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剪彩”能寫作“剪綵”嗎?
如果寫繁體字,“剪彩”是可以寫作“剪綵”的。“彩”的本義是“顏色”,“綵”的本義是彩色的絲綢。漢字簡化時用同音代替方法,以“彩”代替了“綵”。“剪彩”的意思是將彩綢剪開。這里所剪的是彩綢,而不是彩色,所以寫繁體字時只能寫“剪綵”,而不能寫成“剪彩”。再如“張燈結彩”,寫繁體字只能寫“張燈結綵”,不能寫“張燈結彩”。同樣的道理,這里張掛的是燈籠,拉結的是彩綢,而不是彩色。同時,“彩綢”也不能寫作“綵綢”,因為“綵”的本身就是彩綢,如果寫作“綵綢”,那就令人費解了。
22、“簾”和“簾”能通用嗎?
“簾”和“簾”不能通用。這里所說的不能通用,是從繁體字的角度來說的。從簡化字的角度來說,“簾”是可以通“簾”的。“簾”和“簾”在古時一些詞語中雖然出現過混用(如“簾幕”也有寫作“簾幕”的),但它們的本義是不同的。“簾”的本義是“幃簿”,是門或窗間的遮蔽設置。古時,天子、諸侯所置者為“屏”,大夫所置者為“簾”,士所置者稱“帷”。后來,這些名稱漸混,故有“帷屏”、“簾帷”、“簾幕”諸詞。“簾”的本義是用布做的“望子”(即“幌子”),也特別指酒旗,也就是酒店門前的幌子。唐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里的“酒旗”就是“酒簾”。漢字簡化時用“簾”代替了“簾”。如果寫繁體字,“酒簾”不能寫作“酒簾”。
23、“暗”、“黯”、“闇”三字有何區別?
此三字中的“闇”已作為繁體字被廢止,其義已由“暗”代替,現在只有“暗”和“黯”了。但如果寫繁體字,這三個字仍是同中有異。它們共同的含義都是光線不明,如“陰暗”,可寫作“陰黯”或“陰闇”。如表示“隱藏”這個含義時,只能寫“暗”,不能寫“闇”,也不能寫“黯”,例如“心中暗想”,不能寫作“心中闇想”或“心中黯想”。當表示“糊涂、不明白”時,則“暗”與“闇”可以相通。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句中的“暗”也可寫作“闇”。
24、“國”能寫作“囯”嗎?
從繁體字的角度說,“國”是可以寫作“囯”的。“國”的繁體字為“國”。解放初期,漢字尚無統一規范,當時一些書刊中除了“國”之外,還有“ ”,像人民幣上的“中國人展銀行”用的就是“ ”。漢字簡化時用異體選用法,以“國”代替了“國”。然而,“國”是從哪里來的呢?它是從“國、 、國、囯、戜、囶、圀、 ”中選出來的。“囯”字早在明朝就已經出現,太平天國的一些文獻中也曾用過。按理說,簡化字應以筆畫少者為宜,而“國”是八畫,“囯”是七畫,簡化時沒選“囯”而選了“國”呢?當時是從反封建的角度考慮的。一方地域之內有“王”便為“囯”,這有嚴重的封建思想,不如一方地域之內有“玉”便為“國”有意義。“囯”作為“國”的異體字,用在書法作品中是完全可以的。
25、“一、壹、弌”三字有區別嗎?
此三字在表數這個含義上是一致的,可以通用,用在其它方面卻有一些不同。在表數這個概念淡化時不能通用。如:“一人”可寫作“壹人”或“弌人”,但“一定、一些、一齊、一往、一經”,不能寫作“壹定、壹些、壹齊、壹往、壹經”,也不能寫作“弌定、弌些、弌齊、弌往、弌經”。“弌”作為“壹”的異體字已被廢止,而“壹”作為“一”的大寫被保留下來。“弌”的功能基本和“壹”相同。在一些特殊的詞語中,“一”和“壹”也不盡相同。如:“一萬”可寫作“壹萬”,而“萬一”卻不能寫作“萬壹”,“一如既往”不能寫作“壹如既往”。在數字中不僅是“一”和“壹”,“三”和“叁”,“九”和“玖”,“十”和“拾”都有如此情況。如:“三長兩短”不能寫作“叁長兩短”,“九霄云外”不能寫作“玖霄云外”,“十全十美”不能寫作“拾全拾美”。
26、“麗”可以寫作“ ”嗎?
如寫繁體字,“麗”可以寫作“ ”。今天的“麗”是用結構省略法從“麗”中截取出來的。然而,為什么上面是一長橫而不是兩短橫呢?這要從“麗”本身說起。“麗”的古文為:“ 、 、 、 ”。這些古字均可看作是“麗”的異體字。但是在隸書中“麗”又寫作“ ”,簡化字“麗”便是從隸書“麗”中截取下來的。“ ”作為“麗”的古字,在書法作品中可以用。
27、“龍”是用什么方法簡化的?
“龍”是用結構省略和草書楷化雙重方法簡化的。“龍”的繁體為“龍”,還有“ 、 、 、龒、 、 、竜、 ”等多種寫法。漢字簡化時,就是先從異體字“ ”中省去了“帝”,再以“ ”中的“尨”的草書楷化而成的。“龍”本來可以簡化作“尨”的,但因“尨”又是一個義為多毛之犬的古字(讀音為“m áng”),這樣容易引起混亂,故簡化作“龍”。
28、“開”能寫作“ ”嗎?
“開”不能寫作“ ”,因為“開”的繁體字是“開”,我們要么寫簡化字,要么寫繁體字,而“ ”則是一個不繁不簡的字,準確地說,這是一個錯字。“ ”在一些書法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是因為受草書影響的原因。
29、“關”字從何處來?
“關”的繁體字為“關”,漢字簡化時用結構省略方法,將“關”的“門”字省去。省去“門”保留“ ”(guān),但“ ”的筆畫仍然太多,寫起來麻煩,故沒有簡作“ ”。“關”的俗字為“ ”,簡化字“關”就是以這個“ ”字省略而得出來的。應該注意的是,“關”又是“笑”的古字,不能把某些字中的“關”旁誤認為是“ ”簡化的。如“朕”,有人將其寫作“ ”,就是因為沒有弄清這個道理。其實,“朕”并沒有簡化。
30、“雜”為什么簡作了“雜”?
“雜”的繁體字為“雜”,另有異體字“襍、 、 、雑”等多種寫法。“雜”就是根據異體字“雑”的結構省略的。有人將“雜”寫作“ ”,這是不對的。在民間俗字中雖然有將“卒”寫作“ ”的(“翠”有寫作“翆”的,其中的“卒”也是“ ”),但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發現“ ”能單獨成字的例子。
44、“楚辭”能寫作“楚詞”嗎?
“楚辭”不能寫作“楚詞”。“辭”,繁體字為“辭”,古文為“ 、辝”,另有異體字“辤”。“辭”是“辭”的俗字,漢字簡化時用異體選用法廢止了“辭”。“詞”的繁體字為“詞”。“辭”和“詞”作為文學體裁的定義是非常明確的。“辭”是漢代以前類似賦的一種文學體裁,特指“楚辭”,像屈原的作品《離騷》、《橘頌》等都是楚辭。“詞”是類似于詩的一種長短句文體。這種文體興于唐,盛于宋,故又稱“宋詞”。另外,唐以前有一種古體詩也稱“辭”,如北朝的敘事詩《木蘭詩》也叫《木蘭辭》。因為這種“辭”介于“楚辭”和“宋詞”之間,故也可寫作“詞”,像《木蘭辭》可寫作《木蘭詞》。由此可知,不僅“楚辭”不能寫作“楚詞”,而“宋詞”也不能寫作“宋辭”,只有《木蘭詩》,既可寫作《木蘭辭》,也能寫作《木蘭詞》。“辭”和“詞”除了作文學體裁外,在其它一些合成詞里也有許多地方可以通用。如:“詞典”也寫作“辭典”,“詞章”也寫作“辭章”。但作為語言最小單位的“詞”,不能寫作“辭”。如:“動詞”、“名詞”,不能寫作“動辭”、“名辭”。
45、“擋”和“攩”是同一個字嗎?
“擋”和“攩”不是同一個字。“擋”的繁體字為“擋”。“攩”只是在“阻擋、遮蔽、擋子”等義項上跟“擋”相通,這時的讀音均為“dǎng”。當“擋”讀音為“dàng”,含義為“收拾、料理”時,卻不與“攩”通,如“摒擋”不能寫作“摒攩”。
46、“淀”和“澱”字義相同嗎?
“淀”和“澱”古來為二字,字義也不相同,漢字簡化時用同音代替方法,以“淀”代替了“澱”。“淀”的含義為“淺水湖泊”,如“白洋淀”。“澱”的含義為“沉淀”,如“澱粉”。在繁體字中二字不能通用。如“澱粉”不能通寫作“淀粉”;“白洋淀”也不能寫作“白洋澱”。
47、“儅”是“當”的異體字嗎?
“儅”不是“當”的異體字。“當”的繁體字為“當”,它和“儅”有些義項相通,故人們在書寫繁體字時容易出現混亂。“當”有兩個讀音,即“dāng”和“dàng”,而“儅”只有一個讀音,即“dàng”。“當”在讀“dāng”時的含義不與“儅”同。如:“相當、應當、承當、當今、當家”等詞中的“當”均不能用“儅”。“當”在讀“dàng”時的含義也并不完全和“儅”相同。因為,“儅”只是在“典儅、儅舖”等詞語中與“當”相通。“當”在“恰當、當做、當天”等詞語中不能與“儅”通。
48、“蹴”和“蹵”是同一個字嗎?
“蹴”和“蹵”不是同一個字。因為“蹴”和“蹵”結構相似,讀音又有相同之處,所以常被一些人誤認為二字為同字。“蹴”和“蹵”都讀“cù”,都有“踢”和“踏”的含義,如“一蹴而就”,也可以寫作“一蹵而就”。“蹴”又可讀作“jiu”。北方方言表示“蹲”的“圪蹴”一詞用的就是“蹴”,這里卻不能用“蹵”,因為“蹵”沒有“jiu”的讀音。
49、“雕、彫、凋”三字字義是怎樣交叉的?
“雕、彫、凋”三字字義有所交叉,寫繁體字時常常產生一些誤會。其實,這三個字的字義交叉很容易區分。要記住的是,“雕”與“凋”字義并不交叉,只是“彫”與“雕、凋”二字皆有交叉。如:“雕刻、雕花、雕梁畫棟”可寫作“彫刻、彫花、彫梁畫棟”。再如:“凋零、凋敝、凋謝”也可寫作“彫零、彫敝、彫謝”。不過,“雕”義為一種鳥名時,不能用“彫”。毛澤東詞《沁園春?雪》:“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中的R20;大雕”就不能寫作R20;大彫”。
50、“船”的俗字“舡”為什么沒廢止?
“舡”作為“船”的俗字,仍被收入現代詞書,是因為“舡”不僅是“船”的俗字,它在古時還有其它讀音和含義。“舡”除了作為“船”的俗字外,還有“jiāng”和“qiāng”的讀音。古代字書《增韻》注:“舽(páng)舡,吳船名。”這里的“船名”是一種船的名稱,而不是“船”字。
51、“蕩”和“盪”有何不同?
“蕩”的繁體字為“蕩”,因為跟“盪”有些義項交叉,在運用中常使一些人產生誤會。“蕩”和“盪”在“搖動、擺動、清除”等義項上可以通用。如:“動蕩”、“飄蕩”、“滌蕩”也可寫作“動盪”、“飄盪”、“滌盪”。但“蕩”表示“淺水湖、水坑”等義時則不與“盪”通。如“蘆花蕩”,不能寫作“蘆花盪”。另外,“蕩”還有“放縱、行為不檢點”之義,這里“蕩”也不與“盪”通。像“放蕩”、“淫蕩”,不能寫作“放盪”、“淫盪”。
52、“及”和“暨”相同嗎?
常見到一些“××展覽暨××首發式隆重舉行”諸如此類的標語出現。這里“暨”的作用和“及”相同,所以有些人以為“暨”和“及”是同音同義字。其實,“暨”和“及”讀音并不相同,“暨”讀“jì”,而“及”讀“jí”,它們除了在“與、和”之義相同外,各自還有其他的含義。同時,此二字又各是姓氏,更不能混淆。
53、“杕”是“舵”的古字嗎?
“舵”的篆書為“杕”,這是因為“杕”與“舵”古時音同義近,而“舵”又無篆書可查,故以“杕”代之。“杕”并非“舵”的古字,它的本音讀“dì”,其義為樹木茂盛的樣子;又讀“duò”,義為“船尾小舟”。《淮南子·說林訓》:“心所說毀舟為杕,心所欲毀鐘為鐸。”“舵”古時又作“柂”,釋義為:“正船木。”撥正航船方向的木具,不正是今天的“舵”嗎?繁體字“舵”可寫作“杕”,但還是以寫“舵”為好。
54、“訛”和“譌”相同嗎?
“訛”繁體字為“訛”,異體字有“■”,篆書作“譌”,人們常把“訛”和“譌”誤為一字。“訛”與“譌”雖然讀音相同,字義也有些相同,但二字并不完全相同。“訛”在“錯誤”(多指語言文字)這一含義上可與“譌”通,但在其他義項上不能與“譌”通。如:“訛誤”可寫作“譌誤”,“以訛傳訛”,可寫作“以譌傳譌”。表示“威脅恫嚇”之義的“訛詐”卻不能寫作“譌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