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窗”字的由來 在《說文解字》中“窗”從屬于“囪”:“在墻曰牖在 屋曰囪,象形,凡囪之屬皆從囪。窗,或從穴。”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今天我們稱為窗的裝置古時叫作牖,就是安裝在墻上可以開啟的構件。那么“在屋曰囪”又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屋”除了有房屋之意外,還是覆蓋之物,《禮記·郊特牲》:“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意思是說,滅亡國家的社廟要用屋將它覆蓋隔離起來,因它不能再接受上天的恩惠。“在屋曰囪”指的就是覆蓋在建筑物之上的屋頂。所以梁思成說:“在墻上而能開闔的稱牖,不能開闔而在屋上的是窗,如天窗煙窗等。足見后來叫作窗的是古時的牖,而古時的窗不過是現在的天窗橫披之類。”囪是窗的本字,窗是由囪演化而來的。 公元前4800至4300年的仰韶文化半坡聚落遺址F1大房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建筑遺址,考古界認為空間較大的前堂是氏族聚會和舉行各種儀式的場所,三間后室可能是氏族首領的住處。該遺址經楊鴻勛復原只有入口和囪,沒有窗。因為入口和囪朝向東方,可以想見,清晨的陽光會通過囪的入口照射到堂的中央,給參加聚會和儀式的氏族成員帶來光亮,或許這一縷光線還給原始宗教儀式帶來了某種神秘的氣氛。 2002年9月,浙江省考古所在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卞家山”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余年的2具陶屋,其中1具茅屋有較深的屋檐,在屋檐的上方開有四扇三角形的小氣窗。這是我們目前能夠見到的最古老的窗的實物模型,同時也是文獻所說“在屋曰囪”活的注釋。這具陶屋可以認為是由囪到窗演變的實例,如果只是要滿足囪的排煙功能,只要在屋面開一個氣孔也就可以了,陶屋在四個屋面各開一個氣窗,顯然更多地考慮到了采光的需要。 中國建筑中的窗是伴隨著殿宇建筑產生、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從河南二里頭晚夏和安陽殷都宮遺址可以看出,夯土臺基上的木架梁柱式殿宇建筑已經定型,在追求禮制的周代得到較快速的發展,出現了櫨斗上用栱、昂作為結合柱、梁的復雜木構件,春秋戰國時窗欞的雕刻花樣已經有了多種變化。西周銅器和戰國的木槨上有十字格和斜方格的窗欞,從漢代明器陶屋和石畫像上能夠見到直欞、瑣文和斜格窗扇的圖像。文字方面春秋時期齊國官書《考工記·匠人》有“攻木之工”一節,此外《楚辭》和《后漢書》亦有“欲少留此靈瑣兮”“網戶朱綴”、“窗牖皆有綺青瑣”的詠唱與記載。 宋代是中國建筑發展的鼎盛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功能性好、欞條組合豐富、藝術和審美價值較高的門窗樣式,最具中國特點的隔扇開始普遍采用,促使建筑的整體風貌與室內的采光、通風得到改善。 今天所能見到的傳統門窗,大多是明清兩代的遺構。明清時期,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絲業、茶業和鹽業等民間手工業與貿易在江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商人獲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商賈巨富將大量資金用于興建住宅與營建園林。與此同時,文人士大夫在江南置地筑園成為時尚。二者共同推進了南方建筑業的繁榮,較為典型的遺存就是蘇州園林和徽州民居,以及東陽的木雕工藝。南方園林與裝修技藝對明清兩代北方皇家宮殿建筑和園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批來自蘇州香山和浙江東陽、嵊州一帶的工匠則直接參與了皇家宮殿工程的修造,皇家園林亦多仿江南名園。與此同時,以晉商為代表的北方商人通過開設錢莊、為軍旅提供大批量的后勤物資等方式聚集了大量財富,在山西留下了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具有北方特征的民居群落。與南方比較,北方民居建筑規模宏大,規劃嚴整,采光、保溫等建筑功能滿足度較高。 宋代《營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和現代《營造法原》等著作,是中國傳統建筑包括大木作和小木作等匠作標準化、制度化的標志。其中《營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更多地代表了官方即北方的制度標準,現代成書的《營造法原》則較多地保留了南方以香山為代表的規例,兩者在分類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如門窗、欄桿、掛落等項,北方有內檐裝修(梁思成也叫作金里安裝)外檐裝修之分,南方則統一稱為裝折。 封建時期住宅等級嚴密,據《明史·輿服志四》載:“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三品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 民居在柱、梁、檁、椽;斗栱和屋頂形制等屬于大木作的領域內受到嚴格限制,不得僭越,于是,屋主的財富與審美品味就只能通過門、窗等小木作裝修來體現了,所以門、窗特別是隔扇就成為了民居裝飾的重點位置和主要對象。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也說:“吾觀今世之人,能變古法為今制者,其惟窗欄二事乎”。南方氣候溫和,潮濕多雨,故在建筑中大量采用集墻、門、窗多種功能于一身又便于通風采光的隔扇,在隔扇的欞心、絳環板和裙板處多有精美的雕刻,是民居建筑物裝飾的重點。在園林中還常有四面皆用隔扇圍護的廳、堂、軒、館等建筑物,營建開敞的空間,將山林景色引入室內,稱借景。北方氣候寒冷,民居多選用保溫性能較好的磚墻作圍護,隔扇和木制門窗的使用量和面積相對較小,窯洞則有精致的窗欞圖案。北方的宮殿、廟宇等高規格的建筑為遵守建筑規制,仍普遍使用隔扇。 三、窗的樣式與名稱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窗的樣式是基本統一的,其中隔扇是中國窗的基本形態,在建筑的外部圍護與內部分隔中普遍使用。同為隔扇,由于安裝的位置不同名稱也不相同,如安裝于外檐(外檐裝修)承擔房屋與室外空間的分隔、圍護功能時常稱作隔扇;用于室內(內檐裝修)空間的分隔、圍護時又稱其為紗隔等。其他如檻窗、支摘窗、橫風窗等也都可視為隔扇的派生物與簡化形式。 板欞窗板欞窗形成較早,是花格窗最古老的樣式之一。由窗框和豎向排列的欞條組成,加有橫欞(一般上部加二條橫欞,下部加三條橫欞)的稱為“一碼三箭”,背面糊紙,通常為不可開啟的固定窗。名稱與欞條的剖面形狀有關,欞條斷面呈矩形的稱板欞窗,欞條斷面呈三角形的稱破子欞窗。 隔扇隔扇的名稱古今南北頗不統一,典籍中有寫作槅扇的,宋代稱作格子門,古時亦稱闔扇,南方(《營造法原》)則直接稱為長窗。隔扇通常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1、外框,《營造法原》稱為邊梃,是隔扇的外部框架。2、窗欞,宋時稱格眼,又有花心、欞心、格心等稱呼,《營造法原》稱為心仔。是隔扇的主要部分,起著通風、采光的作用,同時也是裝飾的重點所在。3、裙板,宋時稱障水板,位于隔扇的下部,常用如意紋做裝飾。4、絳環板,宋時稱腰花板,《營造法原》稱為夾堂板,依梁思成的說法,絳環板用雙重時才叫夾堂板。絳環板安裝在窗欞和裙板的上下位置,起著連接過渡的作用,絳環板也是雕刻裝飾的重點部位。此外,隔扇的規格與絳環板的數量有關,絳環板的多少決定了抹頭(《營造法原》稱為橫頭)的數量,所以又有三抹隔扇、四抹隔扇、五抹隔扇、六抹隔扇和落地明造(二抹隔扇)多種規格。隔扇的基本特征是,窗欞由木條拼接成各種花式的緊密圖案,現代人多看重它的審美趣味,其實這種設計是有很現實的實用意義的。古時沒有玻璃,窗口常糊以紗、絹、紙來做采光材料,講究的則采用經過加工的蚌殼材料,這些材料或輕、或薄、或體積較小,需要有較密集的支撐點和安裝位置,這就是造成窗欞圖案趨于緊密的根本原因。清末,隨著玻璃的推廣應用,欞條也逐漸拉開了距離,最終在現代建筑中完全消失,只剩下外框和玻璃了。 侯幼彬在《中國建筑美學》中對窗欞的構成和變化模式進行了詳盡的分解,將格心分為平欞構成和菱花構成兩大類。平欞構成使用范圍廣泛,是民居、園林最常見的欞心構成方式,菱花構成是較高規格的欞心構成方式,常用于宮殿、壇廟、寺院等建筑。現將其具體分類轉述如下。 平欞構成的五種主要形式 (1) 間格構成 由若干相同規格的欞條等距離(通常為直線)排列組成,欞條之間互不交接,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欞格形式。有直欞、破子欞、板欞三種。 (2) 網格構成 由縱、橫欞條交錯而成。基本形為“一碼三箭”,就是在直欞格心基礎上再加三條橫欞。通過正交、斜交方式可變換出“柳葉式”、“井字式”、“雜花式”多種式樣。 (3)框格構成 由規格不同的欞條組成不同樣式的框格,常見的有“步步錦”、“龜背錦”、“燈籠框”等。其中“燈籠框”的格心中央有面積較大的透空內框,有較好的透光性。“燈籠框”隔扇安裝在室內時,常以“燈籠框”為鏡框,上裱文人字畫,在明清宮殿的隔扇中,也常在“燈籠框”上裱有“臣工字畫”,以增強了窗欞的裝飾效果。 (4)連續構成 由欞條組成的雙向連續圖案,常見的有“拐子紋”和“冰裂紋”兩種。“拐子紋”是曲尺形的多重組合,有“萬字拐”、“回字拐”、“亞字拐”多種變化。“冰裂紋”是三邊、四邊或五邊放射型的連續組構,看似雜亂,實是錯落有致。 (5)沿邊構成 近代以來,隨著玻璃逐漸替代紗和紙成為主要的窗戶采光材料,欞條也隨之由密變疏,出現了中心留空,周邊連接的欞格構成形式,最常見的為“井字格”。北方的支摘窗和南方園林中多有使用,給人空靈、疏朗之感。 窗欞除了欞條之間的連接外,還常用工字、套環、方勝、臥蠶等小構件來加強連接,同時也強化了裝飾效果。 菱花構成的二種形式 (1) 雙交四椀構成 菱花圖案水平相交排列,較為規整。另有一種斜 交的變化類型,菱花圖案呈對解線排列。 (2)三交六椀構成 菱花圖案呈三解波浪型相交排列,富有變化。菱花構成在宮殿、壇廟、寺院建筑中使用時常帶有毯紋,顯得富貴華麗。 隔斷隔斷的形制做法與隔扇相同,專用于室內空間的分隔與圍護,亦稱紗隔和碧紗櫥。中國傳統建筑室內常用木制隔扇、紗隔、屏風和板壁作圍護隔離,很少用磚墻。廳、堂與廂、房之間也常用隔扇來分隔。隔斷作為半通透的隔離裝置,起著劃分居室功能區的作用,同時又是室內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紗隔格心多采用通透的“燈籠框”式,背面蒙上紗或裱文人字畫。紗隔制作較為精致,《營造法原》說:“紗隔格式,妙在輕巧秀麗,故其夾堂及裙板多雕花卉,或雕案頭供物,甚至用黃楊雕刻鑲嵌。” 落地明造落地明造是由隔扇派生出來的另一變體,去除裙板,將格心延伸到原裙板的位置,組成整體通透的落地窗扇。落地明造多用于園林建筑中,清新雅致,通光性能較好。安徽黟縣西遞村“大夫第”保留有完整的落地明造冰梅紋隔扇實例。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為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照故居。大夫第正廳為“大雅堂”,裝修亦頗雅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井四周的落地明造冰梅紋隔扇,冰梅紋寓意“十年寒窗”。大夫第的“美人靠”雕欄板也頗有特色,堪稱西遞雕花第一樓。 檻窗隔扇去掉裙板部分,安裝在檻墻上的,稱檻窗,《營造法原》也叫做半窗。從功能上講,檻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窗,因為隔扇除了具有窗的功能外還皆有墻和門的功能。檻窗的防水和封閉性能優于隔扇,常用于廂房、次間和過道。檻窗更趨于實用,欞心和絳環板雕刻通常不如隔扇精致。南方民居中檻窗實例較多,其中浙江東陽盧宅存有多處直欞式檻窗,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窗欞樣式。 東陽盧宅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至天順六(1462),建筑群占地約5公頃,由十余組按南北軸線布置的宅院組成,主軸線沿照壁穿過三座石牌坊轉折至主廳肅雍堂,止于世雍堂。因為建筑年代和布局與北京故宮有較多相似之處,又有“小故宮”之稱。2005年6月,東陽盧宅因為被總部設在美國的民間機構“世界遺產基金會”,列入了2005年—2006年世界百大瀕危文明遺址名錄而名噪一時,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與周邊的安徽、江西和福建不同,浙江省至今還沒有一處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一個歷史悠久的文物大省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這次盧宅的入選總算是與“遺產名錄”搭上了點邊。 2004年底,世界遺產基金會的兩位副總裁在故宮專家的陪同下,來到東陽,目的是為配合故宮大修,物色幾位木雕和竹編名師去北京參與故宮的修繕工作。根據故宮內務府檔案記載,明清時期就曾有眾多的東陽籍匠人參與了故宮的修建和改造工程。經過嚴格的考核,最后確定由竹工藝大師何福禮進宮負責倦勤齋的竹絲鑲嵌和翻簧修繕工作。倦勤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位于故宮東北部。“倦勤齋”匾額為乾隆御筆,取“耄期倦于勤”之意,說明這里是太上皇的憩息地。因為是故宮內裝飾最為豪華的場所之一,技術要求極高三百余年來很少修繕。此次修繕由世界遺產基金會出資210萬美元,這也是該基金會目前為止在中國資助的最大項目。2005年6月,何福禮帶著小兒子何紅兵和兩個徒弟赴京,開始了倦勤齋的修繕作業。2004年底,筆者有幸在徐華鐺先生的陪同下訪問過東陽東風竹編工藝廠,對何福禮大師的豪爽與何紅兵的精干留有深刻印象。據剛從北京回東陽取資料的何紅兵介紹:“倦勤齋比我想象的大得多,建筑有上下兩層,中間有一個戲臺,邊上是10多張床。這些床的床楣等好多地方都壞了,我們要做的主要就是修復這些床。還有格扇,需要用竹絲重新做鑲嵌。”倦勤齋的修繕大約需要六個月時間,并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正式對外開放。 支摘窗支摘窗,《營造法原》又稱和合窗。多見于北方建筑,通常分上下兩層,上為支窗,縱向式開啟(由下往上開),再用摘鉤支撐;下為摘窗,平時由木榫與窗框上的卯固定,需要時可拆下木榫,將窗取下,北京人稱為“上支下摘”。支摘窗由邊框與格心組成,北京故宮和京城四合院中多為“井字格”式的支摘窗,其中故宮的支摘窗在準備為慈禧太后過60大壽時,安裝上了從德國進口的玻璃,這也是歷史上中國窗欞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玻璃做采光材料,這批德國玻璃有部分現在仍保留在故宮的窗框上。說到玻璃,筆者在徽州和平遙也看到過印有精美西方風格圖案的早期玻璃,通常裝在隔扇上,住家告知為早期的泊來品,價格昂貴,非富有人家無力購得。2003年,赴平遙古城考察,住在平遙古城明清街的傳統四合院內,屋主很客氣,將筆者安排在向南的正房,進屋后發現該屋的窗中有兩扇正是支摘窗,屋主介紹和演示了窗的基本構造和用法,這也是筆者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見到支摘窗的實物。北方窯洞也常設支摘窗并以摘窗為多。支窗還常見于南方園林中的石舫,側重點在觀賞性,其結構與北方支窗略有不同。 遮羞窗在檻窗的下方加一層裝飾性的外框,以遮檔過路人的視線,稱遮羞窗。筆者所見遮羞窗有三類。位于浙江諸暨市東南部東白湖鎮的斯宅古民居,為斯姓聚集地,民居建于清代,由發祥居、斯盛居、華國公別墅三部分組成,規模宏大,當地人稱“千柱屋”,據說建筑群內有柱子多達千根。斯宅古民居隔扇高大,數量眾多,絳環板雕刻有精美的博古、纏枝和戲曲人物,特別引人注目是存有兩扇遮羞窗實物。斯宅遮羞窗造型樸素,檻窗為“一碼三箭”樣式,下方的外框款式較為古樸,有明代風格。第二類是安徽屯溪呈坎村羅來龍宅的遮羞窗,與斯宅比較羅來龍宅的遮羞窗更加精美復雜,在院落內呈對稱排列,每四扇為一組,頗有裝飾意味。就單體建筑而言,呈坎村羅來龍宅擁有的遮羞窗數量最多,大約有十余扇,呈坎村人還知道這種窗的名子就叫遮羞窗。第三類遮羞窗以浙江東陽盧宅與畫溪村三重里為代表,外框雕刻復雜,嵌有花結,圖案精致,檻窗欞條樣式也更富有變化。遮羞窗形制較為特殊,保存下來的實物已不多見,因引起所在地文物保護部門的重視。 徽州窗欞徽州位于安徽南部黃山腳下。徽州地名始于宋代,漢代為新安郡,唐代稱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改為徽州,轄歙、黟、績溪、婺源、休寧、祁門六縣,現為黃山市,市政府所在地為屯溪,轄區內設有徽州區。此地有經商傳統,以販茶、鹽、絲、文房用具和經營典當業致富者眾多,同時又賈而好儒,鼓勵子弟讀書取仕。據明《徽州府志》記載:“唐黃巢之亂,中原衣冠避地于此,益尚文雅;宋名臣輩出,多為御史諫官者;朱子而后為士者,多明理之學,稱為東南鄒魯。” 宋代以來,徽州人才輩出,文風昌盛,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雙狀元,一門兩尚書”的佳話。歷代杰出人物有朱熹、戴震、胡適、漸江、黃賓虹、陶行知、詹天佑等。經過數代人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學術流派和文化藝術風格,其中包括了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筑、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在此意義上,徽州已經上升為一個文化地理概念。20世紀90年代,“徽學”被提出,繼敦煌學和藏學之后,成為中國又一重要的地方學研究課題。 徽州窗欞是安徽黃山腳下古徽州民居中頗有特色的窗欞樣式,它是徽派建筑的組成部分和裝飾的重點這一。一般為廳堂兩則廂房的窗戶,面向天井,兩則對稱布置,有時為四扇對稱。徽式花窗由兩扇橫向開啟的小木窗、固定的飛罩和雕刻精美的窗欄板三部分組成。飛罩除了作裝飾外,還有實際的用途,梁思誠曾說:在檻窗或支摘窗的外面常有安固定紗屜一層的。紗屜又名飛罩,是用來糊紗的。梁思誠沒有提供紗屜的實物圖片,不知道他說的紗屜與徽州所見的飛罩是否為同一物,但在徽州確實看到住戶將紗窗布蒙在飛罩上,這樣開窗時可以防止蚊蠅進入內室。窗欄板是徽式花窗所特有附屬裝飾配置,是一塊雕刻特別精致的花板(有時由相對獨立的上下兩組雕刻組成,上部較窄),雕刻的內容常與同一建筑中其他窗欄板組成連環故事。除了裝飾以外,窗欄板似乎沒有什么實際的用途,它或許是由遮羞窗的裝飾外框演變而來,因為安裝窗欄板后,窗的位置自然向上抬升了許多,這樣外人的視線也就不可能進入內室了。徽式花窗當地又稱“小姐窗”,或許與窗內居住者的身份有關。“小姐窗”常與相鄰的隔扇(當地稱“蓮花門”)形成90度的對景,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平遙窗欞山西民居與皖南民居齊名,有“北山西,南皖南”之說,在山西民居中又以汾河流域的祁縣和平遙為代表。平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縣級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說起平遙古城的保護,還有一段插曲。1980年,國內的大拆大建之風刮到了山西省,太谷古城已被拆為平地,開始興建水泥樓房和大馬路。平遙也不例外,南大街的民清建筑已拆去了半條街,古城墻也被挖開了一個口子,準備修一條聯通城內處的雙向四車道水泥大馬路。此時,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師生正在山西進行教學實踐,帶隊的老師是阮儀三先生。眼看平遙古城有可能會毀于一旦,阮儀三先生找到山西省和平遙縣的政府部門,鄭重指出必須立即停止這種破壞性的大拆大建,同時與其他師生一起,無條件地主動承擔了重新編制“平遙縣總體規劃”的任務。該總體規劃制定的原則是:平遙古城是一件大文物,應該認真保護,在古城內不搞大拆大建,并且要保護古城的完整格局與環境,提出了“保護古城,開辟新區”的新方案。經過多方的說服和爭取,阮儀三先生提出的方案最終獲得了相關部門的批準,并且逐步得到平遙縣政府和居民的認同。事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的專家考察平遙古城后評價說:“這座古城是世界級的珍品。”并在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審定時獲得一致通過。與阮儀三先生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還有江蘇周莊水鄉的整體保護工作。隨著平遙和周莊旅游業的火爆,人們重新認識到了古城鎮保護的經濟價值,保護和恢復傳統建筑與歷史風貌的理念,逐漸被各地的行政長官們所了解,盡管其中也多多少少會帶有功利的色彩,但全國性的大拆大建之風在一定程度還是受到了扼制。 平遙建城可以追述到西周宣王時代,已有2700年的歷史,又是明清時期晉幫商人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有我國第一家經辦“匯兌”業務的票號(現代銀行前身)——日升昌,其鼎盛時期一年進出的白銀以億兩計,在全國有35個分號,號稱“匯通天下”。平遙商人靠販染料、鹽、絲起家,最終通過票號獲取了大量的財富。雄厚的財力為平遙商人營建自己的居所提供了物質基礎。平遙民居為北方特點的四合院,多以磚木結構和履土窯相結合的形式出現,一般主房為三孔履土窯,拱頂券門,有木雕外檐做裝飾,廂房多為磚木結構琉璃瓦房,院內屋面裝飾彩畫。平遙四合院多為長方形,占有的空間較大,沒有徽式建筑的壓抑感。進門首先見到的是照壁和元寶石,大戶人家還建有土地爺神龕,院落規整氣派,點綴有花草,每家每戶的天井中央都放置七星大缸一口,儲水以防火燭,門窗裝飾精美。 平遙窗扇具備了北方特點,有代表性。中國北方風沙大、天氣寒冷,為達到防風沙和保溫的目的,民居都安裝三層窗來防護,這在南方是見不到的。第一層是外扇(當地又叫風窗)糊以麻紙,可以擋風;第二層通常是支摘窗,主要功能是采光,平時并不開啟;第三層叫實扇(當地又叫室門)是可以向室內開啟的全封閉木板窗扇,夜晚關上實扇,有較好的保溫、隔音功能,同時也提高了住宅的安全性。外扇和支摘窗是裝飾的重點,欞條圖案多樣,花結有蝙蝠、佛手等造型,木雕與南方比較顯得粗獷。 我國有豐富的門窗民俗,從漢代始就有“春祭戶、秋祀門”的傳統,宋元時期流行“以新紙書門對,以門神、彩錢貼于門首”,“元宵張燈于門”。端午要掛菖蒲、艾草,可以避邪與驅除瘴癘。鄉間還有“貼天師符,掛鐘馗圖”與“五毒符”的。窗上的剪紙窗花也是由這種習俗派生出來的。民間信仰以為,門窗是室內外交流的通道,蠱穢不潔之物有可能通過窗戶進入室內,所以居民常會在自家的窗欞上粘貼一些趨利避害的圖案和文字,在平遙還能見到這類民間習俗的遺存。 平遙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之后,游客大量增加,為解決住宿問題,當地一些房主將自己家的四合院按傳統方式加以維修,改建為民俗旅店,門窗裝飾保持了當地民居的傳統特色。 窯洞窗欞窯洞是我國陜西、甘肅、內蒙、山西、河南、青海等省的黃土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形穴居式住宅。窯洞由遠古的穴居發展而來,窯洞古時又稱“陶穴”,從考古資料中可以得知,遠古先民常用火將穴居內部的土燒硬,以增強牢度,方便居住。這種方法或許是受到了早期制陶的啟發,所以有“陶穴”之稱。2004年8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陜西北部的吳堡縣,發現了距今4500年前,屬父系氏族社會龍山文化時期的大型史前人類聚落遺址,同時發現的還有窯洞式房址近70座和同時期的大型龍山陶窯一座。這一考古發現,填補了我國北方史前建筑資料的一項空白,用實物說明了黃河流域窯洞式建筑的歷史傳承關系。 窯洞作為一種居住方式能夠從遠古持續發展到今天,是由其內在的合理性所決定的。黃土結構緊密,掘洞不塌。建造窯洞可以就地取材,工藝簡單,省工省事,無須耗費太多的資財,成本低廉又基本不占用耕地。窯洞經久耐用,可以使用幾百年。窯洞的建筑功能滿足度也較好,冬暖夏涼,隔音保暖,被稱為生態住宅。甘肅慶陽地區有歌謠唱道:“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 窯洞也有自身的缺陷,就是陰暗、潮濕和不通風。 窯洞的內飾一般較為樸實,講究一些的也只是砌以磚石,而窗是窯洞裝飾的重點位置。窯洞窗扇通常在頂部裝一對可開啟的天窗用來通風,其它多為摘窗,由木榫固定在邊框上,通常處于封閉狀態,與現代的幕墻玻璃頗為相似,需要時則可以取出木榫,將窗摘下。為獲得更多的光照,窯洞花窗欞條的間隔較大,由成組的方型和扇型圖案連綴而成,為了增加牢度在窗與窗、窗與框之間用較多雕成動物和花卉形狀的花結做連接和裝飾。 位于山西省靈石縣靜升村的王家大院,是始建于清中期的堡壘式莊園建筑群,由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組成,總面積34650平方米,規模宏大、雄偉,建筑規格較高,被稱為“民間故宮”。進入王家大院你就會發現,各個院落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的二進院,南面的正房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換言之,王家大院是由高規格的窯洞組成的建筑群落,在窯洞建筑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王家大院桂馨書院的窗欞最為華麗精美,是窯洞窗欞的上乘之作。 簾架風門簾架風門是北方特有的門上裝置,就是在原門框的外側再加一個木框架,頂部裝配有便于懸掛用的金屬環等附件。簾架風門夏秋垂掛竹簾,冬天和早春垂掛棉簾,可以方便人們出入。北京故宮諸殿亦安裝有簡捷的簾架外框,雖然簾架并不是宮殿建筑中的正式裝置,這說明了它在北方有較顯著的實用功能,想必當年故宮建筑的大門上也是大都配有門簾的。在民間,簾架的上部常有木雕裝飾圖案。山西靈石縣王家大院保留了不少精美的簾架,雕刻圖案有“福祿壽”、“鯉魚躍龍門”以及鹿、魚、梅、蓮等吉祥物,多為透雕,工藝與江南比較略顯粗糙。簾架風門在北方使用如此普遍,卻很少有建筑專業書籍提到它,仿佛根本就沒有進入過建筑學界的視野,這一點讓人頗感詫異。 花罩花罩又叫掛落,有幾腿罩、欄桿罩、落地罩等多種樣式,北方還有炕罩。花罩是室內間架、進深和敞口部位常用的裝飾性固定隔離裝置這一,其特點是隔而不斷,有分隔空間與聯絡空間的雙重功能,同時還有裝飾的作用。花罩圖案大多華麗繁復,園林的軒廊、水榭、草堂、館舍和大型宅第的廳、堂中常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