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6 H3︰661 H3︰886 屯南1128 殷墟甲骨文是已發現的最早的漢字,目前發現有文字的甲骨約十五萬片,涉及內容非常豐富,今天的講座就甲骨文的發現、發掘、甲骨文的特點與學術價值及董作賓對甲骨學的貢獻等四個問題進行講述。 一、甲骨文的發現 (一)什么是甲骨,什么是甲骨文? 甲,指的是龜甲,骨,指的是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我國古代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階段(距今約六千年)始,流行一種習俗,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占卜時卜者將龜甲、獸骨加以燒灼,觀察所形成裂紋的形狀,然后根據裂紋的狀況來判斷吉兇。古人使用過的占卜后的甲骨,埋藏在遺址中,考古學家將它們發掘出來,這就是考古學上的甲骨。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黃河流域的卜用甲骨,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陜西、湖北、四川、甘肅等許多地方的古代遺址都有出土。到了商代,用甲骨占卜的風氣很流行,商朝滅亡后的西周早期,也有用甲骨占卜,但已不大流行了,不過這種風俗并未絕跡,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甚至保存至現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H3︰559 殷墟花園莊東地卜甲鉆鑿形態(H3︰52)4∕5 甲骨文,是指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商代后期(前1300年-前1046年),占卜之風極盛,商王朝設立了專門的占卜機構,有專職人員負責此項工作。當時,每當占卜完一件事情以后,常常將所卜問的內容,以后應驗的情況刻(或寫)在甲骨上面,這就是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有多種稱呼:1、“甲骨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稱呼是由于甲骨文大多數與占卜有關,但這不全面,因甲骨文中也有一些與占卜無關的記事文字。2、“龜甲文”、“龜版文”或“龜甲獸骨文字”,這是按占卜材料的質地來稱呼的,但甲骨文中還偶見虎骨、鹿骨、人骨刻辭。3、“契文”、“甲骨刻辭”、“殷契”、“甲骨刻文”,這種名稱是由于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契刻的,但是在甲骨文中也有少數書寫的文字。4、“殷墟文字”、“殷墟遺文”,這是以其出土的地點來命名。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鄭州及山東濟南大辛莊都發現了商代的甲骨文,可見“殷墟文字”的稱呼是不合適的。總之,以上的這幾種稱呼都不夠全面、不夠科學,我們認為還是將它稱“甲骨文”為好。 獸骨刻辭 (二)甲骨的整治、占卜與刻辭 商代占卜用的甲骨都要經過整治。若龜甲,則先要將龜腹甲與背甲從甲橋處鋸開,分成腹甲與背甲兩部分,再將背甲從中部鋸開,分成左右兩部分,有的背甲在中部還要鉆孔,稱為“改制背甲”,然后將龜甲的表、里刮磨干凈。若是牛肩胛骨,則將反面突起的骨脊鋸去,然后切去骨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通常還要切除臼角莖塊部分,形成一個似曲尺形的直角缺口,再將肩胛骨的正、反兩面刮磨光滑。 甲骨整治之后,在其反面(少數在卜骨之正面),挖出橢長形、長方形、梭形或橄欖形的豎槽,這在甲骨學上稱之為“鑿”,在“鑿”的旁側再挖出橢圓形或半圓形的窩,甲骨學上稱之為“鉆”。占卜之時,卜人用火炷(可能是燃熾的荊條)在“鉆內”或“鑿”旁燒灼,這樣,在甲骨的正面就會出現“卜”字形的裂紋,甲骨學上稱之為“卜兆”,占卜的人根據卜兆的狀況來判斷所卜問事情的吉兇,占卜之后,將所卜問之事情及應驗的結果刻或寫在甲骨上。殷墟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占卜的紀錄,是卜辭,但還有一部分是記事刻辭,如記龜甲來源的刻辭,記錄某一事件的刻辭(牛頭刻辭、虎骨刻辭、鹿頭刻辭)等,還有一些是干支表,一些是習刻。中國嘉德2016秋季拍賣會上就有兩片記事刻辭拓片摹本,一片是第七次發掘的獸骨刻辭(第2242號拍品),內容是有關戰爭的,還有一片是第三次殷墟發掘的鹿頭刻辭,內容是有關田獵的(第2231號拍品)。 王懿榮 (三)甲骨文的發現 殷墟甲骨文發現于1899年,至今已117年了。關于甲骨文的發現,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即王懿榮(1845-1900)從中藥的“龍骨”中發現甲骨文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在1899年秋(光緒25年)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山東福山人王懿榮得了瘧疾,請醫生看病,開了處方后,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藥店買藥,王懿榮將買回來的中藥打開來一一檢驗,發現里面一味名“龍骨”的中藥上,刻有一種從未見過的古文字,非常驚奇。王懿榮是一位金石學家,對古文字有較深的造詣,經研究,他認為是商代的文字,便派人用重金將達仁堂中帶有文字的“龍骨”買回來,同時又收購北京城其他藥店的有字“龍骨”,以后他又從山東濰縣姓范的古董商手里收購甲骨文,不到一年,他買入的甲骨達1500多片。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但是不大可靠,學術界相信的不多。因為,其一,龍骨做中藥都是碾碎出售的,據小屯村民講,藥店不收有字的骨頭,他們常把甲骨上的字刮掉才賣。所以從藥店買回來的中藥里發現甲骨文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其二,當時菜市口外,沒有叫達仁堂的中藥店,而王懿榮的家在王府井錫拉胡同,附近也有一些大藥店,家人不會舍近求遠到菜市口買藥,所以這個故事不大可信。 但是,王懿榮最早發現和收購甲骨這是事實,在他的次子王漢章寫的《古董錄》和一些早年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劉鶚、羅振玉、王國維、明義士等的著作中都有記載,所以學術界一般認為甲骨文發現的時間是在1989年,最早發現、鑒別并收藏甲骨文的人是王懿榮,他在甲骨學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這一年,天津的王襄和孟定生對殷墟的有字甲骨也進行鑒定與收藏,他們在甲骨學史上也應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研院舊拓殷墟出土甲骨文字13.2×20.7cm 羅振玉 董作賓摹繪甲骨文20.4×51.8cm (四)甲骨文出土地 ——殷墟的確認 早期的甲骨收藏家所得之物,都是從古董商人手中購得,這些古董商人為了以甲骨牟取暴利,便對甲骨出土地秘而不宣,他們詭稱甲骨出土于河南湯陰或衛輝。最先認定甲骨文出土的真正地點是殷墟的學者是羅振玉(甲骨四堂之一的羅雪堂)。他于1901年在劉鶚家看到甲骨文字拓本,由此對甲骨產生濃厚的興趣。1906年他移官北京后,開始搜購甲骨。1908年他從古董商人范某口中設法打聽到甲骨文出于河南西五里的小屯村,與此同時,他又從甲骨文中認出十幾個商代后期的帝王名號,認識到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留下的遺物。1911年他派弟弟羅振常和內弟范兆昌等人前往殷墟小屯收購甲骨及商代遺物,并將收購的文物及甲骨,刊布于《殷虛古器物圖錄》一書(1916年羅振玉編)中。這次嘉德甲骨摹本中的第2241號拍品就是該書的第四片完整的牛胛骨,長44厘米。這是董作賓先生作的摹本,上面的卜辭內容是有關武丁時期伐方之事,很重要。 殷墟宮殿區遺址 殷墟遺址王陵區 二、甲骨文的考古發掘 自甲骨文被發現以后,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所以收藏家、古文字學家不惜重金搜求,這樣一來,它的售價日益昂貴,從過去一斤才賣制錢六文,飆升到每版銀二兩,甚至每字銀二兩。小屯村民為了賺錢,競相挖掘有字的甲骨出售,自1899年至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掘殷墟前的29年間,村民的私掘活動較清楚發掘地點的就有九次,出土的甲骨文達十萬片左右。這些非科學的發掘,旨在掏取甲骨,對甲骨埋藏的情況及周圍的遺跡全然不顧,所以,與甲骨同出的器物往往全被毀掉了。這樣的亂掘,使殷墟遺址遭到嚴重的破壞,可以說是“所得者一,所損失千矣”。同時,由于外國人的染指,數以萬計的甲骨文流散國外,給我國的學術研究帶來巨大的損失。這些情況使學術界感到十分焦慮。 董作賓殷墟發掘計劃書22.5×21cm 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由著名學者傅斯年任所長。傅斯年對殷墟地下還有沒有可能出甲骨的問題十分關心,因為按照一些人的說法殷墟甲骨可能已“寶藏一空”。在該年7、8月,傅斯年派考古組通訊員董作賓到洛陽調查三體石經和到安陽調查殷墟甲骨。完成這兩次調查后,董作賓寫了《洛都石經·殷虛甲骨調查報告暨發掘計劃書》,中國嘉德2016秋季拍賣會有這份珍貴的文稿(第2243號拍品)。董作賓在殷墟的調查工作深入細致,他先與了解當地情況的中學校長交談,又向安陽城內古董商調查,然后又到小屯村調查,向村民收購了百余片小片甲骨,還到小屯村北察看甲骨文出土之地點。董作賓的調查報告認為殷墟“甲骨挖掘確猶未盡”,他說:“甲骨既尚有留遺,而近年之出土者又源源不絕,長此以往,關系吾國古代文化至鉅之瑰寶,將為無知之士人私掘盜賣以盡,遲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損失,是則由國家學術機關以科學方法發掘之,實為刻不容緩之圖。” 董作賓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領導,很重視董作賓的調查報告,便于1928年10月派董作賓等人到殷墟進行發掘工作。從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對殷墟進行了十五次發掘。解放后自1950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繼續在殷墟進行考古工作。八十多年的殷墟發掘,發現了三萬五千多片的有文字的甲骨,占甲骨文總數(15萬片)的24%,從數量看不算很多,但是農民私掘出土的甲骨文多屬小片,其上的文字大多較少,而考古發掘品,大塊和完整的甲骨數量多,其上的文字也多,內容豐富,而且科學發掘的甲骨,是按田野操作規程獲取的,可以了解甲骨埋藏的狀況及與甲骨共存的其它遺物,因而它的學術價值遠高于私掘品。 1928年至1937年間的十五次殷墟發掘,有十二次發現了甲骨文,解放后的多次發掘也陸續有甲骨文出土。其中有十次較重要的發現(1937年以前六次,解放后四次)。下面主要介紹這次拍賣的甲骨拓片中有關的三次較重要發現。 大龜七版出土示意圖 (一)侯家莊HS:20坑出土的大龜七版 中國嘉德2016秋季拍賣會拍品中有大龜七版的一、四、五版拓片。這幾版甲骨是出于1934年4月1日在第9次殷墟發掘期間發現的HS:20坑中。該坑平面近圓形,口部距地表0.6米,東西直徑5米,南北徑4.5米,底部不平,最深處距地表4.4米。坑之西壁有臺階五級和一段斜坡,是當時人們上下的通道。 4月11日下午,快收工的時候,在HS:20坑的東北角,距地表1.5米深的硬黃土中,發現了幾塊大龜甲,分為南北兩組,錯落著相疊壓,南邊的一組有6個完整的腹甲,反面朝上,露出密集的鉆、鑿、灼痕跡,它們很牢固地粘貼在一起。北邊的一組,是幾塊破碎了的背甲,散置成層,壓住了六個腹甲的一部分。這時天色已晚,這些龜版附近的黃硬土堅硬,難以剔除,于是發掘者將龜甲連同硬土一起挖起,用厚軟的棉絮墊裹,放在筐子里,帶回安陽城內的工作站。 董作賓題記,中研院舊拓殷墟出土 董作賓題記,中研院舊拓殷墟出土 董作賓題記,中研院舊拓殷墟出土 如何將這些與硬土緊密地粘在一起的龜甲揭開,又不傷及甲表上的文字?這是甲骨清理工作中頗費思索的技術難題。董作賓主持這個坑的發掘工作,他與大家商量后,決定采用熱敷法。4月11日晚上,他讓技工燒開水、備毛巾、削竹簽,把開水倒入盆中,將毛巾浸在開水內,然后取出熱毛巾敷在龜版上,用它的熱濕之氣向龜版的夾縫中浸入,持續著一條又一條的熱毛巾換著敷,終于把硬土敷軟了,再用竹簽輕輕地剔除龜版之間的土屑。四、五個小時之后,一片一片的大龜版便揭開了,每版卜甲上都布滿文字。這時已經過了十二點了。雖然,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但董作賓等幾位考古工作者,毫無疲倦之感,大家精神十分振奮。 這七版大甲,六版為腹甲,一版為背甲,共有127條卜辭。它屬于廩辛、康丁時期的卜辭,即甲骨文分期中的第三期。卜辭的內容涉及田獵、戰爭、祭祀、天氣、卜夕等。如: 大龜七版之一主要內容是“方”(指殷王朝西北部的一個方國)來進犯,如何應對,是否要出戰,是否要追擊,派管理兵馬的馬亞還是派戍、或者派亞去抵御“方”的入侵。 大龜七版之四內容有關祭祀(祭祀祖丁、父甲)、田獵等事。(田獵的動物為兕,即野牛。) 大龜七版之五內容是占卜“今夕亡(禍)”,即占卜晚上是否沒有災禍,平安無事? 大龜七版對于甲骨文與商代史的研究有較重要的價值。 YH127甲骨坑起運的情景一 YH127甲骨坑起運的情景二 (二)H127坑 1936年春,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殷墟進行第十三次發掘,原計劃在6月12日結束工作,在當天下午,在H127坑發現了成堆的卜甲,清理了一個多小時,取出三千多片小卜甲,許多龜甲上都有文字。負責發掘該坑的王湘、石璋如喜出望外,準備第二天竭盡全力將坑中的甲骨清理完,可是第二天從早到晚不停地工作,才清理了一層甲骨,而坑中的甲骨還有一米多厚,要全部取下來,需要較長時間,所以他們決定改變工作方法,一方面繼續清理,一方面雇工釘箱。考古組成員在工地風餐露宿,挑燈夜戰,奮戰了四個晝夜,做了一個長與寬為1.8米、厚1米多的大方木箱,將甲骨連同灰土都裝進大木箱之中。 小屯東北地離火車站五里,當時的運輸工具很落后,要把重達五、六噸的大木箱運到火車站是很困難的。王湘、石璋如請安陽最有運輸能力的李某負責此事(據說此人負責運過袁世凱的棺木)。他將大木箱吊棺式的綁在一根粗木桿上,用64名杠房工人(每邊32人),把木箱當作棺木來抬。因為人多,需要步調一致,便以打鑼為號,第一聲鑼準備,第二聲上肩,第三聲挺身,第四聲開步走。結果到敲第三聲鑼時,大家一挺身,木杠斷了,箱子紋絲不動。后來王湘與石璋如只得自己組織參加發掘的工人來運輸。他們用農村蓋房子的檁(榆木)作粗木杠,用48名身強力壯的工人來抬,因木箱太重,走幾步就要休息一下,足足花了兩天時間才走完五里路,把大木箱運至火車站。
1936年小屯H127坑平、剖面圖 改制的穿孔背甲 甲骨箱運至車站后,天不作美,如注的大雨連續多日,直至7月4日運到南京歷史語言研究所。到了史語所,甲骨大木箱放置于該所的圖書館樓下大廳內,在董作賓的指導下,胡厚宣等人對甲骨進行剔剝、繪圖、清洗,一片片編號取出,經過3個月緊張的工作,室內的清理工作才結束。 H127坑,坑口呈圓形,直徑1.8—2米,坑口距地表1.7米,坑底距地表6米。坑內堆積分三層:上層黃土,中層灰土與龜甲,下層灰綠土。中層的龜甲層厚達1.6米。出土時龜甲互相疊壓,排成由北至南的斜坡狀,在甲骨堆中有一具蜷曲的人骨架,緊靠坑的北壁,石璋如認為是掌管龜甲的卜人,以身殉職。 H127坑,共發現甲骨文17096片,是殷墟發掘以來最大的收獲。甲骨文的時代屬于武丁時期,內容十分豐富,上至天文星象,下至人間雜事,涉及商代后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研究商代歷史的珍貴資料,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丙》302 YH127 坑出土填色卜龜 此坑不但甲骨數量多,而且還有許多重要的現象: 1、甲多骨少。卜骨只8片,其余17088片均為卜甲,再結合過去小屯出過單埋卜骨的窖穴,推測當時甲與骨經常是分埋的。 2、完整的卜甲數量多,近三百版。 3、發現改制的背甲,中部鉆有圓孔,可知殷人可能將甲骨穿成簡冊。 4、發現了用墨或朱砂書寫的文字,知道殷人已用毛筆。 5、字中填朱填墨較常見,常見大字填朱,小字填墨的情況。 6、發現刻畫龜甲卜兆的現象。 7、記龜甲來源的刻辭較多。 董作賓題記 大龜甲拓片 20.5×31cm 這次拍賣的五片拓片出于H127坑的卜甲,內容也不錯,如拍品2224號,即《乙》的6692,后來張秉權又將該片與《乙》2218綴合,成為一片完整的龜甲(即《丙》302)。 該版卜辭主要內容是卜問子商伐基方缶之事。基方是晉南的方國,缶當為基方的一支強宗大族。卜辭的時代為武丁。如該版首甲上的兩條大字卜辭為: “辛丑卜,貞:今日子商其基方缶?五月。” “辛丑卜,貞:今日子商其基方缶弗其?” 在武丁時期的卜辭中,還有多條卜辭伐基方缶的,經學者研究可知這次戰爭長達四個月,最終將基方缶平定。 董作賓、趙元任、李濟等信札、手稿、拓片合冊 尺寸不一 中國嘉德2016秋拍有《乙》6703正反面(第2248號拍品) 《乙》6703正面內容是有關祭祀的,祭祀的對象為祖辛、妣庚。反面是《乙》6704,“雀入二百五十”。 《乙》7153,也有記事刻辭“雀入二百五十”,這種刻辭不是卜辭,它的意義是胡厚宣先生最先考釋出來的。他認為“入”是動詞,表示貢納,意為雀(人名)貢納商王朝250個龜(拍品第2231號)。 拍品第2227號,即《乙》6962,內容是卜問天下不下雨的。 中研院舊拓殷墟出土正反面甲骨文字 14.7×19.5cm (三)YH251 中國嘉德2016秋季拍賣會中,有兩片卜甲(拓片)是出于該坑。YH251是1937年3月殷墟第15次發掘時發現的,坑口呈長方形,南北長1.8米,東西寬1米,坑深9.1米以上,形制規整,在坑的東西壁發現腳窩。大版的龜甲發現于黃夯土之下的綠灰土、紅硬灰土、雜綠土中,龜甲層厚0.8米(大版的龜甲多發現于深2.1-2.2米處)。該坑出有字卜甲281片,無字卜甲1286版,是第15次發掘中出土有字卜甲最多的一個窖穴。 H251坑所出的卜甲的占卜主體(即卜辭的主人)不是王,而是與王有血緣關系的高級貴族。所以,甲骨學者認為,該坑的卜辭屬“非王卜辭”。 這次拍賣的拍品第2233號,內容有關卜問的生育、祭祀妣庚、宅居正地及婦子無疾等。 另一片拍品第2225號,主要內容有關祭祀妣庚、妣丁、母庚等女性祖先用何種牲畜。 非王卜辭對于研究商代的家族形態有重要的意義。 YH251 非商王卜辭 YH251 非商王卜辭 三、甲骨文的特點及其學術價值 甲骨文單字有4千多個,其中經過考釋并為學術界公認的字只有1千多個。它能完整地記錄語言,是我國最早的具有一定體系和有較嚴密規律的文字。在我國漢字發展史中,它有著重要的地位。 (一)甲骨文的特點: 1、字形。從字形上看,甲骨文的每個字由一些長短不一的線條互相配合,形成方塊或長方塊的單個文字,這種方塊字形,是我國漢字的重要特點。 從上至下:表一、表二、表三 2、結構。甲骨文字體結構有一定的規律。我國古文字學家所說的六書: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轉注,在甲骨文中都能找到例證,其中較多的是前四種(見表一)。甲骨文的象形字,是以簡略的線條形象地勾勒出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征,如鹿,突出其分叉的大角;象,突出其彎卷的長鼻和肥碩的軀體;牛與羊,像正視的牛、羊頭部之形,以頭部表示全體,二者角的形態有區別,牛角上伸,羊角卷曲下垂;豕(豬)與犬,均作側視形,前者腹大,短尾下垂,后者瘦身,長卷尾。會意字,通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合并起來,使其發生內部聯系,表達一定的意義,如即,一側為盛食物的器具,另一側為人跪著進食之形,會即就之意;既,作人食罷掉頭欲離開之形,會既意。陟與降,均從阜從二止(足),前者二止向上,會登高之意,后者二止向下,會降落之意。形聲字,是由形符和聲符相結合而成,形符表示意義,聲符表示音讀,如洹與河,形符均為水形,前者亙聲,后者可聲;盂,下部形符為皿,上部聲符為于;雉,從隹矢聲等。這類字,在甲骨文中的數量沒有象形字和會意字多,但因造字簡便、易讀,至秦漢以后發展成為漢字的主體。指示字,是在象形的基礎上添加一定的符號,表達出較為抽字的概念。如上與下,以一弧線(或直線)為基準,再以一短畫為指示符號,短畫在上是上字,短畫在下是下字。 逐鹿獲 獲象 3、行款。多數甲骨文是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在一些獸骨記事刻辭中,文字是先自上而下,再自右而左的排行。這種排列方式,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 4、語法。甲骨文有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數詞、量詞、連詞、介詞、語氣詞等多種詞類,句子的主要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與今天的漢語基本相同,可以說,它奠定了漢語語法的基礎。 以上四點表明,甲骨文與今天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因而我們可以說它是漢字的鼻祖。與后代文字相比,甲骨文還有其獨有的特點,表現出一定的原始性。 一字異形“洹” 1、一字異形。字的結構不太固定(見表二),即一個字既可正寫又可反書,如卜、父;字的偏旁可左右(或上下)移動,如得、御,其中得字還增加偏旁彳;字的筆劃或多或少,如表(二)中的得、雨、田等,再如,這次拍賣品中的第2240號,即《甲》903的洹字,也屬一字異形,有兩種不同的寫法。 2、異字同形。如山與火、甲與七、子與巳、正與足、月與夕、六與入、女與母等均二字同一形體。 3、合文。甲骨文中合文較普遍,即把兩個或三個字刻(或寫)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個字的位置。二字的合文較多,如上甲、祖乙、五十、三千等,三字的較少,如十二月。合文多見于數字、月份、祖先、廟號、習語等(見表三)。 甲骨文的內容相當廣泛,主要有祭祀、農業、畜牧業、田獵、軍隊、方國、戰爭、官制、刑法、天文、氣象、疾病、吉兇夢幻、婦女生育等方面,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甲骨文絕大多數屬于卜辭,有一定的格式,要讀懂它,需要了解甲骨文最基本的專業用語和甲骨文例。 甲骨文中的最基本的專業用語有署辭、兆辭、前辭、貞辭、占辭、驗辭六個部分。 署辭:是記述甲骨來源的記事刻辭。它主要刻于甲橋、甲尾、龜背甲反面邊緣、牛肩胛骨骨臼、骨面下部邊緣。如前面提到了《乙》6704“雀入二百五十”,屬于署辭,它刻于占卜之前。 兆辭:刻在卜兆的旁側,記卜兆的次第及狀況。如兆旁的一、二、三、四、五等數字,和二告、不玄冥等辭。 前辭:亦稱敘辭,記述占卜的時間和主持占卜的人名。 貞辭:亦稱問辭,記述占卜時所卜問的事情。 占辭:記述王或卜人觀察卜兆后所作出的判斷。 驗辭:記述所卜問之事以后應驗的情況。 《合集》 4138 下面以《合集》14138為例: 戊子卜,貞:帝及四月令雨?一、二、三、四 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一二三四 王占曰:丁雨,不辛。 旬丁酉允雨。 “戊子卜,貞”是前辭,記戊子日進行占卜,由卜人卜問。“帝及四月令雨”,“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是貞辭,兩條卜辭左右對貞,卜問上帝到這四月會不會命令下雨。“王占曰:丁雨,不辛”是占辭,即商王看了卜兆作出判斷說,在丁日下雨,辛日不會下雨。“旬丁酉允雨”是驗辭,記到了第十天丁酉,果然下雨了。卜兆旁的“一二三四”是兆辭,表示占卜的先后次序。 在甲骨文中,包括這四部分內容的卜辭不多,大多數卜辭都省去其中的某些部分,最常見的是省去占辭與驗辭,只留前辭與貞辭。 大龜四版 (二)甲骨文的學術價值 1、把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代的歷史成為信史。商代距今年代久遠,在先秦典籍中保留的商代史料相當貧乏。在辛亥革命后,我國史壇受西方的影響,疑古之風甚盛,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不少人對殷商歷史存在疑問,甚至認為西周以前的歷史都不可靠。甲骨文發現以后,著名學者王國維于1917年發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兩篇論文,在這兩篇名著中,他將《史記·殷本記》中的先公先王之名,與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先公先王之名作了對照,發現兩者大體相同,從而證明司馬遷寫的《殷本紀》基本上是正確的。這一重要發現,把我國有文字可征的歷史上推了近千年,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同時,由于甲骨文內容涉及到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各個方面,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 2、甲骨文對我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意義。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具有一定體系和嚴密規律的文字。它的字形、字體結構、行款、語法等與今天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又由于甲骨文是較成熟的文字,在它之前必定有更古老的文字,這就促使學者去探求我國古文字的起源。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前期的不少遺址中,在陶器、玉石器、骨器上都發現過一些符號或原始文字。其中有些原始文字的形體與甲骨文相似,可視為甲骨文的前身。此外,稍晚的西周金文,是從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發展而來,所以,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也促進對西周金文的研究。可見甲骨文在漢字的形成與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甲骨文對世界各國文字產生的途徑和特點的研究也很有參考價值。 3、甲骨文的研究促進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甲骨文中有較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資料:甲骨文中有關星象、日、月食的記錄,特別是月食的記錄,在世界上是最古老的,有風、云、雷、雨、雪、陰、霧、虹等的記載,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日常氣象,在甲骨文中都有反映。有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資料,有豐富的歷法資料。當時的歷法是陰陽合歷,一年分十二個月,月有大、小之分,為了調節太陽歷與太陰歷的參差,還設置閏月,一月分為三旬,以干支記日,將晝夜的時間分為十多個時段等,可見殷代的歷法是比較進步的。有不少記疾病的資料,依現代醫學的分科,基本具備了內、外、耳鼻喉、牙、骨、婦產諸科,其中有關齲齒的記錄較其他國家要早。甲骨文中有關自然科學的資料還有許多,不勝枚舉,所以,現在研究自然科學史的學者,都要從甲骨文中尋找資料,或者要吸取甲骨文研究的成果。 4、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促進了考古學的發展。為了尋找甲骨文,導致了1928年的殷墟發掘。殷墟發掘是第一個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進行的發掘,也是我國考古工作者首次對古代都城遺址進行的發掘,它標志著近代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在我國考古學史上有重要意義。甲骨文的研究對商代考古尤為重要,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絕對年代是依據甲骨文的分期斷代來確定。不少商代晚期的遺跡、遺物的性質、年代都要依據甲骨文的研究來推斷等。 5.甲骨文對于中國書法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因為殷墟甲骨文,是早期漢字的代表,它的形體古樸、典雅,不但是一種實用的文字,同時也是一種藝術的文字。甲骨文在文字的結體和章法上富于變化、多姿多彩,具有無限的藝術魅力,對中國書法史產生深刻影響。 由于甲骨文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所以它不但是我國古代文明中的瑰寶,在世界文明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董作賓甲骨文書法藝術 四、董作賓對甲骨學的貢獻 董作賓,1895年-1963年,河南省南陽人,字彥堂,號平廬。六歲入塾讀經史,1915年肄業縣立師范講習所,1922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作旁聽生,從師王國維開始學習甲骨文字,以油紙影寫《殷虛書契前編》拓本。后至廣州任中山大學副教授,認識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1928年受命調查殷墟,并于十月主持第一次殷墟科學發掘工作。他參加過多次殷墟發掘工作,還參與了其他地點的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工作。1949年1月去臺灣,1950年任史語所所長,1963年病逝于臺灣。 董作賓是我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寫有論文二百多篇,專著十多種,由嚴一萍輯為《董作賓全集》甲、乙編共十二冊出版。 董作賓對甲骨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他第一個赴殷墟調查甲骨出土情形,得出“甲骨挖掘之確猶未盡”的結論,促成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時十年之久的殷墟科學的發掘工作,科學發掘獲得大量的甲骨文,使甲骨文的學術價值大大提高。 (二)董作賓參加了八次殷墟發掘(其中三次發掘由他主持),親自發掘和整理了大批甲骨文,并首創“貞人說”。 1928年他參加了殷墟第一次發掘后,發現村北朱姓地、劉姓地、張姓地所出的甲骨文字,在字體、文例方面有所不同,從而推測可能是與時代先后有關。1929年的第三次發掘中,在小屯北的“大連坑”南的長方坑內,出土了大龜四版,董作賓對它進行深入研究,發表了《大龜四版考釋》,將多年來學者迷惑不解的“干支卜某貞”中“卜”與“貞”之間的字考定為貞人,首創了貞人說。 (三)董作賓在整理和刊布甲骨資料方面做出顯著成績。他將殷墟第1-9次發掘的甲骨文編輯成《殷虛文字甲編》,將第13-15次發掘的甲骨文編成《殷虛文字乙編》,前者發表甲骨3942號,后者發表甲骨9105號,《甲》、《乙》二書開創了著錄了科學出土甲骨文的新體例,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的甲骨文資料。 (五)1933年,董作賓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把1929年在《大龜四版考釋》中提出的斷代的八項標準擴展為十項標準,即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和書體,并將甲骨文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董氏這篇名著的發表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他將歷時二百多年的殷墟甲骨文區分出五個不同的時期,對研究殷代后期各階段的歷史很有意義,從而將甲骨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六)董作賓對甲骨學的自身規律和不少基本問題,如甲骨的整治與占卜、甲骨文例、綴合與復原、辨偽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貢獻。 (七)董作賓用甲骨文資料研究殷代歷法,1945年出版了《殷歷譜》,是研究商代歷法的巨著,被譽為紀念碑式的著作,為后人進一步研究殷歷奠定了良好基礎。 (八)董作賓不但是甲骨學者還是一位甲骨文書法藝術家,他的甲骨書法作品字體整肅俊俏,形態變化自然,婀娜多姿,瀟灑飄逸,在甲骨文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總之,董作賓是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擁有不可磨滅的崇高地位。 撰文 / 劉一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