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的腹針治療
落枕
落枕一般見于成年人,是在睡眠后出現的頸部肌肉僵直,伴有不同程度疼痛,嚴重時出現強痛的綜合癥。多發于冬春兩季。可因睡眠姿勢不當,或因枕頭高低不適,致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被牽拉而發生的肌肉不同程度痙攣所致,也可因頸部扭傷,或感受風寒等因素導致的頸背部氣血凝滯,肌肉痙攣僵痛而發病。中醫稱頸部傷筋,又稱失枕。
臨床表現:一般表現為睡眠后頸部不適、不同程度疼痛、或劇痛,頭有時因疼痛而歪向患側,頭、頸部活動功能受限。局部肌肉緊張,有時可觸及條索,并有觸痛或壓痛。
腹針治療方法:
主方:中脘、患側商曲、患側滑肉門三穴。
配方:根據頸部疼痛不同部位,肩頸部疼痛可以選刺商曲、石關及周圍針刺點,或刺下脘上。
針剌深度:落枕屬傷及筋脈的疾病,除中脘用中刺外,余穴以淺刺為宜。
腹針針刺中脘調理臟腑之氣,商曲在腹部“早期經絡范圍”定位頸部。治療頭頸部的疾病,商曲是足少陰腎經的經穴,腎與膀胱相表里,足太陽膀胱經又循頸部而至背部,用商曲治頸項病變療效很好。臨床發現,針刺商曲患者有時出現一種熱感,最遠可上達面頰部,取患側的商曲療效好于健側,商曲配患側的滑肉門,滑肉門是疏通經絡、行氣血的要穴,是治療頸、肩、肘、手部等疾病的必選之穴,具有滑利關節、肌肉、筋、脈的作用。
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關節的慢性損傷性、無菌性炎癥。因關節內、外無菌性充血,腫脹、粘連,而以活動時疼痛、功能受損為其臨床特點。
病因:
l.肩部原因:(1)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性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勞損是主要的激發困素:(3)上肢外傷后肩部固定過久,肩部組織繼發粘連、萎縮:(4)肩部急性搓傷、牽拉傷后治療不當等。
2.肩外因素: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的炎性病灶,轉變為肩周炎。
中醫稱“漏肩風”或“肩凝癥”,又稱“五十肩”。本病多因營衛虛弱,筋骨衰頹,局部感受風寒,勞累閃搓或外傷,經脈受阻,氣血阻滯而致。
臨床表現:
女性發病多于男性,左側多于右側,也可兩側先后發病。病發初期肩部某部位疼痛,與動作、姿勢相關。病程逐漸發展疼痛范圍擴大,并牽涉到上臂中段,伴肩關節活動受限,活動增大疼痛劇烈,疼痛初期病人可指出痛點,后期往往感覺疼痛來自肱骨。體征三角肌有輕度萎縮,三角肌和周圍肌可有明顯壓痛。肩關節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展明顯,少數人內收、內旋亦受限。年齡大或病程長者,x線平片可見肩部骨質疏松,岡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
腹針治療方法:
主方:中脘、健側商曲、患側滑肉門三穴。
配方:
1.患者體虛氣弱應加強調補,可加刺氣海、關元穴等。
2.發病早期肩部定位淺刺患側滑肉門穴;病情較重可在滑肉門穴周圍加針,疼痛呈片狀在滑肉門周圍加刺三角形針。
3.根據不同的疼痛表現,可依據腹部早期經絡循行路線方向在滑肉門穴周圍加針。加針間距視肩部疼痛放散的遠近、范周大小而定。其加針點不宜遠離滑肉門穴。
4.頸部疼痛在滑肉門穴周圍加針外、可加刺患側商曲穴。
5.體質虛弱者可灸神闕穴,或按針刺順序灸各腧穴。
針刺深度:中脘中刺或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門及周圍加針根據病情選不同程度淺刺。
肩部軟組織疾病,病因復雜。臨床以肩痛和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為特征。肩關節周圍炎最多見,時而可見岡上肌腱炎、岡下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頭肌腱炎等。上述各病中醫統稱“痹癥”。腹針治療以肩痛為主要表現的各肩部軟組織疾病組處方大致相同,應在治療落枕方法的基礎上,根據定位取穴法原則,視肩部病變情況在滑肉門穴及其周圍辨證加針施治。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處,伸肌總腱起點附近的慢性損傷性、無菌性炎癥,有的僅肱骨外上髁尖部、筋膜、骨膜炎為主,有的在肱骨外上髁與橈骨頭間,以肌筋膜炎或肱橈關節滑膜炎為主。因早年發病見于網球運動員故俗稱“網球肘”。
病因:
在前臂過度旋前、旋后、握拳、屈腕,牽拉伸肌總腱,而引起局部慢性損傷。凡需經常性活動腕部的職業性或日常生活者,均可導致發病。
中醫認為感受風寒、勞損、外傷等因素而勞傷氣血、筋脈不和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臨床表現:
凡有上述職業性或日常生活者,逐漸肘關節外側痛,在用力握拳、伸腕等動作時加重以至不能持物。檢查僅在肱骨外上髁、橈骨頭及二者之間有局限性、敏銳性的壓痛。與皮膚、肘關節無關。伸肌腱牽拉試驗(Mjus癥),伸肘、握拳、屈腕,在使前臂旋前,致肘外側疼痛為陽性,有時疼痛可牽涉及前臂伸肌中上部。
治療方法:
主方:中脘、健側商曲、患側滑肉門、上風濕點四穴。
配方:肘上、下部疼痛,或疼痛向前臂放散,可沿早期經絡循行路徑周圍加針。加針距離依據疼痛放散遠近而定。
針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風濕點穴及周圍加針均宜淺刺。
先刺中脘穴調理臟腑,調動臟腑之氣,再刺肉門疏通經絡、活氣血,后刺上風濕點活血化瘀,消除局部炎癥。
手與腕部狹窄性腱鞘炎、腕管綜合癥
是最常見的腱鞘炎,好發于長期、快速、用力使用手指和腕部者,在手指常發生屈肌腱鞘炎,又稱彈響指或板機指,電腦手。在腕部為拇長展肌和拇伸肌腱鞘炎,又稱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或de Quervain病。腱鞘為損傷性炎癥,肌腱和腱鞘水腫、增生、粘連和變性。腱鞘的水腫和增生使“骨一纖維隧道”狹窄進而壓迫水腫的肌腱,在環狀韌帶區腱鞘腔特別狹窄而堅韌,呈葫蘆狀,阻礙肌腱的滑動,如用力伸屈手指,葫蘆狀膨大部在環狀韌帶處強行擠過,而產生彈撥動作和響聲,并疼痛,故稱彈響指。
腕管綜合征屬性周圍神經卡壓綜合癥,是其中常見的一種,由于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而表現出的一組癥狀和體征。腕管由腕骨構成底和兩側壁其上為腕橫韌帶蓋成的一個骨性隧道;腕管內有拇長屈肌、2—4指的屈指深、淺屈肌腱和正中神經通過,正中神經最表淺。當腕關節掌屈時神經受壓,如用力握拳則受壓更劇。任何管腔內容物受壓的原因;外源性壓迫;長期過度使用腕部,腕管內壓力反復急劇變化均可導致發病。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常具有職業病史。雙側發病率可達30%,其中女性占雙側發病率90%。
腕、手部的疾病中醫統稱為“筋痹”。本病多因感受風寒、勞累閃挫、勞傷氣血、筋脈不和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臨床表現:
彈響指起病緩慢,初起患指晨起發僵,疼痛,緩慢活動后即消失。隨病程延長逐漸出現彈響伴明顯疼痛,嚴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動。發病以依次為中、環指最多,食、拇指次之,小指最少。患者述疼痛常在指間關節,而不在掌指關節。檢查發現可在遠側橫紋處捫及痛性結節隨屈肌腱上、下移動,或出現彈撥現象,局部為彈響部位。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腕關節橈側疼痛,逐漸加重,無力提物。檢查局部皮膚無炎癥,在橈骨莖突表面或其遠側有局限性壓痛,有時可捫及痛性結節。握拳尺偏腕關節時,橈骨莖突部出現疼痛,稱為Finkelstein試驗陽性.
腕管綜合癥患者首先感到橈側三個手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無力,以中指為甚。夜間或晨起癥狀最重,適當抖動手腕癥狀可以減輕。有時疼痛可牽涉到前臂,但感覺異常僅限于正中神經腕下支配區。檢查拇、食、中指有感覺過敏或遲鈍。屈腕試驗(Phalen癥);正中神經Tinel征陽性,屈肘、前臂上舉,雙腕同時屈曲90度,1分鐘內誘發出正中神經經刺激癥狀,陽性率達70%左右。腕管內有炎癥、腫塊者,局部隆起、有壓痛或可捫及包塊邊緣。
腹針治療方法:
主方:中脘、健側商曲、患側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
配方:癥狀減輕,但不同手指部位仍有疼痛或麻木,根據腹部早期經絡循行路徑,在上風濕外點近處周圍適當部位加針。但不宜遠離上風濕外點穴。
針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及周圍加針均宜選不同深度淺刺。
先刺中脘穴調理臟腑,調動臟腑之氣,再刺滑肉門、上風濕點疏通經紿、活氣血,后刺上風濕外點活血化淤,消除局部炎癥。
頸 肩痛
脊柱頸段有7塊頸椎,6個椎間盤。第l頸椎又稱寰椎,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后弓和側塊組成:第2頸椎又稱樞椎,其椎體上方隆起形成齒狀突,齒突與寰椎的前弓榴成寰樞關節。頸椎橫突有橫突孔,其間為椎動脈通過。當頸段脊柱不穩定,或椎體側方骨質增生時,刺激椎動脈使其痙攣,繼發顱內缺血。頸椎椎體上緣側后方有嵴狀突起,稱鉤突。椎體下緣側后方呈斜坡狀,下一椎體的鉤突與上一椎體的斜坡構成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或弓體關節),鉤椎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后方突出,但當其退行性變而增生時,反可刺激側后方的椎動脈.或壓迫后方的頸神經根。
頸椎之間有5個椎間盤、兩側鉤椎關節和兩側關節突關節。后縱韌帶在頸段較寬,其中部厚而堅實,后縱韌帶退變鈣化較多見,是導致椎管前后徑狹窄,脊髓受壓的重要原因。頸椎棘上韌帶,即項韌帶,項韌帶退變鈣化也是頸痛原因之一。脊柱頸段是脊柱話動度最大的節段,頭的屈伸動作主要是寰枕關節,旋轉在寰樞關節,而頸部屈伸主要在下頸段,任何節段因病變活動受限后,相鄰節段頸椎各關節及韌帶所承受的壓力均明顯增加,從而產生關節、椎間盤、韌帶的變性。
脊髓有三個膨大.以下頸段的頸膨大為最。其膨大的左右徑約為前后徑的一倍,故椎管相對的狹窄,容易受到外來因素壓迫。頸神經(1—4)的前支組成頸叢,支配頸部肌肉、膈肌、及頸、枕、面部感覺:其后支形成的頸后叢,以頸2后支發出的枕大神經與臨床關系較大,受刺激時可山現枕下肌痛及同側頭皮感覺異常。頸5一胸1組成臂叢,其分支支配肩胛、肩胸肌、及上肢肌肉及皮膚。脊神經皮膚支配雖有一定重疊,但有其主要分布區:上肢外側為頸5支配區;拇指為頸6支配區:食、中指為頸7支配區:前臂內側、環、小指為頸8支配區:上肢內側為胸1支配區。
頸肩痛的病因及分類與創傷、炎癥、腫瘤、和先天性疾病有關。但應注意的是,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后出現的頭、眼、耳、心、胸等表現,與這些器官本身病變時的癥狀和體征相似。此外,老年性退行性病變是頸肩痛的重要原因,而老人又常患有頭、眼、耳、心、肺等疾患,這些因素常互相影響,又可共同存在。給頸肩痛的診斷和治療帶來較多影響。
發生頸肩痛的疾病較多,但以頸椎病最為多見。
頸 椎病
頸椎病應是泛指頸段脊柱病變后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目前國際上較一致看法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病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傷所導致的癥狀和體征。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是頸椎病發生和發展的最基本原因。椎間盤退行病變使樁間隙狹窄,關節囊、韌帶松弛,脊柱活動時穩定性下降,繼而引起椎體、關節突關節、鉤椎關節、前后縱韌帶、黃韌帶及項韌帶變性、增生、鈣化。如此頸段脊柱不穩定的惡性循環,最后導致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急性損傷可使原已退行性頸椎間盤損害加重而誘發頸椎病。頸椎先天性椎管狡窄,使椎管矢狀徑小于正常14—16毫米。在此基礎上,即使運行性變比較輕,也可因壓迫而發病。
中醫認為如人體臟腑肝腎漸虧,筋骨懈惰,經氣不暢而發病;
臨床表現:可以分為四種臨床類型。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50%一60%)。由于頸椎間盤側后方突出,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開始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上肢痛放射范圍根據神經根受壓不同而表現不同皮節。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式銳痛。檢查可見患側頸肌痙攣,頭喜偏向患病側,且肩部上聳。病程長上肢肌可有萎縮,在橫突、斜方肌,肱二頭肌長、短頭礁、三角肌,肩袖等部位可有壓痛。患肢上舉、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牽拉試驗、頭頂加壓試驗陽性。神經可見定位體征。x線平片顯示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及椎問孔狹窄等退行性征象。CT、MRI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
二、脊髓型頸椎病:約占10%一15%。由于下段椎管相對較小,脊髓容易受壓。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最先出現。隨病情加重出現不同類型神經損害。如走路似踩棉花樣,嚴重時可出現高位癱瘓等。x線平片表現與神經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顯示脊髓受壓征象。
三、交惑神經型頸椎病:發病機制尚不太清楚,患者可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頭痛、偏頭痛、頭暈特別在頭轉動時加重,有時伴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瞳孔擴大或縮小,跟后部脹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齊、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頭頸及上肢出汗,以及耳鳴、聽力下降,發音障礙等。交感神經抑制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昏、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及胃腸脹氣等。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椎橫突孔增生狹窄、上關節明顯增生肥大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頸椎退變穩定性降低,頸部活動時椎間關節過度移動而牽拉椎動脈;或頸部交感神經興奮,反射性引起椎動脈痙攣等均是本病原因。眩暈是主要癥狀,可為旋轉性、浮動性、或搖動性眩暈。由于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血管代償性擴張,引起頭痛,主要在枕部、頂枕部痛、也可放射到顳部。多為發作性脹痛,常伴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癥狀。有的出現突發性視覺障礙,弱視、復視、失明,短期內自動恢復。是腦后動脈及腦干內3、4、6腦神經核缺血所致。還可有猝倒、其它運動或感覺障礙、以及精神癥狀等。根據病史、癥狀、體征、x線片,正位、側位、斜位、過伸拉和過屈位片,CT、MRI等檢查即可作出診斷。
頸椎病除上述類型外,可有兩種或多種類型以上同時并存,常稱混合型或復合型。
腹針治療方法:
主方:中腑、關元、下脘、下脘上(5分處),雙商曲、雙滑肉門。
配方:
1.神經根型:頸痛明顯雙商曲內加針、患側滑肉門內加針。
2.椎動脈型:加下脘上,加針高低隨頸椎病變波及高低而定。孫可在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加針。
3.交感神經型:心悸、出汗等加刺左氣旁(金河)穴。
4.頸痛劇烈加水分穴。
5.年老,或體質虛弱者可將主方中脘、關元,改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也可用灸神闕穴,或按針刺順序灸各腧穴。
針刺深度:中脘、關元、下脘、下脘上中刺或深刺。商曲、滑肉門、氣旁及各加針點均應中刺。水分中刺或深刺。
中醫認為“腎虛則骨不堅”,治療以刺中脘、關元穴補脾腎,或選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統調臟腑,調理臟腑之氣。刺胃經滑肉門穴多氣多血以通經絡,行氣血。下脘、下脘上、商曲以及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加針點不僅可以改善頭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環,同時這些腧穴和針刺點均屬于早期經絡范圍內的定位部位,針刺可以兼得兩種治療效果。
脊髓型頸椎病腹針雖能改善患者癥狀,但脊髓型頸椎病由于椎管內的骨質病變對脊髓的壓迫導致脊髓損傷,針刺治療往往延誤外科治療的時機。應建議患者及早手術治療為佳。
腰 腿痛
腰腿痛是一組臨床多見的癥狀,其病因復雜,以損傷居多。發病率各家不一,在廠礦中約占22%,農村發病更高。
腰腿痛的病因繁多,刨傷、炎癥、腫瘤、和先天性疾病等四大基本病因均可囊括在內。見下表
|
脊 柱 |
軟 組 織 |
椎 管 |
內 臟 |
損傷 |
骨折和/或脫位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 |
腰扭傷 腰背筋膜脂肪疝 韌帶損傷 腰、橫突綜合征 |
陳舊性骨折畸形硬脊膜囊腫 |
腎搓傷 |
炎癥 |
結核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
纖維織炎筋膜炎血管炎神經炎 |
蛛網膜炎硬膜外感染脊髓炎神經根炎 |
潰瘍病、胰腺炎、前列腺炎、盆腔炎、腎炎、腎盂腎炎、上尿路結石 |
退變 |
腰椎骨關節炎小關節紊亂骨質疏松癥 |
|
椎體后緣骨贅椎管披窄黃韌帶肥厚 |
內臟下垂 |
發育及姿勢異常 |
脊柱裂側凸、后凸移行裂水平骶椎 |
脊肌癱瘓性側彎 |
脊膜膨出神經根和神經節變異血管畸形 |
游走腎多囊腎 |
腰腿痛以疼痛為主要癥狀。局部疼痛由病變本身或繼發性肌痙攣所致。部位較局限,多有固定明顯的壓痛點:可有放射痛,是神經根受到損害的特征性表現。疼痛沿受損神經向末捎放射。
腰腿痛病因復雜,與運動系統有直接關系者以損傷和退行性病變最為多見,其中又以腰椎間盤突出癥最具有代表性。
中醫認為,腎虛性腰腿痛則因腎之精氣不足,腎氣虛衰而致腰腿痛,此類腰腿痛多因內臟疾病而致腎虛者,如婦科疾病或房事傷腎等。腎虛腰腿痛,起病緩慢,隱隱作痛,或酸多痛少,綿綿不已,腰腿酸軟乏力。寒濕性腰腿痛因風寒濕邪為患,故見腰腿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如遷延日久,則時輕時重,患部時覺發涼,陰雨風冷尤甚。腰肌勞損多因陳舊性損傷,勞累時腰痛加重。腰部僵硬或有牽制感,其痛固定不移,轉側為甚。
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椎間盤退行性變是本病基本病因。磁共振檢查證實,15歲青少年即可以發生椎間盤退行性變。損傷,積累傷力是椎間盤變性的主要原因,積累傷力中,反復彎腰、扭轉動作最易引起椎間盤損傷。本病與職業、工種有密切關系。遺傳因素,小于20歲的青少年患者中約32%有遺傳家族史。妊娠亦可增加椎間盤損害的機會。椎間盤突出癥從病理變化及CT、MRI表現,結合治療方法可分為膨隆型、突出型、脫垂游離型、Schmorl結節及椎骨突出型。
腰背痛是中醫臨床上常見病,督脈貫脊行于腰背,足太陽膀胱經夾脊行于腰背,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且腰為腎之府。腰痛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及經筋有關系。六淫之邪客于經絡,或氣血痰濁瘀滯經絡,或腎虛,或外傷均可導致腰痛。《素問·刺腰痛論》認為:腰痛屬于足六經之病,指出腰痛的外因為風、寒、濕三邪,內因為腎元虧損。王肯堂在其《治癥準繩》中認為:“腰痛有風、有寒、有濕,有挫閃、有瘀血、有氣滯、有痰皆標也,腎虛其本也。”
臨床表現:
常見于20至50歲患者,男女性之比為4-6:1.20歲以內約占6%左右,老年人發病最低。癥狀表現中腰痛往往是最先出現的癥狀,約占91%。由于纖維環外層及后縱韌帶受到髓核的刺激,經竇椎神經而產生的下腰部感應痛,有時可影響到臀部。雖高位的腰椎間突出癥(腰2-3,3-4)可引起股神經痛,但其發病率不足5%。絕大多數患者是腰4-5,5-骶1間隙突出,故坐骨神經痛最為多見,發生率約97%左右,典型坐骨神經痛是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噴嚏、咳嗽時疼痛加劇。早期為痛覺過敏,病情重者出現感覺遲鈍或麻木。少數患者可有雙側坐骨神經痛。發生在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脫垂、游離椎問盤組織,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大小便障礙,鞍區感覺異常。發生率約占0.8—24.4%。體征:為減輕疼痛可出現姿勢性代償畸形,如腰椎側突,具有輔助診斷價值:幾乎全部患者都有腰部活動受阻;89%患者在病變間隙的棘突間有壓痛,其旁側1公分處壓之有沿坐骨神經的放射痛;約1/3患者有腰骶棘肌痙攣,使腰部固定于強迫體位;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神經系統表現,80%有感覺異常,腰5神經根受累,小腿前外側和足內側的痛、觸覺減低;骶1神經根受壓,外踝附近及足外側痛、觸覺減退。檢查須注意,有較大髓核突出者,可壓迫下一段神經根,而出現雙節段性神經根損害征象。70—75%患者有肌力下降。約71%患者出現反射異常。骶1神經根受壓踝反射減弱或消失;馬尾神經根受壓則表現為肛門括約肌張力下降及肛門反射減弱或消失,伴有椎管狹窄可有間歇性跛行癥狀。臨床上根據患者病史、癥狀、體征以及X線平片上相應神經節段有椎間盤退行性表現者可作出初步診斷。結合X線造影、CT、MRI等檢查能準確地作出病變間隙、突出方向、突出物大小、神經受壓情況及主要引起癥狀部位的診斷。如僅有CT、MRI表現而無臨床表現,不應診斷本病。
腹針治療方法:
腹針治療腰椎病,包括腰椎骨質增生癥、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方法很接近。
主方:中脘、關元,氣海;老年人或體虛者選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疼痛劇烈加刺水分穴。
配方:
1.腰椎4-5病變選用雙氣穴。腰椎2-3病變選用雙氣旁穴。如病變定位不能確定用雙氣穴、雙氣旁穴”。
2.為緩和腰部肌肉緊張或疼痛可用雙外陵穴、雙大橫穴。有學者報告雙天樞穴中刺可治療腰肌疼痛及腰肌勞損。
3.腰痛癥狀雖有緩解,但仍有疼痛點,可根據痛點的高度沿氣海至關元穴之間的相應高度,在任脈循行線旁開1分許針刺點加針,或選其他痛點加針。
4.體質虛弱者可灸神闕穴,或按針刺順序灸各腧穴。
針刺深度: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水分穴均應深刺或中刺。其余備穴及加針點亦應中刺。
中醫認為“腎虛則骨不堅”,治療以刺中脘、關元穴補脾腎,或選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統調臟腑,調理臟腑之氣。刺胃經雙外陵穴、雙天樞穴多氣多血以通經絡,行氣血:雙大橫穴屬脾經。脾主肌肉,并可燥濕。氣海、關元、氣旁、氣穴穴均為早期經絡范圍之腰、骶定位部位。關元穴是足三陰經交會穴,氣穴、氣旁穴均在腎經循行線上,都能加強調補腎氣,以助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