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雙 江(摘轉) 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熙帝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數學、天文、歷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經、史、子、集;聲律、書法、詩畫等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于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并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云霧里,民生休憩在當前。”他的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 康熙是個大孝子:他8歲喪父,10歲又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后,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后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康熙政治特色: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康熙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幾乎是沒有一天無故不聽政的。 集中帝權:他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并且祖輩交給他的并不是一統江山,國家正處在百廢待興的環境下。康熙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壓在頭上的輔政大臣,從此獨攬大權。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經過多年奮戰,平定三藩,統一蒙古,收復臺灣,北拒沙俄,維護了統一。 崇尚儒學: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余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不過,對康熙的評價也不宜過高。他雖然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但清朝統治者的許多悪行起源于康熙。如文字獄,打擊宗教信仰自由,放縱滿人特權,大興土木修建避暑山庒浪費民脂民膏等等。 康熙已成了當代電視名星。真真假假,弄得觀眾頭昏眼花。其中有一首主題歌,唱他“還想再活500年”,如果他真的活500年,我們這些子民可就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