考,這些都給正確判斷該骨的真偽增加了難度,進而導致了甲骨學者對該骨作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這是一片偽刻。
所幸,著名甲骨學家、史學家胡厚宣先生對這片牛肩胛骨進行了考證。他認為,該骨字體遒整,文氣古奧,文理通達,與杜撰不同,應屬武丁時期刻辭。他在1944年發表了《甲骨文四方風名考》一文。他對這片牛肩胛骨的釋文是:“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夾,風曰微;西方曰夷,風曰彝;北方曰宛,風曰(“役”字改雙立人旁為單立人旁)。”這與《山海經》中的記載相似。
甲骨卜辭中有四方,如“北方受年?西方受年?”又如,人們所熟知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寓意著東南西北方,這里的東南西北四方只是含有方向之意。而這片“四方風”刻辭則不然,它是把以上四方與時節相編配并參照草木禾谷生長的特點衍生出了析、夾、夷、宛四方神名,象征著草木禾谷春萌生、夏長大、秋成熟、冬收藏。在四方神名后面依次有風曰協、風曰微、風曰彝、風曰(“役”字改雙立人旁為單立人旁)。這是根據四方風在不同時節的特征而命名的。風曰協,是指和煦之風。風曰微,是指微弱之風。風曰彝,是指大風。風曰(“役”字改雙立人旁為單立人旁),是指烈風。在3000多年前人們崇尚鬼神,極度迷信的時代,能夠對四方神名和四方風神給予準確的命名,無疑對國家的征伐、狩獵、畜牧、農事、災害、疾病、祭祀等事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人們在占卜和禱告時,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符號和標記。用以記錄當時發生的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字.
清末,有個叫王懿榮的官吏,他非常愛好考古和文字學。一次,他在生病時,正在對著處方查看藥味,突然發現一味中藥“龍骨”上面刻有許多的花紋,而且那絕不是天生的紋路。更加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花紋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聯系,耐人尋味。居于豐富的學識和大膽的猜測,他認為這是古時的一種文字,并下決心弄清這些“字”的來歷。不久,他得知這些龍骨是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販運而來的,而其中有“字”的則是從河南安陽西北5公里的小屯村運來的。他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發現這個地方正是殷(商)代的國都所在地。
“甲”是指龜甲,甲文多數刻在龜的腹甲上,少數刻在背甲上;“骨”是牛胛骨和鹿頭骨,二者合稱“龜甲獸骨文”,簡稱“甲骨文”。它反映的時代,是商代國王盤庚將國都由奄(yǎn),今山東曲阜,遷到殷起,到商代最后一個國王為止,共273年的歷史。
拓片影像: 09745
釋文: 甲午卜寧貞 北土 受年 甲午卜寧貞 北土 不其受年 二告
分類: 社會生產; 農業
資料來源: 甲骨文合集 第 4 冊
期別: 第 1 期
這是殷王武乙貞問祭祀先公、先王的卜用牛胛骨,長16.2cm, 寬6.5cm。
刻辭:
甲午貞:乙未高祖亥[羌□牛□]、大乙羌五、牛三,祖乙羌[□]牛[□]……小乙羌三、牛二,父丁羌五、牛三,亡?茲用。
(‘貞’)
說明:
這是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龜腹甲,長14.5cm,寬8.5cm。其背面有占卜時燒灼過的鉆坑和鑿坑。
卜辭:
丁巳卜賓貞:婦婡不疾?
貞:婦婡其疾?
(‘貞’)
說明:
第一句卜辭的意思是:在丁巳這一天占卜,由名字叫“賓”的貞人貞問。貞問婦婡(殷王的名婡之婦)是否不會有疾病?
第二句卜辭的意思是:貞問婦婡是否會有疾病?
這是殷王武乙(文丁?)貞問祭祀先公、先王的占卜用牛肩胛骨,長10.5cm ,寬3cm。
卜辭:
甲寅貞:自祖乙……毓……
丁巳小雨不延。
戊午貞:多寧以鬯自上甲。
甲子貞:有伐于上甲羌一、大乙羌一、大甲羌自。
丙寅貞:王有歲于祖乙牢……牛。
(‘毓’,‘寧’,‘伐’)( 歲字從戉(鉞),中有點,當是劌字的原始初文,亦是殺牲之法。)
說明:
第一句是在甲寅這一天占卜,貞問自祖乙(殘)……
第二句是記錄丁巳這一天小雨,不再綿延。
第三句是在戊午這一天占卜,貞問用香酒祭祀自上甲以來的先公。
第四句是在甲子這一天占卜,貞問用殺牲之伐祭祭祀上甲、大乙、大甲等先公、先王。
拓片影像: 12870
釋文: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來雨 其自東來雨 其自北來雨 其自南來雨
分類: 思想文化; 氣象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余字,公認千余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甲骨材料
商代晚期占卜所使用的材料是龜的甲殼和獸類骨骼。主要使用龜的腹甲,間或也用龜的背甲;獸骨則主要使用牛的肩胛骨,偶爾也使用牛的肋骨或鹿、羊、豬的肩胛骨等。龜甲和牛肩胛骨經過初步加工后,還要進一步刮削和磨光,然后在它們的反面挖和鉆制出圓形和長橢形梭狀的巢槽,以便在占卜時用火在這些巢槽內燒灼,使正面相應的部位出現裂紋。長橢形梭狀的巢槽叫作鑿,一般長約1厘米左右,口寬底窄,呈梭狀斜槽。圓形的巢
甲骨文的文字學價值
在中國中部河南省安陽市,有一片面積約24平方公里的都城廢墟,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殷墟。據記載,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將都城從山東曲阜遷到這里,此后近三百年,這里一直是商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擊敗商朝最后一個帝王紂王,商朝滅亡,這里淪為廢墟。由于商朝又被稱為殷朝,所以這里就被稱為“殷墟”。
殷墟的發現和發掘,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自從1928年首次發掘以來,這里出土了包括甲骨文、青銅器在內的大量文物,其中甲骨文的發現則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大事之一。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時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無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凈,接著鋸削磨平。然后,在龜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鉆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開裂,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并把占卜是否靈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后,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
目前,在殷墟共發掘甲骨16萬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三千個,在這三千余字里面,學者們釋讀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了解有關商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了。
研究甲骨文最早的專著是1913年出版的劉鄂的《鐵云藏龜》。
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郭沫若1929年出版的《甲骨文字研究》一書,是另一部重要專著。目前中國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權威有北京大學的裘錫圭教授、中國歷史研究所的李學勤教授等。
中國的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要研究書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構造。中國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五千年前。而在三千年前已有結構完備的甲骨文,其書寫的技巧、工具的運用,都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完美。夏商周是書法藝術的初期階段,可惜考古挖掘至今仍未能發現夏代較完整性的文字。但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書法藝術必備的三個重要因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這一時期的書法主要體現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書、竹(木)簡諸方面。這一時期,文字從應用性走向藝術性,從幼稚階段逐趨完美,從而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特殊地位。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然而,它的發現卻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榮發現的。據統計,已發現的甲骨文有十五萬片以上,不重復的字約有四千五百多個,可識的約有一千五百字。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或朱書文字。筆畫瘦硬方直,線條無論粗細都顯得遒勁而有立體感,表現出契刻者運刀如筆的嫻熟技巧。書法風格也隨著時期的不同而迥異,或纖細謹密,或草率粗放。董作賓曾就甲骨文書法的時代特征作了劃分:第一期(武丁),雄偉;第二期(祖庚、祖甲),謹飭;第三期(廩辛、康丁),頹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勁峭;第五期(帝一、帝辛),嚴整。以時代來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較質樸,晚期的字帶有一些金文的特點,有的字很小,但很嚴謹。
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數甲骨以朱墨所寫而未刻。說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寫后刻。從這里知道甲骨文的線條不僅有刀法而且還包含筆意,對于筆意是不容忽視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線條瘦勁犀利,有直線也有曲線;有單刀也有雙刀。往往是中間較粗兩頭尖,而點畫起止仍有一些方圓之法;有的直畫微帶曲意,線條點畫顯得豐富而有變化。字的結構一般呈扁長方,方圓曲線、直線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豎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開。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國家一級文物
1950年接受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舊藏
![]() |
![]() |
![]() |
![]() |
鼠
|
牛
|
虎
|
兔
|
![]() |
![]() |
![]() |
![]() |
龍
|
蛇
|
馬
|
羊
|
![]() |
![]() |
![]() |
![]() |
猴
|
雞
|
狗
|
豬
|
此字為車。圖片依次為拓片、摹寫、結構圖、復原圖1、復原圖2。點擊可放大。
復原圖取自加拿大安大略多倫多皇家博物館網站,結構圖取自《殷周車器研究》
象形字,車字在甲骨文中異體較多,明顯的特征是兩個車輪。最初車輪為圓形,后來為了書寫方便,變成了方形,再后來,兩個輪子簡化為一個。如果想做進一步研究,殷商帝國大祭司推薦郭寶鈞先生的《殷周車器研究》。
“車”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繁體、簡體)
這個字是“男”。(左為拓片,中為摹寫,右為圖示)。左為“田”,右為“力”。“力”表示的是一種古代農具“耒”的形狀。在田里勞動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職責,因此,用“男”來表示男人。今本《說文》:“男,丈夫也,從田力,言丈夫致力于田也”。最初,“男”的寫法為左田右力,后來演變為上田下力。
此字為“丞”(左為拓片,中為摹寫,右為圖示)。
現取李樂毅先生對此字之解釋如下:

這個字是“帚”,左一、二為拓片,三為摹寫,四為圖示,象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為帚苗,下部為帚把,有的中間還有繩索捆扎的樣子(如左二),甲骨文中,有時帚苗方向朝左,有時方向朝右。至今中國北方還在用高粱桿、黍子桿做的笤帚,與字形很為相像。
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出現了數百次之多,甲骨文中常借用為“婦”——“婦”的繁體字為(女帚),女為字形,帚為字聲,殷商的“帚”、“婦”二字讀音是一樣的,在今天中國河南安陽、濮陽一帶,帚和婦的讀音也是相近的。甲骨文中的“帚”常表示一些特殊地位的婦女,如“帚好”、“帚(女井)”、“帚(女果)”、“帚(女女)”等,這些人物據統計有六七十位,甲骨文通稱她們為“多婦”,今人稱她們為商朝“諸婦”。諸婦在商朝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可以帶兵打仗,死后可以享受祭祀。有人說,她們是商王的妻子,也有人反對,但是她們肯定是商朝統治階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