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經疼痛部位圖解析
概述 膽經是足少陽膽經的簡稱,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 流注順序:足少陽膽經,流注時辰為夜間十一至一點,即子時。 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膽”。取決于膽的生發,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至關重要。 亥子為水,子時是陰陽交匯之時,也是萬籟俱靜之時,這個時候最好是睡覺,而且要盡量的舒服,睡的時候宜屈膝臥,變換姿勢。環境宜靜,全神凝聚,不悲不喜,不念不妄。也就是說要全力的睡覺,不要想其他的事情。為什么呢?因為水是萬物滋生的源泉,陰陽交感之時是元氣始生之時,道家有云:“一氣分陰陽”,而陰陽相合則又變生為元氣。如果這個時候還在用思不寧,勞作不息,就會干擾陰陽交合,使元氣生發受到干擾。 子時又是膽經開令之時,此膽并非只是強調人體內的膽藏,《內經》曰:“凡十一藏皆取決于膽也。”凡五臟六腑皆以氣機通順為要,肝膽氣機通順自可對五臟六腑之氣機條達有力的支持,五臟六腑自可功能正常運行。所以順應膽經的主令會使人體的氣機條順,五臟六腑都受之裨益。 膽又是決斷之官為了生存,我們每天都會有很多的“謀慮”,為工作而謀,為前途而謀,為人際關系而謀,為生意而慮,為孩子而慮,為健康而慮,為情感的糾葛而慮。如果我們謀慮的事情能夠被“決斷”,并得以順利地貫徹執行,也就是心想事成,那自然會氣血通暢、肝膽條達了。但是,現實生活中的諸般事情難盡人意,多是壯志難酬、事與愿違的,所以,我們會有很多謀慮積壓在肝而沒有讓膽去決斷執行,肝膽的通道便造成了阻塞。由于情志被壓抑,肝膽的消化功能、供血功能、解毒功能都受到嚴重影響,人體就會百病叢生。 子時天地磁場最強,膽經引導人體陽氣下降入于腎,如果常熬夜,膽火上逆之病難免,肝腎也會并發病。若常吃宵夜,更容易有肚子凸出。 膽經循行 足少陽膽經穴圖循行部位起于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頭角(頜厭穴),下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后折至風池穴,沿頸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會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一分支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眥后方。 一分支從目外眥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陽經分布于面頰部的支脈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經過下頜角部下行至頸部,與前脈會合于缺盆后,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里淺出氣街,線毛際,橫向至環跳穴處。 一分支直行向下的經脈從缺盆下行至腋,沿胸側,過季肋,下行至環跳穴處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一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交于足厥陰肝經。 主要臨床表現:頭痛,額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痛,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黃疽,脅肋疼痛,善太息,瘧疾,惱怒,驚悸,虛怯,失眠。 病機分析 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毗,上達額。本經有病則頭痛,額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陽膽經其支者繞耳經頸部結喉旁下行缺盆,經腋窩循脅肋,沿股、下肢外側中線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間。本經有病,經氣運行不利,則缺盆部腫痛,腋下腫痛,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膽主藏和排泄膽汁,膽汁橫溢則口苦、黃疽;膽氣不暢郁滯則脅肋疼痛,善太息;膽為少陽,可表現為往來寒熱,故辨瘧疾為少陽;膽氣郁結化火則惱怒;膽為中正之官,具有決斷功能,膽病則決斷功能失常,故驚悸,虛怯,失眠。 該經主治 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經穴歌 足少陽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 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 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 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曰月京門鄉, 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市中瀆, 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 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溪竅陰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