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臨床運用往往不拘一格,緊抓其中“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十三字真言,治療疑難雜癥每能獲效。雖跡近斷章取義,實因仲師字字珠璣。今爰舉數例,就正于同道。 目瞤(左眼跳動3年案) 曹某,女性,55歲。左眼瞤動3年余,閉目亦然,睡眠時亦搐動不止,常在瞬間大腦一片空白,口干。舌青紫少苔,脈沉澀。 細詢“瞬間大腦一片空白”時之下意識反映?答曰“扶墻據桌立穩”而已。因思此與經文中“振振欲擗地”,皆有據地以求自保之意。誠如尤在涇所云:“擗,猶據也。眩動之極,心體不安,思欲據地以自固也。”患者“瞬間大腦一片空白”,必伴瞬間眩暈。至于經文中之“身瞤動”,注家多釋為“身體筋肉跳動”。仲師既已借目之瞤動來比譬體膚跳動,環眼肌肉失控之目瞤豈能例外?脈證合參,遂逕予真武湯加減: 炒白芍40g,云茯苓20g,焦白術15g,白蒺藜20g,巴戟肉15g,太子參30g,制附片10g(先煎),3劑。 二診:喜告眼已不跳,細察果然。舌暗紅,脈沉澀。效不更方,稍變與之。 炒白芍45g,云茯苓20g,焦白術15g,白蒺藜20g,巴戟肉15g,赤芍藥15g,炒山楂15g,太子參30g,制附片10g(先煎),7劑。 本例未拘泥于“身瞤動”之常解,而以“目瞤”括于“身瞤”之中,用真武湯加減。口干去干姜,重用白芍以養陰,加白蒺藜以疏風明目,太子參、巴戟肉以益氣扶正。二診方進一步增白芍以加強養陰之力,并加赤芍、山楂以涼血活血降脂。 畏寒(酷暑如坐冰窖案) 鄧某,女性,44歲。四季畏寒3年余,至午夜畏寒加劇冷氣徹骨,雖酷暑亦如坐冰窖之中。夏天從不用空調,腰腿不利,上公交車須以手提膝。刻下面色暗晦,舌淡紅有裂紋,苔水滑,脈沉微欲絕。 此寒水凌心,心陽被遏,沉寒痼冷,入夜冰結。非猛將不能破冰,以真武湯加味:熟附片12g(先煎),細桂枝10g,云茯苓20g,炒白術15g,炒白芍15g,干姜10g,全當歸20g,炙黃芪20g,炙甘草12g,生姜3片g,紅棗5枚,6劑。 二診:服第2劑即感通體溫和舒適,6劑服完,夜間畏寒明顯減少。效不更方,上方熟附片增至15g(先煎),再予6劑。 三診:畏寒不再,腿亦持續輕松。但訴“腰有些痛。”舌紅苔薄白,舌裂紋較前變淺,脈右弦細,左細弱。處方:熟附片15g(先煎),細桂枝12g,云茯苓20g,炒白術15g,炒白芍15g,全當歸20g,綿杜仲15g,川續斷15g,炙黃芪20g,炙甘草10g,生姜3片,紅棗3枚,7劑。藥后痊愈。 真元大衰,腎陽失于溫煦,以致暑令亦感寒砭肌膚,午夜尤甚。柯韻伯云:“坎中火用不宣,故腎家水體失職,是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也。法當壯元陽以消陰翳。”是故擬方以真武湯溫腎陽為主,佐桂枝和營通陽,歸芪補益氣血,姜棗調和營衛,俾離照當空,氣血和暢,冰寒自釋。三診加杜仲、川斷補腎督以善后。 眩暈(邁步如踏棉花案) 胡某,女性,59歲。反復眩暈3年伴乏力1周。被診為“腦梗塞”。頭顱CT示“右側基底節區及側腦竇旁腦實質腔隙性梗塞灶”。有高血壓病史。 訴“終日眩暈如乘舟車電梯,邁步如踏棉花”,以致不敢走路。舌苔薄白板結略黃,脈虛澀。 筆者起始囿于西醫已確診“腦梗塞”,細問患者,日常起居“坐多于行,臥多于坐,眩暈無奈耳”,遂體察患者“邁步如踏棉花”實為無所依憑之故。眩暈而無所依憑,與“振振欲擗地”何異?于是從上實下虛、痰濁阻絡論治,選方真武合溫膽化裁:制附片15g(先煎),炒白術20g,炒白芍20g,云茯苓30g,干姜4g,刺蒺藜25g,太子參25g,姜竹茹12g,枳實12g,法半夏12g,陳皮10g,炙甘草12g,枇杷葉10g,7劑。 二診:明顯好轉,約行300米,眩暈大減,邁步踏實。舌苔薄白略黃有裂紋,脈沉澀。效不更方,原意出入,7劑。 三診:乘電梯不再作眩,平路行走已無腳踏棉花感,可不攙扶,步態正常。舌苔薄白略黃有小裂紋,脈滑尺弱。上方去炙甘草、枇杷葉,加瓦楞子25g,法半夏增至15g,枳實減至8g,10劑,以資鞏固。 本例多處腦梗塞,又有高血壓病史。西藥穩定血壓之后,肝似平而陽未潛,腎陽失煦命門,痰濁蒙蔽清宮,當務之急宜溫腎陽并通絡祛痰,此乃水泛作眩之正治,非真武加味難當其任。辨證不必拘泥于《傷寒論》第82條、第316條真武湯證之兩主證,抓住“邁步如踩棉花實為無所依憑”為據,如徐靈胎所謂:“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陽氣泄則虛浮無依著”,果斷定為真武證,對證施治,遂獲佳效。 [臨床經驗] 咳嗽一例--真武湯
這里,我還多說幾句,真武湯不但對心肺腎的病使用許多。而還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兒腹瀉。 明代醫家張景岳說:“小兒吐瀉證,虛寒者居其八九,實熱者十中一二。”當今中醫兒科名家董廷瑤亦認為:“脾虛寒泄較為多見。 尤其發病逾月者,每見陽虛寒泄,很少濕熱為患。推究病因,大抵獨生子女,父母溺愛,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溫暖,飲食營養唯恐不足,結果適得其反,患兒對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風寒暑濕之襲;內而“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陽受損,水濕不運,泄瀉遂作。更有一部分小兒,恣啖冰飲,一任滿足,本來“稚陽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濕所傷,必然殃及脾陽,如此,腹瀉尤易發生。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進,或濫用西藥,以至泄瀉旬時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陽虛寒泄之證。此時疏以真武湯,有立街稈見影之效。 金·成無己曰:“真武湯益陽氣、散寒濕。 治療陽虛寒泄, 確屬最佳方劑,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劑即可見效。方中附子溫陽散寒,得干姜則守而不走,專事溫中,且散寒力增強,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術健脾燥濕,輔佐附子同除寒濕,茯苓滲利水濕,符合“治濕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斂陰和陽,不致附子、干姜溫燥太過。合方總使陽氣振奮,陰寒消散,脾胃健運。水濕得化,泄瀉自愈。總之,本方既可增強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腸道寒濕之邪,消補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則虛,首當其沖的當數腎陽虛,腎陽虛及脾。脾陽虛則水濕內聚不去。腎陽虛是本,脾陽虛是標,真武湯對老年病有著斧底抽薪之意。溫腎補虛。健脾蠲飲,此真武湯也。人老之病有幾個脫離到了頭暈,心悸,下肢浮腫。凡見此癥組癥中一癥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湯,或加減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濕,濕多脾困也,困久必虛。脾虛及腎,腎為元陽,腎陽一出,濕及陽化。此乃肥胖治本之法。濕化脾健。脾健則濕無聚之理。真武湯溫腎健脾,直搗肥胖病根。那有無效之理。 [ 本帖最后由 奔放的旋律 于 2009-8-20 13:40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