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況,是人們一直關注的熱門話題。所謂教師的生存狀態,是指在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教師群體所處的物質精神環境。教師的生存狀態直接影響著教育的發展狀態和教育質量。那么,當下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態究竟如何呢?教師群體和非教師群體又是如何看待當下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況的呢?
一日,我突發奇想,在教師QQ群和非教師QQ群中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問卷調查。我問卷調查的題目是:“你認為最能描述當下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態的詞語是什么?請諸位踴躍作答!”
我收到了53條回復,其中教師QQ群的回復30條,非教師QQ群的回復 23條。現將這兩類回答復制如下(大致以回復所涉及的內容排序。另外,請有關網友諒解,我在此公布了其QQ妮稱。):
一、教師QQ群(30條回復):
(閩)冰兒:很偉大,很卑微
(粵)康師傅:前途不光明,道路很曲折
(皖)江南:悲哀、悲哀
(湘)獨孤飄絮:生的卑微,活的痛苦,教的難受
(皖)明月清風:當下(襠下)
(閩)冰兒:工程師的稱謂,農民工的待遇
(粵)寶安觀瀾:一個字:累
(粵)南山:累很累非常累
(蘇)雁南飛:工作忙碌,情緒負重
(遼)心靈有約:累,忙,貪
(湘)愛琴海: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干得比牛累
(滇)大理村主任:女的當男的使,男的當牲口使
(滬)寒星冉冉:工具
(粵)蝴蝶總理:無奈
(粵)愛之香:窘迫無奈
(粵)JERRY:無奈、知足
(吉)藍朵 :如履薄冰
(粵)瀑布彩虹:拼命干
(魯)Qilu:悶罐魚
(粵)魯豫有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鄂)難得糊涂:沒尊嚴
(粵)葉子:沒有成就感
(粵)小文:想說不能說,能說的不想說——被說
(內蒙古)小辛:沒有自我
(浙)為理想而努力:被驅動
(粵)職校:糾結
(魯)無憂的云:雞肋
(甘)風從北方:強打精神
(豫)風云:孔乙己精神做安慰
(粵)亭亭玉立:辛苦并快樂著
二、非教師QQ群(23條信息):
(淅)盛夏:陽光燦爛錢途無量
(浙)張先生:不差錢
(京)編輯先生:福利好
(魯)塋中客:滋潤
(粵)點金乏術:安逸
(粵)阿欄:舒服
(瓊)笑笑:自在
(粵)蘭花草:清閑
(粵)子宜:穩定
(粵)天貓:起得比雞早,做得比牛累,待遇比狗差
(粵)浪人:起早摸黑
(贛)萍:壓力
(蘇)真實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蘇)砝碼:多事之秋
(粵)城市乞丐:代溝、考試、學分
(粵)奔行者:疲倦、缺乏動力、缺乏目標,太受行政束縛
(粵)君清燕源:可悲
(贛)云暗倚欄:悲哀、無奈
(魯)虎嘯山河:單調
(贛)施先生 :壓抑
(粵)海洋:象孫子
(粵)蟲之百毒不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粵)秋蟬:苦樂參半
瀏覽完上面的信息,您想到了什么呢?透過這些回復,我想到的是:
第一,圍城內外有別。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有一段形容婚姻的經典名句: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去。在我看來,教師職業也是如此。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作為教師,對自己的生存狀況的看法都是消極的,沒有一條贊美教師的生存狀況;在非教師人士中,有人則認為,教師“陽光燦爛,錢途無量”、“不差錢”、“福利好”、“滋潤”、“安逸”、“舒服”、“自在”、“清閑”、“穩定”。在23條非教師QQ群的回復中,有9條回復都是羨慕教師職業的,高達39%。
作為教師的我們,究竟應當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狀態,我們最有發言權。正如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鐸先生在為拙著《思想政治課教學藝術論》所寫的“序言”中所說:“深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第二,從中小學教師的總體生存狀況來看,忙碌和辛苦是生存狀態的主旋律,無奈乃至憤懣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態。這在教師QQ群的回復中明顯可見。最近,網上還流傳著一首“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況真實寫照”的順口溜:“上告教委整死你,得罪校長治死你,笨蛋學生氣死你,野蠻家長打死你,不漲工資窮死你,競聘上崗玩死你,職稱評定熬死你,考試排名壓死你,教育改革累死你,假期培訓忙死你,光輝職業哄死你,一生操勞病死你,公務員待遇想死你。”教師職業曾經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中小學教師并未享受到多少由這一職業所帶來的快樂、激情,相反,許多教師都覺得自己的生活黯淡灰色、平淡無奇。問題的癥結在哪里?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我無法作出正確回答。也許學者們可以從社會文化背景、社會制度、教育管理、輿論宣傳等方面來尋找緣由,我只想說:只有當中小學教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羨慕時,中國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中華民族的素質才是希望的,這個國家才是有希望的。
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下,作為教師的我們,無力撼大樹,無法改變環境,只有改變我們自己,應當以良好的心態來看待教師職業。正如有人所說,教師職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想一想,城外還有那么多的人羨慕呢!這也許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但畢竟比憤懣為好!心底無私天地寬,路還是要走,書還是要教。何苦自己折磨自己呢!
第三,許多教師,不僅關注自己的物質狀況(如“農民工的待遇”),而且關注自己的精神狀況。許多教師內心“糾結”,感到“沒尊嚴”、“沒有成就感”、“想說不能說,能說的不想說——被說”、“沒有自我”、“被驅動”。這也許正說明知識分子多是樂于清貧,沉浸于自己所追求或想象的精神世界。
娜拉是挪威戲劇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創作的一個女性人物,她出身中產階級家庭,從小是她父親的玩偶,結婚以后,她成為了丈夫的玩偶。在經歷了一場家庭變故后,娜拉毅然摔門出走。
1923年12月,魯迅在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做演講時,卻提出了一個讓人驚醒的疑惑:“娜拉出走之后怎么辦?”
娜拉離家出走后遇到的頭等大事應該是生存問題。眼光犀利、獨特的魯迅曾做過如下的推斷:由于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魯迅的見解是非常深刻的,但在仔細研讀過娜拉的形象之后,我們會發現魯迅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娜拉的個性。娜拉雖是久居“籠中之鳥”,內心深處呼喊著“我不自由”,尤其是在她遇到因難的時候,并沒有“折翅”,而是認為“我還有別的同樣神圣的責任”,那就是“我對自己的責任”。所以,我認為,娜拉出走以后,不會墮落,也不會回去,她應該能自食其力。為了爭取自由、平等地位和獨立人格,她會不顧一切去爭取,去斗爭。
當下的中國中小學教師真的要成為一部分人的工具乃至“玩偶”嗎?
中小學教師面對當下的生存狀況怎么辦?是墮落?還是奮起?還是……也許只有歷史才能作出回答!
尊敬的網友,你對這一問卷調查(特別提醒:最能描述當下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態的詞語)會如何回答呢?歡迎你在此留下自己的看法!請注明“教師”或“非教師”,便于我進行歸類分析。
胡興松教育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af1f50100i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