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客套的作用不容忽視 客套,包含著客氣、謙卑,處處顯示出對別人的尊重;客套,還顯示出你的平和與內斂。 客套是語言藝術中的一種,規范的解釋是“禮貌用語”。我們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見了大人要打招呼,借了同學的橡皮要說謝謝,不小心碰倒了人家要說對不起”等等,這就是最基礎的禮貌教育。如果連一個小孩子都能夠做得到,作為大人的我們難道不會臉紅嗎? 客套的書面文字是那么的枯澀、乏味,沒有一點華麗和修飾,但是變成語言之后,卻是那么的悅耳和動聽。 一次,李女士去看重病中的好朋友,她看到對方非常痛苦的樣子,她沒有說一句話,她之所以沒有說話因當時有許多的顧慮:說客套話吧,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不說話吧,又被認為冷眼旁觀。這就是因為她太內向了。 這種“內向”要比虛情假意和口蜜腹劍的做法誠實得多。但是,由于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在他人看來一切都等于零。一個人如果連一句一個人連一句最普通的客套話都不會說,探望病人的時候,連一句“沒事嗎?”都說不出口,他們認為正是自己知道對方非常嚴重,所以,沒有必要明知故問。可是,有沒有想過別人的感覺,別人會怎么想,這種人會給人一種冷酷的感覺在他人看來,就難免被誤認為冷酷。 所以,生活中要學會說客套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情,比如“沒事嗎?”這句話,你并不是只把字面的含義說給對方,這里面,你可以加進去自己的真實感情,比如“有什么我能幫你的?”“我看到你難受的樣子非常難過!”“沒事嗎,好了之后,我們一起去打保齡球。”對于雙方來說,更有益促進彼此之間的關系。 有的人會問什么是客套?客套就是客氣的套路。客套不是低聲下氣,是尊重;客套不是虛偽,是禮貌。 生活、工作,哪一樣都需要語言作為紐帶。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語言也要靠包裝。語言的魅力,在于使人心悅誠服,語言的運用在于修養氣度。 有時,會客套的人,猶如魚兒在水里游刃有余,并不時地泛起漂亮的水花,叫人喜歡聽、愿意聽,別人也會欣然接受;不會客套的人,常常面臨許多的尷尬,造成許多的誤解,出現人際關系的障礙,導致自己的人脈越來越窄。沒有人喜歡被喚來呼去,頤指氣使,那就是人緣之敵。即使別人嘴沒有說出來,時間一長,結痂越厚,積怨越深,你們之間就會變得彼此陌生,甚至變成敵人。 有的人說,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因為客套和寒暄可以幫助你認識很多朋友,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促成兩人的交往。 在生活當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如“謝謝您”、“多謝關照”、“勞駕”、“拜托”之類的客套話。這樣的客套話可以向別人表示感謝,能溝通人與人的心靈,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在求人做事以后,應真誠地說一聲“謝謝”。如果你不說一聲“謝謝”,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對方會有一種不快的感覺,他的勞動沒有得到肯定,或認為你不懂禮貌,今后也不會再幫助你。同樣,在打攪別人,給別人添麻煩時能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對方的氣就會削弱一半。所以,在人際關交往、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要忽視客套的作用。 許多時候,客套就是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禮節和謙虛,比如有人作報告或講話,總要借助這樣的客套話:“我資質不高,研究不夠,恐怕講不好。”或者是“我講得不好,請大家批評指正。”諸如此類的客套話,看起來中介隨口而出,是習慣用語,實際上起著表達講話者謙恭愿望的作用。 客套必須要自然,要真誠,言必由衷,富有藝術性。小王在上海某大飯店里做服務員。著名美籍華裔舞蹈家孟先生第一次到達該飯店,這位服務員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歡迎您光臨我們酒店。”第二次來店,這位服務員認出他來,邊行禮邊說:“孟先生,歡迎您再次到來,我們經理有安排,請上樓。”隨即陪同孟先生上了樓。時隔數日,當孟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時,那位服務員脫口而出:“歡迎您又一次光臨。”孟先生十分高興地稱贊這位服務員:“不呆板,不制式”。 這位服務員之所以會受如此表揚,并不是因為學鸚鵡,見客只會一聲“歡迎光臨”,而能根據交際情境的變化運用不同的客套,因此表現出他對工作的熱愛和說話的藝術。 學會客套 人們常常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可見,我們的人類從早就開始呼喚禮儀,呼喚文明。有的人總是說,禮儀中的寒暄是人際交往的客套話和廢話,其實這句話是不正確的。一位哲人說過:"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圍內的人,不僅要點頭示意,還要打招呼,這是在擴大左臨右舍的人事關系圈。打招呼的話語變成潤滑油,接著就對你產生信賴"。 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少不了客套,客套會使我們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要把“謝謝、對不起、請”常掛嘴上。請人辦事,說一聲"勞駕",送客臨別,講一句"慢走"。這些都能顯示出你禮貌周到、談吐文雅。擅長外交的人們像精通交通規則一般精與客套,得體的客套同我們美好的儀容一樣,是永久的薦書。以下是總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客套話: 初次見面說"久仰",好久不見說"久違"。 請人評論說"指教",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求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賀說"恭喜"。 請人改稿稱"斧正",請人指點用"賜教"。 求人解答用"請問",贊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拖人辦事用"拜托"。 賓客來到用"光臨",送客出門稱"慢走"。 招待遠客稱"洗塵",陪伴朋友用"奉陪"。 請人勿送用"留步",歡迎購買叫"光顧"。 與客作別稱"再見",歸還原物叫"奉還"。 對方來信叫"慧書",老人年齡叫"高壽。 得體的"致謝”會更加溫暖對方的心窩,也能使你的語言更加充滿魅力。得體的“道歉”是你送給對方的最廉價的禮物,也是調和可能產生緊張關系的一帖靈藥。得體的萬能用語"請"是比較自然的把自己的位置降低,而把對方抬高的最好方法,也會使對方非常愿意為你服務。有的人往往容易把應酬、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這些基礎的交往行為看作是虛偽、庸俗和毫無意義的東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動上加以抵制。這樣的人違背了人類的某些本性,在交際上屢屢受挫,連連吃虧,是天生不會求人辦事的人。 客套并不一定是在語言上,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者點一下頭,微笑一下,或給對方送些小禮物,凡此種種,都屬于客套的范疇。換句話來說,客套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種禮節,如果客套運用得好,會使你收意外的驚喜。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個很講客套,很會運用客套的人。他在交托下屬去執行某一件事時,會說:“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員工時,他會鞠躬并說:“謝謝你”、“辛苦了”之類的客套話,有時會親自給員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給員工一件小禮物。 松下往往就是利用這種客套來激勵員工,使員工毫無怨言地為他盡心竭力。 人類是一種感情的動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際關系網正是出于人類感情交流的需要。客套是溫暖的,能加深對方的了解、親切關系,增加友誼,彼此之間的關系因為客套而發生變化,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縮短了,感情就有了呼應和共鳴。對方在興奮歡悅之余會使你得到更的收獲。 在人際交往中,要想使別人怎么對你,你首先就要學會如何對待別人。客套一下,看似平常,可它卻能引起人際間的良性互動,成為交際辦事成功的促進劑。大方得體的禮儀,如薄酒一杯,像柔風一縷溫暖心窩。 |
|
來自: niuniuyumami > 《人際關系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