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語的類型:哪些成語來自佛教?發表時間:2011-05-19 10-05 來源:中華佛光文化網 【打印】 [瀏覽次數: 1292]佛教傳入中國以后,隨著佛經的翻譯流傳,反映佛教概念的成語也大量進入漢語語系,使漢語詞匯豐富了起來。縱覽漢語成語,來自佛教的成語,其數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如果在中國的詞匯里,除掉與佛教有關的成語,漢語的詞匯可能會遜色許多。這些與佛教有關的成語是在群眾中廣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語句,是勞動人民結合了生活經驗創造出來的,簡練而形象化。佛教成語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的成語來自佛教日常用語。 佛教日常用語是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如“半路出家”一詞,就源自佛教日常用語。佛教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幼年離開家庭,削發受戒,稱為“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離開家庭,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作為成語,”半路出家“現在常用來比喻本來沒有從事這一行,后來才改行從事這一行。
![]() “不看僧面看佛面”,這里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僧指佛陀住世時的弟子,后指僧團。作為成語,“不看僧面看佛面”則是指看在第三者的面上,幫助或寬恕某人。 “無事不登三寶殿”,其中的“寶殿”是指佛教寺院供養佛像的主要建筑。由于佛、法、僧“三寶”是構成佛教的三個要素,所以“三寶殿”成為佛殿的代稱。在漢地佛教信徒心目中,“三寶殿”是一個十分神圣的地方,不能隨意出入。成語“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產生的,用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會上門。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成語是指佛教主張的“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的體現。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全報。”作為一條成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用來表示:做好事,有好的結果;做壞事,有不好的下場。 與此相關的成語還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頭,更盡一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
第二種類型的佛教成語來自佛教典故。
佛教成語“天花亂墜”便來自梁代的一則佛教典故。《梁高僧傳》中說:“云光法師講說佛經極為透辟、生動,以至于出現了'天花亂墜'的情景。”從此,“天花亂墜”用來形容口才好,說話動聽。現在多為貶義,指語氣夸大其辭,不切實際。 成語“一刀兩斷”也來自佛教典故。據史書記載:南宋建炎初年,徐明起兵反叛朝廷。當兵經過烏鎮時焚燒殺戮,百姓紛紛逃亡。當時性空庵的庵主妙普為此前去見徐明,勸徐明少做惡業,多行善事。但是徐明卻疑心妙普要施用什么計謀,就要把他殺掉。妙普毫不畏懼,說:“我死是一定的了,希望你給我一頓送終飯吃。”徐明就讓人拿來僧人不吃的酒和肉,妙普又要來紙和筆,寫了著名的自祭文《見佛不拜歌》以后,就拿起酒肉舉箸大嚼。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妙普口誦一偈:“劫數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斷!”然后,他挺頸大喊:“斬!斬!”徐明被他的凜然氣勢鎮住了,欽佩不已,不僅沒有殺他,反而向他“稽首謝過”,并派人護送他回到性空庵。而烏鎮的百姓也因此得免于兵火之災,僧俗都非常感激英勇無畏的妙普庵主。“一刀兩斷”作為一條成語,現在多用來表示徹底斷絕關系。 成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則源自五祖弘忍傳法六祖慧能的故事。禪宗五祖弘忍把衣缽傳給慧能,怕別的門人不服,就讓慧能速回南方。慧能半夜南行,身后數百人追趕,最后被一個名叫慧明的和尚追上。慧明俗姓陳,原是一介武夫,為人魯莽粗惡,慧能以為撞上這么一個人,恐怕逃不掉了,就把衣缽放在一塊石頭上讓他拿走。但任慧明怎么搬,衣缽就是紋絲不動,這下把慧明嚇出一身冷汗,趕忙賠罪說:“我來求法,非為衣也,愿行者開示于我。”慧能就問他:“不想善,不思惡,什么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句話的意義在于:不想為善,也不想作惡,正是一念未生的時候,離開了相對的認識,從內心的純真自性出發,才能了解佛法的真諦。慧明聽了慧能的這句話,深感慚愧,他雖然學習佛法多年,卻沒有領悟這個道理。當下大悟,誠懇地對慧能說:“今天承蒙您教授領悟佛旨的門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您就是我的老師了。”后來,他在大庾嶺上拜慧能為師,為表示對慧能的尊重,改名為“道明”。 作為成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常常被禪宗學徒用來說明每個人自己證悟的境界,就像水的冷暖,需要喝水的人親自喝了才能體驗得出來。現在多用來表示只有親身體驗過某種生活才能感受得最真切。 這類來自于佛教典故的詞語還有很多,諸如“拈花微笑”、“頑石點頭”、“唯我獨尊”、“天女散花”等。
第三種類型的佛教成語來自于禪宗公案。
這類成語有很多,如“呵佛罵祖”、“騎驢覓驢”、“當頭棒喝”、“甕中捉鱉”、“一口吸盡西江水”、“磨磚作鏡”、“雪上加霜”等。試舉幾例此類成語說明如下:成語“雪上加霜”來自大陽禪師公案。《五燈會元》卷三《馬祖道一禪師法嗣?大陽和尚》一文中有段問對:大陽和尚批評伊禪師:“汝只解瞻前,不解顧后。”伊禪師說:“雪上加霜。”伊禪師之意是在說,既向前看又向后看,心理壓力太大,如同已經被雪封了又遭霜凍。成語“雪上加霜”即由此而來,比喻一再遭受災難,苦上加苦。 “葉落歸根”來源于慧能大師的公案故事。《五燈會元》卷一《東土祖師?六祖慧能大鑒禪師》記載:慧能晚年時,要回故鄉新州,弟子們極力挽留他。他說:“諸佛出現,猶示涅盤。有來有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意思是說:“有來必有去,佛出現于世上以后,最終也要歸于涅盤,我的軀體一定要回到它所來的地方。”弟子們見他去意堅決,只好說:“師從此去,早晚卻回。”慧能卻說:“葉落歸根,來時無口。”意思是:“樹葉落到樹根上,不可能再長回樹枝,自己此去就沒有再回來的日子了。”果然,慧能回到新州不久,就在國恩寺“坐化”了。 作為一條成語,“葉落歸根”表示事物有一定歸宿,多用來比喻客居他鄉的人終究要回到故鄉本土。 成語“逢場作戲”也是從禪宗公案中來。在唐代,馬祖道一做“江西禪”宗主時,“湖南禪”的宗主是石頭希遷。當時,四方的“禪宗”僧人多集中于這兩個人的門下。一天,馬祖道一的門下僧人隱峰向馬祖辭別,要去湖南參謁石頭希遷,馬祖道一不同意,認為隱峰去湖南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就警告他說:“石頭路滑。”意思是:“你去見石頭希遷,有可能跌跤、吃虧的。”隱峰卻說:“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意思是說:“江湖藝人總是隨身攜帶著竿、木等道具,遇到適當場合就表演;我也碰碰機會吧!”后來,隱峰先后兩次去湖南,卻與石頭希遷話不投機,最終還是回到了馬祖道一的門下。 “逢場作戲”就是由僧人隱峰的話中產生的,原來是形容江湖藝人的表演,后多用來比喻:遇到機會偶爾湊湊熱鬧。含有隨俗應酬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是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善于偽裝。
第四類成語來自佛經。
如“現身說法”、“曇花一現”、“不二法門”、“蒸沙作飯”、“一絲不掛”等。“不二法門”來自于《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經云:“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人不二法門。”作為一條成語,“不二法門”用來表示獨一無二的方法。 成語“一廂情愿”來自于《百喻經》。《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非常愚蠢的人到城里游玩的時候,偶然看到了國王的女兒。這個蠢人立刻愛上了那美若天仙的公主。回家后就晝思夜想,非常想與公主交往。卻始終沒有機會,因此他整天愁眉不展,抑郁寡歡,最后還生了場大病。他的親戚問他是什么原因讓他病成那樣。 這位蠢人就苦笑著對親戚說:“我自從上次碰見國王的女兒,就一直想與她相識交往,可是卻一直不能如愿,假如我不能娶她為妻,那么我一定必死無疑了。”他的親戚為了挽回他的生命,安慰他說:“我們會千方百計地為你想個辦法,幫你求婚,讓你得到她。”蠢人聽了,病就好了許多。過了幾天,他急不可待地去向親戚打聽消息,他的親戚只好騙他說:“公主說她不同意嫁給你。”蠢人聽了卻高興地說:“這下好了!只要我再見公主一面,公主就會答應了。”佛陀用這個故事旨在說明世上有些人,他們稍微修行研習一點善行,就想獲得一些福報,以為已經圓滿俱足,可以證得大覺悟。其實這就像那個蠢人想得到國王的女兒一樣,只是癡心妄想罷了。由此,就產生了“一廂情愿”這個成語,表示處理與雙方都有關的事情時,只顧自己意愿,不考慮對方是否愿意。也用來泛指:只憑主觀愿望辦事,不考慮客觀條件。
第五類成語來自佛教宗派。
隋唐時期,漢地佛教完成了對以前各種學說的概括和總結,自成體系的佛教僧團相繼而起,各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先后建立。與佛教宗派相關的成語也不斷出現。如“衣缽相傳”、“正法眼藏”、“開山祖師”、“清規戒律”、“大干世界”、“拈花微笑”、“老僧入定”等等。現選幾則予以介紹。 “衣缽相傳”是來自于禪宗的成語。衣指僧人所穿的法衣,即袈裟。包括大衣、上著衣、中著衣等;缽是僧人吃飯用的食器,多為陶制或鐵制的,扁圓形,平底,沿口向內收,不用時,裝在缽袋里。佛教中把“衣”與“缽”稱為“道具”,意思是“資助學道的器物”。“衣、缽”代表了一個僧人的全部所有。僧人到某一個寺院投宿,必須以衣缽俱備為條件——把袈裟和缽袋掛在僧堂東西兩序名單下面的鉤子上,叫做“掛單”。如果把“衣缽”傳給弟子,作為這個弟子得到繼承地位的標志,就叫做“衣缽相傳”。作為一條成語,“衣缽相傳”用來泛指思想、學問、技術等等方面的師徒相傳。 “開山祖師”這個成語中的“開山”是指最初在某座山上建立寺院。佛教主張遠離塵俗,清心寡欲,因此,多在偏寂的山上修建寺院。“祖師”則是對宗派創立者的稱呼。例如,隋、唐之際的僧人智顗大師是“天臺宗”的祖師,唐代高僧玄奘是“唯識宗”的祖師。作為一條成語,“開山祖師”通常比喻首創某一學派或技藝派別的人,首創某一事業的人;還可以簡稱“開山祖”。 “律宗”歷來重視戒律的作用,“清規戒律”是指規范佛教信徒言語行為的準則。其中“清規”是禪宗寺院組織章程和僧人生活規則的通稱,因為它能對佛門起到清凈的作用,所以叫做“清規”,后來,漢地其他佛教宗派也接受了這些章程和規則。“戒律”是“戒”與“律”的合稱,特指佛教為信徒規定的各種禁制,目的是為了防非止惡。作為一條成語,“清規戒律”泛指成規慣例,多用來形容束縛人的死板的規章制度。 這些來自佛教經典、公案、佛教宗派的成語,以其生動形象的表現力,融入中國本土詞匯中,成了漢語文學的必不可少的詞匯。這些成語很多已經失去所代表的佛教內涵,被賦予了新意,擴大了中國的漢語詞匯內涵,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