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異化的房產情結 作者:南橋 ![]() 不容否認,一些人買房子是因為他們有這個條件,想住得舒服一些。有的人工資很高,在美國納稅很多,買個大房子,可以用按揭貸款抵稅,爭取納稅部分返還,這屬于理性的投資。倘是出于這種考慮,那無可厚非。 但
是我發覺更多的人,是在無意識中,在攀比之下買大房子的,甚至使得房子成為個人生活的詛咒?;貒臅r侯,我去桐城、舒城交界的一個地方,看到那里的風光無
比自然,水庫綠如碧玉,群山氣象萬千。我在這里看到了久違的山澗,清澈見底的溪水,山間的茂林修竹,各樣的野果,可口的野菜。在高度污染的中國大地上,這
樣的地方如同一塊飛地。我跟主人說,哪年我有什么大活要趕,才不會去什么residency,
要不回老家,要不來你們這樣的地方。大家看著我,以為我是故作姿態或是客氣,其實我真是這么想的。 奇
怪的是,這里的人家越來越少,因為很多人搬到附近鎮上去買那種鴿子籠的商品房了。為什么呢?因為大家一窩蜂都在買。那些堅守下來的人家,做起來的小樓十分
漂亮,一開門就是大山,山泉清澈可口。過去交通不便,現在據說又要修馬路進山了。這樣一來,很多人想過來,但是談何容易?因為轉出去就是不歸路,現在農轉
非容易,非轉農幾乎不可能,因為有政策明令禁止。 ![]() 但
是這樣的故事還在上演。我有一個親戚,家里有幢房子,住得十分開敞,里面衛生間淋浴設備等等應有盡有,還有個漂亮的院子。但是他說要去鎮上買個六七十平方
的商品房,我給勸阻住了。因為有這個錢,把家里的房子弄得漂漂亮亮得比什么不好,干嘛去鎮上買那種六七十平方樓上有腳步,自己走個路或是孩子奔跑一下又怕
擾鄰的公寓房?剩下的錢,你可以去旅游,可以讓孩子讀書,可以養老,送給房產開發商干嘛? 我們常說
的一窩蜂,就是一種審美上的同質化,對那種被房產商灌注了一些價值判斷的商品房一味追捧。另外,大部分人是無法認知事物的價值,只能通過多少平方、多少價
錢這樣有形的標準去丈量一樣東西,因為你說別的什么環境,他們以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判斷力,無從對其進行價值判斷。我搞不懂,房產商在一泡尿一樣的水溝上搭
個橋號稱小橋流水,都有人去信,放棄真正的水庫和青翠的群山??磥磉€是文字的力量比較大,廣告宣傳扭曲了人們的判斷。那么解鈴還須系鈴人,我希望人們同樣
能夠用文字去矯正價值觀。 房子價值被異化的現象在美國華人社區尤其明顯。幾年前,我去田納西一個美
國人家做客。我贊美他家的環境很清幽,我問附近是不是也有中國人來買。那人有些鄙夷地說:他們才不屑買這里的房子,他們嫌小了,他們都要買大房子。但是美
國人很會生活,把日子當成藝術去過,大房子也好,小房子也好,家里的布置、擺設都別具匠心,大有大的大氣,小有小的溫馨,一個個充滿生活的氣息。一個會生
活的人,能把house, 變成溫馨的home.
但是我們中國人之間常傳播一個自嘲的笑話,再大的房子,我們一住進去,都能給弄得如同豬圈,真是把中文“家”這個寶蓋頭下面一頭豬的象形給做實了。因為大
家只在乎房子多少尺,房價幾何,學區怎樣,至于房子這個空殼如何賦予內涵,就一籌莫展了。過去的社會尚不至如此,看《清明上河圖》,看皖南民居,那些住宅
的設計,對于采光、排水、空間利用等諸多方面都很有講究,我們曾經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這些年怎么了,我們成了沒文化的暴發戶的民族。 還有很多人,其實財力并不夠,使勁拿下貸款買大房子,結果剩下來什么錢都沒有,吃不敢吃,穿不敢穿,玩不敢玩,拼死拼活供房子,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全家。到底是面子重要,還是生活的品質重要? 美
國的銀行是很厲害的。我回國半個月,房貸遲了兩天交,好家伙,一會來一天就收到四個電話,是銀行來催,仿佛是要提醒我住在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除此之外,大
房子還得考慮高昂的房產稅和保險,以及大量的維護成本。要是打臉充胖子,花血本跟人一樣買大房子,到時候工作脫節,經濟上周轉不過來,幾個月沒有交按揭,
那么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的噩夢。這幾年美國次貸危機,雖然有很多人怪罪銀行的貪婪,也有很多論者譴責那些不按照自己經濟實際去買大房子的寅吃卯糧行為。我經
常在電臺上聽到一個人房子最后被銀行收走,信用記錄破壞,陷入生活沒有著落的困境。好多在美的華人,“融入了美國社會”,透支未來這樣的觀念一學就會,哪
怕他們并未學會如何把房子打理好,變作一個棲息之地,變作一個人生的祝福。 人買大房子,為的是提高生活質量,假如買大房子,反倒把日子弄得沒法過,那便是買櫝還珠之舉了。房子問題,不但能把富爸爸變成窮爸爸,還有可能把有條件修身養性四處走走的閑爸爸,變成蝸牛一般頂著個殼無法正常前行的忙爸爸了。 注:上圖是我上次回國在山里看到的民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