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砂壺的口蓋處理。口蓋主要形式有三種:一是嵌蓋,有平嵌蓋及虛嵌蓋之分,制品能達到“準縫無紙發之隙”者屬于上品。地輿壓蓋,即覆壓于壺口之上的樣式,有方圓兩種。設計時要求壺蓋直徑略大于壺口面的外徑,俗稱“天壓地”。三是截蓋,這是統一曲線或直線組成的形體分割為壺蓋和壺體,如梨式壺、茄段壺。截蓋造型簡練,整體感強,制品要大小適合,外輪廓線也要互相吻合,所以成型技術要求較高。
(二)紫砂壺的嘴、和的子處理。壺嘴的類型可分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直嘴和流五種。處理壺嘴的工藝要點有三:第一,壺嘴造型要適合水流曲線,壺嘴的是非、粗細及在壺體上的安裝位置要恰當。第二,壺嘴內壁一定要光滑通暢,壺身出水網眼要多要爽。第三,壺蓋上的通氣孔大小要合適,氣孔要內大外小成喇叭形,這樣不輕易被水氣糊住,注茶時空氣能及時進入壺內。紫砂壺的出水眼也有獨眼、網眼和半球體濾孔之別,跟著飲茶習慣的改變而不斷變化。
壺的子的形式,有球形、橋形、牛鼻形、瓜柄形、樹樁形和肖形動物等。紫砂壺形制高的常用圓球形的子,矮的用橋形的子,而花貨則用瓜柄形、肖形動物的多。牛鼻形的子牢固,拿取穩當,形成蓋面的虛實對比效果也好。
壺嘴、和的子在與壺體連接上,處理時可分為“明接”、“暗接”兩種方法。一般粗貨產品及方器均用“明接”處理,利索大方;而傳統造型的漢扁壺則用“暗接”處理其嘴、扳與壺身渾然一體,且有伸展流暢的造型特色。
(三)紫砂壺底足的處理。底足形式分一捺底、加底和釘足三種。用一捺底處理的圓器造型此砂壺,更顯得簡練、靈巧。加底是壺體成型后加上的一道泥圈,又稱“挖足”。釘足有高矮之分,一般用于底大口小的壺類造型。
底足也是構成紫砂壺造型的一個重要部門,底足的形式與尺寸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壺的造型和放置是否穩當。所以要處理好底足,才能使紫砂壺成品達到既實用又美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