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
記載歷史事件的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辭和殷商銅器銘文是我國最早的記事文字《尚書》《春秋》提供了記言記事文不同體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
第一節從甲骨卜辭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
(一)甲骨卜辭。殷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還包括日后吉兇應驗情況,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辭。卜辭所記內容包括祭祀、農業生產、田獵、風雨、戰爭、疾病等許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記事較簡單,不成系統,保持了商代記事文字原貌。
(二)銅器銘文。商周銅器銘文反映我國早期記事記言文字由簡至繁的發展。模式:開頭交代事件發生時間,然后敘事,內容大多是殷王賞賜,最后還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現記言文字,如《曶鼎》;《毛公鼎》側重記言,文字最長。
二、記言敘事文之祖:《尚書》《春秋》。
(一)《尚書》是商周記言史料匯編,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1、《虞書·堯典》等記載堯、舜、禹等人傳說,是后人的追述;
2、《商書·盤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國記言文之祖;
3、《周書》主要是誥與誓兩種文體,記周公言論最多?!堵逭a》、《無逸》、《立政》是告誡成王之言,《大誥》是對諸侯的訓令,《多土》、《多方》是對殷民的訓誡,《康誥》教訓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與召公的談話。周公的這些談話和訓令,反映周公的心態,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會關系?!吨軙返摹督鹂g》和《顧命》以記事為主。
4、文字古奧典雅,語言技巧超過卜辭、銘文,而且這些文誥都是單獨成篇,有完整的結構。
(二)《春秋》記事系統,有自覺記事意識和寫作義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諸侯國歷史通稱,后特指經孔子修訂的魯國的編年史。
2、記載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歷史,并作大綱式敘述。
3、按時間順序編排歷史事件,記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具備明確的時間觀念和自覺的記事意識。
4、但其記事很簡略,因此非真正意義上敘事散文。
5、“禮義之大宗”(《史記·太史公自序》)。
(1)維護周禮,反對僭越違禮行為,貶斥邪說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傾向。
(2)春秋筆法:
①在史事的簡略記述排比中表現思想傾向;
②以一字寓褒貶,在謹嚴的措詞中表現出作者的愛憎,如殺有罪為“誅”,殺無罪為“殺”,下殺上曰“弒”等,在史著中灌注感情色彩。
第二節《左傳》的敘事和記言
一、概述。
(一)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
(二)相傳為傳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三)記事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還有個別戰國初年史料,大約成書于戰國早期。
(四)不只對歷史事件作客觀羅列,還表達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場上總結經驗教訓,作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道德倫理評價,提供歷史借鑒。
(五)思想傾向:
1、維護周禮,尊禮尚德,以禮之規范評判人物。
2、以敏銳的歷史眼光,記述周王室衰落和諸侯爭霸,表現新舊政治勢力的消長,揭示社會變革趨勢。
3、揭露了暴虐昏庸、貪婪荒淫之輩,肯定贊揚了忠良正直之士。
4、尤其是重民、以民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傳》進步的歷史觀。
5、在人神關系上,人的地位提高;在君民關系中,民的地位提高。
二、敘事特色:
(一)以《春秋》的記事為綱,增加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敘述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把《春秋》簡短記事,發展成完整的敘事散文。
(二)發展了《春秋》筆法,不再以事件簡略排比或個別字褒貶來體現作者的思想傾向,主要通過:
1、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敘述、人物言行舉止的展開描寫,來體現其道德評價。
2、創立新形式,即在敘事中或敘事結束后直接引入議論,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來對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倫理評價。這種形式,更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立場和感情,增強了敘事的感情色彩?!蹲髠鳌反_為先秦散文“敘事之最”,標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3、情節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件發生、發展和結果全過程。
(1)倒敘與預敘:倒敘就是在敘事過程中回顧事件的起因,或交代與事件有關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寫宣公之死,后寫其生。
(2)插敘和補敘:常用“初”字領起。預敘即預先敘出將要發生的事,或預見事件結果,如秦晉崤之戰;
4、第三人稱作為敘事角度,視角廣闊靈活;個別段落中,作者也從事件中人物的角度來敘述正在發生的事件及場景。如寫鄢陵之戰“楚子登巢車以望晉師”。
(三)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系;最突出成就在寫戰爭,不重對交戰過程記敘,而揭示戰爭起因、醖釀過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寫城濮之戰。
(四)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敘述常有道德化、神秘化特點。
1、道德化。如在總結城濮之戰經驗時云:“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整個《左傳》敘事中,禮、義、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當作影響事件成敗的重要原因加以敘述。
2、神秘化。以常出現的預兆為例,大都有道德化傾向:符合禮義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禮義之事,則常有兇兆。如“僖公十四年”晉卜偃“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的預言。這反映了春秋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和認識水平,具鮮明時代特色。
(五)戲劇性。
1、戲劇性情節;
2、有的敘事記言,不是對歷史的真實記錄,而出于臆測或虛構。如“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介子推母子間的對話。成為后代小說家為人物虛擬對話的萌芽;
3、大量占卜釋夢和神異傳聞。如“成公十年”記晉景公之死的三個夢。
三、人物。
(一)人物言行事跡大多分散記錄在事件發生的各個年代,很少對人物集中描寫。
(二)還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復出現而形成的一個完整形象,而是僅在某一時、某一事中出現,表現其一生中某一片斷,反映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往往生動傳神。如“晉靈公不君”中,鉏麑、提彌明、靈輒三位武士。
(三)有些展現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表現人物性格的變化。如寫晉文公由貴公子成長為政治家,由四處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個曲折的成熟過程;楚靈王即位前爭強好勝,弒王自立,即位后殘暴等,顯示其是昏君,但同時又表現他寬容納諫,不記前怨,風趣等性格特點,并寫他最后悔恨自己殘暴,性格復雜。
(四)人物行動、對話構成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絕少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描寫。通過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現人物性格。如齊晉{安革}之戰中卻克、解張、鄭丘緩三人的形象。
四、瑣事的描寫。大量描寫瑣事細節,利于生動敘事和人物刻畫,如記楚白公之亂寫葉公子高平叛,就葉公戴頭盔這一細節反復渲染,突出國人對葉公的愛戴和葉公急于爭取國人的心理。
五、語言。主要是行人應答和大夫辭令,包括出使專對之辭和向國君諫說之辭等。
(一)“文典而美”,“語博而奧”(劉知幾《史通》),簡潔精練,委曲達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辭;
(二)因事因人而具不同特點,都用辭典雅。
(三)語言簡練含蘊,詞約義豐。如晉楚邲之戰中,寫晉師潰敗之狀云:“舟中之指可掬也。”“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敘事》)
第三節 《國語》的文學成就
一、體制。
(一)國別史,21卷,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匯編。
(二)成書約在戰國初。各國“語”各有側重。
1、《周語》對東西周的歷史都有記錄,側重論政記言。
2、《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之事,但不完整,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議論。
3、《齊語》記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管仲和桓公的論政之語。
4、《晉語》篇幅最長,共9卷,較為全面,敘事成分較多,側重記晉文公事跡。
5、《鄭語》則主要記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
6、《楚語》主要記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跡,較少記重要歷史事件。
7、《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吳之滅亡;《越語》則僅記勾踐滅吳之事。
二、思想傾向。主要反映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在神與人的關系上人神并重,由崇天命,轉向重人事。因而重視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向背為施政依據。如《魯語上》魯太史里革評晉人弒其君厲公時,認為暴君之被逐被殺是罪有應得。
三、語言。
(一)以記言為主,多朝聘、饗宴、諷諫、辯詰、應對之辭,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生動活潑而富于形象性。
(二)由于素材來源不一,編者亦未作統一潤色,其記言水平參差不一,風格也頗有差異。如《周語》旨在說教,行文委婉,多長篇大論;《魯語》篇幅不長,語言雋永;《楚語》、《吳語》、《越語》則文字流暢整飾,頗有氣勢。
(三)有的為《左傳》不載的辭令也頗有特色。如周襄王不許晉文公請遂,辭婉義嚴(《周語中》),越王勾踐求成于吳,辭卑氣低等(《吳語》)。
(四)一些議論說理文字,往往精辟嚴密,層次井然。如邵公諫厲王弭謗等。
四、敘事。
(一)沒有單純的議論文或語錄,有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現出敘事技巧和情節構思上的特點,有時也能寫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晉語中驪姬和里克。
(二)許多事件前因后果及經過都一筆帶過,把重點放在議論文字上。
(三)也有情節生動曲折,富戲劇性的敘事,如寫晉獻公諸子爭位的故事。
(四)由于國別史的特點,有時記敘某一國事件時,集中寫個人言行,如《晉語四》專寫晉文公等,有向紀傳體過渡的趨勢。但尚未把一個人的事跡有機結合為一篇完整的傳記,不是獨立的人物傳記。
第四節《戰國策》的文學成就
一、體制。
(一)33卷,記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軍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國。主要記載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非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戰國后期縱橫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漢間人所作。西漢劉向編校整理成書,定名為《戰國策》。
二、思想傾向:縱橫家思想。
(一)政治上崇尚謀略,強調審時度勢,肯定舉賢任能;
(二)人生觀上追求功名顯達,富貴利祿。
(三)《戰國策》思想內容又比較復雜,所記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張揚。大量描寫策士奔走于諸侯之間,縱橫捭闔,令“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劉向《戰國策敘錄》)地位作用,是士、尤其策士行跡的生動寫照。
三、人物塑造。
(一)對戰國時各階層人物、尤其“士”都有描寫??v橫之士如蘇秦、張儀,勇毅之士如聶政、荊軻,高節之士如魯仲連、顏斶等,具典型意義,代表士的不同類型。
(二)虛構和想象的文學性描寫。言論事跡虛構的,如蘇秦;具體描寫虛構的,如寫蘇秦夜讀??鋸執摌嫴缓鲜分?,卻使敘事更生動,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
(三)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言行,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有意追求行文奇特驚人,如荊軻刺秦王,于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性格;人物個性化言行,如蘇秦落魄后的喟嘆。
(四)一方面繼承《國語》相對集中編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有所發展,出現了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機集中在一篇的文章,為紀傳體的出現開創先例。如馮諼客孟嘗君,顯示了由《左傳》編年體向《史記》紀傳體的過渡。
四、語言。“文辭之勝”。
(一)春秋時期行人辭令,已演化為議論縱橫的游說之辭,風格“辯麗橫肆”。
(二)引類譬喻,借動植物或習見事物為喻,循序漸進地辯說。如莊辛說楚襄王。
(四)大量的寓言故事、佚聞掌故,如鷸蚌相爭故事。
(五)行文夸張鋪陳,大量運用對偶排比,如魯仲連義不帝秦。
(六)敘述語言長于鋪張渲染,如寫蘇秦說秦王不行時的狼狽;有時描寫精細,如寫觸龍入朝。 第五節 先秦敘事散文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一、體例、思想、藝術等的影響。
(一)體例?!妒酚洝吩谙惹鼐幠晔?、國別史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漢紀》、《資治通鑒》等,是對《春秋》、《左傳》等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
(二)藝術。
1、先秦敘事散文記述歷史事件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左傳》、《戰國策》的寫作藝術,對后世史傳文學的影響。
2、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等繼承《左傳》開創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
3、《左傳》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的重視,對歷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寫,歷史事件的敘述條理井然而又富于變化等特點,在后代史傳文學中都有體現;
4、《左傳》簡練蘊藉的語言風格,為后代史家所繼承;
5、《史記》的奇譎文風與《戰國策》的辯麗恣肆有關系。
二、敘事藝術。
(一)敘述歷史事件時褒貶分明的傾向性?!蹲髠鳌?、《國語》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對事件進行的評述,在文言小說如唐宋傳奇、《聊齋志異》等書中被直接借鑒,就是在明清白話小說中,也有明顯的痕跡。
(二)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如:
1、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串聯情節;
2、特別重視對故事起因、過程、結果的完整描寫;
3、并以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追敘事件起因,以預敘方式暗示故事結局。
(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基本手法在先秦敘事散文中已初具規模。如:通過人物個性化言行、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較少長篇的外貌描寫、心理描寫。
(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受先秦敘事散文啟示。
《孟子》、《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尚書》中記言文字,已初具說理文的論說因素;《論語》語錄體,在《墨子》中得到發展,進而形成《孟子》對話式論辯文;《莊子》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荀子》、《韓非子》專題論文,標志著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成熟。
第一節 先秦說理文體制的逐步成熟
一、語錄體—《論語》。
(一)體制。
1、記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錄成,成書在戰國初年。
2、每篇標題取自首章首句中兩字,各篇無時間先后順序,每篇內各章之間也無共同主題。語錄體,短小簡約,未構成完整篇章,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
3、文學色彩在于表現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
(二)文學性體現在:
1、記錄孔子言論片斷,在對人物只言片語的記載中,表現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道理。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豐富的語氣詞,使語言更為委婉。
二、以韻文為主,韻散結合體—《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學思想,探討形而上學問題,比《論語》更具抽象思維特質,其文學性主要源于哲學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詩意的語言。老子哲學理論基礎是“道”,但并未忘懷現實人生,表現出作者自我意識和憤世嫉俗情感。
(三)藝術性。采用大量韻語,排比、對偶句式,行文參差錯落,常用比喻來表現深刻的哲理。和《論語》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說理文基本特征。
三、語錄體—《孟子》。
(一)成書于戰國中期,篇題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圍繞著一個主題。
(二)記錄孟子只言片語,一些章節就一個論點反復論述,形成對話體論辨文。
四、語錄體向專論體過渡特點—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時代的《莊子》。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說理風格:《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等10論。
2、標題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楚。
4、未完全擺脫語錄體影響,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學對墨子講學辭的記錄;
5、段與段之間有密切聯系,圍繞同一個論題論述,是有內在邏輯的論文,說理文體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莊子》。許多篇章以多則構思奇妙的寓言結構成文;論述中形象情感與邏輯思辯結合,可算抒情性說理文。
五、戰國末,《荀子》、《韓非子》中專題論文,標志著說理散文體制的定型。有標明全篇主旨的標題,論點明確,論證精密,注意謀篇布局,結構渾然,表明我國說理文體制已經成熟。此后,專論體成為我國說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第二節 《孟子》散文的藝術成就
一、體制。共7篇,主要記錄孟子談話,孟子和其弟子共著。
二、藝術特點。
(一)長于論辯。先秦說理文的論辯術,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邏輯上不如《墨子》嚴謹,卻更具藝術表現力,具文學散文的性質。
2、運用邏輯推理、類比推理、二難推理,欲擒故縱,反復詰難。如《梁惠王下》、《公孫丑下》(受不受金)。
(二)“孟子長于譬喻”(趙岐《孟子章句·題辭》)。
1、其比喻性推理從邏輯上說有些牽強,卻使孟子的論辯富于形象性,大多淺近簡短而貼切深刻;
2、少數就近取譬的寓言故事,如“齊人有一妻一妾”。
(三)氣勢浩然。
1、源于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養氣”是指按照人的天賦本心,對仁義道德經久不懈的自我修養,久而久之,這種修養升華出一種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使情感激越,辭鋒犀利,氣勢磅礴。
2、大量使排偶、疊句等修辭手法加強文章的氣勢。
(四)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精練準確。
第三節 《莊子》哲學思想的詩意表現
莊子和《莊子》一書 寓言為主的創作方法 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想象和虛構形象恢詭的論辯富有詩意的語言
一、體制。先秦說理文中《莊子》最具文學價值。
(一)《莊子》33篇,分內、外、雜三部分。內篇莊子所作,外、雜篇莊子后學。
(二)思想。
1、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保持獨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2、源于又發展了老子思想。“道”是其哲學基礎和最高范疇,既是關于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至人的認識境界。
3、莊子人生就是體認“道”的人生。“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精神上沖出個體,生命融入宇宙萬物,翱翔于“無何有之鄉”(《逍遙游》),穿越時空的局限,進入無古今、無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師》)。
4、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為一種藝術的人生,具有明顯的文學特質。
二、創作方法。“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天下》)。
(一)寓言即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語;重言即借重長者名人言語,托己說于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無心、自然流露之語言。大都用“三言”形式說理,有時融為一體。“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現方式。
(二)結構線索模糊隱秘,思想情感貫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紐帶,把寓言與寓言之間,段與段之間聯結,融為有機體。內篇多是在明確的內在主旨的統領下,用寓言從不同角度層面,加以展示,最后避開邏輯推理,以寓言作結,是哲理抒情散文。
三、想象和虛構。這些寓言具超常想象力,構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
(一)哲學思想精深玄奧,具神秘色彩,適合用想象和虛構的形象世界來暗示。
(二)從“道”的立場看,萬物等齊一體,物與物之間可以互相轉化,時空無限,宇宙無窮,站在宇宙高度看待萬物,因而,其想象虛構往往超越時空局限和物我分別,恢詭譎怪,變化萬千。“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三)想象詭奇是為表達其哲學思想。“寓真于誕,寓實于玄”(《藝概·文概》);奇幻的想象還反映了他對現實的認識,充滿批判精神。“看似胡說亂語,骨里卻盡有分數。”(《藝概·文概》)《莊子》奇麗詭譎的藝術形象,是其哲學思想的反映,同時也是其情感曲折的流露,如接輿歌中,表現生于亂世的絕望和悲哀(《人間世》)。
三、形象恢詭的論辯。
(一)常以寓言代替哲學觀點的闡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邏輯推理,讓讀者從奇特荒誕、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中體味其中的哲理,表現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二)站在相對主義立場提出命題,如齊是非、等壽夭、合同異等等,從形式邏輯上近于詭辯。一些比較純粹的議論文字,注重邏輯推理,常運用演繹歸納等邏輯方法,層層推論,但邏輯上并不嚴密。如《馬蹄》。
四、詩意的語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的特點。方東樹:“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而詞不接,發想無端,如天上白云卷舒滅現,無有定形。”(《昭昧詹言》);句式錯綜復雜,富于變化,喜用極端之詞,奇崛之語,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齊物論》寫大風。
第四節《荀子》和《韓非子》的議論文
嚴謹詳密的論證犀利峭刻的議論 植根現實的寓言
一、《荀子》
(一)概述:
1、荀子名況,字卿。荀子是我國先秦時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與孟子思想的比較:
孟子:繼承仁義學說 荀子:繼承禮樂學說;
內在之仁,主張性善 外在之禮,主張性惡;
重義輕利 重義不輕利;
專法先王 兼法后王;
專尚王道 兼尚霸道。
3、現存32篇,大多說理散文,另有《成相》、《賦》,對漢賦的產生有直接影響。
(二)“君子必辯”(《非相》)。
1、思想的深邃,理論嚴整,說理清晰,論辯透辟,各章相應,邏輯周密。
2、思想:《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提出“性”和“偽”。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聲色之好,因而出現爭奪、殘賊、淫亂等現象,要改變這種現實,必須用禮義教化,并明確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偽”即人為,“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過禮義的學習而形成的道德觀念;認為“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偽”,“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而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眾者,偽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3、性惡論是荀子禮樂法術論的理論基礎,故而不僅此篇論述周密,而且與荀子的整個理論系統相一致。由于性惡,故須教育,教育當以禮義為本;也由于性惡,故須施行賞罰,于是性惡論和隆禮重法的主張,就相互貫通,相輔相成。
4、文辭也相互呼應,如《勸學》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等觀點,也和“圣人化性起偽”的觀點息息相通。
5、荀文思理嚴整,論證全面。為說明觀點,層層論述,首尾一貫,理論系統嚴密,各篇之間有照應,故而綿密嚴謹,恢宏博大,風格渾厚。
(三)藝術性。
1、用常見事物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體化,使深奧的理論淺顯易懂。如《勸學》;
2、排比句法或用韻語,增強氣勢,調諧音節,更富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韓非子》
(一)概述。是戰國末期法家乃至諸子學說集大成者。繼承荀子學說,發展成刑名法術之學;借鑒老子思想,對“道”賦予法術內涵,主張剛強有為;繼承前期法家法、術、勢,將三者冶為一爐,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二)思想和文風?!俄n非子》多針對現實而發,主張以法術威勢制人,嚴刑峻法治國,文風峻峭犀利,如《說難》。長篇大論的如《顯學》、《五蠹》、《孤憤》等,波瀾壯闊;短篇多就一個問題論述,辭旨簡潔爽利,如《難一》、《難二》、《難三》、《難四》中28個短篇。以論辯透徹,邏輯嚴密成為先秦說理散文論辯藝術集大成者。
(三)寓言故事最具文學意味,數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1、寓言在《戰國策》、《孟子》中偶用,在《莊子》中為闡明中心思想,只是議論說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獨立文學體裁;
2、韓非有意識地系統收集、整理、創作寓言,輯為寓言故事集,如《內儲說》、《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主要取材于歷史事跡和現實,很少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和神話幻想故事,沒有超越現實的虛幻境界和人物。體現了其法家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
3、取材于歷史,通過改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反映自己的觀點。如《莊子·人間世》和《大宗師》中論心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個醉心于道學的形象;《韓非子·內儲說上》主張釋賞行罰的孔子,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4、取材于現實社會和民間故事的,如“鄭人買履”、“郢書燕說”(《外儲說左上》)。
(四)題材平實,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如《外儲說左上》“棘刺母猴”。
第五節 先秦說理散文的歷史回響
一、思想。以儒、道為代表的先秦說理散文,思想內涵和文化意蘊深厚,確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審美風范。
二、成熟的說理文體制,形象化的說理方式,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和語言藝術。
(一)后世所有文體都能在戰國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
(二)確立了說理文體制。擬語錄體和對話體的,如《法言》。
(三)先秦說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論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四)先秦說理散文中的寓言本為說理存在,但獨立成為一種表現手法或文學樣式;以對話方式描寫人物,也為后世小說提供了藝術經驗。
(五)影響后世作家的創作風格。
(六)語言表現力。修辭手法,語言風格,大量的詞匯和豐富的成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