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知識點匯總2011-01-05 07:49:59| 分類: 學習方法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訂閱 說明文知識點匯總 閱讀、理解說明文主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1、說明對象及特征 2、說明順序 3、說明方法 4、說明語言 一、分類: 1、從說明對象分:事物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事理說明文(如《看云識天氣》)。 2、從說明文語言特征分:平實說明文、生動說明文。 生動說明較多地采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語言生動形象優(yōu)美,如《看云識天氣》。 常見題型:從說明對象看,這是一篇 說明文。(橫線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斷該文是說明具體事物還是抽象事理。) 二、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空間順序的具體分析:外—內、上—下、前—后、遠—近(注意要抓住立足點)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析:主一次、原因一結果、現象一本質、特征一用途、一般一個別、概括一具體、整體一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例題:《看云識天氣》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間順序,對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的形態(tài)、位置、預示的天氣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 舉例子:真實具體有力地 列數字:準確具體地 分類別:條理清晰地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 + 說明事物(事理)的特征 作比較:突出強調 下定義:科學準確簡明地 列圖表:直觀形象地 引用:具體有力(形象)地 摹狀貌:形象具體地 2、常見題型:劃線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劃線句采用了 的說明方法, 說明了 事物的 特點 。 (第一空填具體的說明方法,第二空填說明方法表達效果的作用,第三空填具體說明的事物特點或道理。) 例題: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 句采用了 打比方 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卷云輕盈潔白的特點。 四、體會說明文的語言: A、說明文語言特點:準確、嚴密 B、說明文語言風格:平實、質樸、準確 生動、形象、準確
生 五、分析說明語言的準確性。(詞語)典型試題 (一)語言的準確性:一般體現在修飾、限制語上,詞性上常是副詞,如: 1、 表約數:約、大約、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2、 表確數:30倍、1/5 、30%、一千三百多年 3、 表程度:最(多)、至多、幾乎、全部、常常、往往 4、表示時間:當時、剛才、剛剛、有時候 5、表范圍:大多數、大部分、遍及、一般 (二)語言的風格,可以找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等 修飾性和限制性的詞語來分析說明文平實;找比喻、擬人化的語句等來分析說明文語言的生動。 (三)常見題型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例題:“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這句話中的加點詞語“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達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數的意思,說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預示著天氣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況。 “往往”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注:“往往”是一個頻率副詞,頻率副詞還有“常常、經常、通常、總是、有時”等,分析它們都是一樣的。 方法: 1、解釋詞語意思 2、帶詞解釋句子(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3、xx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 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 例題:“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這句話中的加點詞語“往往”能否替換成“總是”,試說明理由。 答:不能。因為 “往往”是大多數的意思,說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預示著天氣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況。使用“總是”說明天上出現薄云一定表示天氣晴朗,如果換了,就與客觀事實不符合。表達不準確。 “往往”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方法: 1表態(tài):不能替換; 2定性:解釋原詞意思或帶詞解釋句子; 3定性:解釋所換詞語意思; 4若替換,句子意思有何改變,不符合實際; 5原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性。 C、加點詞語能否刪去? 例題:“天上的薄云,往往是……”這句話中的加點詞語“往往”能否刪去? 答:不能刪去,因為 “往往”是大多數的意思,如果刪去就說明天上出現薄云一定表示天氣晴朗,這與客觀事實不符合。表達不準確。 “往往”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方法: 1表態(tài):不能刪; 2定性:解釋這個詞或帶詞解釋句子; 3若刪去,句子意思變成了“…”這與事實不符合,表達不準確。(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五、說明文寫法分析(有三種方法參考) 1、結合說明方法談 2、結合修辭手法談(一般是生動說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模式:這是一篇生動說明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 地說明了 。(第一空填修辭手法的效果,因為使用在說明文中的常見修辭手法是比喻、擬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動形象、有氣勢(氣勢磅礴),第二空填說明的事物特點或事理。) 3、結合表達方式談:(五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情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 模式: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 (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選擇),如 (具體的例子),使說明更生動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例題:《看云識天氣》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試分析。參考答案3種: 1、該文主要運用了打比方、列數字、引用等說明方法,生動形象、準確科學、有說服力地說明了怎樣根據云來識天氣。 2、這是一篇生動說明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生動形象、有氣勢地說明了怎樣根據云來識天氣。 3、該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說明外,還有描寫,如文章第一段說明云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還有議論,如文章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意義和局限性,使說明更生動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六、說明語句、段落的作用:(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3)主題(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點明、深化、升華、突出)主題(中心)、卒章顯志、畫龍點睛。 例題1:“我們還可以根據天上的云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這句話有何作用? 答:承上啟下、總領全段。 例題2:《看云識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總結全文、點明中心、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可分析這一段寫了什么內容
1.舉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說明。 2.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如《向沙漠進軍》一文將沙漠進攻的方式分成“游擊戰(zhàn)”和“陣地戰(zhàn)”兩類。 3.列數據: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數字說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較:為了把事物或事理說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fā),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象,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將蘇州園林同其他園林作比較。 5.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常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給事物下定義。這是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質的一種方法。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中就給“食物”“自養(yǎng)”“異養(yǎng)”“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義。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7.畫圖表:有些事物的關系抽象而復雜,僅用文字說明還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就需要附上示意圖,或按比例精確繪制出如產品設計圖、軍事行動路線圖等。有時,被說明的事物項目較多,也可制成統計表,將有關數字分別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詮釋:這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qū)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這個定義,主語與賓語的內涵與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顛倒。即說“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也行。而“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則是詮釋,其內涵與外延都不相等,“鈾”的外延要小于“銀白色的金屬”的外延,因而主語與賓語不能倒過來說,即不能說“銀白色的金屬是鈾”。作詮釋不僅可以用來解釋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來解釋事物或事理的性質、特點、功用和原因等。作詮釋的語言雖不像下定義那樣要 求嚴格,但也須簡明、準確、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詮釋的說明方法,這里的“死”指的是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tài)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說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