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工詩善畫”,《紅樓夢》中不乏畫的身影、畫的論述。讀文賞畫,陡增雅逸之趣,茲列舉如下。
1、待漏隨朝墨龍大畫
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中,黛玉進榮府,在榮禧堂看到,“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懸著待漏隨朝墨龍大畫。”

題解:
漏,當為銅壺滴漏,這是古代的計時器,代指時間。待漏,指大臣等待上朝,在封建時代,大臣要在五更前到朝房里等待。蘇東坡曾寫過“五更待漏靴滿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涼”的詩句,可見這也是件難受事。隨朝,按照大臣的班列朝見皇帝。墨龍大畫,這個墨產上黑墨,而是金墨,可以想像,一條巨龍在云霧海潮中隱現,多么地氣勢磅礴。我國古代以龍象征皇帝,海潮的“潮”和百官上朝的“朝”同音,整幅圖隱寓上朝陛見皇帝的意思。賈家室內陳設“待漏隨朝墨龍大畫”,顯示了對皇帝的忠誠與尊敬,同時也顯示了賈家的顯赫地位。
那個時代,家中陳設,反映審美情趣,也反映政治傾向。
2、燃藜圖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寶玉想睡午覺,賈蓉之妻秦可卿引他到上房內間歇息,“寶玉抬頭看見一幅畫貼在上面,畫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圖》,也不看系何人所畫,心中便有些不快。”

題解:
要知道,世上本無《燃藜圖》,此圖乃曹雪芹杜撰出來的。六朝無名氏《三輔黃圖?閣部》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拄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人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面。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中國人喜歡神秘化的東西,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高人指點或授書的故事,像張良等。劉向故事的核心大意是神授經文、人成大器,就是說,太乙之精如果不給劉向“五行洪范”,劉向走向成功可能會慢些,也可能不會成功。劉向“專精覃思”、“獨坐誦書”,說明是很勤學的,點燃藜杖只是一個小細節,不值得稱頌,不知怎么后來被片面理解成勸人勤學苦讀的意思。此之為誤解,當然錯得習以為常也就變成正確的了。
學而優則仕,是封建社會上下都遵循的價值取向。可惜賈寶玉不喜歡“仕途經濟”這一套。有人說,曹雪芹寫《燃藜圖》,是表示賈府中人對寶玉寄予厚望,希望他勤讀詩書,以后能飛黃騰達。這種說法有點牽強了,要知道這幅畫是掛在賈珍和尤氏那個正房里的,如果是勉勵,首先是勉勵賈珍的。
3、海棠春睡圖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寫到秦可卿的臥室,“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畫的《海棠春睡圖》,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寫的一副對聯,其聯云: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籠人是酒香。”

題解:
“海棠春睡”說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據宋代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唐明皇確實是高人,把醉態的楊貴妃比喻成未睡足的海棠花,讓后人無端增加了許多對楊貴妃之美的無限遐想。
海棠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之一,因為與楊貴妃掛上鉤,艷名遠播,可代指美人。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李清照的《如夢令》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此詞充滿生活氣息。蘇東坡曾寫《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狠狠地表達了自己對海棠花的喜愛之情。陸游有《海棠歌》:“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艷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花比人更美,這是陸游的感受。
經查,關于唐伯虎的史料,未見提及《海棠春睡圖》,《紅樓夢》中出現此圖可能是作者的虛構。不過,唐伯虎根據楊貴妃的典故,曾畫過一幅《海棠美人圖》,并寫過《花月吟效連珠體》,其中有一首,“云破月窺花好處,夜深花睡月明中”,很像化用了蘇東坡的詩句。《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題海棠美人》詩云:“褪盡東風滿面妝,可憐蝶粉與蜂狂。自今意思誰能說,一片春心付海棠。”不管是賞花,還是賞人,對風流才子唐伯虎來說,都是美事。
無疑,秦可卿是美艷的,具有“擅風情,稟月貌”的風流個性。曹雪芹用此圖點染,堪稱妙筆。
4、春宮圖
第二十六回《蜂腰橋設言傳心事 瀟湘館春困發幽情》中,薛蟠提到自己“昨兒我看人家一張春宮,畫的著實好。上面還有許多的字,也沒細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黃’畫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等他寫出來,眾人都看時,原來是“唐寅”兩個字。

題解:
春宮圖又稱秘戲圖,是封建社會對性畫的泛稱,是中國古代性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通過春宮圖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人的性風俗、性觀念、性知識、常用服飾和性生活的環境,還可以了解一些歷史背后的歷史。
唐寅是畫春宮圖的杰出代表。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史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所作的一般仕女畫,傳世的有《孟宮蜀妓圖》(又名《王蜀宮妓圖》)、《班姬團扇圖》、《嫦娥奔月圖》等,但其大幅絹本的春宮圖至今已不復見,只是在古籍中留下幾首清人題唐寅春宮畫的詩作。
明末是中國歷史上春宮圖空前繁榮的時期。呆霸王薛蟠喜愛春宮圖,主要是隱喻他的低俗品位,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現實社會的一個側面。
5、煙雨圖
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鳳姐兒等人來到探春房中,看到“西墻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詞云:煙霞閑骨格,泉石野生涯。”

題解:
米襄陽就是米芾,本名黻,后改為芾,字元章。因他世居太原,其父徙家襄陽,所以人稱“米襄陽”。米芾是個全才,以書法名世,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在北宋四大家(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中首屈一指,特別是他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米芾的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他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云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云山。可惜,他的畫跡未傳于世,我們只能從他作著的《畫史》中學習他收藏、品鑒古畫的知識,以及他對繪畫的創作心得。
米氏云山,是米芾繪畫的突出特點。《紅樓夢》中的《煙雨圖》并無特指,可能是曹雪芹根據米芾繪畫特點隨意擬名的。米芾不喜歡北方山水,讓人稍微有點遺憾。
6、雙艷圖
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 暖香塢雅制春燈謎》中,賈母喜的忙笑道:“你們瞧,這山坡上配上他的這個人品,又是這件衣裳,后頭又是這梅花,象個什么?”眾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掛的仇十洲畫的《雙艷圖》。”

題解:
仇十洲就是明朝畫家仇英。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與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稱為“明四家”。此人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為明代工筆之杰。仇英一生短命,只活了40多歲。
據查,《雙艷圖》是不存在的,《紅樓夢》提及此畫,實乃托名。根據小說的敘述,“雙艷”是指梅花和寶琴。因為背景有有雪,有人提出《雙艷圖》應改為《艷雪圖》更為恰當,可當一家之言。我傾向于前者。
7、一乘寺壁畫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林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賦》,東方朔《神異經》,以至《畫記》上云張僧繇畫一乘寺的故事,不可勝舉。”

題解:
張僧繇是梁武帝蕭衍時期的著名畫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此人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梁武帝好佛,常命他為佛寺畫壁畫,因所畫“天女宮女面短而艷”,具有創新性,人稱“張家樣”。可惜,張僧繇的繪畫無真跡流傳于世,我們只能從唐代梁令瓚臨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看到一些豐神。
林黛玉所說的《畫記》當為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該書將張僧繇的佛像繪畫及雕刻列為“上品”,并記載了“畫龍點睛”的傳說,但該書并沒有記載張僧繇畫一乘寺的故事。這個故事見于唐代許嵩的《建康實錄》:“一乘寺,梁邵陵王王綸造,寺門遺畫凸凹花,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造,遠望眼暈如凹凸,近視即平,世咸異之,乃名凹凸寺云。”視角由二維到三維,是創新發展,張僧繇功績很大。
8、斗寒圖
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詞 蛇影杯弓顰卿絕粒》中,賈寶玉在林黛玉房中看到一幅新掛的畫,“上面畫著一個嫦娥,帶著一個侍者;又一個女仙,也有一個侍者,捧著一個長長兒的衣囊似的,二人身邊略有些云護,別無點綴,全仿李龍眠白描筆意,上有“斗寒圖”三字,用八分書寫著。”

題解:
李龍眠即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舒縣(今安徽桐城)人,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擅長畫鞍馬、佛像、人物和山水,其白描繪畫為當世第一,史稱其“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他畫的人物,據說能從外貌上區別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獲、臺輿皂隸”等社會各階層人的特點。
賈寶玉看到這幅畫,問道:“是什么出處?”黛玉笑道:“豈不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這句詩出自李商隱的《霜月》:“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由此可知,《斗寒圖》應該是一幅雙仕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