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發音(原創)2011-10-15 09:29:18|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歌唱中的發聲應有氣息的支持,應有共鳴,位置高,上下聲音統一。我們在聽李谷一、王菲、張靚穎、劉歡、鄧麗君等歌星演唱時,能感受到他們的歌唱運用自如,能強能弱,圓潤,聲音傳得很遠,有穿透力,音色柔美,輕松自如,能持久。其重要的途徑和手段,就是掌握了發音的發放。歌唱固然有天賦,如果不講究歌唱的方法,不經過后天的努力,再好的歌喉,唱出的歌,不是跑調,就是失去音準。作為高級神經系統活動的歌唱,有它的方向,有它的腳步,有它的“眼睛”。歌唱的心理狀態,關乎歌唱質量。如有的人在練聲時感到有困難的音存在,面對觀眾的眼睛和熱情,這些困難,可能消失或減輕,也可能失衡或加劇。如何掌握歌唱中發聲呢?我想,學會欣賞是非常重要的,練聲更是重要的。優美聲音的產生在于音樂審美的感知。它包含豐富的想象和情感體驗。而音樂的欣賞則是生產優美音樂的標點。如欣賞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時,就可領略曲中柔婉優美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和精致細膩的配器,就似一幅淡雅素麗的長卷山水畫,呈現在我們的眼簾上,就可讓我們翱翔于聯想的天空,又如欣賞《同一首歌》,當我們置在優雅的情境之中,就會自然生發出“敦煌為圓心的民族,海岸線像一只船,那長城就像五千年未待的夢,漢字有誰不懂,一樣膚色和臉孔,跨越黃河東,登上泰山頂,我向西,引北風,身影婆娑。”的感受。欣賞音樂是完美歌唱的一個基礎。同一首歌,不同人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有的覺得悅耳,有的人覺得難聽,這是正常的,就像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欣賞音樂,理解音樂,對歌唱而言都屬于通感的范疇,正如錢鐘書所說的那樣:花紅得發“熱”,山綠得發“冷”,鳥聲竟薰了“香”,風聲竟染了“綠”。白云“學”得流水聲,綠影“生”寂靜感,月光有“簌”可“聽”,燕語和“剪”一樣“明利”,鳥聲如“丸”可以拋落,五官的感覺簡直是有如相通,彼此相生。有了生活的體驗,有了視覺和聽覺,在欣賞曲名時,就可以在無聲中聽到有聲。聆聽名曲時,也可以在無形中見到優美的畫面,如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的“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的景致;欣賞德彪西的《大海》,會讓人聯想到藍色的海洋,飛翔的海鷗;欣賞格羅菲的《大峽谷》,便會想到險峻的峽谷;欣賞舞劇《天鵝湖》里的“四小天鵝”的樂曲時,可以聯想到明快、亮調的優美彩配置。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感知音樂,都是為了把歌唱中的發聲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了準確的發音服務。正如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巴拉所說的:“歌唱不應當是聲音,而是用整個發聲機能活動。” 歌唱靠的是聲音,而聲音來源于聲帶。聲帶是發音器官的聲源部分。聲帶是兩片位于喉節上端的三棱形的薄膜組成,左右各一,它的前三分之二是薄膜,后三分之一薄膜里包有軟骨,聲帶由許多有彈性的纖維組成,另外有許多筋肉幫助它動作。兩片薄膜之間是聲門,當我們吸氣時,聲帶左右分離,開成聲門,讓氣息流入,此時起發聲就開始運做,里邊的氣息就會向聲門沖擊,壓出的氣,沖開聲門振動,聲帶就產生聲音了。壓氣出聲門的力量與聲門閉合阻氣出來的力量,構成了一對矛盾,這對矛盾越尖銳,發聲越輕松,越省氣,越省力。假聲帶位于真聲帶的上方,它的作用不甚明了,大概是當真聲帶發聲時,作為輔助之用,又可以防止污物侵入真聲帶及防止咽食物時,落入聲門。發“胸”聲時,聲帶做整體運動,發“頭聲”時,聲帶做邊緣振動,發聲由低到高。學歌唱的人通過長期的刻苦磨練,是可以掌握發音技巧的。如果僅僅會用“胸聲”發音,用“胸聲”的方法來發高音,那就會困難;如果用這種方法勉強發高音,就會導致發音器官的病變,如聲帶充血,水腫,最后高音也將出現障礙。歌唱時不是聲門直接擋氣,而是假聲帶擋氣,假聲帶越會擋氣,聲音越自如,聲音才能自如飛翔。發聲時,聲帶以下是氣,聲帶以上是聲音,呼吸產生一個氣壓,而假聲帶阻氣,能使聲音流暢,下邊氣息就得到了保持,會將聲音源泉不斷地往外送出。每唱出一個音,都需要把音控制在前面來,除個別因歌曲表現的需要外,聲音從頭到尾都應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 歌唱要發聲,而發聲就要打開喉嚨。所謂打開喉嚨,就是要打開喉咽和口咽腔。具體的做法就是放松下巴,在較深氣息的支持下,將喉頭向下穩定在一個位置上。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地抬起軟腭,打開頜關節,使咽壁站立,從而形成一條想象中的自上而下的歌唱管道,以保證聲音能自由地收放。在肌體活動的過程中,將喉頭向下穩定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是歌者不可缺少的品質。感知音樂,聆聽聲響,接受信息,就能將藝術的通感融入自我的審美感受之中,就能把歌唱與舞蹈、戲劇、美術有機結合在一塊。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沈湘說過:歌唱時要把喉頭始終保持在下面。無論是男女,好是高低聲部,歌唱的喉頭一定要往下拉。喉頭如能往下拉,聲音就越能往上唱,共鳴點就越集中,”古人云:擅歌者必先調其氣。氣息是好聲音的動力和源泉,更是好聲音的“眼睛”。優秀歌者的聲部是好的,姿態也是好的,而“眼睛”在于聽眾,聽眾是群體的宣傳器。發揮感覺或意象之間的混合和交錯的聯想作用,不僅有助于聽眾對音樂作品的了解,還有助于發展聽眾的藝術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沒有好聲音的支持,一切的歌唱都是空的。歌唱中的正確呼吸是深呼吸,即先將氣息從腹部和小腹處自然地吐干凈,保持胸部不動,兩肋積極擴張,吐氣后馬上用聞花般的感受向下吸入氣息并保持。吸氣的同時,可以體會到橫隔膜下降。吸氣時,只要將小腹微微內收,用腰圍擴張的感覺去歌唱,一定會收到很佳的歌唱效果。歌唱用氣的形式是多樣的,如果用抬鋼琴的感覺去體會歌唱,那么氣息將會沉下,橫膈膜也會下降。歌唱的窗戶一旦打開,就打開了真正的喉嚨。打開喉嚨的歌唱,是原生的歌唱,更是科學的歌唱。如果不強調氣息沉下來,而吸的很淺,吐的也很淺,那么打開喉嚨時,喉結的穩定度就會存在著達不到氣息的緩沖,就會存在不夠到位的問題。因為氣息沉不下來的壓力在胸部和喉部,歌唱時一張嘴,舌骨和甲狀骨勢必卡在一起擋氣,就會影響喉嚨的收斂,就會引起喉位上提,從而影響喉位的穩定。氣息是歌唱的主流元素,當氣息處于下沉的狀態,橫膈膜也會下降,腹部肌肉群控制氣息的能力也會得到加強。解決了喉咽部的壓力,就解決了喉部的壓力。 學過音樂的人都知道,沒有音樂欣賞的歌唱,是不完美的歌唱,沒有高位置的歌唱,更是不完美的歌唱。無論是什么聲部,頭腔共鳴的獲得,需要高深的技巧,它要求歌唱者做到興奮、激情,只要輕松地打開鼻咽腔,讓鼻咽腔部分興奮起來,就能完成高位置的歌唱。獲得頭腔共鳴的方法很多,如微笑狀、興奮狀等等,目的是讓聲音在鼻梁眉心處唱出哭泣的感覺。歌唱者要想得到上下統一的高泛音共鳴,千萬不可忽略打開喉嚨和喉位置的穩定。對自然界或現實生活中的某種聲響的模擬,如鳥鳴聲、雷聲、機器聲等,或是借用某一種既定的音調或樂器,象征某種形象,或以各種藝術手法,表現事物的態勢,靜態的如目光、黎明、柳樹等;動態的如馬不停蹄,波濤洶涌,萬里行軍等,也是獲得上下統一的高泛音共鳴的源泉之一。只有放下喉嚨,打開喉嚨,產生共鳴,使喉咽腔協調通暢,直達鼻咽腔和頭腔,才能更有效地使鼻咽腔和頭腔產生共振,從而產生穿透力很強的“高位置”的“頭腔”,進而產生共鳴。歌唱不僅能激起人們的某種情感,還激起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優美的歌聲不僅能影響人的表情,還能影響人的意志。它能起著其它姐妹藝術所無法比擬的作用。邁克爾.杰克遜的風采在于搖滾樂《我們同屬于一個世界》,郭峰的《讓世界充滿愛》,讓人活在“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之中……輕松、優雅、休閑、愉悅的歌唱能使人忘卻整日的勞作所帶來的疲倦。歌唱者一般都站著唱的,掌握正確站立的姿勢,是歌者所必需的。歌唱者無論是站在舞臺上,還是站在聲樂課上,都要始終保持全身心的自然放松和積極向上的歌唱姿勢,不能松松垮垮或僵硬拘謹,要始終處于“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最佳的狀態之中,以便更好地順暢氣息,打開喉嚨。 歌唱者演唱時的身體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處在“前松后緊”的狀態之中的,只有做到身體前半部分的“松”,才能完成后半部分的“緊”。歌唱者的上胸部應是自然地挺起,胸肌應放松,不緊,不壓,不憋,不塌;雙肩與胳膊要自然松重,呼吸時決不能抬肩;面部肌肉不能緊張,表情應興奮而舒展,眼應炯炯有神,心也應沉著冷靜。頭的前部,嘴角一下,包括下巴、下頜、下腭的各部分肌肉、牙關節、舌根、前頸部要處于非常放松的那種“懶洋洋”的狀態。正如羅丹所說的“藝術就是感情”那樣,把放松與獲得的情感體驗融合在一塊,自然就有“言之不足詠歌之,詠歌不足舞之蹈之“的感受,自然就會生成“聽之而任之,任之而隨之”的心情。消除緊張的心理,目的在于激起興奮點,在于協調身體各部分的機能。對于身體后部分,脊柱的支撐足以滿足歌者的發聲。只要挺拔脊柱,頸椎上端略微梗直,就可以形成頭部重量的軸心,就可以在不用力的情況下,給咽腔通道一個固立的穩定,從而推助共鳴的形成。歌唱中的發音訓練,就靠“前”靠“后”的問題爭論歷來已久,今后可能還要繼續下去,這是因為藝術存在著一個風格和流派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無論什么唱法都存在一個“前”“后”關系的問題。“前”“后”的問題實質是吐字、咬字和共鳴的協調統一的問題。演唱中的“字正腔圓”很有哲理性,因為它把共鳴與咬字、吐字協調了起來。音樂作品最深沉的意蘊,多是將無窮之意隱含在有盡的形式之中,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而歌唱最深層的意蘊在于聲的協調與完美,在于靠“前”與靠“后’的協調與統一,具有理想性和現實性。在歌唱中,如果一味地強調靠“前”,特別是過分地強調口腔共鳴,而不顧打開喉嚨,不注意咬字和吐字,不強調明亮集中的聲音色彩,那么給聽眾留下的聲音就很沉悶,如果唱詞模糊,那么聽眾也會覺得這是歌者的一種缺失。有人認為歌唱的訓練,實質就是發音的訓練,這種觀點是不完整的。歌唱的訓練,實質是由系列活動組成的,不能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歌唱者在歌唱時的心理狀態是很重要。一方面要解除不必要的肌肉緊張,另一方面還要解除不必要的精神緊張。只要持之以恒地參與練習和舞臺實戰,就能生產出好聲音,就能掌握歌唱中發音。 只限在網易上刊發鄭隆生(筆名:黃山曉風)2009年8月25日下午3時即興寫于黃山中心城區——屯溪 評論這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