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的渡渡鳥圖片大全
文/網(wǎng)絡 編輯制作/荷花小女子
以此紀念已經(jīng)滅絕的渡渡鳥:







滅絕的渡渡鳥圖片。
渡渡鳥的涅槃與重生
盡管劉易斯.卡羅爾在他著名的童話《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活靈活現(xiàn)描繪出了一只“愛用照片上莎士比亞的姿勢思考問題”的渡渡鳥,但實際上,這位生于1832年的英國作家終其一生也沒能見過一只活著的渡渡鳥。

Raphus [Rafius] cucullatus/Mauritius Dodo毛里求斯渡渡鳥
早在他出生前的151年,這種原產(chǎn)于毛里求斯島上的大鳥就已經(jīng)因人類的肆意捕殺和對其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而徹底滅絕。留下來的,只是散落于各處博物館中殘缺不全的骨骼標本: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一只風干的鳥頭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一只風干的鳥腳。在1865年毛里求斯的一名中學教師喬治.克拉克(George Clark)發(fā)掘出第一具渡渡鳥化石之前,全世界保存下來的渡渡鳥標本甚至還不足以拼出一具完整的軀體。此外,還能夠讓人們想起這種命運悲慘的鳥來的,就只有那句常常被用來形容死得不能再死了的俗語――“死得跟渡渡鳥一樣”(as dead as a dodo)。
沒人知道牛津大學動物學和動物人類學系古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兩位科學家――艾倫.庫珀(Alan Cooper)博士和貝斯.夏皮羅(Beth Shapiro)――最早開始對渡渡鳥產(chǎn)生研究的興趣是不是受了卡羅爾的影響,但他們的研究對象卻的確是當年激發(fā)了卡羅爾靈感的那只渡渡鳥頭。這只被稱為“愛麗絲奇境中的渡渡鳥”于1683年,也即最后一只渡渡鳥死去的兩年后被捐獻給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幾百年時間里,它一直被擺放在那里,提醒著人們所有那些因為濫用自身改造自然的力量而造成的悲劇。不過,庫珀和夏皮羅于今年3月1日對BBC新聞宣布,他們已經(jīng)成功地從這只渡渡鳥殘留標本的皮膚中提取了仍然帶有活性的DNA,并將這一成果發(fā)表在當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于是,這只在人類的貪欲之火中涅磐的鳥有可能迎來它的第二次生命。
在接受BBC新聞記者的采訪時,剛剛度過36歲生日的庫珀博士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這只渡渡鳥的DNA仍然幸存著,它受到了嚴重損害并且斷裂成了微小的片段,但這些小的片段依然保留著。”這些DNA片段雖然微小,在生物學家的實驗室中,卻能展現(xiàn)出一個前所未見的奇妙新世界。
同所有的動物學家一樣,庫珀博士及其同事首先著手的,是探尋渡渡鳥在進化樹中所處的位置。作為比較,研究人員從曾經(jīng)生活在毛里求斯島附近羅得里格斯島上的Solitaire鳥身上也提取了樣本DNA。同渡渡鳥一樣,Solitaire鳥也是一種早已滅絕的體積龐大、不能飛行的鳥類。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懷疑過Solitaire同渡渡鳥可能就是同一種鳥,或是在血緣上十分接近。但由于二者都早已滅絕,這一點一直未能得到證實。此外,庫珀博士還從現(xiàn)存的35種鴿子中提取了供比較的DNA。
在精密的DNA序列分析之后,研究人員得出了結果。渡渡鳥和Solitaire鳥的確是親緣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鳥類,它們都屬于鴿形目孤鴿科,在進化樹中是鴿子家族的成員之一。遠在毛里求斯和羅得里格斯島形成之前幾千萬年,它們就已經(jīng)分化成為不同的個體種屬。通過對地質學證據(jù)的考察,庫珀博士的研究小組還推測出,渡渡鳥和Solitaire鳥的始祖可能最早都是生活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在幾百萬年時間中,這兩種不會飛行的鳥兒是如何遠涉重洋,跨過印度洋來到遙遠的非洲海岸,對于科學家們來說依然是個謎。然而,如果考慮到這些鳥兒在長途跋涉之后卻最終在被它們視為天堂的島嶼上迎來了自己的末日,這又為它的遷徙帶來了許多悲劇色彩。
在庫珀博士的研究中,最振奮人心的一點還在于,成功提取渡渡鳥仍然具有生命力的DNA為這種三百多年前就已滅絕的鳥類的復活提供了極大可能性。隨著克隆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復活在許多生物學家眼中已經(jīng)不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同滅絕了幾百萬年的恐龍相比,渡渡鳥顯然在克隆的困難程度上減低了許多。
就像一位在網(wǎng)上名叫Coolg的人在雅虎新聞論壇上就此事發(fā)表的評論中所說的,“我們克隆了綿羊,然后又克隆了貓,還總有人叫嚷著說克隆人馬上就要跳出來對我們說早安,那么為什么不去克隆一只渡渡鳥呢?那好像還要更有意義一些。”而牛津大學的渡渡鳥殘余標本的所有者、動物學家瑪高莎.諾瓦克坎普(Malgosia Nowak-Kemp)在接受路透社記者采訪時指出,研究人員在基因排序方面遇到一些困難,因為它破碎得太厲害了。她承認,現(xiàn)有的發(fā)現(xiàn)對于讓渡渡鳥復活來說可能還不夠,但并不應因此而失去希望,“你永遠都不能說永遠不可能”,她充滿自信地說。
至于為什么要讓渡渡鳥復活呢?似乎卡羅爾在幾百年前已經(jīng)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讓嚴肅的渡渡鳥先生給出了答案――“為什么嗎?解釋它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自去做一下。”■
有關渡渡鳥的FAQ
渡渡鳥的名字由來
渡渡鳥的學名是Raphus cucullatis。1598年,當葡萄牙的航海者們來到位于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島時,首次發(fā)現(xiàn)了這種灰色的鳥類。沒人知道它的身體肥胖(渡渡鳥的平均體重在20公斤以上)和翅膀退化不能飛翔這二者之間哪個是因哪個是果,但毫無疑問,這些因素與其毫不設防的善良天性結合起來,給了外來者極大的誘惑。水手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捉到一大群肉質細嫩的渡渡鳥,用來當做海船上“有生命的罐頭”,或是僅僅為了取樂。他們?yōu)檫@種笨笨的大鳥起了“渡渡”(dodo)的名字,因為在葡萄牙口語中,這是“傻瓜、笨伯”的意思。
渡渡鳥的滅絕
水手們的捕殺只是渡渡鳥滅絕的原因之一,最致命的是他們將其他動物引進了毛里求斯島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外來者――狗、豬,甚至是老鼠――都成了渡渡鳥無情的殺手。因為不能飛翔,渡渡鳥將它們的巢筑在地面上,在其中產(chǎn)卵孵雛。對于水手留下的狗和豬來說,這些巢就成了盛滿無上美味的盤碟。當狗和豬因為沒有天敵的制約而大肆繁殖之時,毛里求斯島上的渡渡鳥就迎來了自己的末日。這種引進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并不存在的動物但又忽略食物鏈中的制約與平衡關系從而引起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破壞的事例此后還出現(xiàn)過多起,最近也是影響最大的,是澳大利亞的“兔子災害”。
渡渡鳥和大頭樹
大頭樹(Calvaria tree)是毛里求斯島上一種獨特的樹。在渡渡鳥滅絕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大頭樹的種子不再發(fā)芽,而它似乎也馬上就要面臨同樣的滅絕命運。到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島上的大頭樹只剩下了13棵。幸好,在1981年,美國動物學家在考察大頭樹不再發(fā)芽的原因時靈機一動想到了渡渡鳥的滅絕和大頭樹“不育”中可能存在某種關系。后來這種大膽的假設得到證明:大頭樹的種子外殼極其堅硬,只有當渡渡鳥將其吃下并經(jīng)過消化,嫩芽才能破殼而出。現(xiàn)在,動物學家們嘗試用火雞來替代渡渡鳥在生物鏈中的這一環(huán),已經(jīng)取得了成功,大頭樹因而得以死里逃生。
渡渡鳥真的那么胖?
在一直以來人們對渡渡鳥的描述中,它都被形容為一種肥胖的、蠢笨的、行動遲緩的鳥類,然而,在蘇格蘭皇家博物館館長安德魯.凱遲納(Andrew Kitchenner)發(fā)表于《新科學家》雜志的一篇論文中,他卻根據(jù)自己的實地考察經(jīng)驗和對不同實際渡渡鳥畫像及描述文字的考據(jù),得出了渡渡鳥其實是很靈活而消瘦的結論。根據(jù)他的觀點,渡渡鳥和毛里求斯島上其他鳥類一樣,體重會隨著季節(jié)而改變,但卻從來沒有像大多數(shù)畫家所描繪的那么胖。他認為,那些畫家筆下超重的渡渡鳥,可能是在被水手帶到海船上后“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后果,而這迷惑了許多后世的人
2005年12月24日報道,科學家在毛里求斯的一個甘蔗種植園內找到這具遺骨。
渡渡鳥原產(chǎn)于非洲毛里求斯,在人類尚未到達該島時,它們就已長期在那里繁衍生息。但16世紀,葡萄牙和荷蘭人登陸該島后,渡渡鳥的數(shù)量便開始急劇下降。據(jù)記載,人類最后一次目睹一只活的渡渡鳥是在1663年。在發(fā)現(xiàn)這具渡渡鳥的遺骨前,人們從未在毛里求斯這個島國上發(fā)現(xiàn)渡渡鳥遺骨。1755年,英國牛津大學某博物館的一次火災中燒毀了最后發(fā)現(xiàn)的一幅渡渡鳥遺骨標本。

據(jù)估計,該鳥大約生活在距今2000年至3000年前。掌握了渡渡鳥的DNA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更好的搞清其與其它物種的關系。
渡渡鳥的名字來源于葡萄牙語里“傻瓜”這個詞。這樣稱呼它是因為這種鳥表現(xiàn)得對人類“毫無懼色”且根本不會飛翔,這也使得它們很容易被那些殖民者所捕食。而荷蘭人則稱該鳥為“骯臟之鳥”,因為它的肉實在是太不好吃了。科學家們認為,渡渡鳥之所以一點也不怕人,主要是因為它們在毛里求斯島上沒有任何天敵存在,而它們無法翱翔藍天則是由于過于碩大的體形。一只成年渡渡鳥通常可以長到約3英尺高,體重可達到50磅。
在文學作品《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里,一則政治諷刺故事里提到了渡渡鳥。如今,渡渡鳥已經(jīng)成為了那些完全滅絕的動物的代名詞,以至于在英語中出現(xiàn)了諸如“像渡渡鳥那樣死去”的成語。
相關搜索: 渡渡鳥圖片 渡渡鳥太平洋 渡渡鳥diy俱樂部 渡渡鳥服飾 渡渡鳥俱樂部 渡渡鳥羽毛扇 渡渡鳥英文 渡渡鳥diy 遺失的渡渡鳥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