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健身氣功具有密切聯系,兩者的發源、功用和功法基本相通。
太極拳是綜合地繼承和發展各家拳法,把武術中的手、眼、身、步協調動作,結合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理論的經絡學說,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等運動為基本運動形式,是一種內外兼修、輕靈柔和、緩慢沉穩的中華民族傳統武術項目。健身氣功是在傳統氣功基礎上創編的以健身養生為目的,以較為和緩的形體活動為基礎,通過調身、調息、調心鍛煉,調順人體系統功能狀態,改善身體健康狀態,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諧的技能和時尚養生健身運動。太極拳與健身氣功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發源同宗。兩者發源于中國,道家的陰陽學說、道法自然學說、內丹學說和養生學說等對太極拳與健身氣功的產生與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成為太極拳與健身氣功的基本取向。而且,蘊涵儒家、佛家等修身養性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合一,進而達到身心和諧的完美境界。
功用相通。兩者都以祛病健體、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為目的,具有促進身體陰陽平衡、經絡疏通、強筋健骨等全面改善身體素質的功效,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擁有東方文化魅力和廣泛群眾基礎。
功法相交。突出表現是:
同樣講究導引、吐吶的調息方式。導引與吐納,是養生法在呼吸和肢體運動上的創造——俯仰旋轉屈伸以運動肢體的“導引術”與腹式深呼吸的“吐吶術”,完全符合了中醫經絡學說的原理,具有“溝通表里、運行氣血、陰陽平衡”的功能。太極拳和健身氣功運動即利用動作導引、調息吐納、自然而然地調節了經絡氣血,使之運行流暢無滯。尤其是運用道家的內丹術,主張“力不敵法,法不敵功”,“以功為本”,以加強內功修煉作為重要基礎,通過訓練內在呼吸方法、內在勁力和內在精神氣質,提高精、氣、神質量所產生的功力。
同樣以松靜自然、輕靈柔和、緩慢沉穩的形體運動為基礎。這種運動風格屬于溫和運動、松弛運動、有氧運動,既可避免大強度運動后給人體造成損傷,也可在節能的情況下提高人體生理機能。
同樣屬于意氣運動,注重以意導動。強調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意動形隨,聚氣凝神,形神統一,進而推動血液運行,調順人體系統功能狀態,改善身體健康狀態,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諧的技能。
同樣講究動功與靜功的有機結合。靜功是外靜內動,指肢體不做運動,采取坐、臥、站等外表上靜止的姿勢,以鍛煉體內的精、氣、神為重點功法,加強體內臟腑的生理功能和氣血運行速度,所以也被稱為“內功”。 動功是外動內靜,主要鍛煉人體的筋、骨、皮,所以動功也被稱為“外功”。 太極拳與健身氣功都注重動功與靜功的有機結合,
同樣注重調身、調息、調心的融合。調身是對身形、動作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練功的要求。身形不僅包含人的軀體、四肢,也包括筋、骨、膜、血、肉、精等。調身一般分行、立、坐、臥、做,其基本要求是“形正體松”。否則,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調息是指練功中對呼吸的調節,它可以達到身心放松、促進血液循環、按摩內臟和調節植物神經的作用。調息的基本要求是“深、長、細、靜、柔、緩、勻”。調心是指練功者在練功過程中對心理活動(即意識活動)的調節,可以使人排除雜念,從而達到“入靜”狀態、凈化大腦、放松精神、改善血液循環、提高練功效果等目的。。太極拳和健身氣功運動在實踐上都以“三調合一”為基準,主張練身、練意與練神。通過形體運動與意、氣活動的適當配合,可以起到幫助入靜、吐故納新、疏通經絡、改善循環、促進代謝、柔順肢體和壯力增智等作用。
綜上所述,太極拳與健身氣功在發源、理論指導、功效和功法等方面相通,具有相互輔助和促進的功效,所以完全可以同練,而且長期堅持同練,定能達到增長功力和增加健身效果的目標。
(作者系黑龍江省太極拳協會副會長、哈爾濱市太極拳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