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男人無志,家道不興;女人不柔,把財趕走。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大至國家之強盛,社會之祥和,小至個人生活之幸福,事業之興旺,身體之健康,均有賴于和諧的家庭為基礎。 20世紀初期,在中國東北,有一位目不識丁的貧苦農民,目睹家道不興,人倫喪失,世風日下,故發“翻轉世界,重立人根”的大愿,一生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倡辦女子義學七百余所,四處宣講家道倫常,行道勸世。其家庭倫常之道,言簡意賅,抓根治本,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發前人所未發,堪稱大智大慧。他,就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鳳儀先生。 王鳳儀先生,生于1864年,卒于1937年,蒙古族。王鳳儀先生,本為農民,家貧且窮,少牧牛傭工,長扛活力田。后以倫常本分事而悟道,并行道勸世,專門化人,足跡遍東北、華北,影響長遠。王鳳儀先生走出了一條從人出發,并以人的方法而成就人的道路。這為我們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沒提供了積極有益的參考,值得我們注意和學習。 老人道 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為根。知足常樂,在家頤養天命,宣揚家風,贊嘆祖德,教育子孫懂得知恩、感恩、報恩。不要管閑事,不要過多牽掛兒孫,兒孫自有兒孫福。 家里有問題,首先是老人行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過分。家里有問題,老人應生慚愧心:是我老人沒做好,沒把家人教育好。家里不管誰有錯,不管發生什么災難和是非,都不外揚家丑。不造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聽是非。要擔當是非,不怕是非,調和一家不生是非。老人有德,子孫興旺。 老人如何使一家興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老人托起一家的福報,創造一家的福德,福德是一代比一代強,福報是一代比一代興旺發達。 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載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老人胸懷寬大,家庭福報就大。老人愛人愛物,家庭子女就興旺。 父母道(中年道) 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為根。以全家安樂為己任,造福一家。上要尊老,下要愛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讓家庭上下和睦。向子女宣揚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盡孝榜樣給子女看。用感恩先輩的恩德,來啟蒙后代。不安排老人做事,他們喜歡什么就做點什么,但要多關心老人,常勸他們多休息。 父母是人倫之始,陰陽之道。陰為母,陽為父。陰陽和,才能萬物生長。陰陽不和,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生育的子女,性質一定不好,或者兒女缺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小孩是否健康,與母親關系很大。有無智慧,與父親關系很大。是否福德莊嚴,就看父母是否經常以快樂的愛心去做事做人。子女不聽話,不孝順,首先要問自己是否也有不孝順老人,是否有做不對的地方。對上不認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對下怎么教育都不到位。孩子不明理等于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樹根上下功夫。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罵子女,因為子女的成敗,也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第二要考慮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 教育孩子有五部曲:養、育、教、領、導。但不許管,重點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管”是父母任著自己的性子,找兒女的錯處,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為用脾氣管兒女,不但管不好,反而把兒女的脾氣激起來,碰起性來,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緣故。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化。明白他的個性,幫忙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嬌、不溺、不打、不罵,多鼓勵、常肯定、少批評,不用物質誘惑。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稟性,涵養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兒女。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小孩子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天地的。孩子教不好,小的影響自己的家庭,大的影響社會,也有負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責任重大。 夫妻道 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愛為根。整個家庭的建立,都是以愛為根。沒有愛無法建立美滿的家庭。愛是成家的第一條件。有緣愛一個人,首先要了解對方的本分,成全對方,完善本分,啟蒙對方發揮本分。不管束對方的自由權,應給予對方快樂,不應該給予對方煩惱。相互成全,相互理解對方的生理和心理。 愛的標準:真愛無私,覺愛無價,博愛無條件,實愛無成見。真愛無私:尊重對方,不給對方添麻煩。覺愛無價:不抬高身價,不把愛當作買賣。明白對方好處、贊嘆對方好處、理解對方的難處、原諒對方的過處。如對方有過,能啟蒙指導對方改過。博愛無條件:不管人,不束縛對方,給對方自由權。實愛無成見:真信不疑,不要懷疑對方。 能做到這些,就會家和萬事興。愛是和諧的緣起,也是和諧的總綱。沒有愛,不可能建立起和諧的家庭。夫妻結合有三因緣:第一,是為了生活上互相照顧,互相關心。第二,是為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為世界留下一個好的人根。第三,是為了更好地關心和照顧雙方的父母,讓老人放心、歡喜。 夫妻之間要做到相互補漏,而不是互相埋怨。本來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記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認真把事情做好。反過來,丈夫也要這樣做,對方做不到的自己補上去,這就是互相補漏。 成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領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兒女,就是自己十分盡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丈夫多照顧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給老人買東西,應該是女婿親自送給岳父岳母,媳婦親自送給家公家婆。 男女平等是指權利上平等,享受上平等。在本分上、禮節上絕對不能平等。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陰陽各有其位。男子以剛正為本,女子以柔和為本。“剛”是不動性(不發脾氣),“正”是合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是合乎理。所以剛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剛正。名詞雖然不一樣,精神卻是一樣。 夫妻鬧矛盾,一是違背天地賦予的恩。二是違背父母賦予的情。三是違背自己生命。違背生命本分的因緣,生命就失去正報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夫妻道,也就是陰陽道。夫義婦順,陰陽氣順,相互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家齊,子孫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和樂。 丈夫道 男子漢大丈夫要說話算數,一就是一,二就二,說到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說,說話不算數就沒有尊嚴。男人屬陽,陽即無私。無私就是表達對一家的愛,有私心就會暗中做違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煩惱,這種不是好男人。男人要“剛”,剛不是打人罵人,打人罵人的男人是無能的男人。“剛”是不但不打人罵人,而且被罵也不回答,不反駁、不煩惱。被罵人不動性(不發脾氣)才是剛。順逆當頭,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弱夫也叫懦夫,撐不起家庭,唯唯諾諾,說而不做,不敢擔當事情,把女人推到前面,專聽女人指揮。暴夫則非打即罵,不講道理,不明白自己責任所在,所以才敢胡作非為。丈夫則勇于承擔一家的責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過錯,反過來自己生慚愧心。為人丈夫,要從三綱上定住位。 三綱是指性綱、心綱、身綱。不動稟性為性綱,不起私欲為心綱,沒有不良嗜好為身綱。生氣是性綱倒,罵人是心綱倒,打人是身綱倒。“綱”是領的意思,必須把女人領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兒女。男人是一家的棟梁,要能明理,有志氣,妻不管妻。如果男人做到位,則家中少災難。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則家中多災多難。妻子道 女人是國之母、家之婦、人之妻。女人要柔和。如水一般隨圓就方,原質總是不變,隨遇而安,隨貧隨富,可高可低,如水能養育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為人妻,自己要先從“三從”上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三從”是指性從天理,心從道理,身從情理。怎樣才是“身從情理”?應做的事,親自去做,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兒女,全都是自己的本分。不怕苦,不怕難,做后也不生氣、不埋怨、不后悔。“心從道理”:指除去爭貪攪擾的私心,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報老人之恩,如何和睦妯娌,如何教導兒女,心存全家的好處,所行之事,自然處處合道。“性從天理”:以不動秉性為主,還要化除稟性,圓滿天性,方能厚德載物。 子女道 子女是一家的天貴星,以孝為根。為人子女,年幼時很難在生計上幫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讓父母擔憂,不讓父母擔憂,是最大報恩。長至成人,要盡心盡力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作為子女,應以盡孝為己任,能承祖業,弘揚家風,立志超過前輩。給老人物質上的滿足,那是一種義務,還不算孝,“孝”,是完善自己的本分,給父母放心,不給父母添麻煩,才是真正的孝。“順”,即接受父母的言教,讓父母安樂、放心,即使父母明顯是錯的,也不當面頂撞,父母有過,不但不埋怨父母,還把父母該做的事情也完善起來,這叫做為父母補漏。父母有過,子女能為他們補漏,才真正是一家的天貴星。若一味順從,難免陷親于不義,也不算真孝。 生命降臨在這個家,等于是和這一家的生命有緣。想盡孝,要從性、心、身三界入手。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誠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真盡孝,必須清三界。“孝親必得孝親之三界”。三界指性、心、身說。孝身要在父母衣食住行上留心,養父母之身。孝心要處處順父母的心,父母所愛之物,我必愛之,所近何事,我當奉行之,所親何人,我當敬之。孝性務要使老人天性和樂,面無愁容,不使老人動性,含飴弄孫,以樂天年。孝分有理孝、事孝、身孝。理孝,就是道理,就是要尊重理解父母。事孝,就是我們盡己所能,為父母提供物質方面的需要。身孝,就是我們要完善自身本分,不讓父母擔憂。給父母吃穿是孝身,讓父母順心是孝心,心存父母的志,使父母安心、快樂,不令父母操心,這是孝性。子女不孝,就不會有福報,子女孝順,父母自然就長壽。父母長壽子女不孝順,那就給父母一生帶來很大的煩惱,這樣的子女就成了敗家星了。老人在世能令其安心快樂為盡孝,老人臨終能令其安詳含笑而去,算是盡孝盡到頭了。 姑娘道 欲當好姑娘,可得明白姑娘道。姑娘是一家之貴星,以志為根,即立志不爭不貪,立志孝雙親,敬哥嫂,愛護侄男侄女。姑娘在家是半賓半主,要心知眾人的好處,能提起全家人的和樂精神,結一家的緣。 姑娘是和諧婆媳關系的門軸,遇到婆媳不和時,要兩面勸解,在母親面前說嫂子的好處,在嫂子面前安慰她的心,體諒嫂子,提到平日母親的好處。這樣在母親面前盡了孝道,在哥嫂面前盡了悌道。 未結婚時,預先把做媳婦的道理練習明白,才能把握將來婚姻的幸福美滿。父母對于女兒,是至親骨肉,大多十分融洽,所以,女兒的言語行為十分自由。加上女子的天性,在自己父母面前,不免恃愛撒嬌,做父母的不忍拂逆其意,遇到事情總是順從她,免不了養成嬌惰的習性,有所要求,一不從意,便負氣使性,不達目的不止。若成家后,仍執嬌惰習性,必然導致家庭矛盾產生,自己也痛苦萬分。因而,女兒在父母跟前時,先要學會侍奉翁姑的道。姑娘在娘家,對于經濟方面,不負責任,若貪圖享受,養成奢侈的習慣,到自己組建家庭,對于家庭經濟是負絕對或相對的責任,但由于自己奢侈浪費的習性不改,必定引起家庭矛盾,自己也受苦。所以在姑娘時期,養成簡樸的生活習慣,培養勤儉的美德,是構建未來幸福美滿家庭的基石。當姑娘時,就應練習家政,如經濟的支配、家庭的操持、子女的教育指導等等,都是將來成家后必須面對和承擔的,也是自己本分內的責任。若自己一味嬌惰回避,父母也放任偏袒,將來吃苦受罪的還是自己。在家能當好姑娘,出閣一定能當好媳婦,能助夫成道,恭敬丈夫,和睦妯娌,孝敬公婆,全家和樂,真正是喜星臨門。后來有了兒女,自然會教子成名,能為良母。老了一定會當老太太,成為一家的福星。姑娘道明白了,會做了,則本正源清。 兄弟姐妹道 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天輔星,以義為根。“義”就是無條件地幫助,不惜一切代價,一人有難,其他人要到位幫助。條件好的,應該盡量幫助條件差的,若同室操戈,同根相煎,會令祖上蒙灰,而且自己勢單力薄,孤立無援。若兄弟姐妹間不能相親相愛,父母一定憂心,孝道仍不能圓滿。所以孝敬父母,就得和睦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情同手足,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相互幫助、相互補漏。得到兄弟姐妹的幫助,要懂得知恩、感恩和報恩。兄長是半個家長,要以身作則,助父立業,協助父母完善一切。要承父母志,繼祖先德。兄長對弟妹,要和父母一樣有愛心。當弟妹的,應該把自己的兄長(大姐)當作長輩。兄長做不到位的要為他補上,不傳是非閑話,不怨兄長父母。活潑節儉、受命不辭,義所當為則盡力而為。學習全家人的德行,把優良家風發揚光大。做得到,一家就興旺。成家后,要互相競比家風,一家比一家做得好。兄弟姐妹之間,不要為家產而你爭我奪,也不要因為娶媳婦后傷兄弟情誼。兄弟之道就是“悌”字,悌道不盡,累及孝道。 婆媳道 家庭內的婆媳,全是自外姓來的,到同一個家里,如同母女。道在恩義并用,相處合道,能侍奉終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鬧得分居另過,家庭分崩,家道不興。婆婆是當媳婦多年熬出來的,等到娶了兒媳,便當了婆婆。媳婦是在娘家當姑娘,一出閣到了婆婆家,便當了媳婦。婆婆是早來的,一切事務全都明白。媳婦是晚來的,一切事務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婦領到道上。待媳婦如女兒,不知道的告訴她、指導她,不得作難。本來媳婦就不是婆婆生的,婆婆如不明白,未先施恩,先揚短處,或以大壓小,用脾氣來管她,說話凈種惡因,婆媳哪能發生好感情?每個家婆應設想到是自己的女兒嫁進這個家里,家婆應疼愛兒媳,如同疼愛自己的女兒,如做不到兒媳會用同樣方式,去對待她以后的媳婦,造成惡性循環。 說話常提兒媳長處,感激她娘家的教育德行。兒媳如有過錯,婆婆趕快兜過來,先寬容,后在背后指教她,千萬不可與她吵鬧,媳婦自然會感恩、報恩。當媳婦的,愛自己的丈夫,必須要愛自己的公婆。明白沒有公婆,就沒有自己親愛的丈夫,體恤婆母以前的奔波勞碌,費盡心力,才把兒子養大成人,不能再使婆母受累,指使婆母做事,或對婆母言行產生怨煩。做媳婦的應該把公婆當成自己的父母孝敬。 古人云:人生都有雙重父母,所以對雙方父母都要一視同仁。婆母所愛之物,我當愛之,所愛之人,我當敬之。準能得婆母的歡心。理解老人的心,順老人的意。當媳婦的,要明理:公婆是一家真正的福根,不要老人,怨恨老人,不肯對老人敬孝,等于自己不要福報,也不會有福報。不孝公婆,種下如此之因,待兒女長大之后,定也會受兒女不孝自己之果。公婆如同一家之樹根,想要枝繁葉茂,花香果甜,定要善待樹根,往根上施肥、澆水、松土,家和萬事興,要相夫貴妻賢,就要孝敬公婆,日子準能發達。否則富貴花間露,榮華草頭霜,皆不能長久。 祈愿:家家和睦,戶戶美滿;人人快樂,天地祥和;國家安寧,社會和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