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是考生把握行測試題的靈魂,只有號準試題的脈搏,才能更有針對性地作答。準確地預測國考行測考點,就等于提前看穿了對手的底牌,贏得了考試的主動權,增強應考的信心。 中公教育專家通過對歷年國家公務員行測考試命題特點的梳理,總結出了五大專項的重要考點,并結合十多年公務員培訓教學中的經(jīng)驗,給考生以高質(zhì)量的復習計劃,為考生按圖索驥做好最后的應試準備提供一份清晰的路線圖--中公白皮書《2012國考全預測》。考生可在中公教育各地分校免費領取,助考生全面把握今年的命題趨勢,占得先機,一舉沖過筆試終點。 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預測 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仍以邏輯填空、片段閱讀和語句表達三大題型為主。邏輯填空主要考查結合語境選詞的能力,同時要根據(jù)語句前后的邏輯性判斷所選詞語的正確性;語句表達主要考查句子填空和句子排序兩大題型;片段閱讀主要考查根據(jù)不同材料總結作者觀點、總結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 一、邏輯填空 所謂邏輯填空中的“邏輯”并非考查邏輯相關知識,而是強調(diào)語境的重要性。它與選詞填空一脈相承,都是要選擇合適的詞語。不同之處在于特別提出對語境進行辨析,由此看來,邏輯填空題目凸顯兩大特點:一是對語境的正確判斷,二是對詞語進行辨析。 預測點1--關注語境中的呼應對象 語境分為內(nèi)部語境和外部語境,選詞填空題要求根據(jù)語境的不同特點適當選詞。內(nèi)部語境較為直接,外部語境較為間接,近幾年考題中多為根據(jù)語境的詞語和表述,或者文段所描述的對象來選詞。 例:(2011年國考真題)互聯(lián)網(wǎng)怎樣影響了我們的社會和生活,這看上去好像是個 的話題,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但事實上,有幾個人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說細致,說出點兒新意,說出點兒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見仁見智理由B.眾說紛紜道理 C.歷久彌新獨見D.老生常談妙處 中公解析:“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呼應“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老生常談”,“可意會不可言傳”呼應“妙處”。選D。 預測點2--考查范圍鎖定高頻詞語和高頻成語 詞語部分多考大家較為熟悉的詞語,考生需要學會區(qū)分近義詞,比如常考的辨析詞語的角度有搭配對象、語義輕重、詞義范圍、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等。中公教育專家發(fā)現(xiàn),近幾年國考中考查的成語特點也表現(xiàn)為熟悉的詞,但總會有相近意思的成語混雜在題目當中,難以抉擇。因此,區(qū)分近義成語比較重要。例如“門可羅雀、屈指可數(shù)、寥寥無幾”這三個形容少的成語。或是形容多的成語“比比皆是、汗牛充棟、蔚為大觀、浩如煙海”等。 預測點3--題干材料內(nèi)容增加,字數(shù)增多,空處增多 邏輯填空的材料內(nèi)容越來越像小型的片段閱讀,字數(shù)增加是一個顯性的表現(xiàn),同時給出的空處也會增加,原有一段一空的題目越來越少,一段三空成為常態(tài)。中公教育專家提醒考生在做邏輯填空題目時首先要讀好題干。 二、語句表達 預測點1--句子數(shù)量增多,難度加大 句子排序一般給出5個句子,由于考題整體題量的增加,所給句子也會增加2-3個。另外,難度加大。句子排序題會考查到無明顯連接性標志詞的句子,句子填空題在判斷所選句子與語境是否一致中會設置難度,除了考查話題、句式、色彩的一致性外,還需要根據(jù)材料的整體意思來選句。 預測點2--句子間結構聯(lián)系的多樣化 句子排序和句子填空都需要考慮句子間的結構,而近些年考題特點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具體來說,除了明顯的總分、分總、總分總結構及提出-分析-解決的思路結構外,還有一些無明顯結構聯(lián)系,比如其中幾個句子可以通過顯性的標志詞連接在一起,而剩下幾個句子卻無明顯的關聯(lián)詞提示,但實際上這幾個句子在語義上呈現(xiàn)轉(zhuǎn)折、遞進等關系。句子填空要求所選句子和文段一定要契合,不僅是形式上一致,還要內(nèi)容上保持一致。如對事理邏輯性的考查,說明文中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材料的內(nèi)部又遵循一定的順序,使之合乎客觀事物本身的規(guī)律性或某種工藝過程的先后程序。 例: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它面容清秀,眼睛閃閃有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 三、片段閱讀 片段閱讀題目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材料部分、提問方式部分和選項部分,這其中以材料為核心,一方面考生要面對各種提問方式,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讀懂每個材料,靈活地應對各種材料。 預測點1--特殊提問方式 提問方式方面:由于考題多為主觀型題目,提問方式多為介紹、概括、說明、主旨、意在說明、強調(diào)、告訴之類,此外需要關注一些特殊的提問方式,如“關鍵詞”。這種提問方式也屬于主觀型題目,應對上還要對材料建立敏感性,抓出體現(xiàn)主要觀點和主要內(nèi)容的關鍵詞。 例:五十年代,人們對幸福的憧憬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六七十年代,是“三轉(zhuǎn)一響”(自行車、縫紉機、電風扇、收音機),是進國營廠或穿上軍裝;八十年代是“萬元戶”;九十年代是有房有車;新世紀的幸福感呢,則和總理最近提出的“尊嚴”息息相關。 這段文字的關鍵詞是: A.新世紀B.幸福C.尊嚴D.幸福感 中公解析: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在談幸福,而到了新時代幸福則和“尊嚴”相關,作者要說明的內(nèi)容就在于“尊嚴”二字。 預測點2--特殊提問角度 例:(2010年國考真題)一個小女孩趴在窗臺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愛的小狗,不禁淚流滿面,悲慟不已。她的外祖父見狀,連忙引她到另一個窗口,讓她欣賞他的玫瑰花園。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頓時明朗。老人托起外孫女的下巴說:“孩子,你開錯了窗戶。” 老人說“你開錯了窗戶”是想要告訴小女孩: A.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境也會不同 B.環(huán)境對人的情緒狀態(tài)有很大的影響 C.通過轉(zhuǎn)換視角,能擺脫失敗和痛苦 D.人應該懂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中公解析:這道題很多同學會選擇A選項。注意本題的提問方式,如果直接問“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答案肯定要選擇A。但是此處問的是“你開錯了窗”是想告訴小女孩什么,那就是D。是“開窗”的問題,即相當于換角度的問題,并不涉及換角度之后會帶來什么結果。 預測點3--材料體裁典型化 材料的體裁中曾出現(xiàn)過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這其中以記敘文和議論文居多。而記敘文中除去一般性的記敘事件外,寓言故事、名人軼事和散文之類的體裁會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同時,在體裁穩(wěn)定的前提下,材料結構也會有側重,關聯(lián)詞結構是一大特點。除去常考的轉(zhuǎn)折、遞進、因果、并列等關聯(lián)結構外,還會增加條件、選擇、解說等關聯(lián)結構。另外,行文脈絡上也會有變化,在總分、分總、總分總的結構基礎上會增加鋪墊式、對比式、引用式等脈絡特點。更多信息考生可參考中公白皮書--2012國考全預測。 例:有這樣一則故事:三個工人在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忙什么,第一個說:“我在砌墻”,第二個說:“我在建一幢大樓”,第三個回答:“我在建一座城市”。多年以后,第一個工人仍是工人,第二個工人成為工程師,第三個工人成為城市管理者。同一種工作,因為從事者的心態(tài)不同,結果迥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僅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也是由良好心態(tài)、較高境界決定的。 中公解析:這個故事的啟示就是積極的心態(tài)。 縱觀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目會發(fā)現(xiàn)命題人會越來越重視考生的閱讀能力,因此無論是邏輯填空還是片段閱讀都要在會讀、讀好、讀懂的基礎上去做題。只有這樣,考生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言語理解與表達復習計劃 第一周 復習任務: 熟練掌握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的基礎知識。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考生把所涉及的小題型、方法、技巧等內(nèi)容整體復習一遍,并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復習方法: 對照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教材進行學習。 復習重點: 牢記邏輯填空、片段閱讀的最基本方法技巧。(例如邏輯填空涉及到的語境分析方法,主要是看語境之間的關系。其中相對關系、解釋關系比較重要,判斷出語境的關系,答案自然會出現(xiàn)。) 真題演練: 1、人只有和人在一起時,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過去,我喜歡安靜,常傾向于______;現(xiàn)在,我寧可選擇______,而不要孤寂。 填入橫線處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自閉群居B.離群合群 C.孤寂喧囂D.獨處熱鬧 【答案】D。中公解析:第一空中所要填的詞語應與“安靜”對應,“自閉”與“離群”通常用來表示人性格上的障礙和缺陷,排除A和B。“孤寂”在后文已出現(xiàn),一般在前文不會再次出現(xiàn),排除C。“獨處”與“喜歡安靜”對應,表示“我”的選擇。故正確答案是D。 第二周 復習任務: 在全面了解了邏輯填空、語句表達、片段閱讀相關題型的基礎上,徹底掌握國考近4年真題的特點。 復習方法: 對歷年國考真題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研讀。研究歷年的變化趨勢和出題的側重點。比如,白皮書中提到,邏輯填空部分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察更鮮明了,通過分析語境來選擇答案的題型在逐年增加。 復習重點: 重點突破選詞填空的語境分析和片段閱讀的主觀題。 真題演練: 1、荀子認為,人的知識、智慧、品德等,都是由后天學習、積累而來的。他專門寫了《勸學》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性,肯定人是教育和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倡導、日積月累、不斷求知的學習精神。(邏輯填空類)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孜孜不倦B.堅忍不拔C.按部就班D.一絲不茍 【答案】A。中公解析:由“日積月累、不斷求知”可知,該空呼應的應為“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qū)W習勤奮不知疲倦。其他各項不符合題意。 2.過去25年中,盡管經(jīng)歷著通貨膨脹和經(jīng)濟衰退,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始終沒有減退,背后最主要的推力就是個人信貸業(yè)的異常。盡管個別客戶可能破產(chǎn),但總體上,個人消費信貸是的。(語句表達類)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活躍節(jié)節(jié)攀升B.頻繁安然元虞 C.繁榮有利可圖C.發(fā)達高枕無憂 【答案】A。中公解析:節(jié)節(jié)攀升:職位地位等不斷上升。有利可圖:有利益可謀求。安然無虞:沒有憂患,太平無事。根據(jù)句意,先看第二空,應選與“減退”意思相反的詞語,故“節(jié)節(jié)攀升”貼切。從“異常”本意來看,語意較重,“活躍”比“繁榮”語氣重。故正確答案是A。 3、美國著名學者伊頓曾預言:“我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國家的最高經(jīng)濟利益,將主要取決于我們同胞的創(chuàng)造才智,而不取決于自然資源。”伊頓的預言在今天已經(jīng)變?yōu)楝F(xiàn)實,金融危機、能源和礦產(chǎn)資源價格急劇上漲,世界經(jīng)濟滯漲風險苗頭顯現(xiàn),國民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許多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片段閱讀類)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diào): A.人力資源將在經(jīng)濟增長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B.自然資源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將逐步降低 C.國家要發(fā)展必須充分發(fā)揮國民的創(chuàng)造能力 D.國民素質(zhì)的高低將決定國家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答案】C。中公解析:原文伊頓的預言“國家的最高經(jīng)濟利益,將主要取決于我們同胞的創(chuàng)造才智”;最后一句“伊頓預言實現(xiàn),國民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許多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C項更符合原文的主旨。 第三周 復習任務: 真題模擬加題目細致分析 復習方法: 做模擬題。中公教育專家在這里強調(diào)模擬題一定要選擇有口碑的,針對性強的,同時難度適中的。這周做題不要盲目,不要只強調(diào)速度不管質(zhì)量,還是要以質(zhì)量為主兼顧時間,一套模擬題做完之后,一定要細致的分析,并重復進行錯題分析。 復習重點: 徹底突破誤區(qū)。做錯的題目,一定要徹底弄清楚弄明白。 真題演練: 1.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習慣鋪陳宏大的說辭,在人性的細節(jié)方面,總是。被抽空了細節(jié)的經(jīng)濟學,雖,擁有如廟堂般巍峨的氣勢,卻還原和解讀不了世界的真實。 填入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語焉不詳高屋建瓴B.閃爍其詞博大精深 C.含糊其辭鞭辟入里D.捉襟見肘天馬行空 【答案】A。中公解析:先看第一空,句中是說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在細節(jié)方面關注不夠。“閃爍其詞”是指言語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捉襟見肘”形容衣衫襤褸,也比喻顧此失彼。據(jù)詞義可排除B、D。再看第二空,“高屋建瓴”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的形勢;“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徹、切中要害。由句中“擁有如廟堂般巍峨的氣勢”可知,這里側重的是氣勢的巍峨,故應選“高屋建瓴”。 第四周 復習任務: 進行速度和心態(tài)的實戰(zhàn)性模擬訓練,實現(xiàn)速度和質(zhì)量的雙豐收。 復習方法: 模擬卷的選擇依然重要,可選擇難度和上周相比持平或簡單一些的模擬卷,這樣可以增強信心,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同時,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考生嚴格按照時間要求做題,對錯誤的題目進行簡單的分析即可,不要死摳一道題目,鉆牛角尖。 復習重點: 全面總結,為考試做好心理、生理、知識儲備等全方位的準備。 真題演練: 1、越來越多的人表示愿意購買醫(yī)療保險產(chǎn)品,但醫(yī)療保險產(chǎn)品的銷售情況并沒有與需求保持。因為消費者并不單是從開支管理角度來考慮,更多的是受到情感的,他們真正尋求的是一種心理安定,這往往是銷售者所的。 A.一致左右關注B.協(xié)調(diào)干擾利用 C.同步驅(qū)動忽視D.統(tǒng)一暗示追求 【答案】C。中公解析:本題的突破口在第三空。題干大意是:越來越多人愿意購買醫(yī)療保險,而醫(yī)療保險的銷售情況卻沒有因此而出現(xiàn)相應的提升,究其原因,人們在購買保險時更多的是尋求一種心理安定,而銷售者沒有意識到或重視這一點。故第三空不能填“關注”、“利用”、“追求”,排除A、B、D。 2.從我國古代文獻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已將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國北方種稻量少,水稻被列為五谷之末,如“禾、稷、菽、麥、稻”;而至宋代,便因種植數(shù)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民間更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類“稻居什七”之說,稻米成為我國的主要糧食。 下列說法與原文相符的是: A.水稻從商代開始種植B.春秋時期北方不產(chǎn)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為主要糧食D.水稻在我國古代長期為五谷之一 【答案】D。中公解析:A項,文段只是提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現(xiàn)”,由此不能推出“水稻從商代開始種植”,故錯誤。B項,文段提到春秋前,我國北方種稻少,故“不產(chǎn)水稻”的說法有誤。C項,文段講“到宋代,稻因種植數(shù)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但并不能推出“宋代人以稻米為主要糧食”這一結論,故也錯誤。D項可由文段推出。 3.面對具有威脅性的突發(fā)事件,恐慌心理是人們進行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但是,過度的恐慌反應,常常會導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為嚴重的消極后果。經(jīng)驗顯示,在突發(fā)性公共事件中,許多損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們的過度恐慌導致的。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diào)()。 A.產(chǎn)生恐慌心理是人們在突發(fā)事件中的正常反應 B.在突發(fā)性公共事件中,人們的損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C.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人們其實不必慌張 D.面對突發(fā)事件,人們應盡量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 【答案】D。中公解析:“但是”引導了文段的重點,即過度的恐慌會導致比事件本身更嚴重的損失,由此可知文段強調(diào)的是人們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不應過度恐慌,而應該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D項為正確答案。A項說法本身沒錯,但不是文段強調(diào)的重點;B項“人們的損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說法有誤;文段強調(diào)的是過度恐慌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危害與損失,不是完全告誡人們不必恐慌,且“其實不必慌張”的說法也不現(xiàn)實,故C項有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