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辨證】 辨別診治外科疾病,首先辨清陰陽屬性。故《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瘍醫大全》“凡診視癰疽,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醫道之綱領”。 • 以局部癥狀辨陰陽 • 發病緩急:急性發作的病屬陽;慢性發作的病屬陰。 • 病位深淺:病發于皮肉的屬陽;發于筋骨的屬陰。 • 皮膚顏色:紅活焮赤的屬陽;紫暗或皮色不變的屬陰。 • 皮膚溫度:灼熱的屬陽;不熱或微熱的屬陰。 • 腫形高度:腫脹形勢高起的屬陽;平坦下陷的屬陰。 • 腫脹范圍:腫脹局限,根腳收束的屬陽;腫脹范圍不局限,根腳散漫的屬陰。 • 腫塊硬度:腫塊軟硬適度,潰后漸消的屬陽;堅硬如石,或柔 軟如綿的屬陰。 • 疼痛感覺:疼痛比較劇烈的屬陽;不痛、隱痛、或抽痛的屬陰。 • 膿液稀稠:潰后膿液稠厚的屬陽;稀薄或純血水的屬陰。 • 以全身情況、病程長短、預后等辨陰陽 • 病程長短:陽證的病程比較短;陰證的病程比較長。 • 全身癥狀:陽證初起常伴有形寒發熱、口渴、納呆、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潰后癥狀漸次消失;陰證初起一般無明顯癥狀,釀膿期常有骨蒸潮熱、顴紅,或面色白、神疲自汗、盜汗等癥狀,潰后尤甚。 • 預后順逆:陽證易消、易潰、易斂,預后多順(良好);陰證難消、難潰、難斂,預后多逆(不良)。 • 陰陽辨證的注意事項 1 .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 陰證陽證的辨別,應著眼于疾病的全過程,要對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性質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把握患者在某個階段出現的局部癥狀與全身反應應當主次關系,既要準確辨別局部癥狀,又要結合全身辨證。只有從整體出發,全面辨證,才能準確無誤。 2 .辨別真假 臨床中有很多疾病屬于陽證似陰,或陰證似陽,深入分析,辨別真假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僅憑局部的、一時的表現很容易出現誤辨。例如流注一病,初起往往局部色白、漫腫、隱痛,從局部看屬陰,但是化膿潰后,膿出稠厚,收口迅速,全身癥狀表現為陽熱證。故臨床中細致、全面地分析,有利于鑒別陰陽的真假。 3 .掌握陰陽的消長轉化 陰陽轉化,既有疾病自身的轉化,又有治療后發生的轉變。概括地講,正氣由衰轉強時,證型要由陰轉陽;邪氣由盛轉衰時,陰證亦可轉為陽證;陽證由于正氣衰弱亦可轉為陰證。所以臨床的關鍵,在于抓住正邪的盛衰,扭轉陰陽的轉化,使陰證轉為陽證,防止陽證轉為陰證。陰陽辨證的真正實用價值正在于從陰陽的轉化中,提示疾病的本質和趨向,通過臨床施治,最終取得陰陽平衡,使疾病痊愈。 【部位辨證】 一、上部辨證 (一)發病部位:頭面、頸項、上肢(上舉) (二)病因特點:風邪易襲,溫熱多侵,故病因多為風溫、風熱、風火。 (三)發病特點:一般來勢迅猛。 (四)常見癥狀:發熱惡風,頭痛頭暈,面紅目赤,口干耳鳴,鼻燥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局部紅腫宣浮,忽起忽消,根腳收束,腫勢高突,疼痛劇烈,潰瘍則膿黃而稠。。 (五)常見疾病:頭面部癤、癰、疔諸瘡;皮膚病如油風、黃水瘡等;頸項多見癰、有頭疽等;上肢多見外傷染毒等。 (六)證型特點:常見有風熱證,風溫證。實證、陽證居多。 二、中部辨證 (一)發病部位:胸、腹、腰、背。 (二)發病原因:氣郁、火郁所致,“氣火俱發于中,而后達于四肢”。此部的外科疾病,絕大多數與臟腑功能失調關系密切。 (三)發病特點:常于發病前伴有情志不暢的刺激史,或者素體性格郁悶,病發于不易察覺之時,一旦發病,情志變化影響癥狀的輕重與變化。 (四)常見癥狀:中部癥狀極其多樣復雜,由于影響臟腑功能,癥狀表現輕重不一。①情志不暢,嘔惡上逆,腹脹痞滿,納食不化,泛酸噯氣,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白,脈弦數。②初覺疼痛灼熱,繼則紅腫起庖,或流滋水;或局部高腫,觸之硬痛,膿腔深在,膿液稠厚,或伴鮮血;或局部腫物,隨喜怒消長等。 (五)常見疾?。喝榉磕[物、腋疽、肋疽、背疽、急腹癥、纏腰火丹以及癥瘕積聚等。 (六)證型特點:初多氣郁、火郁,屬實,破潰則虛實夾雜,后期正虛為主,其病多及肝膽。 三、下部辨證 (一)發病部位:臀、腿、脛、足。 (二)發病原因:寒濕、濕熱多見。多由濕邪所成,或從寒化,或從熱化。 (三)發病特點:起病緩慢,初覺沉重不爽,繼則癥形全現,病程纏綿不愈,反復發作。 (四)常見癥狀:患部沉重下墜不爽,二便不利,或腫脹如棉,或紅腫流滋,膿出清稀,創面時愈時潰。子癰、委中毒等。 (五)常見疾病:臁瘡、脫疽、股腫、子癰、子痰、水疝等。 (六)證型特點:初起多為陰證,后期虛證為主,多兼挾余邪,病變涉及肺、脾、腎三臟。 【經絡辨證】 • 人體各部所屬經絡 如面部、乳部,屬足陽明胃經(乳房屬胃經,乳外屬足少陽膽經,乳頭屬足少陰膽經);耳部之前后,屬足少陽膽經及手少陽三焦經;背部總屬陽經(因背為陽,中行為督脈之所主,兩旁為足太陽膀胱經);臀部,外側屬手三陽經,內側屬手三陰經;腿部,外側屬足三陽經,內側屬足三陰經;腹部,總屬陰經(因腹為陰,中行為任脈之所主)。 • 十二經絡氣血多少 手足十二經脈有氣血多少之分。手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病多易潰易斂,實診多見,治療宜注重行氣活血為要;手足太陰、少陰、少陽經,為多氣少血之經,氣多則結必甚,血少則收斂較難,治療時注重行氣,注重滋養; 手足厥陰經、太陽經為多血少氣之經,多血則凝滯必甚,氣少則外發較緩,治療時注重破血,注重補托。 【局部辨證】 • 辨腫 腫是由于各種因素引起的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的。而腫勢的緩急、集散,常為診斷病情虛實、輕重的依據。 • 腫的性質 • 熱腫:腫而色紅,皮薄光澤,焮熱疼痛,腫勢急劇。常見于陽證瘡瘍,如癤疔初期、丹毒等。 • 寒腫:腫而木硬,皮色不澤,蒼白或紫暗,膚溫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則舒。常見于凍瘡、脫疽等。 • 風腫:發病急驟,漫腫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紅微熱,輕微疼痛。常見于痄腮、大頭瘟等。 • 濕腫:腫而皮肉重垂脹急,深則按之如爛棉不起(凹陷性水腫),淺則皮膚光亮起水皰,破流黃水,浸淫皮膚。常見于股腫、濕瘡等。 • 痰腫:腫勢或軟如棉饅,或硬如結核,不紅不熱,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無處不生。常見于瘰疬、脂瘤等。 • 氣腫:皮緊內軟,按之凹陷,放手復原,不紅不熱,常隨喜怒消長。常見于氣癭、乳癖等。 • 瘀腫:腫而脹急,色初暗褐,后轉青紫,逐漸變黃消退。常見于皮下血腫。 • 郁結腫:腫勢堅硬如石,狀如巖突,高低不平,推之不動,界限不清,不紅不熱。常見于乳巖、失榮、腎巖等。 • 虛腫:腫勢平塌,根盤散漫。常見于正虛不能托毒之瘡瘍。 • 實腫:腫勢高起,根盤收束。常見于正盛邪實之瘡瘍。 • 腫的部位與形色 由于發病部位的組織有疏松和致密之分,腫的程度與發展變化趨勢亦有顯著差別。病發于疏松組織,如手足背、頸部等處,腫脹明顯嚴重,按之凹陷,發展快,易蔓延。病發于致密組織如手指,腫脹不甚,但疼痛劇烈。病發于肌肉豐富處如大腿根部,粗腫雖明顯,與正常組織不易區分。 一般地講,病發于皮膚、肌肉之間,則腫勢高突而焮紅,發病較快,并有易膿、易潰、易斂之特點。病發于筋骨、肌肉之間,腫勢平坦而皮色不變,發病較緩,及至膿熟僅透紅一點,并有難膿、難潰、難斂之特點。在未潰膿時,由紅腫色鮮轉向暗紅而無光澤,由高腫轉為平塌下陷,這是毒已走黃或內陷之危象。 • 辨腫塊、結節 腫塊是指體內比較大的或體表顯而易見的腫物,如腹腔內腫物或體表較大的包塊等。而較小觸之可及的稱之為結節,主要見于皮膚或皮下組織。結節與腫塊是相對而言,大者為腫塊,小者為結節。 1 .大小 一般以公分為測量單位,測量其大小可作為記錄腫塊變化,觀察治療效果的客觀依據。選擇具體測量方法時,特別要注意腫塊覆蓋物的厚度,啞鈴狀及其他形狀的腫塊,體表雖小體內卻很大。有些囊性變或出血性腫塊隨時間變化而增大,要隨時觀察其大小。 B 超測量可準確提示其有意義的數值。 2 .形態 常見的腫塊形態特征有扁平、扁圓、圓球、卵圓、索條狀、分葉狀及不規則形態等。表面是否光滑可協助判斷其性質,良性腫瘤因其有完整包膜,觸診時多表面光滑,而惡性腫瘤多無包膜,所以表面多粗糙,高低不平,且形狀不一。 3 .質地 從腫塊質地的軟硬可判斷其不同性質。如骨瘤或惡性腫瘤質地堅硬如石;脂肪瘤則柔軟如饅;囊性腫塊按之柔軟等等。但若囊性病變囊內張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時,觸診也很硬韌。臨證時注意這些辨證要點,則不難鑒別。 4 .活動度 根據腫塊活動度一般可確定腫塊的位置或性質。如皮內腫塊可隨皮膚提起,推移腫塊可見皮膚受牽扯;皮下腫塊用手推之能在皮下移動,無牽拉感等。總的原則是良性腫塊多活動度好,惡性腫塊活動度較差。但是,有的腫塊不活動或活動度極小,卻不一定是惡性。如皮樣囊腫,鑲嵌在顱骨上,致顱骨成凹,推之難移。 5 .位置 有些腫塊特別需要確定其生長的位置,以決定其性質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如蔓狀血管瘤看似位于體表,卻多呈啞鈴狀,很可能外小內大,深層部分可以延伸到人體的骨間隙或內臟間隙,術前診斷不清,術中往往措手不及。肌肉層或肌腱處腫塊,可隨肌肉收縮掩沒或顯露,如腱鞘囊腫、腘窩囊腫等。再有平臥位觸摸不清或比較深在的腹部不易判斷的腫塊,檢查時應選擇不同體位,讓病人平臥位抬頭,這時腹肌緊張,可清楚地觸及到腫塊,說明腫塊位在腹壁;若腫塊消失說明腫塊位于腹肌之下或腹腔內。另外,對某些腫塊則需要借助儀器檢查。 6 .界限 指腫塊與周圍組織間的關系。一般認為非炎癥性、良性腫塊常有明顯界限。而惡性腫塊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組織融合,無明顯界限。炎性腫塊或良性腫塊合并感染,或良性腫塊發生惡性變時,均可由邊界清楚演變為邊界不清,臨證中應綜合分析,予以鑒別。 7 .疼痛 一般腫塊多無疼痛,惡性腫塊初期也很少疼痛。只有當腫塊合并感染,或良性腫瘤出現擠壓癥狀,或惡性腫瘤中、后期出現破潰或壓迫周圍組織時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8 .內容物 由于腫塊來源及形成或組織結構的區別,腫塊內有著不同的內容物。如某些肉癭(甲狀腺囊腫)含淡黃色或咖啡色液體;水瘤(淋巴管瘤)為無色透明液體;膠瘤(腱鞘囊腫)為淡黃色粘凍狀液體;結核性膿腫內為稀薄暗淡夾有敗絮樣物質;脂瘤(皮脂腺囊腫)內含灰白色豆腐渣樣物質等等。為了明確內容物的性質,有時需針吸穿刺或手術活檢證實。 • 辨痛 痛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氣血凝滯、阻塞不通而成的。疼痛的增劇及減輕,??勺鳛椴葸M展與消退的標志。 • 疼痛原因 • 熱:皮色焮紅、灼熱疼痛,遇冷則痛減。 • 寒:皮色不紅、不熱 , 痠痛,得暖則痛緩。 • 風:痛無定處,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 氣:攻痛無常,時感抽掣,喜緩怒甚。 • 化膿:形勢急脹,痛無止時,如有雞啄,按之中軟應指。 • 瘀血:初起隱痛,微脹、微熱,皮色暗褐,繼則皮色青紫而脹痛。 • 虛:喜按,按則痛減。 • 實:拒按,按則痛劇。 • 疼痛類別 • 卒痛:突然發作,疼痛急劇,多見于急性疾病。 • 陣發痛:忽痛忽止,發作無常,多見于膽道,胃腸等寄生蟲疾病。 • 持續痛:痛無休止,持續不減,一般陽證未潰前多見。痛勢緩和,持續較久,一般陰證初起時多見。 • 疼痛性質 • 刺痛:痛如針刺,病變多在皮膚,如蛇竄瘡、熱瘡等。 • 灼痛:痛而有灼熱感,病變多在肌膚,如癤、有頭疽、顏面疔、燒傷,丹毒等。 • 裂痛:痛如撕裂,病變多在肌肉,如肛裂等。 • 鈍痛:疼痛滯鈍,病變多在骨與關節,如流痰、附骨疽轉入慢性階段。 • 酸痛:又酸又痛,病變多在關節,如流痰、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 抽掣痛:痛時有抽掣感,并有放射痛,傳導于鄰近部位,如石癭、乳癌,失榮等。 • 絞痛:痛如絞緊,病變多在臟腑,如泌尿系結石有梗阻時。 • 啄痛:痛如雞啄,并伴有節律性疼痛,病變多在肌肉,多在陽證化膿階段,如手部疔瘡、乳癰等。 • 辨癢 癢是由于風、濕、熱、蟲之邪客于皮膚肌腠,引起皮肉間氣血不和而成,或由于血虛風燥阻于皮膚間,膚失濡養而成。 • 以原因辨 • 風勝:走竄無定,遍體作癢,抓破血溢,隨破隨收,不致化腐,多為干性。多發于頭面部。如牛皮癬、白庀、癮疹等。 • 濕勝:浸淫四竄,黃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蝕爛,越腐越癢,多為濕性,或有傳染。 • 熱勝:皮膚癮疹,焮紅灼熱作癢,或只發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則糜爛,滋水淋漓,結痂成片,常不傳染。 • 蟲淫:浸淫蔓延,黃水頻流,狀如蟲行皮中,其癢尤烈,最易傳染。 • 血虛:皮膚變厚、干燥、脫屑、作癢,很少糜爛流水。 • 以病變過程辨 • 腫瘍作癢:如有頭疽、疔瘡初起,局部腫勢平坦,根腳散漫,膿猶未化之際作癢,多是毒勢熾盛,病變有發展趨勢,特別是疫疔,只癢不痛,而病勢更為嚴重;如乳癰、腿癰經治療后局部根腳收束,腫痛已減,余塊未消之際作癢,為毒勢漸衰,氣血通暢,病變消散的趨勢。 • 潰瘍作癢:如癰疽潰后,諸癥消失,忽感局部焮熱奇癢,這是由于膿區不潔,膿液浸漬皮膚,護理不善所致;或因應用汞劑、砒劑、敷貼膏藥等引起皮膚過敏所致;若潰瘍,膿流已暢,四周余腫未消之際,或于腐脫新生,而皮膚間感覺微微作癢,這是毒邪漸化,氣血漸充,助養新肌,將要收口之象。 • 辨麻木 麻木是肌膚不知痛癢的癥狀,是由于氣血不運或毒邪熾盛,以致經脈阻塞而成。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有輕重之別,所致麻木的情況也有差別。如疔瘡、有頭疽堅腫色褐,麻木不知痛癢,伴有較重的全身癥狀,為毒邪熾盛,常易導致走黃和內陷。如麻風患部麻木不仁,不知痛癢。脫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為氣血不運,脈絡阻塞,常易致腐爛筋骨,頑固難愈。 • 辨膿 膿為皮肉之間熱勝肉腐加濕之蒸釀而成,由氣血所化生。故《內經》云“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醫學入門》云“蓋熱非濕,則不能腐壞肌肉為膿” 膿是腫瘍在不能消散階段所出現的主要癥狀,瘡瘍的出膿,是正氣載毒外泄途徑。 • 辨膿的有無 • 有膿:按之灼熱痛甚,以指端重按一處其痛最甚,腫塊已軟,指起即復(即應指),脈來數者,為膿已成。 • 無膿:按之微熱 , 痛勢不甚 , 腫塊仍硬 , 指起不復 ( 不應指 ), 脈不數者 , 為膿未成。 • 辨膿操作方法 1 .按觸法 用兩手食指的指端輕放于膿腫患部,相隔適當的距離,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按—下,則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種波動的感覺,這種感覺稱為應指,經反復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試驗,若應指明顯者為有膿。在檢查時注意兩手指端應放于相對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處互相垂直的方向檢查。若膿腫范圍較小,則用左手拇、食兩指固定于膿腫的兩側,以右手的食指按撳膿腫中央,如有應指的為有膿。 2 .透光法 醫生以左手遮著患指 ( 趾 ) ,同時用右手把手電筒放在患指 ( 趾 ) 下面,對準患指 ( 趾 ) 照射,然后注意觀察指 ( 趾 ) 部上面,如尚未化膿時,則見清晰潮紅,如見深黑色的陰影為有膿。不同部位的膿液積聚,則其陰影可在不同的部位顯現,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膿液積聚,可在指甲根部見到輕度的遮暗;蛇頭疔膿液在骨膜部,則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強的陰影,而周圍則清晰;在骨部的,沿著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區有明顯的輪廓;在關節部的,則關節處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部的,有輕度遮暗,其行程沿整個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個手指的膿腫則呈一片顯著遮暗。此法僅適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膿。 3 .點壓法 手指部的膿腫在膿液很少的情況下,可用點壓法檢查,簡單易行。用大頭針尾或火柴頭等小的圓鈍物,在感染區域輕輕點壓,如測得有局限性的劇痛點,顯示已有膿腫形成,而劇痛的壓痛點即為膿腫部位。 4 .穿刺法 瘡瘍患于深部,當膿已成而膿液不多,用按觸法辨膿有困難時,則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膿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用來辨別膿的有無,而且可以用來采集膿液標本。在操作時必須注意嚴格消毒,以及穿刺部位進針的深度等。 5 . B 超 B 超的特點是操作簡單、無損傷,可比較準確地確定有無膿腫及其部位、大小、數目等,并能引導穿刺或切開排膿。 • 辨膿之部位深淺 辨膿之部位深淺,為切開引流進刀深淺的重要依據。 • 淺部:腫塊高突堅硬,中有軟陷,皮薄灼熱焮紅,輕按便痛而應指。 • 深部:腫塊散漫堅硬,按之隱隱軟陷,皮厚,不熱或微熱,不紅或微紅,重按方痛而應指。 • 辨膿的形質、色澤、氣味 • 膿的形質:宜稠不易清。一般稠厚者,其人元氣較充;膿液淡薄者,其人元氣多弱;如先出黃的稠厚膿液,次出黃稠滋水,為將斂佳象。若膿液由稀薄轉為稠厚,體虛漸復,有收斂之象,若膿由稠厚轉為稀薄,為體質漸衰,一時難斂。 • 膿的色澤:宜明凈不宜污濁;如黃白質稠,色澤鮮明者,為氣血充足之佳象;如黃濁質稠,色澤不凈,為氣火有余,尚屬順證;如黃白質稀,色澤明凈,氣血雖虛,未為敗象;如膿色綠黑稀薄,為蓄毒已久,損筋傷骨可能。如膿中夾有瘀血色紫成塊者,為血絡受傷。 • 膿的氣味:膿液一般略帶腥味,其質必稠,多為順證;膿液腥穢惡臭,其質必薄,多為逆證,而且往往是穿膜著骨之證其他如蟹沫者,為內膜已透,每多難治。 辨膿的注意點:一般應注意患部是否涂碘酒,如用過后皮膚起空殼,有假性波動感,不能誤認為內有膿液;辨膿之際,結合發病的日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癰一般 7 日成膿,暑濕流注 14 日,乳癰 10 日,流痰半年~一年以上等。但應注意抗生素應用后,膿成期延遲。 • 辨潰瘍 • 辨潰瘍的色澤 一般陽證瘡瘍的潰瘍,瘡面膿液稠厚黃白,色鮮不臭,腐肉易脫,色澤紅活鮮潤,新肉易生,瘡口易斂,知覺正常;陰證潰瘍,瘡面膿液清稀,或時流血水,腐肉不易脫落,或雖腐脫新肉不生,色澤灰暗,瘡口經久難斂,瘡面不知痛癢。 • 辨潰瘍形態 巖性潰瘍,瘡面多呈翻花或如巖穴,有的在潰瘍底部見有珍珠樣結節,瘡周色澤暗紅,內有紫黑壞死組織,滲流血水,潰瘍始終不會愈合。瘰疬之潰瘍,瘡口呈有空腔或伴漏管,瘡面肉色不鮮,膿水稀薄,并夾有敗絮樣物,瘡口愈合較為緩慢。附骨疽、流痰之潰瘍瘡口呈凹陷形,四周皮膚烏黑,伴漏管形成,前者有死骨從瘡孔中排出,后者膿液中夾有敗絮狀物,收口均十分緩慢。麻風潰瘍呈穿鑿形,??缮罴肮遣?,并發出腐臭氣味,不覺痛感為麻風潰瘍之特點。褥瘡之潰瘍,均發生于人體易摩擦的部位,如臀、背、足跟等處,瘡面壞死不易脫落,或瘡口凹陷甚深,肉色不鮮,日久不易愈合。手指部疔瘡,瘡口二三處,潰后腫脹不消,狀如蛇頭,膿水臭穢,每多損骨。梅毒性潰瘍其邊緣削直如鑿成或是略帶內凹,基底面高低不平,有暗黃色壞死組織而帶有臭味。 • 辨出血 出血是臨床中常見而重要的癥狀之一,準確辨認出血的性狀、部位、原因,對及時診斷、合理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便血 亦稱“血泄”,即指血從肛門下泄,包括糞便帶血,或單純下血。便血有“遠血”、“近血”之說。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樣黑便,為遠血;直腸、肛門的便血,血色鮮紅,為近血。便血的顏色與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長短有關。一般柏油樣黑便的形成,可由自口腔至盲腸任何部位的出血所造成,但若腸道蠕動極快時,則血色鮮紅或血便混雜。乙狀結腸、直腸出血,血液多附著在糞便表面,血便不相混雜;內痔以便血為主,多發生在排便時,呈噴射狀或便后滴瀝鮮血;肛裂排便時血色鮮紅而量少,并伴劇烈疼痛;結腸癌多以腹部包塊就診,血便混雜,常伴有粘液;直腸癌則以便血求治,肛門下墜,糞便表面附著鮮紅或暗紅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粘液,常誤診為痔,指診可以幫助確診。另外,各種原因導致的敗血癥以及食用某些食物等也可見有黑便,應根據臨床表現及病史進行詳辨。皮膚粘膜出血 • 尿血 亦稱“溲血'、“溺血”,是指排尿時尿液中有血液或血塊而言。一般以無痛為“尿血”,有痛稱“血淋”。泌尿生殖系的感染、結石、腫瘤、損傷等是導致尿血的主要原因。如腎、輸尿管結石,在疼痛發作期間或疼痛后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為全程血尿;膀眺、尿道結石多為“終末血尿”;腎腫瘤常為全程無痛血尿,一般呈間歇性;膀胱腫瘤呈持續性或間歇性無痛肉眼血尿,出血較多者可以排出血塊;外傷損及泌尿系統,器械檢查或手術等均可造成出血,引起尿血。臨床上可根據病史、體征以及其他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結締組織疾病、免疫系統、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尿血。 中醫外科局部辨證
2010-05-26 18:51
1.辨腫 (1)腫的性質 熱腫:腫而色紅,皮薄光澤,焮熱疼痛,腫勢急劇。常見于陽證瘡瘍,如癤疔初期、丹毒等。 寒腫:腫而不硬,皮色不澤,蒼白或紫暗,皮膚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則舒。常見于凍瘡、脫疽等。 風腫:發病急驟,漫腫宣浮,或游走無定,不紅微熱,或輕微疼痛。常見于痄腮、大頭瘟等。 濕腫:皮肉重垂脹急,深按凹陷,如爛棉不起,淺則光亮如水皰,破流黃水,浸淫皮膚。常見于股腫、濕瘡。 痰腫:腫勢軟如棉,或硬如饅,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無處不生,不紅不熱,皮色不變。常見于瘰疬,脂瘤等。 氣腫:皮緊內軟,按之凹陷,復手即起。似皮下藏氣,富有彈性,不紅不熱,或隨喜怒消長。常見于氣癭、乳癖等。 瘀血腫:腫而脹急,病程較短,色初暗褐,后轉青紫,逐漸變黃至消退。也有血腫染毒、化膿而腫。常見于皮下血腫等。 膿腫:腫勢高突,皮膚光亮,焮紅灼熱,劇烈跳痛,按之應指。常見于某些疾病感染所致,如外癰、肛癰等。 實腫:腫勢高突,根盤收束,常見于正盛邪實之瘡瘍。 虛腫:腫勢平坦,根盤散漫,常見于正虛不能托毒之瘡瘍。 ?。?)腫的病位與形色 由于發病部位的局部組織有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腫的情況也有差異。發生在表淺部位如皮毛、肌肉之間者,赤色為多,腫勢高突,根盤收束,肌膚焮紅,發病較快,并易膿、易潰、易斂;手指部因組織致密,故局部腫勢不甚,但其疼痛劇烈;病發手掌、足底等處,因病處組織較疏松,腫勢易于蔓延;在筋骨、關節之間,發病較緩,并有難膿、難潰、難斂的特點;病發皮肉深部,腫勢平坦,皮色不變者屠多,至膿熟僅透紅一點;大腿部由于肌肉豐厚,腫勢更甚,但外觀不明顯;顏面療瘡、有頭疽等顯而易見,若膿未潰時由紅腫色鮮轉向暗紅而無光澤,由高腫轉為平塌下陷,可能是危象之候。 2.辨腫塊結節 腫塊是指體內比較大的或體表顯而易見的腫物,如腹腔內腫物或體表較大的包塊等。而較小觸之可及的稱之為結節,主要見于皮膚或皮下組織。對于腫塊應辨別其大小、形態、質地、活動度、位置、界限、疼痛情況和內容物。結節是相對腫塊而言,大者為腫塊,小者為結節。醫學教育網整理其大小不一,多呈圓形、卵圓形、扁圓形等局限性隆起,亦可相互融合成片或相連成串,亦有發于皮下,不易察覺,用手才能觸及者。結節疼痛多伴有感染;生長緩慢,不紅無腫的結節,多考慮良性結節;對不明原因增長較快的結節,應盡快手術治療。必要時應作病理檢查。由于發生部位及形態不同,成因及轉歸各異,特別需要仔細辨認。 3.辨痛 痛是氣血凝滯,阻塞不通的反映。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1)疼痛原因 熱痛:皮色焮紅,灼熱疼痛,遇冷則痛減。見于陽證瘡瘍。 寒痛:皮色不紅,不熱,酸痛,得溫則痛緩。見于脫疽、寒痹等。 風痛:痛無定處,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風則劇。見于行痹等。 氣痛:攻痛無常,時感抽掣,喜緩怒甚。見于乳癖等。 濕痛:痛而酸脹,肢體沉重,按之出現可凹水腫或見糜爛流滋。見于臁瘡、股腫等。 痰痛:疼痛輕微,或隱隱作痛,皮色不變,壓之酸痛。見于脂瘤、肉瘤。 化膿痛:痛勢急脹,痛無止時,如同雞啄,按之中軟應指。多見于瘡瘍成膿期。 瘀血痛:初起隱痛,脹痛,皮色不變或皮色暗褐,或見皮色青紫瘀斑。見于創傷或創傷性皮下出血。 ?。?)疼痛類別 卒痛:突然發作,病勢急劇,多見于急性疾患。 陣發痛:時重時輕,發作無常,忽痛忽止。多見于石淋等疾患。 持續痛:痛無休止,持續不減,連續不斷。常見于瘡瘍初起與成膿時或脫疽等。 ?。?)疼痛性質 刺痛:痛如針刺,病變多在皮膚,如蛇串瘡。 灼痛:痛而燒灼,病變多在肌膚,如癤、顏面疔、燒傷等。 裂痛:痛如撕裂,病變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皸裂較深者。 鈍痛:疼痛滯緩,病變多在骨與關節間,如流痰等。 酸痛:痛而酸楚,病變多在關節間,如鶴膝痰等。 脹痛:痛而緊張,脹滿不適,如血腫、癃閉等。 絞痛:痛如刀割,發病急驟,病變多在臟腑,如石淋等。 啄痛:痛如雞啄,并伴有節律性痛,病變多在肌肉,常見于陽證瘡瘍化膿階段。 抽掣痛:痛時擴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如乳巖、石癭之晚期。 ?。?)痛與腫結合辨 ?、傧饶[而后痛者,其病淺在肌膚,如頸癰。 ②先痛而后腫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發數處,同時腫脹并起,或先后相繼者,如流注。 ?、苣[勢蔓延而痛在一處者,是毒已漸聚。腫勢散漫而無處不痛者,是毒邪四散,其勢鴟張。 4.辨癢 癢是皮膚病主要的自覺癥狀,且多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表現,如皮膚脫屑、潮紅、丘疹、水皰、風團塊等;在瘡瘍的腫瘍、潰瘍階段也時有發生。醫學教育網整理中醫認為“熱微則癢”,即癢是因風、濕、熱、蟲之邪客于皮膚肌表,引起皮肉間氣血不和,郁而生微熱所致;或由于血虛風燥阻于皮膚,膚失濡養,內生虛熱而發。由于發生癢的原因不一,以及病變的發展過程不同,故癢的臨床表現也各異。 ?。?)以原因來辨 風勝:走竄無定,遍體作癢,抓破血溢,隨破隨收,不致化腐,多為干性,如牛皮癬、白疕、癮疹等。 濕勝:浸淫四竄,黃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蝕爛,越腐越癢,多為濕性,如急性濕瘡;或有傳染性,如膿皰瘡。 熱勝:皮膚隱疹,焮紅灼熱作癢,或只發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則糜爛滋水淋漓,結痂成片,常不傳染,如接觸性皮炎。 蟲淫:浸淫蔓延,黃水頻流,狀如蟲行皮中,其癢尤甚,最易傳染,如手足癬、疥瘡等。 血虛:皮膚變厚、干燥、脫屑、很少糜爛流滋水,如牛皮癬、慢性濕瘡。 ?。?)以病變過程來辨 腫瘍作癢:一般較為少見,如有頭疽、疔瘡初起,局部腫勢平坦,根腳散漫,膿猶未化之時,可有作癢的感覺,這是毒勢熾盛,病變有發展的趨勢。特別是疫疔,只癢不痛,而病情更為嚴重。又如乳癰等經治療后局部根腳收束,腫痛已減,余塊未消之時,也有癢的感覺,這是毒勢已衰,氣血通暢,病變有消散之趨勢。 潰瘍作癢:如癰疽潰后,腫痛漸消,忽然患部感覺發熱奇癢,常由于膿區不潔,膿液浸漬皮膚,護理不善所致;或因應用汞劑、砒劑、敷貼膏藥等引起皮膚過敏而發醫學教育網整理。如潰瘍經治療后,膿流已暢,余腫未消之時;或于腐肉已脫,新肌漸生之際,而皮肉間感覺微微作癢,這是毒邪漸化,氣血漸充,助養新肉,是將要收口的佳象。 5.辨膿 膿是外科疾病中常見的病理產物,因皮肉之間熱勝肉腐蒸釀而成。瘡瘍早期不能消散,中期必化腐成膿。瘡瘍的出膿是正氣載毒外出的現象,所以在局部診斷時辨膿的有無是關鍵所在。及時正確辨別膿的有無、膿腫部位深淺,然后才能進行適當的處理;依據膿液性質、色澤、氣味等變化,有助于正確判斷疾病的預后順逆,這是外科疾病發展與轉歸的重要環節。 (1)成膿的特點 疼痛:陽證膿瘍,因正邪交爭劇烈,膿液積聚,膿腔張力不斷增高,壓迫周圍組織而疼痛劇烈。局部按之灼熱痛甚,拒按明顯;老年體弱者應激力差,反映遲鈍,痛感緩和。陰證膿瘍,則痛熱不甚,而酸脹明顯。 腫脹:皮膚腫脹,皮薄光亮為有膿。深部膿腫,皮膚變化不明顯,但脹感較甚。 溫度:用手仔細觸摸患部,與周圍正常皮膚相比,若為陽證膿瘍,則局部溫度增高。 硬度:《外科理例》云:“按之牢硬未有膿,按之半軟半硬已成膿,大軟方是膿成。”《瘍醫大全》又謂:“凡腫瘍按之軟隱者,隨手而起者,為有膿;按之堅硬,雖按之有凹,不既隨手起者,為膿尚未成。”腫塊已軟,為膿已成。 (2)確認成膿的方法 按觸法:用兩手食指的指腹輕放于膿腫患部,相隔適當的距離,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則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種波動的感覺,這種感覺稱為應指。醫學教育網整理經反復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試驗,若應指明顯者為有膿。在檢查時注意兩手指腹應放于相對應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處互相垂直的方向檢查。若膿腫范圍較小,則用左手拇、食兩指固定于膿腫的兩側,以右手的食指按觸膿腫中央,如有應指為有膿。 透光法:即以患指(趾)遮擋住手電筒的光線,然后注意觀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見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陰影即為有膿。不同部位的膿液積聚,其陰影可在其相應部位顯現。此法適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膿,因其局部組織纖薄且能透光。 點壓法:在手指(趾)部,當病灶處膿液很少的情況下,可用點壓法檢查,簡單易行。用大頭針尾或火柴頭等小的圓鈍物,在患部輕輕點壓,如測得有局限性的劇痛點,即為可疑膿腫。 穿刺法:若膿液不多且位于組織深部時,用按觸法辨膿有困難,可直接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膿方法,不僅可以用來辨別膿的有無,確定膿腫深度,醫學教育網整理而且還可以采集膿液標本,進行培養和藥物敏感實驗。操作時必須嚴格消毒,注意選擇粗細適當的針頭、進針角度、深度等。選定痛點明顯處為穿刺點,局麻后負壓進針,邊進邊吸,若見膿液吸出,即確定膿腫部位。若一次穿刺無膿,可重復穿刺。 B超:B超的特點是操作簡單、無損傷,可比較準確地確定膿腫部位,并協助判斷膿腫大小,從而能引導穿刺或切開排膿。 ?。?)辨膿的部位深淺 確認膿瘍深淺,可為切開引流提供進刀深度。若深淺不辨,淺者深開,容易損傷正常組織,增加患者痛苦。 淺部膿瘍:如陽證膿瘍,其臨床表現為高突堅硬,中有軟陷,皮薄焮紅灼熱,輕按則痛且應指。 深部膿瘍:腫塊散漫堅硬,按之隱隱軟陷,皮厚不熱或微熱,不紅或微紅,重按方痛。 (4)辨膿的形質、色澤和氣味 膿的形質:如膿稠厚者,為元氣充盛;淡薄者,為元氣較弱。如先出黃白稠厚膿液,次出黃稠滋水,是將斂佳象;若膿由稠厚轉為稀薄,體質漸衰,為一時難斂。如膿成日久不泄,一旦潰破,膿質如水直流,其色不晦,其氣不臭,未為敗象;若膿稀似粉漿污水,或夾有敗絮狀物質,且色晦腥臭者,為氣血衰竭,此屬敗象。 膿的色澤:如黃白質稠,色澤鮮明,為氣血充足,最是佳象;如黃濁質稠,色澤不凈,為氣火有余,尚屬順證;如黃白質稀,色澤潔凈,氣血雖虛,醫學教育網整理未為敗象;如膿色綠黑稀薄,為蓄毒日久,有損筋傷骨之可能;如膿中夾有成塊瘀血者,為血絡損傷;如膿色如姜汁,則每多兼患黃疸,乃病勢較重。 膿的氣味:一般略帶腥味,其質必稠,大多是順證現象;膿液腥穢惡臭者,其質必薄,大多是逆證現象,常為穿膜損骨之征。其它有如蟹沫者,也為內膜已透,每多難治。 6.辨潰瘍 ?。?)色澤 陽證潰瘍,色澤紅活鮮潤,瘡面膿液稠厚黃白,腐肉易脫,新肉易生,瘡口易收,知覺正常;陰證潰瘍,瘡面色澤灰暗,膿液清稀,或時流血水,腐肉不脫,或新肉不生,瘡口經久難斂,瘡面不知痛癢。如瘡頂突然陷黑無膿,四周皮膚暗紅,腫勢擴散,多為疔瘡走黃之象。如瘡面腐肉已盡,而膿水灰薄,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板亮,為虛陷之證。 ?。?)潰瘍形態 化膿性潰瘍:瘡面邊沿整齊,周圍皮膚微有紅腫,一般口大底小,內有少量膿性分泌物。 壓迫性潰瘍(缺血性潰瘍):初期皮膚暗紫,很快變黑并壞死,滋水、液化、腐爛,膿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多見于褥瘡。 瘡癆性潰瘍:瘡口多呈凹陷形或潛行空洞或漏管,瘡面肉色不鮮,膿水清稀,并夾有敗絮狀物,瘡口愈合緩慢或反復潰破,經久難愈。 巖性潰瘍:瘡面多呈翻花如巖穴,有的在潰瘍底部見有珍珠樣結節,內有紫黑壞死組織,滲流血水,伴腥臭味。 梅毒性潰瘍:多成半月形,邊緣整齊,堅硬削直如鑿,略微內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穢分泌物。 7.辨出血 出血是臨床中常見而重要的癥狀之一,中醫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為常見,準確辨認出血性狀、部位、原因,對及時診斷、合理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便血:亦稱“血泄”,即指血從肛門下泄,包括糞便帶血,或單純下血。便血有“遠血”、“近血”之說。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樣黑便,為遠血;直腸、肛門的便血,血色鮮紅為近血。便血的顏色與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長短有關。一般柏油樣黑便的形成,可由自口腔至盲腸任何部位的出血所造成,但若腸道蠕動極快時,則血色鮮紅或血便混雜。醫學教育網整理乙狀結腸、直腸出血,血液多附著糞便表面,血便不相混雜;內痔以便血為主,多發生在排便時,呈噴射狀或便后滴瀝鮮血;肛裂排便時血色鮮紅而量少,并伴劇烈疼痛;結腸癌多以腹部包塊就診,血便混雜,常伴有粘液;直腸癌則以便血求治,肛門下墜,糞便表面附著鮮紅或暗紅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粘液,常誤診為痔,指診可以幫助確診。另外各種原因導致的敗血癥、某些食物等也可見有黑便。應根據臨床表現及病史,注意詳辨。 尿血:亦稱:“溲血”、“溺血”,是指排尿時尿液中有血液或血塊而言。一般以無痛為“尿血”,有痛稱“血淋”。泌尿生殖系的感染、結石、腫瘤、損傷等是導致尿血的主要原因。如腎、輸尿管結石,在疼痛發作期間或疼痛后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為全程血尿;膀胱、尿道結石多為“終末血尿”;腎腫瘤常為全程無痛血尿,一般呈間歇性;膀胱腫瘤呈持續性或間歇性無痛肉眼血尿,出血較多者可以排出血塊;外傷損及泌尿系統,器械檢查或手術等均可造成出血,引起尿血。臨床上可根據病史、體征、以及其它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結締組織疾病、免疫系統、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尿血。 類別:外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