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創文明城]創建全國文明城活動述評茵茵青草、蔥蘢綠樹,裝扮著邕江兩岸的風光;夜幕降臨,霓虹閃爍點綴著綠城夜空。
因為心中有愛,獻血車旁總有市民挽起袖管;因為文明禮讓,交通道上人車秩序井然;因為“能幫就幫”,9000多名貧困大學新生圓夢大學……
“南寧不僅是一座美麗的綠色城市,而且是一座微笑的城市,市民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很幸福。”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行主任安娜·卡瓊穆羅·蒂貝瓊卡博士,前兩年在對南寧市進行實地考察后感慨地說。
在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中,我市把文明城市創建與創建衛生城市、生態園林城市、雙擁模范城市、優秀旅游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及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豐富文明城市的內涵,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軍民互動,經濟文化互動,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各項事業的統籌協調發展。
回顧此次全市范圍內大規模的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受益頗多,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南寧這座城市在創建過程中成熟了,進步了,我市改變了以往“缺什么,補什么”的突擊做法,讓創建工作走上了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扎實創建亮點頻現
全國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和諧程度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和最重要的城市品牌。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南寧市全體市民的熱切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繼今年4月29日市委、市政府舉行首府南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動員大會后, 8月4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又舉行再動員大會,向全市干部群眾表達了市委、市政府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決心和信心,全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上下一盤棋、擰成一股繩,形成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合力。
2006年以來我市不斷創新創建載體,使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常創常新,始終保持了生機與活力,并涌現出一批批先進典型。
情系農民工、情注留守兒童、情暖空巢老人。馬山縣黨員干部通過開展“先鋒連萬家,三情促和諧”活動,生動實踐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成功解決了普遍困擾貧困山區勞務輸出人員后顧之憂問題。一名黨員一面旗,一名干部一個標桿,一個支部一座堡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的形象在群眾心里深深扎根,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進一步增強。
江南區雷寨坡在開展“和諧建設在基層”活動中,造就了黨群關系和諧美、文明生活環境美、鄰里互助和睦美、民風純樸心靈美、人與自然生態美、崇尚知識觀念美的“六美”精神。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要讓百姓共享文明成果,讓百姓實實在在從創建活動中得到最大的實惠。
兩年來,南寧以“城鄉清潔工程”、城市生態環境整治、行政效能建設、百萬市民文明禮儀等活動為抓手,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管理等硬環境,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等軟環境。
生活環境更優、看病就醫更近、就業創業更易、困難幫扶更廣等一系列顯著變化是綠城南寧不斷努力的結果,利民惠民更便民。2007年自治區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南寧市民進行了一次探索性的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市民,對生活在南寧覺得幸福。
我市還不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先后建成鄉鎮文化站94個,覆蓋率達92%,新建和晚上村屯文化室614個,科技宣傳櫥窗988個,大部分縣(區)都興建了中心文化廣場或文化體育中心,這些文化設施已成為農村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傳播科技知識的生動課堂、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精神樂園和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有效載體。
創建工作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把它放在一個更寬廣的范圍來看,不僅要和其他先進城市比,取長補短,更重要的是在自我發展中不斷充實完善自己,在創建過程中實現城市軟硬環境的不斷提升。
全民動手齊抓共建
人人都為創建活動貢獻一點,我們身邊的文明就多一點。
走進興寧區望州南社區,您會發現這樣一群手臂上戴著紅袖章、佩戴“環保護綠隊”標志的中老年婦女,她們就是聞名遐邇的“老媽媽巡邏隊”。如果你是第一次來訪,她們就會主動和你“打招呼”,熱情幫忙。檢查衛生、安全防火、計生宣傳、澆灌花草——無論寒冬酷暑、刮風下雨,小區內時時處處活躍著她們的身影。
同住一座城,共愛一個家,是“能幫就幫”南寧精神的延伸。
據不完全統計,8月以來,我市先后有3萬人次青年志愿者參與到各項志愿服務活動中來,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在全市范圍內營造了“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氛圍。
在青秀區,志愿者開展“迎大慶,樹形象——志愿服務在青秀”主題活動;在良慶區,志愿者深入大沙田前進社區居民樓棟,分發創文明城活動宣傳資料,開展環境大清理;在西鄉塘區,志愿者響應“能幫就幫,志愿服務在綠城”的號召,積極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家電維修、看病義診、家教等服務。
南寧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具有“黨政機關多、駐市單位多、大中專院校多、駐軍部隊多”的優勢。創建中,我市堅持“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條條保證,塊負總責,全民動手、齊抓共建”的屬地管理原則,極大地調動市屬和中央及自治區駐市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市民群眾成為了文明城市創建的推動力和生力軍。
同時,南寧市自2006年以來,不斷加大文明城市的創建力度,市財政共投入精神文明建設專項經費53.6682億元,用于環境整治和百萬市民培訓等創建活動,并最大限度地整合自治區級的科教文衛體各類場館設施資源,對社會開放,實現資源共享,為市民群眾提供文化資源共享平臺。
唯進步,不止步。隨著創建活動的深入,文明已經深入市民的生活,講衛生愛環境已成為全體市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肖鶯子用幾件平常的小事說明了南寧市民素質的提高:第一件是2007年在南湖舉辦的燈展,十萬人看花燈,卻沒人亂扔垃圾;第二件是2008年春節前城區大街小巷掛滿了燈籠,但丟失和破損的少之又少;第三件是南寧人愛吃甘蔗,但在街上很少見到丟棄的甘蔗渣。
文明無小事,小事見文明。綠城市民在創建活動中,見證了這座城市的進步,并與這座朝夕相處的城市一起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