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1)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首先,從意義上看,課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民族文化建設和國家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部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系列文件中,校本課程和教材的研發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新亮點,是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突破口,是推進教育實踐創新和學校個性化的重要措施。通過10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中小學的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具有了一定的實踐基礎和經驗,而且隨著深化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向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深刻認識到有什么樣的課程,就要求教師有什么樣的素質;有什么樣科研能力的教師,就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蒲心芰Ρ仨毥涍^科研訓練培養,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和打造學校文化品牌的關鍵,對于中小學來說在于以學校為本位自主研發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這也是突破課程改革難點和推進教育實踐創新的根本措施。
其次,從研究價值看,我國教育發展的趨勢已隨著“普九”任務和學校硬件基本建設的完成,已經從外在的數量擴張邁進了內涵的提高質量的新階段。中小學教育發展的任務是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效率,努力促進校際之間的教育教學公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充分調動每一個教師的教學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開發優質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課程資源,藉此增強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蒲心芰Ω偁幨俏磥韺W校之間綜合實力競爭的焦點,要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實力,就是要讓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課題引領,科學指導和管理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鼓勵教師自主創新,這對于促進學校建立其獨特的校本課程體系和開發出高水平的校本教材,非常重要和必要。
再次,在國家課程政策規定中,校本課程與教材必須在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加強課題實驗研究勢在必行。全國不少的教育發達地區的部分中小學,為了深入課程改革和打造科研型骨干教師隊伍,已經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初步成績,具備了一定基礎和經驗,但是由于教師整體科研能力欠缺,即使部分學校已經開始了,卻只是一種自然狀態,尚未進入必然狀態,依靠課題對經典案例的系統研究,將有助于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與使用的規范性、科學性。
(2)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首先,從研究的對象看。近幾年來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出現良好勢態,研究對象、內容以及應用范圍日益清晰,概括說來有如下幾種:第一,主流課程的提高型研究。學校圍繞國家規定的新課標,結合本校教學實際,在統編教材基礎上對主要學科的核心課程進行加工,有的開展系統性二次開發。此類課程與教材主要以教輔、教案為主,偏重主要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方法。第二,非主流課程的拓展性原創研究。主要是圍繞新課標限定的范圍,在非主考科目之外進行具有個性化的校本課程與教材自主性研發。此類課程與教材主要是課外實踐活動、班會活動、德育、心理、國學、校園文化等。第三,區域和學校地方性課程研究。在區縣教育局的支持下,地方教育科研機構和相關學校,根據區域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目標、學校性質、文化特點以及學生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研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與教材。此類課程與教材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內容偏于人文和社會方面。第四,以模仿為基礎的學習性研究。為提高教師教研能力,通過參與相關課題研究活動,借鑒、移植、加工外校、外省乃至外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形成一定的校本課程或教材。此類偏于自然科學、科學探究、競技活動、家庭教育等。
其次,從呈現的形式看。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的呈現形式,具有多樣化的傾向。一是將課程內容直接編成相對穩定的書本,學生人手一冊,列入課表,進入課堂;二是將專題性課程內容編入課外活動,教師根據教學活動需要,或組織成書面文字,或形成專題性知識講座提綱,用于專題性學術講座或學科知識技能輔導;三是通過學科組、課題組、年級組或教師個人參與相關課題研究,進而將研究成果以專題課程呈現,有的借助學校的信息網絡或其他的傳媒,開放性地服務學生在校外自學,幫助家長有效輔導。在全面深入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小學升學考試制度改革也日益由知識性向能力性轉型,教學實踐創新亦由知識性向能力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難以擺脫考試的制約,導致一部分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熱衷于考試輔導問題研究。事實上,商品化的教輔不應該是校本課程范圍,因為它是為了滿足出版商對效益化的追求,它偏重于應試知識的系統性和應試的技巧性,旨在服務考試而非創新人才培養。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很難占領主流地位,其科學性、前瞻性、社會化、生活化、個性化問題,也很難得到有效解決。
再次,從研究的層面看。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初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國家和地方課程的理論和政策問題,校本課程研究在實踐上只是近幾年開始進入探索階段。關于校本課程與教材問題,課程專家在學理上已經有不少的文章做了闡述,但落實到校本課程與教材如何開發、如何管理、如何指導、如何規范等等方面,至今尚無比較成熟的標準、經典案例以及政策性規定,因此各地各校在探索中,難免或流于形式,或有始無終,或則走向教輔或課堂主渠道之外。總之,現實中小學的校本課程與教材問題已經到了必須高度重視的新階段。通過典型案例研究,加強科學指導、管理、評估、推廣,以及全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資源庫建設,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與內容
本課題研究目標是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的典型案例。通過對各學段、各年級、各學科校本課程與教材案例的實證研究,認真探索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正確引導不同地區的中小學結合國家、地方課程的總要求,結合本校學生成長的需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主動的加強優質課程資源開發,生成個性化的校本課程與教材。與此同時,通過案例實證研究,帶動校本科研走向深入,促進教師在普遍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礎上,增長知識和教學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課程改革的深入,促進課堂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校本課程與教材案例研究,以學校的優勢學科為基礎,整個課題將以點帶面,爭取在3-5年內完成中小學各學科的典型案例研究目標,帶動千所學校,發展萬名優秀教師,初步建立全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資源庫。
(2)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
開發校本課程與教材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促進教師依靠校本科研實現專業化成長的重要途徑。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科研能力不高和課程資源嚴重不足,這兩大問題嚴重困擾課程改革的深入。盡管在政策層面上積極鼓勵校本課程與教材開發,但由于廣大中小學在校本科研上找不到切實可靠的參考依據,缺乏可以示范的校本課程與教材案例,導致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處于無標準指導的放任狀態。據統計,有的學校開發校本課程上百種、出書幾十種,動用經費上百萬,但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亟待提高,需要學術規范;有些學校根本沒有這種開發條件和能力,校本課程研究資源極其貧乏,教師只知道教授現成的教材和組織學生考試。故從長遠發展觀點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案例研究有利于從內涵方面,促進校際之間在課程改革中趨向能力發展的均衡、公平,促進校本教學科研走向規范化、實效性。
創新之處:
首先,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案例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重在實效性。即針對我國中小學教師校本科研能力不足,但善于模仿、勇于實踐的特點,選其優秀案例,以典型引路的方式,通過校本研修、校本培訓,使教師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范本案例學習、模仿中理解、習得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要領,培養研究興趣,體驗科研快樂,在科研過程中自主發展,促進專業成長。
其次,本課題以實證性案例研究為主,著重在校本課程與教材的標準上下功夫,通過對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的系統研究,分別解剖各年級、各學科的優秀案例,探索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研究的一般性規律,促進校本課程與教材日益走向規范化。同時,通過案例研究,總結各地各校和各學科校本課程與教材使用的實效性,為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開發提供有益的經驗,為校本課程與教材與教材的標準制定創造條件。
其三,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教材案例研究,為深化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有效課堂教學提供必要的科研動力和優質資源。我國中小學廣大教師都有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的熱情,但在能力上,特別是如何進入探究性教學的實踐能力上,缺乏可供參考的科研資源。本課題從實際需要出發,基于廣大教師的實踐探索經驗,通過成千上萬優秀案例的積累,集腋成裘,可以為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師從事校本科研分享課程資源數據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