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天文臺 這座建筑是西方現代繪畫中的表現派在建筑藝術上的直接反映。現代派的建筑師往往采用奇特、夸張的建筑形體來表現某種思想情緒,象征某種時代精神。愛因斯坦天文臺是由德國建筑師孟德爾松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設計的。它是為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而建造的。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的相對論,在現代科學中是一個偉大的突破。但它的理論,對于一般不熟悉現代科學理論的人來講,則顯得深奧而又神秘。建筑師就抓住了這一特點,設計了這座天文臺。他使整個建筑的形體和外觀,表現得十分奇特,并顯出一種深奧莫測的氣氛。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是市政委員會的辦事處,被認為是斯德哥爾摩的象征,瀕臨梅拉倫湖,由著名的建筑師拉格納爾?厄斯特堡設計。1911年動工,1923年建成。它是一座龐大的紅磚建筑物,其右側是一高105米、有3個皇冠的尖塔,代表瑞典、丹麥、挪威三國國 王和人民合作無間。廳內有市議會大廳和巨大的宴會廳。每年諾貝爾獎金頒發之后,國王和王后都要在宴會廳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舉行隆重盛大的宴會。市政廳內有一個被稱為“金廳”的大廳,縱深約為25米,四壁有用1800萬塊約為一厘米見方的金和各種彩色玻璃的小塊鑲成的一幅幅壁畫,左壁是從瑞典晦盜時代直到近代工業化的歷史畫卷,右壁是瑞典歷史上著名人物的肖像。正中墻上端坐著一位女神,她秀目圓睜,卷發飛揚,神態俊逸。在她腳下有兩對人從左右兩邊向她靠近,右邊一望可知是歐洲人,左邊是亞洲人。這幅鑲嵌壁畫象征著梅拉倫湖與波羅的海的結合而誕生的斯德哥爾摩是全世界向往的美好之地,是一幅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藝術作品。市政廳的周圍綠樹紅花,加上波光粼粼的湖水,景色十分優美。登上市政廳那高達105米的尖塔,可以將斯德哥爾摩的14個島盡收眼底。市內高樓林立,古今建筑相映成趣,湖海水波蕩漾,水面上風帆點點。游艇穿梭往來于市區各島之間。人們在這里可以盡情享受陽光、藍天、白云的美好景色。
施羅德住宅 (這座住宅1924年建成) 20世紀初荷蘭美術界出現“風格派”的藝術流派,倡導幾何形體與純粹色塊的組合與構圖。風格派對現代建筑藝術有重要影響。這座由家具設計師兼建筑師里特維德設計的位于荷蘭烏德勒支市的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在建筑領域最典型的代表。簡潔的體塊,大片的玻璃,明快的顏色,錯落的線條,與荷蘭風格派畫家蒙特里安的繪畫有極為相似的意趣。這座住宅1924年建成。
 包豪斯學校校舍 近代藝術發展史上,沒有哪所藝術院校如包豪斯般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包豪斯,促使人類藝術教育發生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并使以后所有的藝術工作者都深受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改變了近一個世紀的人類的生活:至今每一名就讀于藝術院校的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材料、色彩理論和三維設計課程;人們身下坐著鋼管框架的椅子,使用著可調節高低和光照的臺燈;我們的住宅建筑里部分或全部采用的預制構件,這些都獲益于包豪斯在藝術尤其是設計領域掀起的巨大革命。用沃爾夫·馮·埃卡爾特(Wolfvon Eckardt)的話來說,包豪斯“創造了當今工業設計的模式,并且為此制定了標準;它是現代建筑的助產士;它改變了一切東西的模樣,從你現在正坐在上面的椅子,一直到你正在讀的書”。菲利普·約翰遜(PhilipC.Johnson),一位歷經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解構主義的碩果僅存的建筑師,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包豪斯意味著神話。他說:“談到包豪斯,它不是好就是壞,這要取決于你怎樣看待它。”包豪斯的影響現在有多大?人們也許還可以從下面兩個例子看出些端倪:歐元最高面值的500元紙幣的圖案是20世紀包豪斯風格的古典現代派的建筑;而中國很多大中城市的房地產業都有人在炒作“包豪斯”這一概念——無疑,包豪斯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德國館 巴塞羅那的世界博覽會德國館是當時的德國建筑家密斯·凡·得·羅于1929年所設計的建筑作品,由于該建筑在空間上所表現出的開敞與通透,一方面確立了所謂流通空間的概念,同時也使密斯一舉成為世界矚目的建筑家. 世界博覽會館位于巴塞羅那市中心的公園里,原作品在博覽會結束之后不久便被拆毀,目前所看到的是為紀念密斯·凡·得·羅誕辰100周年而由西班牙政府于1986年在原址上重新恢復建立的……
 薩伏伊別墅 (1928年設計,1930年建成) 位于巴黎郊區的一座別墅,1928年設計,1930年建成,是勒·柯布西耶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1926年科布西耶提出新建筑的五個特點:1)底層的獨立支柱;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5)自由的立面。薩伏伊別墅體現了他的這些建筑觀念。這座別墅與以往的歐洲住宅大異其趣,表現了20年代現代主義建筑運動的革新精神。薩伏伊別墅(the Villa Savoye)是現代建筑運動中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勒·柯布西耶純粹主義的杰作。它也可能是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最能體現其建筑觀點的作品。
 克萊斯勒大廈 1930年,威廉·范·阿倫設計的1048英尺(約319米)高的克萊斯勒大廈落成。在很短的時期內,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該大廈的藝術裝飾(鍍鎳的散熱鋼帽和鷹面怪物雕塑像)及其通天塔,泰然自若地突出大廈的主人沃·克萊斯勒的富有和***的繁榮。的確,裝飾藝術使美國建筑師能用山花和雕帶將他們設計的摩天大樓打扮成現代的巴臺農神廟,為工業和進步錦上添花(1916年的紐約新城市規劃法強調建筑物要有殿堂效果,禁止在街上建造有一定高度的摩天大樓,以保持空氣的流通和光線充足。這項法案導致街上充斥了許多光怪陸離的金字塔形建筑物)。
帝國大廈 紐約帝國大廈,建于1930年3月,是當時使用材料最輕的建筑,建成于西方經濟危機時期,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象征,如今仍然和自由女神一起成為紐約永遠的標志。帝國大廈是一棟超高層的現代化辦公大樓,它和自由女神像一起被稱為紐約的標志。地上建筑有381米高的帝國大廈,自1931年以來,雄踞世界最高建筑的寶座達40年之久。此大廈在美國經濟最蕭條,最不景氣的時候,以僅僅不到2年的時間建成。在86樓及102樓有了望臺,由于是露天的望臺,臺上的風力相當大。晴天的時候可遠望至100公里遠的地方。
金門大橋 1937年修了一座懸索橋。金門大橋橫跨南北,將舊金山市與Marin縣連結起來。花費四年多時間修建的這座橋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結構之一。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但它卻是最著名的。金門大橋的巨大橋塔高227米,每根鋼索重6412公噸,由27000根鋼絲絞成。1933年1月始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車。
流水別墅 現代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熊溪河畔,由F.L.賴特設計。別墅主人為匹茲堡百貨公司老板德國移民考夫曼,故又稱考夫曼住宅。別墅共三層,面積約380平方米,以二層(主入口層)的起居室為中心,其余房間向左右鋪展開來,別墅外形強調塊體組合,使建筑帶有明顯的雕塑感。兩層巨大的平臺高低錯落,一層平臺向左右延伸,二層平臺向前方挑出,幾片高聳的片石墻交錯著插在平臺之間,很有力度。溪水由平臺下怡然流出,建筑與溪水、山石、樹木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長出來似的。別墅的室內空間處理也堪稱典范,室內空間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內外空間互相交融,渾然一體。流水別墅在空間的處理、體量的組合及與環境的結合上均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有機建筑理論作了確切的注釋,在現代建筑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馬賽公寓1952 1952年在法國馬賽市郊建成了一座舉世矚目的超級公寓住宅——馬賽公寓大樓,它像一座方便的“小城”。大樓用鋼筋混凝土建造,長165米,寬24米,高56米。地面層是敞開的柱墩,上面有17層,其中1-6層和9-17層是居住層,可住337戶1600人。這里有23種適合各種類型住戶的單元,從單身漢到有八個孩子的家庭都可找到合適的住房。大部分住戶采用“躍層式”的布局,有獨用小樓梯上下聯接;每三層只需設一條公共走道,節省了交通面積。大樓的第七八層是商店和公用設施,包括面包房,副食品店,餐館,酒店,藥房,洗衣房,理發室,郵電所和旅館。在第17層設有幼兒園和托兒所,屋頂上有兒童游戲場和小游泳池,第17層與屋頂之間有坡道相通。此外,屋頂上還有成人的健身房,供居民休息的地方和電影場。沿屋頂周圍還布置了一條長300米的跑道。這座公寓大樓不僅解決了300多戶人家的住房,同時還滿足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馬賽公寓的外觀是大量重疊的陽臺,陽臺的側面墻上涂了紅,綠,黃等鮮艷的色彩。地面層的架空支柱上粗下細,并把每組雙柱叉開成梯形,混凝土表面不做粉刷,留有木模板的木紋和接縫,顯得粗誑有力。
范斯沃斯住宅 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1945年為美國單身女醫師范斯沃斯設計的一棟住宅,1950年落成。住宅坐落在帕拉諾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夾雜著叢生茂密的樹林。與其他住宅建筑不同的是,范斯沃斯住宅以大片的玻璃取代了阻隔視線的墻面,成為名副其實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范斯沃斯住宅造型類似于一個架空的四邊透明的盒子,建筑外觀也簡潔明凈,高雅別致。袒露于外部的鋼結構均被漆成白色,與周圍的樹木草坪相映成趣。由于玻璃墻面的全透明觀感,建筑視野開闊,空間構成與周圍風景環境一氣呵成。平心而論,這棟全玻璃的房子更多是密斯建筑理念的一種實驗性產品,在居住者便利方面則相對弱化。密斯認為這種透明的方式使得住宅的空間與空氣得以自由流動,而在居住者看來,這無疑是讓居住成為一種公眾性、缺乏隱私的行為。這也是范斯沃斯住宅之所以備受爭議的根本原因。
聯合國總部大廈 著名的現代建筑。聯合國1945年成立于舊金山,應美國國會邀請,決定將總部設在美國。1946年選址時,美國J.小洛克菲勒出資購買紐約曼哈頓島東河岸邊大片街區相贈,經聯合國大會決議接受,遂定址紐約。1947年成立由國際知名建筑師(包括中國梁思成教授)組成的設計委員會,設計總負責人為美國建筑師W.K.哈里森。大廈1947年動工,1953年建成(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早期板式高層建筑,1947~1953年建,W.K.哈里森等設計)。 大廈占地7.2公頃。居中為大會堂,供聯合國大會使用。設計時,會員國不多,按遠期會員國80個和每會員國代表5人、顧問5人考慮,并加設特別觀察員席和貴賓席300個,記者席320個,聽眾席1000個。大廳內墻為曲面,屋頂為懸索結構,上覆穹頂。南面為39層的聯合國秘書處大樓,是早期板式高層建筑之一,也是最早采用玻璃幕墻的建筑。前后立面都采用鋁合金框格的暗綠色吸熱玻璃幕墻,鋼框架挑出90厘米;兩端山墻用白大理石貼面。大樓體形簡潔,色彩明快,質感對比強烈。東河沿岸為一組五層會議樓建筑,分設各理事會大廳。臨42號街的舊建筑曾作為聯合國圖書館,1961年拆除重建。
朗香教堂 又譯為洪尚教堂,位于法國東部浮日山區的一個小山頂上,1950年由勒.柯布西耶設計。它是勒.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對現代建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朗香教堂勒規模不大,僅能容納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萬人的場地,供宗教節日時來此朝拜的教徒使用這個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把重點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體給人的感受上。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墻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祁禱室的外形象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卷著,它與墻體之間留有一條40厘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墻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墻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墻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墻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的創作風格脫離了理性主義,轉到了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
西格拉姆大廈1952 這幢雄立于紐約曼哈頓區花園街的西格拉姆大廈是一座豪華的辦公樓,總高達158米,建筑物底部,除中央的交通設備電梯用地處,全部留作一個開放的大空間,這樣就便于交通,使它顯得清高,不同凡響,建筑物外形極為簡單,方方整整,直上直下的正六面體。整座大樓按照密斯的一貫主張,采用剛剛發明染色隔熱玻璃作幕墻,這占外墻面積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鑲包青銅的銅窗格,使大廈在紐約眾多的高層建筑中顯得優雅華貴,與眾不同。昂貴的建材,和密斯精心的推敲及施工人員的精確無誤的建造使大廈成了紐約最豪華精美的大廈。

古根海姆美術館 古根海姆博物館是由弗蘭克.勞埃得.賴特—美國最有創意的建筑師之一設計的。他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這一行已很長時間,包括設計了美國的兩座建筑—羅比住宅和流水別墅。他一直工作到1959年去世。美國紐約市的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坐落在一條街道的拐角處,看上去就像一條巨大的白色彈簧。這座極其漂亮、無與倫比的建筑建成于1959年。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內部的曲線和斜坡則通到6層。螺旋的中部形成一個敞開的空間,從玻璃圓層頂采光。左圖:古根海姆內一條長長的螺旋通道伸向不同部位或長廊的地板。該博物館保存了所羅門.R.古根海姆有現代藝術收藏品,因此該館以個的名字來命名。許多展品由金屬桿懸掛著,看起來似浮在空中。按照傳統,博物館在沿大廳四周的墻 上展覽藝術作品。但古根海姆打破了傳統的慣例。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外部非常樸實無華,只是將博物館的名字裝飾了一下。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蓋在墻上,使它們仿佛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筑物。
肯尼迪機場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 造型奇特并且運用了薄殼、懸索等當時最新的技術。要知道當時噴氣客機本身也在發展之中,這些機場從整體上說就是“技術至上論”的最好注釋。雖然現代派對裝飾的厭惡現在在他這里看不到了,但應該說密斯在西格拉姆大廈中使用大量先進技術對小沙里寧轉向High-Tech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在小沙里寧的學生西薩?配里身上可以看出來。
母親住宅 母親住宅作為后現代建筑的開山之作,著實有她的個性之處,傳統形式與現代技術的雙重譯碼,符號語言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坡屋頂的形式意寓著對母親的愛,山墻上的拱券符號體現了西方人的拱券情節,內部空間復雜而矛盾,簡單經濟又能滿足生活需求。批評家談論母親住宅,向來偏重的是它的這張皮,對里面各個空間落墨極少。因為恰是在這一點上,最集中地體現了建筑界對象征、符號、語義學等等深奧的當令學問的體認。此后20年間,“丑陋平庸”的游戲建筑甚囂塵上,文丘里隱然有開路先鋒之功。1989年,因為這個住宅,美國建筑師學會授予文丘里25年成就獎(即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25 Year Award)。
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 代代木體育館為亞洲第一位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日本建筑師丹下健三作品。它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達到了材料、功能、結構、比例,乃至歷史觀的高度統一,被稱為20世紀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日本現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為之前與之后兩個歷史時期。而他本人也贏得日本當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贊譽。代代木體育館是當代仿生建筑的杰出代表,這一個由瞬間的海浪漩渦而引發靈感的設計,其類似海螺的獨特造型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由兩座館組成,大的橢圓形為游泳館,小的圓形為籃球館。兩座館都用懸鏈形的鋼屋面懸掛在混凝土梁構成的角上,狀似蝸牛。這座建筑就采用了懸索結構這一來源於蜘蛛網的靈感,用數根自然下垂的鋼索牽引主體結構的各個部位,從而托起了這座總面積達兩萬多平米的超大型建筑,成為建筑藝術的經典作品。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劇院隨時為游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筑師Jorn 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紐約世貿中心 紐約世貿中心由兩座并肩聳立的塔式超高層建筑(雙子大廈)以及4幢7層辦公樓和一幢22層的旅館樓組成的建筑群,位于紐約曼哈頓島西南端,西臨哈德遜河,建于1962年到1976年。設計師是美籍日裔建筑師M·雅馬薩基(日本名為山崎實)。這兩座塔樓在地面以上都是110層,高411米,地下有6層,建筑面積達120萬平方米,有84萬平方米的辦公面積,可容納5萬人在里面辦公,同時可容納2萬人就餐,分租給世界各國800多個廠商。塔樓第44層和78層設有銀行、郵局和餐廳等公共服務設施;第107層是眺望廳,游客可極目遠眺;從第107層可以通過兩部扶梯上到第110層的塔頂。塔樓的地下一層貫通整個建筑群及附近的廣場,這是紐約市最大的廣場;塔樓的地下二層是地下火車站;地下另外四層是可停車2000輛的車庫。兩座塔樓的平面均為正方形,邊長63米,其結構采用鋼框架套筒體系,9層以下承重外柱的間距為3米,9層以上外柱的間距為1米。兩座塔樓共用鋼19.2萬噸,所用的玻璃如以50厘米寬計算,長度達104公里。其外墻全部用鋁板做裝飾,共有20.1萬平方米。每座塔樓有電梯108部,分段快速電梯23部,分層電梯85部,快速電梯運行速度可達每秒鐘8.1米。美國當地時間2001年9月11日上午9時左右,紐約標志性建筑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大廈)連續遭飛機撞擊,在極短的時間里兩座大樓相繼轟然倒塌。
(原址)
西爾斯大廈 西爾斯大廈堪稱芝加哥的地標。它建成于1974年,高110層,共443米,比紐約世貿中心還高出32米。在1996年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石油大廈雙子樓建成之前,西爾斯大廈保持了20多年的世界第一。
(圖文/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