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文寫不好的幾個原因
. 學生戲言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其中最怕“寫作文”,究其原因,首因是“沒什么可寫”,第二個原因是“寫不出來”,因為“沒什么可寫”,于是學生記住了“五子登科”:上坡推車子、馬路攙瞎子、車上讓位子、跑步疼肚子、愛心捐票子;甚至“家中死老子”,近乎統一的題材讓閱卷老師嚴重審美疲勞。“寫不出來”怎么辦?也不難,背上幾段“好詞好句”,君不見學生作文的辭藻的堆砌,不管寫什么,先從《詩經》回憶起,一路排比下來直到魯迅。 筆者經多年的研究,認為學生作文寫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教師的作文教學并沒有走進作文教學的本質,而是俗招連連。 必須承認,寫作教學長期以來還是“三無”產品:無作文教學的理論體系、無作文教學的課程體系、無作文教學的成熟的實踐探索。很多老師的作文教學在實踐中指向過于功利,如,教學生一些“俗招”,開頭要一到兩行,正文6至7段等。這種近乎于“文字游戲”的作文教學尤其是對于低分群學生短期的確有效,但也十分有限;即使從應試的角度,看多了“看上去很美”的作文也會產生審美疲勞。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有的老師教學生使用一些套話,說只要腦袋靈活,學上一句話也許可以“通吃”。比如,開頭只要會說一句“屈原向我們走來……”就能“啟發”學生敷衍成文,簡便易學。 2004年江蘇省的高考作文題是“山的沉穩,水的靈動”,他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他的愛國之情,像山一樣沉穩,他的文思,像水一樣靈動……”2005年是“鳳頭、豬肚、豹尾與人生的關系”,他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帝高陽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這樣一種‘鳳頭’,當他舉身赴汨羅江時,他畫出了人生的‘豹尾’……”2006年是“人與路”,他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他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 ”2007年是“懷想天空”,他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他仰望著楚國的天空……”2008年是“好奇心”,他寫道:“屈原向我們走來,我懷著無比的好奇,打量著這位楚國的大夫……”2009年作文題是《品味時尚》,這照樣難不倒:“屈原向我們走來,有人說你不再時尚,但在我的心中,你是2000年來永不褪色的時尚……” 2. 有的教師干脆不教。 《中國教育報》去年曾經系列回顧了作文教學三十年的變化,可惜并沒有太多的人關注,教材幾經改版后也沒能給作文一個“應有”的位置,甚至“新課標”也是語焉不詳,作文,一直處在“非法”地位。老師們在實踐中有意無意地輕視它似乎也有些“法理”依據。 3. 教師自己不愛寫作,所謂指導往往是紙上談兵。 讓學校管理者很頭痛的一件事就是讓老師們寫論文,后來降低標準寫“隨筆”,有的學校干脆寫“教學日記”,但,老師們總是草率應付,有的下載,還有的“舊文新用”,語 4. 學生生活單一。 誰都知道,作文是學生生活的書面反映,但現在的學生生活面十分狹窄,幾乎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相對于我們的學生時代,90后們少了“到最廣闊的農村去鍛煉”的機會,沒有嬉戲、沒有童謠、沒有下水摸魚蝦、上樹掏鳥窩的經歷,在四方的天空里思想著外面的世界,盧志文校長說,應試教育培養的學生“只能應試,不能應戰”是有道理的。這幾天,正逢期末閱卷,本次作文明確要求學生寫記敘文“以記敘為主,敘事完整”,還是有人寫成了問題“四不像”,這里面有沒有缺少生活的“米”的問題呢?沒有具體的事可敘,一頓“意識流”罷了。 又不讓孩子們有充分的嬉戲的自由,又不讓他們寫“五子登科”,難為我們的學生了。 5. 作文評分缺乏科學性,更缺乏按科學辦事的品質。 應該說,各地中高考所指定的“評分標準”是很科學的,主要從“立意、表達、結構”等方面去區分,高考又有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的要求。問題是,執行的如何呢?高考很嚴格,中考就不盡然了,據說有的市作文評分“從緊”還是“從松”是為全市語文平均分服務的,命卷人對相關領導是有承諾的,保證語文平均分是多少多少,一旦發現基礎卷太難了,于是下令:作文“松一點”;反之“緊一點”。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果其他學科出現試卷偏難,也會告知語文:把作文批改“松一點”。領導們的理由很簡單,也很雷人:為了和諧!所以,學生考試完畢后對各科進行估分,語文最后總會讓她(他)“出乎意料”。如此,屆屆口耳相傳,誰還買作文的帳? 比這更離譜的是平時考試作文批改,全年級百十號甚至幾百號學生作文,全由一人說了算;有人戲稱,改作文最簡單了,帶把尺子,量一量,根據篇幅長短給分,長,則多給點,短,就少給點。有的說,字好,多給點,字差,少給點。科學的給分標準不去執行,讓學生對于自己的作文水平每個準譜,何以讓我們的孩子對作文有持續興趣? 6. “優秀作文選”的誤導。 “優秀作文選”其實并不優秀,至少不全部優秀,畢竟是孩子們的“作品”,還是要讓處在作文“發育期”的學生們多去讀一讀“典范的白話文著作”。你去翻翻那些所謂“優秀作文”,有“三多三少”:內容雷同的多,個性表達的少;“假文化”、“假崇高”的多,真情實感的少;思想移植的多,深刻的少。相對于同齡人,或許是“優秀”了些,但還不足以成為“典范”。作文的高下最后取決于“思想”與“表達”。“思想”取決于生活與見識,“表達”隨思想而“表”,這里好像都無法從“優秀作文”里汲取點什么。所以我一直呼吁作文教學要從源頭抓起,反對急功近利,反對各學段(甚至各年級,甚至至教師個體)各自為戰。看多了“優秀作文”,拿到一篇作文題,他(她)的思維習慣是:作文選里范文的如何寫的呢?我來想一想。而不是圍繞作文題尋找自我內心深處曾經的“真情實感”。 那天去“江科大”附中聽 前些日子,我曾呼吁《讓優秀作文“下架”》,真正做到并不難,先從我們語 7. “快餐文化”、“游戲文化”、“惡搞文化”等俗文化的影響。 影響學生精神發育的東西很多,不單單是課堂,“俗文化”對于還沒有產生“抗體”的孩子們來說更可怕,當主流文化沒能占領孩子們的書櫥,“俗文化”卻趁虛而入,可怕的是,孩子們以為那就是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全部,郭敬明們是歷史的罪人,他們比正在清除的色情網站的危害更具有隱蔽性,當我們在閱讀那些“無厘頭”的作品時,歷史的責任感告訴我們:到了拍案而起的時候了。 那天,我告訴兒子,電視里一位播音員把“拖累”的“累”讀音讀錯了,應該讀第三聲,兒子說,大家都這么讀,就像大家讀“緋聞”的“緋聞”的“悱”讀第三聲一樣。網絡里有很多“新詞”,大家都這么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正色道:你們擔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這是一件嚴肅的歷史使命,“創新”是有條件的。迫于我的“威力”,兒子沒說什么,我知道,我并沒有說服他。因為我的對手不是我的兒子,而是一個浮躁的時代。 沒有接受中國文化,包括世界文化的滋養,靠一些“雜碎”,永遠也發育不健全,包括他(她)的作文。 8. 應試教育占有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 相對于學生“生活單一”,“閱讀單一”問題更嚴重,閱讀什么呢?一本教科書而已。“課標”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400萬字的閱讀目標真正落實的學校是少而又少,而在不去閱讀經典的原因中,“沒有時間”是重要原因,閱讀需要時間,還需要閑暇的心境,那種躲在樹林里,騎在樹杈上,躺在圩埂下讀書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就是在公園里,這個城市綠洲中,你也很難找到閱讀者身影,人們在這個“快餐時代”似乎已經完全沒有時間去閱讀了。學生呢,看看他們的“拉桿書包”你就知道了,我最近還聽說有的學校規定學生不能帶“閑書”到學校,否則,一律沒收,我問,什么是“閑書”,答曰:教科書以外的所有的書。 深圳南山學校校長李慶明硬生生地開辟出了“文學課”,列入課表,其典范意義絕對不是一次教育改革這么簡單了,這是針對學生生命成長的一次營養配方的調整,用占領陣地的革命方式保證文學營養的充足,讓人頓生敬意。在一次“閱讀點亮生命”的論壇上,有老師直問我:“當期中考試來臨的時候,你作為一名語 9. 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影響。 語文是“小五子”、“小六子”已經不再是秘密了,家教市場最“搶手”的是英語,還有數學,語文被嚴重冷落,沒有羨慕的意思,只是為語文的地位而悲哀;作為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文,更是庶出,君不見語 10. 人人都知道學生作文不好的原因,卻既缺乏改正的勇氣,更缺乏改正的智慧。 當你讀到學生寫不好作文的原因的第九條的時候,肯定要說,“這些原因我也知道。”但你改正了嗎?我們面對一些問題,不能僅停留在“破”的層面,更重要的要去“立”,非常遺憾的是,多少年來我們一直這樣面對著作文教學的慘狀,大有一種將錯誤進行到底的勇氣。更重要的,還要有改正的智慧,作文教學不是沒有路可走,李白堅(“快樂作文”始創者,上海 學生作文寫不好,原因是綜合的,既有教師的因素、也有評價的滯后、更有觀念的落后和學生生活面的狹窄,破解學生作文水平低下的難題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
|
來自: 昵稱7860258 > 《跟王老師(益民)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