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律詩和絕句 律詩的兩種:一是五言律詩,一是七言律詩。七言律詩亦分平起式與仄起式。這是在五言律詩的每句前加兩個平聲字或兩個仄聲字而成的,茲圖示如下: [平起式] ○○|●●○○● ●●|○○●●○ 這是在五律仄起式每句前加相反的兩個聲字,首句原起兩字為仄聲,加兩個平聲字,遂為平起七律。 [仄起式] ●●|○○○●● ○○|●●●○○ 這是在五律平起式每句前加兩個相反的聲字,首句原起兩字為平聲,加兩個仄聲字,遂為仄起七律。 絕句即是截取律詩的一組(四句)而成。五言絕句的平起式和仄起式,是從五言律詩兩式中截取的: [平起式] ○○○●● ●●●○○ [仄起式] ●●○○● ○○●●○ 七言絕句的平起式和仄起式,則是七律兩式中截取的: [平起式] ○○●●○○● ●●○○●●○ [仄起式] ●●○○○●● ○○●●●○○ 以上五律、七律、五絕、七絕每體各兩式,共八式,每式的組合不容變動,否則便不成為律詩。例如五律平起式,不能將第二句換為第一句,若改為這樣●●●○○,○○○●●,則違反律詩押平聲韻的規定。又如將五律的組合進行改組,將第一、第二兩句重復四次,同樣是入律的八句,但這樣改組后,聲律便單調而無變化了。 詩律是嚴格的,但在個別之處容許有變通,而且若要從唐詩中找出一首詩每字都完全合格式者是甚為困難的。我在上一講所舉杜詩兩例,是由唐詩研究專家劉開揚先生翻檢杜詩后抄錄以示的;李商隱和元諄的詩是我從大量唐詩五律中找出的。現在我再抄錄五絕和七絕各一個標本: 聽 箏 李 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從 軍 行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第二首七律首句按律本為●●○○○●●,因首句入韻,第七字與第五字平仄對換,故此詩為合律的標本。從王昌齡此詩我們可知,七律一般首句是入韻的,為此首句第七字須與第五字平仄對換。當然七絕也有首句不入韻的,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諸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此詩首句句腳“客”,不入韻。七言律詩一般是首句入韻的,也就是將第七字與第五字平仄對換,如杜甫《詠懷古跡》的首句: 群山萬壑赴荊門 五律首句一般不用韻,五絕首句也一般不用韻,若用韻則將第五字與第三字平仄對換,例如盧綸的五絕《塞下曲》首句入韻: 月黑雁飛高 杜甫的五律《月夜憶舍弟》首句入韻: 戍鼓斷人行 此外,我們曾經講過格律詩一律用平聲韻,但讀者會發現唐人絕句里有用仄聲韻的,例如: 雜 詠 王 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玉階怨 李 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歌 岑 參 酒泉太守能劍舞,高堂置酒夜擊鼓。 夏晝偶作 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 以上都是用仄聲韻的絕句,不足為法,屬于個別變例,所以有學者又將它們稱為古絕句。讀者初學,只學常例,勿作變體。 讀者在讀唐詩時還會發現,在五言律詩中某些字聲不完全合律,這應是正常的,即在不破壞整體詩律的情形下是容許有一點變通的,例如杜甫的兩首詩: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此詩方框中的四字除“一”字影響了律外,余皆是可以的。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此詩中共有七字不入律,其中僅第一句“起”字屬失誤,余皆可通融。關于變通的字聲,中國古代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這是就七言格律詩而言的。此說在于不分平起式與仄起式,因而有嚴重的片面性,例如下面平起與仄起兩式: (一)平起式 ○○●●○○● ●●○○●●○ 此式的首句可適用“一三五不論”,不影響詩律。 (二)仄起式 ●●○○○●● ○○●●●○○ 此式首句的第五字便不能改動,因而“一三五不論”不適此式。再以五律為例: (一)平起 ○○○●● ●●●○○ 這兩句中的第三字聲是不能變動的。 (二)仄起 ●●○○● ○○●●○ 此式合于“一三五不論”。 以上規則,請讀者多加比較,細心辨別。初學者力求嚴守格律,在不影響詩律的情形下個別字可以通融。讀者也可以從《唐詩三百首》中選七律、七絕和五絕若干首,于每字下注明平仄,標明平起式或仄起式,進一步辨識哪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細心比較,總結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