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斷手述要
王薌齋
單重發力
任何一門拳術,步法實為關鍵,而步法之妙,在于形體重心之調配也。據我數十年練功與實搏之經驗而論,三七步單重發力,實技擊勝人訣竅也。此種發力形式,須沾其身始縱力,抽我身勁已發,否則,難得其妙。須用意支配我身全體之筋肉松和空靈,剎那間一緊,而力已運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緊不滯,力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樞紐穩固。此種發力方法,別門拳術得知者蓋寡也,實為古代拳術之精華。我之所謂“欲復古元始者”即此類也,非單重發力,均整之力無法囫圇遞至彼身也。所謂緊,即爭也,所謂松即斂也,爭斂致用,緊松互為。爭斂松緊之關鍵,在于虛實相互為用。前進發力,兩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虛后實,后退發力,則前七后三,前實后虛。實非全然占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兩足非“丁”非 “八”,其支撐范圍一尺七八,大則滯,小則靈,以能坐襠開胯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發力時,要利用呼吸之彈力,小腹充實,臀部力穩,坐襠提旋,穩定重心,增強兩足力量,與地心爭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須記坐襠時要收斂臀部,使之成為上體的支座,穩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發之力,才能實而透,切記兩足不許站在一條直線上,前足不許直線分出,后足不許直線后坐。須以三角螺旋形迂回進退,擰擺橫搖,若鯨之游旋,如浪之起伏,進則能占勢,退則能避鋒,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發力之際,腰與襠是調節勁度、重心和增強力之均整的關鍵。我力運至彼身,對方因受力而產生一種反作用力,為克服此種反作用力,以控制已身之平衡,故我須使重心下降,始終下體穩固,上體虛靈。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體之下部故也。即使我發高拳擊對方之頭部,發力時亦須重心下降,斷手多用退步打法,敵方出手發招,亦多用踏重穿襠之術。如敵已向我發起踏重穿襠之勢,此際我須退步斷其手,發力始能便當,故退步打法較之進步打法更為重要。技擊斷手之目的,實際即以暴力迫使敵方喪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始終放在一條載七之實足上,以載三之虛足護衛之,其勢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則因其重心下降,一則因其重心始終在一個點上。其重心點外之面積,當受到外力作用而改變其位置時,隨時可改變為其臨時的重心點。故重心點外之面積上的任何一個點都能起護衛其實際重心之作用,單重發力之奧妙,此其一也;再者彈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況下,非單重不能出之,只有單重發力,才能做到遍體彈簧似,使全體成為一大彈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無執而彼亦無執時,所生之來回勁,非單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單重發力之情況下,才能以同一發力動作,發生二次打擊,此其四也,但須記隨時調整兩足虛實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證力之均整,尤須切記發力時兩肩不許貫勁,始能源動腰脊,勁貫四肢,力隨足生,三角蓄勁,直線發力。如虛實不清,則犯雙重之病,雙重之病,技擊大忌。學者不可不察。
無法即法 法在無念
實搏不許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縛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敗挨打之道。大成拳之斷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蠻用拙力。用法則無異做繭自縛,將本能活力納入框框之中,而無由發揮。用力則己身必有執著點,犯形破體而為人所制。故斷手亦是一法不立而發揮本能之學也。然后可謂無微不法,因動靜皆依一定原理法則,而此種原理法則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別門別派之拳術者然,各項原理法則極其高明深刻,而體現此種原理法則之形式又是極平庸,形簡意繁。所以,大成拳之學實為極高水平而蹈平庸之學問也。 關于大成拳之原理法則,昔日我曾于其他文字中有所論述,此處不再重復。然有一點再扼要重述者,即無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 “無為無不為”,佛家“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之義,蓋技擊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實質上不同于渾擊蠻打,因大成拳技擊唯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應,而此種活力是經過各種原理法則嚴格訓練之觸覺良能,微動亦循法。此種循法而動之本能活力,實亦成為人之條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動必循法,實出于無意識,實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勢,有意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無念,觸覺良能也。 各派技擊,不管其自覺或不自覺,都要遵循一項原則,即降低勁力消耗與提高技擊效率,欲降低勁力消耗與提高技擊效率。平日訓練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簡意賅。待將此種活力訓練至一定火候時,須將自己之精力專注于一兩項打法,操之熟練,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蠶之吐絲,“尋天籟”者是也。遇敵時自然不煩凝儀,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提頓吞吐 沉托分閉
斷手,從形跡上來講,是截擊對方所來之手,若從勁力來講,是斷對方所發之力。 依據運動生物力學,斷手所用之力與物體運動時所產生之機械力相同,亦有三個特性,即:重量、方向、打擊點(即作用點)。斷手之目的,即斷對方所來之力,實即打擊力之此種特性也。上兜下坐,與地心爭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飛之勢。旨在截擊敵力以改變其方向,此法謂之提。蓄彈驚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爭,勁由脊發,力從足出,旨在抵消敵力之重量,或震撼敵力之源,即敵之形體,此法謂之頓。提頓為一來回勁,提為頓之來,頓為提之由也。敵我交接,我無執著,令敵也無執著,引進敵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敵力喪失作用點(即:打擊點),此法謂之吞。吞之同時,順敵力而逆行之,敵力已喪失作用點,而我力已至其作用點,此法謂之吐。吞吐亦為一來回勁,吞吐無間行者是也。驚彈如拋揚,支點似滾絲,螺旋力纏卷,堅漲于無形,旨在借斷肢以震撼敵力之源,即其形體,此法謂之托。驚彈似粉磚,滾錯疊墜,螺旋力裹擰橫搖于無形,旨在令敵力改變方向,喪失作用點,此法謂之沉。敵力來勢迅猛,我則不躲不閃,不丟不抗,順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奪其力之作用點,進步占勢,退步避鋒,借急促之勁作來牽動對方之重心,使敵拔根提氣,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謂之閉。接著乘對方重心不穩,而突然發力,全身炸力直射,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手無空至,意無定向,囫圇逆體,力如炸藥,觸點如彈,這是突然的一發一放,此法謂之分。分閉之法,須借呼吸之彈力,始能發力透達也。 八法乃斷手時用力之原理法則,非局部片面之方法。故此法運用之通當,須借對方之力,敵我兩方缺一不可。交接之時,切審敵意,則十分必要也。 八法之運用,非心領神悟實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體認八法之妙,實為切要,見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練無念,無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則精神即被束縛矣。故習學大成拳欲臻化境,實非唾手可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