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某 男 17歲 學生。因長期食欲不振,人消瘦無力,記憶力減退,又面臨高考,其母甚是著急,帶領他來看中醫(yī)。 刻診:人瘦削皮包骨,眼窩深凹,面色無華,精神不集中,舌淡苔薄白,脈沉濡細無力。據(jù)其母述之,性格內(nèi)向,不活潑,喜靜不喜動,上午易瞌睡,頭暈,乏困,見飯不想吃,也吃不多,無脹酦痛現(xiàn)象,二便基本正常。辨證為:脾胃虛羸,氣血虧損。開胃湯合八珍湯: 陳皮 告之病人,吃完此10付藥定會好轉(zhuǎn),能吃能睡。我信心十足,想當然小毛病好治。誰知半月后,其母從外地打電話給我說:王主任孩子吃了藥不行,還是不吃飯,整日昏昏沉沉,無精打采,你再給想想辦法。一聽此言,實出我意料之外,我說你帶他再來一趟,我好好看看。 第二天,其母子如約而至。我經(jīng)過四診,癥狀基本如前,無大變化。思之上藥怎么能紋絲不見效呢?補中兼消,于法于方都不錯。再問,吃飯香不香,想吃哪些食物。答之:山珍海味擺在面前也不想吃,吃一點也不脹不痛。聽后,沉思片刻,突然醒悟,此乃肝郁無欲證。前診犯了經(jīng)驗主義錯誤,以一般食欲不振對待,故無效。于是改弦易張,以疏肝醒脾處之。霍香正氣散加減: 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各 一周后見效,已想吃東西了。效不更方,又連服十劑,飲食正常,頭昏無力逐漸消失。三月后追訪,已愈,小伙子能食康健。 按:此案治療一波三折,關鍵在于一診識證有誤。此案不是一般的脾虛納呆之證,是一個少見的脾虛不醒證。病人性格內(nèi)向,不活潑,易于肝郁,長此又影響脾胃消化,兩者互為影響,導致飲食無欲。其鑒別要點在于,對各種美味不感興趣,吃之可以,不吃亦行,且吃后無飽脹感,這說明其病不在脾胃,而在腦。條件反射出現(xiàn)障礙,這時治脾胃是本末倒置,差之干里,故一診無效。二診找到病根,以調(diào)腦醒脾為主,芳香開竅,重建反射,即見效果。此種病人我曾治過多例,均用此法收效,望各位同道注意鑒別治之。 古道瘦馬寫于2011·9·6
|
|
來自: yangyongming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