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6歲兒子最大愿望是一槍打死媽媽?
花隨月轉陰晴收錄于新華博客

人常言“母子連心”,母子之間應該是世界上最親最近的關系,然而6歲兒子的最大愿望卻讓媽媽大驚失色。這個孩子在課堂上回答老師最大愿望的提問時竟然回答是一槍打死媽媽。這樣可怕的童言震驚了老師,也嚇壞了媽媽,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可憐的媽媽怎么會讓6歲兒子如此仇恨?
今日早報:3歲女孩彤彤(化名)不管高興還是不高興,常常要咬人、打人;6歲男孩小靈(化名),最大愿望是“擁有一把槍,然后能一槍把媽媽打死”……彤彤的行為,大多數人尚可以理解。可小靈的言語,顯然讓人大驚失色。孩子們怎么了?是童言無忌,還是另有原因?前段時間,江干區某幼兒園大班。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題目:“小朋友們,請大家說一說,你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輪到6歲男孩小靈發言。發言結束,老師大驚失色,趕忙把小靈的媽媽朱女士請來。媽媽聽了老師的轉述后,嚇得也快跳起來。原來,小靈的最大心愿是:“擁有一把槍,然后能一槍把媽媽打死。”媽媽朱女士承認,兒子特別淘氣,又不聽話,因此常常要揍他。可再怎么揍,自己也是愛兒子的,是為了兒子好。兒子的腦子里怎么會有一槍把自己打死的想法呢?“我們做孩子時,哪里有不挨父母打的,現在的孩子怎么回事?” 朱女士傷心之余,很不能理解。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心理科主任徐方忠,曾調查1732名3歲—6歲的學齡前兒童,其中男童897人,女童835人。調查結果顯示,包括“攻擊性”、“交往不良”等指標,3-6歲的兒童總行為異常檢出率13.22%。為什么有些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徐方忠分析,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導致。看到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兒童表現時,我們的整個社會作何感想?
我們切莫以為這僅僅是孩子的一句氣話,這僅僅是孩子一時的過激行為。在這氣話和過激行為背后隱藏的是巨大的家庭悲劇。如果這樣的氣話、這樣的過激行為引不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那么以后出現什么家庭悲劇我們再后悔也會為時已晚。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媽媽自身進行性對幼小的兒子進行家暴,收獲的必然是孩子從小就有的暴力行為。這樣的暴力行為在種種外力的誘導下很有可能會返還到媽媽身上,讓可憐的媽媽收到兒子的傷害。但是媽媽在一次次對幼小的兒子進行家庭暴力的時候,難道幼小的兒子就不可憐嗎?當然孩子年齡小力氣小無法反抗媽媽的暴力,對于媽媽的暴力很無奈。但是孩子在逐漸長大后難道媽媽還能打得動他嗎?難道孩子長大后他也無力反抗嗎?因此打罵決不是長遠之計,我們的父母還在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注意改進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通人情的善良的人,從小就有一顆感恩心,值得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時刻準備著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養育恩。
當然我們的父母也不能由此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孩子嬌生慣養,百依百順。我們看著名的歌唱家李雙江不是就因此吞下了一個難咽的家庭教育苦果嗎?曾經的自我感覺非常優秀的兒子竟然在交通沖突中大打出手,讓彭某夫妻受到很大傷害。李雙江的兒子的可怕一面暴露出來后立即引發整個社會的強烈憤慨。而李雙江本人也忍痛檢討了自己對兒子的溺愛。李雙江對這個兒子可謂百依百順。兒子僅僅14歲就要駕駛改裝后的寶馬車,這樣的違法事李雙江竟然也支持,可謂糊涂至極。現在比之李雙江兒子更為可怕的一幕出現了,一個個兒童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給喜歡家暴兒子的家長和溺愛孩子的家長敲響了警鐘。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還是應該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耐心細致地解決其出現的一個個問題,切莫急躁沖動,切莫縱容惡習。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整個社會應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讓我們早已問世的許多成果發揮應有作用,造福廣大兒童,造福越來越多家庭,不應該耽誤人才,埋沒成果,出現越來越多讓人擔憂的事情。
6歲兒子的最大愿望竟然是一槍打死媽媽,這樣的新聞曝光讓老師大驚失色,讓媽媽嚇得跳了起來,也讓我們整個社會感到擔憂。愿我們有關方面能夠正視教育中存在的各種疑難問題,充分發揮早已問世的成果的作用,讓這些問題及時得到妥善解決,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讓每個家庭的未來都充滿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