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的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無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里規律”,并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小白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小白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并且找到食物。 于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有沒有可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隨便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來的學生現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只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發揮了作用。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對于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的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家長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是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家長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成果就會有多大! 學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請注意: 1、不有意為難孩子,以免讓孩子感到難堪。 2、過激的批評后要適時降溫。 3、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4、注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耐心去培養,使之不斷發揚廣大。 5、如果孩子有了缺點,要耐心幫助分析原因,鼓勵他們克服糾正。 6、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成敗體驗。 7、多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訓斥指責孩子。 8、每天留出一定時間與孩子交流談心。 9、接受孩子的各種情感表現,決不輕易否定。 10、強調孩子的優點比批評缺點更有效。 11、讓孩子負些責任,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2、勇于向孩子承認錯誤。 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又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冘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效應中時常發生。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同一件事做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該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在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經講述了一個這樣的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孩子每人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們依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熱情,反而會降低。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這種規律就稱之為“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100分,就獎勵你10元錢”、“如果你能考進前五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削減了。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感情和興趣,增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風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于是解開紐扣然后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只之所以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的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是不可取的,這樣只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引導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只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上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性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于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