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實施方案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馬場二場社區和周邊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外轉移,催生出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為了給這些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從2000年起,我校開始了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并逐步制定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找到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為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機制,發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領導負責制度。 學校成立了以陳永彬校長為組長的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領導小組,制訂了具體計劃,實施了“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使學校成為留守兒童提高思想素質,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 2、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 學校通過每學期開學的報名注冊工作,掌握全體學生的基本信息,摸清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建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監護人的聯系,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3、實施教師結對幫扶、座談會制度。 在學校留守兒童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并配備幫扶教師,開展結對子幫扶活動。幫扶教師定期找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教師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日記,使更多的教師成為“代理家長”,讓留守兒童在集體的關愛中健康快樂成長。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有計劃的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的座談會,掌握此項工作開展情況,反饋信息、總結經驗。 4、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應急機制。 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學校、家長(監護人)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責任,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5、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營造良好的環境,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活動,消除其不良情感體驗,使留守兒童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明確職責,扎實做好工作。 1、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工作,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定期溝通交流聯系,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2、加強對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 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尤其學習方面給予特別的關注,將留守兒童納入到國家“兩免一補”政策中來,盡力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確保留守兒童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 3、整治校園周邊環境。進一步搞好綜合治理工作,學校聘任二場派出所所長陳榮同志為法制副校長,組建以校長為組長的綜合治理工作小組,重點清理社區網吧和學校周圍小攤點,很好地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4、建立關愛經驗交流制度。 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形成留守兒童教育的有效機制。學校每學期進行一次“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會議,探索方法,更新措施,不斷提高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水平。 5、結合我校精神文明建設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把德育工作融入到留守兒童工作的各個層面,進一步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使德育工作真正發揮時效性作用。以感恩教育為主體,陶冶學生情操,知恩回抱,培養留守兒童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 6、以法制講座、交通安全、主題班會、國旗下的講話、社區服務、重大節日活動為載體,構建以校園廣播、校園網、文化墻、櫥窗板報為主要形式的校園文化特色平臺,以環境影響人、教育人,推動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工作深入進行。 7、注重日常品德教育和行為管理。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班會課、周會、國旗下的講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遠大理想,明白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美丑,糾正其思想和行為上的偏差。從衛生習慣、禮儀規范、飲食起居入手進行好習慣培養。以“家校聯系卡”、“家長會”、“老師家訪”等形式聯系和溝通家長,共同做好留守兒童工作。 8、定期進行留守兒童安全教育和訓練,增強安全意識。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與矯治。 9、2009年下半年重點以寄宿制管理為契機,在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財力支持下,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的各項工作制度,強化留守兒童的管理工作和責任意識;生活教師服務督促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任課教師輔導,促使留守兒童品行和學習成績的提高;留守兒童自我管理培養其自律自強的能力;家長極積配合解決留守兒童的后顧之憂,力爭把我校的留守兒童之家建成和諧、快樂、健康的溫馨樂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