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道系列短片 萬物皆有道,道不僅指大自然的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規律,世界萬變,不離一“道”,人們按照這運行的規律去做,順天應道,就能諸事如意。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國有句老話:家和萬事興。這就是家道。大至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祥和,小至個人生活幸福,事業興旺,身體健康,均以和諧的家庭為基礎。孔子云“欲治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奔彝コ蓡T各自角色不同,職責也不同,而只有各守其道、恪守本份,家庭才能和睦美滿,社會才能和諧進步。 老人之道 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為根 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風水,最高等的風水 家庭中的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載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老人胸懷寬大,高風亮節,家庭福報就大。 老人為兒女已經操勞大半生,如今應在家頤養天年。不要過多牽掛子孫,干預子孫,放開手腳讓他們去做自己的事業,要知道“兒孫自有兒孫?!?。 家里不管誰有錯,不管發生什么災難和是非,要能包容擔待,都不外揚家丑。 老人托起一家的福報,創造一家的福德。一家是否發達,子孫是否興旺,與堂上老人有無福德直接有關。老人有德,子孫興旺;老人缺德,一家災殃,家道不興,香火衰敗。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庇佑子孫后代。 父母之道 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為根。 即以全家安樂為己任,造福一家。 家庭中的父母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上要尊老,下要愛小。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讓家庭上下和睦。 父母是人倫之始,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要向子女宣揚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盡孝榜樣給子女看,用感恩先輩的恩德,來啟蒙后代。 教育孩子有五步曲:養、育、教、領、導,重點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所以如果子女德行有問題,首先要問父母是否有做不對的地方。子女的成敗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第二要考慮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對上不認可父母的功德,對下、對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除習性,化稟性,涵養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兒女。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是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響自己家庭,大的影響社會,也有負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責任重大。 夫妻之道 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愛為根 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 陰陽各有其位 男人以陽剛為本,女人以柔和為本 夫妻道,也就是陰陽道,夫義婦順,夫婦和則天清地寧,陰陽和雨澤降,不但不生病,不夭亡,還能齊家,子孫昌旺。 夫要“剛”。剛不是打人罵人, 而是勇于承擔一家的責任, 忍辱受屈,順逆當頭,安然自在。做到才是剛,才是大丈夫。為人丈夫,要從“三綱”上定住位,三綱是指性綱、心綱、身綱;不動稟性、不發脾氣為性綱;不起私欲為心綱;沒有不良嗜好為身綱。生氣是性綱倒;罵人是心綱倒;打人是身綱倒。 男人是一家的棟梁,要能明理,有志氣,領妻不管妻。 一個家庭是否安樂,是否興旺發達,妻子的作用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妻要“柔”,柔和安祥。常言說:女人不柔,家財不旺。 男人如山,女子似水,為人妻者,要能如水一般隨圓就方,合五色調五味。隨遇而安,隨貧隨富,可高可低,如水能養育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處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認不是,是為女人的本分。 為人妻者,更要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兒女能助夫成德。使丈夫無內顧之憂,能報效社會,立身行道,揚名顯親,才能家道長久,福祿長享。 要先從“三從”上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三從”是指性從天理,心從道理,身從情理。 “性從天理”是指:以不動秉性為主,還要化除稟性,圓滿天性,方能厚德載物。 “身從情理”應做的事,親自去做。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兒女,全都是自己的本分。不怕苦,不怕難。做后也不生氣、不埋怨、不后悔?!?/p> “心從道理”:指除去爭貪攪擾的私心。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報老人之恩?如何和睦妯娌,如何教導兒女?心存全家的好處,所行之事,自然處處合道。 而夫妻之間凡事要以誠相待,互相尊重和理解。有了相互理解,雙方個性與追求的差異才能相容?;ハ嗳¢L補短;要學會寬容對方的過錯,在大小事情上盡量互相協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別想改變對方而適合自己;要想改變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自己。夫妻間要誠實,以誠相待也是婚姻的保護神。 夫妻之間要互相關心,多交流溝通。所謂夫妻關系和夫妻感情如何,實際上就是夫妻之間的交流效應如何,夫妻關系融洽和美,如琴瑟和鳴,整個家庭才能和諧美滿。 婆媳之道 婆婆就是要把媳婦領到道上 待媳婦如兒女, 知道的告訴她,指導她,不得作難 做媳婦要心懷感恩與尊重 把公婆當成自己的父母孝敬。 婆媳雖是異姓的人,但以倫常骨肉的關系,相依終身,休戚與共。雖屬異姓,而同宗墓。 媳婦給婆婆養老送終。較女兒尤為切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婆母就應該愛媳如女,實行慈道了。婆婆說話常提兒媳長處,感激她娘家的教育。兒媳如有過錯,婆婆在人前要寬容,在背后指教她,千萬不可與她吵鬧,媳婦自然會感恩、報恩。 俗語云:教子嬰孩,教婦初來。當媳婦進門之初,應將家政家教家事工作物品等等,指教明白,使媳婦遵從家道,循規進行,善為教導。 媳婦也要行媳婦的本位,孝敬公婆,奉養承歡,助夫成德,這就是所謂的賢妻。 媳婦對婆婆要心懷感恩,遇事多體諒婆婆的心,愛其所愛,敬其所敬,如有不懂的人情世故,多在背后請教婆婆,暗暗記在心里,時間一久自然如同父母一樣。 不孝公婆,種下如此之因,待兒女長大之后,一定也會受兒女不孝自己之果報。 家和萬事興,要想夫貴子賢,就要孝敬公婆,日子準能發達。 子女之道 子女是一家的天貴星,以孝為根 作為子女,應以盡孝為己任 能承祖業,立身顯道,弘揚家風 子女的本分,是一個“孝”字。孝乃天經地義,人倫之本,八德之首也。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根深則葉茂,源遠則流長。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養父母是做人的大根大本。 真正的孝養父母,要養父母之身、心、志、慧。 「養父母之身」 是指我們要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要細心的關懷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除了要養父母之身外,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的什么心?清凈心、歡喜心,讓他一生當中沒有憂慮、沒有煩惱。生活起居照顧到了,如果父母常常憂慮,那也是不孝,沒有盡到孝。 養父母之志,為人父母的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做父母的希望子女作圣作賢,作正人、作君子,社會大眾尊敬贊嘆,做父母的人心里歡喜。《孝經》中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我們為人子女的,要去為社會作奉獻,用自己的能力造福人類,幫助他人,這樣我們能贏得社會的尊重與贊嘆,以彰顯父母的德行。 養父母之慧就是要長養父母的智慧,我們要引導父母接受圣賢教誨,讓他們的心能夠安住在圣人的教導中,這樣父母的晚年就會越來越清凈,越來越自在,越來越快樂。 父母乃世間最大之福田,父母恩情之大,難以言盡。百善孝為先,父母是根,兒孫是枝葉。不孝父母則根斷樹枯,孝順父母則枝繁葉茂、子孫福厚、淵遠流長。 盡孝道,不只是對父母,對我們歷代的祖先,我們都應該盡孝。得到祖先如此之多的智慧恩澤,我們拿什么回報?當然要立身行道把祖先的教誨在家庭里面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讓家庭的良好家風代代相傳,讓古圣先賢的智慧思想廣為傳播,這是盡華夏子孫之孝。 孝于天下、立身行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的善行推及他人,把孝的美德發揚光大,是孝道的升華。 兄弟姐妹之道 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天輔星,以義為根 兄弟姐妹情同手足 要做到相互尊敬、相互同情 相互幫助、相互補漏 “義”就是無條件地幫助,不惜一切代價,一人有難,其他人的幫助也要到位。條件好的,應該盡量幫助條件差的,若兄弟姐妹間不能相親相愛,父母一定憂心,孝道仍不能圓滿。所以孝敬父母,就得和睦兄弟姐妹。 兄長是半個家長,要以身作則,助父立業,協助父母完善家庭中的一切,愛護自己的弟妹們,為他們做好榜樣。要承父母志,繼祖先德。 當弟妹的應該把自己的兄長當做長輩;兄長做不到位的要為他補上。 兄弟姐妹得到對方的幫助,要懂得知恩、感恩和報恩。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兄弟姐妹之間,互愛互讓,共敬父母,家庭就會其樂融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千萬年來中國古圣先賢傳下來的精髓,世世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家國情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有機統一,從個人到國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紐帶,傳承家道,涵養家風,慎終追遠、敬祖承德,遵循五倫,真正做到”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此便能德澤源流遠,家風世澤長,進而社會和諧進步,天下太平昌盛! 相關精彩內容: |
|
來自: 靜思onbbxlseb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