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讓我們一起多學習育兒知識,了解以下心理學知識,學做更優秀, 更稱職的好父母!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將一群小白鼠隨機分成A組和B組,告訴學生實驗者,用來進行迷宮實驗的老鼠驗的老鼠來自不同的種系:A組的是聰明鼠,B組的是笨抽鼠。幾個月后,實驗得出了聰明鼠比笨抽鼠犯的錯誤更少的結論,而且這種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
羅森塔爾對學生實驗者測試老鼠時的行為進行觀察,并沒發現欺騙或做了其他使結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斷,拿到聰明鼠的學生比那些拿到笨抽鼠的學生更能鼓勵老鼠去通過速宮。也許這影響了實驗的結果,因為實驗者對待兩組老鼠的方式不同。
為了臉證自己的猜測,羅森塔爾又來到一所小學。這次,他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后,他們以贊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8個月后,他再次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于發表意見,與教師關系也特別融洽。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父母長時間給予孩子消極的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讓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那孩子就會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父母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就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剛開始,他被牧師聲情并茂的演講深深打動,準備捐款。過了十幾分鐘,牧師還在沒完沒了地演說,他便開始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將捐款減半。又過了十幾分鐘,牧師還在繼續他的演講,馬克·吐溫決定,放棄捐款的打算。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出于氣憤,不僅沒有捐款,反而從盤子里拿走了幾美元。
這種因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現象時不時會在家里上演。比如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三番五次地對一件事做同樣的批評,致使孩子從內疚不安變成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而不要沒完沒了地批評”。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才能避免孩子產生厭煩、逆反心理。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大學生做被試者,在實驗室里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者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被試者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并把他們是否繼續去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實驗組(獎勵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碼,而控制組(無獎勵組)被試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德西在實驗中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工作動機不但不會增強,反而會減弱。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人們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
這個結果表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元”“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父母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所以,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最好不要。
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法則”,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誰也不服誰,于是商量比威力,看誰能將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吹得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將大衣裹得更緊。輪到南風時,南風和北風的做法截然相反,只徐徐吹動,行人覺得春暖上身,于是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最終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之所以順利讓人脫下外衣,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通過南風效應,父母們應該能從中學到點什么,那就是教育孩子,經常采用棍棒、恐嚇之類的“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而應該實行南風似的溫情教育,多點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這樣,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說的是一只木桶想盛滿水,每塊木板都必須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也就是說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木桶效應,亦稱為“短板效應”。
孩子的各學科就像拼成木桶的木板。孩子整體素質的提高,不能單指望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取決于整體狀況,特別取決于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父母們應該及時提醒孩子,幫助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以達到補短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