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老同志最好學會了寫近體詩再學填詞。但也并不是說寫近體詩一定要達到怎么高的水平,才可以學填詞,而是只須格律基本達標,就可以試試了,如果你有這興趣的話。 不經學寫近體詩,直接學填詞行不行?我看也可以,近體詩同詞的關系,并非像數學中算術同代數那樣,非先學算術后學代數不可。但有一點是相似的-----算術和代數都要運用四則運算;詩和詞都講究格律。所以你想直接學填詞,必須先弄通詩詞格律。曾經讀過一些舊體詩、而且能背上十幾二十首的同志,初步掌握詩詞格律也并不怎么繁難,可以自學。現在市面上有關詩詞格律的書籍很多,我以為最適合初學者自學的,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力著的《詩詞格律》。該書薄薄一本,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并照顧到初學者辨認入聲字的困難,書里所引用的詩詞,凡是入聲字,都在字的下面標上黑點。書中對怎么學會辨四聲未詳談,最好請懂得中古音韻的先生作些輔導;若是肯下工夫,自己認真讀、背四聲組詞,勤翻韻書,辨四聲也可無師自通。 學填詞光具備掌握格律這一條件還不行,還須另一個重要條件,即在泛讀的基礎上精讀若干詞,在記憶庫里儲存一定數量的詞調樣板。現在出版的各種詞譜,雖然在每一詞調格式下面,都例舉前人幾首詞,但都沒有注釋。沒有專門學過詞的人,未必能領會所例舉的詞的詞意,可能還有不少古體字不認得,典故不懂。所以孤立地讀詞譜、背詞調,既枯燥無味,也不容易記,即使當時背下來了,過不多久就忘了。最好的辦法是先認認真真地讀它幾十首、上百首詞,在泛讀的基礎上精讀若干首詞,在深刻領會詞意的同時,把它背下來,記住這首詞每句的字數、平仄、押韻等詞調要素。 例如,你讀毛澤東的《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在深刻領會這首詞的同時,還要記住這首詞的詞調格式:雙調,上下闋格式相同,每闋都是四句,押仄聲韻。上闋的第一句:"風雨送春歸",是五言律句的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不入韻;第二句"飛雪迎春到",是五言律句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入韻;第三句"已是懸崖百丈冰",是七言律句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入韻;第四句"猶有花枝俏",是五言律句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葉韻。(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的第一個字"風"、"飛"、"猶",因不在音節點上,同近體詩一樣,可以通融,該仄而平)詞的下闋各句句式與上闋完全相同。 又如,你讀毛主席的《采桑子 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以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在你深刻領會這首詞的同時,還要記住這首詞的詞調格式:雙調,上下闋格式相同,都是四句,押平聲韻。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是七言律句的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入韻;第二句"歲歲重陽",是七言律句仄起式的前四字(仄仄平平),入韻;第三"今又重陽",與上句句式相同("今"該仄而平),入韻;第四句"戰地黃花分外香",是七言律句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入韻。詞的下闋各句句式與上闋完全相同。 又如,你讀毛主席的《清平樂 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在你深刻領會這首詞的同時,還要記住這首詞的調格式:雙調,上下闋都是四句,但格式不同。上闋四句,押仄聲韻。第一句"天高云淡",是七言律句平起式前四字(平平仄仄"云"該仄而平)入韻;第二句"望斷南飛雁",是五言律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葉韻;第三句"不到長城非好漢",是七言律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葉韻;第四句"屈指行程二萬",是七言律句仄起平收式減去尾字(仄仄平平仄仄),葉韻。下闋四句,各句與上闋相應的句子,字數不同,句式不同,押平聲韻。第一句"六盤山上高峰",是七言律句平起仄收式減去尾字(平平仄仄平平,"六"該平而仄,"山"該仄而平),入韻;第二句"紅旗漫卷西風",與上句句式同,葉韻;第三句"今日長纓在手",是七言律句仄起平收式減去尾字(仄仄平平仄仄,"今"該仄而平),不入韻;第四"何時縛住蒼龍",是七言律句平起仄收式減去尾字(平平仄仄平平),葉韻。這首詞的詞調與上面兩首相比,顯得復雜些。但只要你把它背熟了,記住詞調也不困難。 又如,你讀毛主席的《西江月 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 圍困萬千重,我自巍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當你背這首詞時,記各句的字數、平仄并不復雜。上下兩闋都是四句;除第三句七個字外,其余都是六字句;全是律句,句間平仄相對、相黏;好象兩首首聯對仗的七絕,把第一、二、四句各減去尾字。復雜的是這首詞的押韻規則:上下闋第一句都不入韻,上段的第二句的尾"聞"與第三句尾字"重"、下段第二句尾字"城"、第三句的尾字"隆",都是平聲韻相押;同時又與上段第四句尾字"動"、下段第四句尾字"遁"仄聲通葉,這兩個仄聲字,它的韻母與上面平聲"聞"、"重"、"城"、"隆"是相同或相近的,屬詞韻的同一部。這叫作"平仄韻通葉格"。 以上所舉四例,都是小令,全是律句。初學者宜于從小令開始,由簡而繁。在擷取樣板時,同一詞調的詞,最好多讀幾首,加以比較,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這樣你就知道,詞的律句與近體詩平仄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一些不在音節點上的字平仄可以通融,可以以平代仄,也可以以仄代平,但通融有限度,要避"孤平"、"三平調"、"三仄調"等;同時還知道,詞律嚴于詩律,有些詞調的律句,第一、第三、第五等逢單的字,平仄有定規,不得變通。當你讀詞時,如發現同一詞調有個別句子平仄不一樣,就須找詞譜來核對一下,看看哪是"正例",哪是"變例"。 例如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青天刺破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柱其間。 將這三首同一詞調的詞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第一首的第四句"離天三尺三"的句式是五言律句的平起平收式,并且第三字"三",該仄而平,用了拗字,而其余兩首的第四句,都是五言律句仄起平收式。如果你再找詞譜核對一下,就明白"離天三尺三"是變通句式,是變例;"萬馬戰猶酣","賴以柱其間"才是正例。毛主席對詞學造詣很深,為什么這一句用變例呢?一看作者原注就明白了:這一句是引用湖南民謠的原句,不好隨意改動,只得將平仄變通一下。如果你填《十六字今》,第四句的平仄按變例填,而沒有任何理由,在行人一看,認為你對詞律一知半解。 又如,毛主席的《沁園春》有兩首,一首是《長沙》,一首是《雪》。這兩首同調同體的詞,下闋第八句平仄各不相同。前者是"激揚文字"(仄平平仄);后者是"成吉思汗"(平仄平平,"汗"讀平聲、音寒)。如果你找詞譜核對一下,就明白前者是正例,后者是變例。為什么作者要把這一句的平仄通融一下呢?因為成吉思汗是人名,而且是"一代天驕"之名,絕不可削足適履,為了將就平仄把他改成"思汗成吉"!(王力《詩詞格律》中是這樣解釋的。姚普《新編實用規范詞譜》則認為:"吉"入聲,古韻有時入可代平。吾從王說,因為作為身體出汗的"汗"讀去聲,作為古代突厥、蒙
因此,初學填詞,除了由簡而繁,從小令起步外,還要同一詞調的詞多背幾首,發現有不同的句式,就查查詞譜,從中辨明哪些句子是正例,哪些句子是變例。開始學,盡量按正例填詞,起步要正;沒有充足理由,不要隨便用變例。宋詞中,豪放派如蘇軾、辛棄疾等的作品中有不少變通句式;婉約派如柳永、秦觀、李清照的作品中也有;格律派周邦彥、姜夔等的作品,講究音律,注重詞法,詞譜中多以他們的作品為正例。不過,有些變通句式,經蘇軾等大手筆一用,別人跟的多了,也就成了正例了。 詞譜是需要購置的。開始學,有一本王力著《詩詞格律》也行,該書除在正文里介紹了十幾個詞牌曲調格式之外,還在《附錄二 詞牌舉要》中選錄了常見的詞牌50個。把這幾個曲調掌握好,再深造也是可以的。但作為曲調格式核查依據,還得購置曲調較全的本子。《詞律》、《欽定詞譜》這種大部頭著作,學者進行詞學研究是必備的,初學者無須購置。舊時初學填詞大多用《白香詞譜》,該書收詞牌一百個,但舊版本不用新式標點符號,讀起來費勁。解放后新編出版的詞譜不少,但我讀的有限,從我所接觸的版本看,有三本較適合初學者備用。一本是龍榆生編撰、上海古藉出版社的《唐宋詞格律》。該書收詞牌153個,依韻腳分為五類:平韻、仄韻、平仄韻轉換、平仄韻通葉、平仄韻錯落,每類中以字數多寡為排列先后。另一本是楊文生編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詞譜簡編》。該書收詞牌120個,依小令、中調、長調的次序排列,從最短的《十六字令》開始,最長的《鶯啼序》結束。還有一本是姚普編校,1998年才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實用規范詞譜》,這本比前兩本規模大,收詞牌400個,480體,詞例796闕。所選詞例也打破只用唐宋名作的框框,選入了金、元、明、清直到現代人(毛澤東、唐圭璋、宋祖萊等)的佳作,因為所選詞例較多,某些詞牌的平仄聲機動性也就多些,不那么嚴格和呆板。這三本書所選詞牌多數為古今常用的,也有少數不甚習見之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