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你,就像喜歡青春時的自己
終于看了最近火爆到不行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院幾乎清一色全是年輕人,大部分是學生,或者有些像我一樣看似不老,實際上已經步入”后青春期”的觀眾。雖然年齡有些落差,但所有人的笑點和哭點出奇一致,因此我完全能理解為何這部看似平常的青春電影,竟能在四天創下破億的驚人票房。它沒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情節,也沒有風花雪月浪漫到不行的求愛攻勢,有的只是一個幼稚男孩對一個女孩多年堅持的情感過程。 腦海中不斷出現柯景騰對沈佳宜說:『我就是幼稚,才會追妳這么久。』 就是這樣的幼稚,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從不再幼稚也不能幼稚的現實中,隨柯景騰進入另一個能隨心所欲的平行時空。 那里,有我們曾經幼稚的青春;青春里,有與我們攜手共度的死party;和死party形影不離的歲月里,有我們共同心儀的男孩和一起追的女孩。我們深深喜歡的,其實是當時盡管傻氣到底也要理直氣壯幼稚的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樣傻氣,卻總在關鍵時刻心甘情愿陪自己失落的同伴。 柯景騰的平行時空存放著我們摯愛的『青春』,當以為早已遠行的青春翩然出現在眼前,你不會以”好”或”不好”來看待,只會以”喜歡”或”不喜歡”等情感詞匯來描述。就像這部生動自然的青春紀實電影,它不僅是九把刀的青春,柯景騰的青春,沈佳宜的青春,它同時也是每個人的青春。 我的青春,雖不完美,但我很喜歡;也因為它并不完美,才更顯真實可愛。 在我眼中,『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如我的青春。 【最討厭的,其實最喜歡】 “口是心非”與”故作姿態”肯定是青春的共同寫照。 電影中的男孩與女孩看似迥然不同,實際上,他們的本質如出一轍。生性頑皮不愛念書的柯景騰,一開始老看用功乖巧的沈佳宜不順眼,他搞不懂為何所有死party都追著沈佳宜跑,在他看來,沈佳宜不過長得比一般女生漂亮而已。沈佳宜重視形象,做事一板一眼的行徑,與他興之所至就在家赤裸的習慣簡直南轅北轍。沈佳宜覺得他幼稚,他覺得沈佳宜裝大人。 但愛情往往從偏見開始。互看不順眼,就是彼此關注的起點。 看著這樣的他們,感覺似曾相識。 青春的時候,男孩總喜歡直白表露自己的喜好,電影中以逗趣的方式呈現男孩們對性的渴望,毫無遮掩的對白,一如喜歡**的柯景騰率真至極的性格。女孩則恰好相反,總是比同齡男孩更顯成熟,總是對男孩的幼稚行徑不以為然,總是習慣隱藏自己真正的感受。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成熟的女孩有時也會像孩子一樣需要保護,而幼稚的男孩有時也會像大人般為女孩承擔。 一次意外交集,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異中,那點小小的同,為彼此打開了心門。 我喜歡沈佳宜勇敢挺身而出,與大家一起反抗教官搜同學書包那一段。后來,她和幾個大男生被罰在教室走廊外半蹲,從未被處罰過的她,哭得梨花帶雨,頻頻說丟臉,但那一刻的她,不只外表美,心更美,真正成為柯景騰心中的”完美女神”。 他們雖然如此不同,卻擁有不畏強權,堅持維護正義的相同價值觀。 這樣的他們,其實很像。 所以,以為最討厭的,換個角度,看見了隱藏的另一面,就成了最喜歡。 喜歡與討厭,都必須投注情感,當主觀的偏見遇上客觀的事件,最初的”偏見”轉為日后長久喜歡的”偏執”。那種一旦喜歡,就會一直喜歡下去的心態,長大以后的我看來依舊倍感動容。 一段感情的初衷,不都是不問為什么,也說不出愛你的原因,就決定一直喜歡下去嗎?真正令我們忍不住回頭看的,是曾經和柯景騰一樣,純粹喜歡一個女孩(男孩)到底的十幾歲的自己吧。 【最難忘的,原來最簡單】 我經常在想,為什么關于”青春”的電影,總是樂此不疲拍個不停,而所有觀眾,包括我自己,再看了無數青春電影之后,下一部出現時,依舊照樣買單。也許我們都需要在不斷往前走的人生中,不斷回顧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好讓我們在越來越殘酷的現實中,依然保有簡單快樂與自由感受的權利。 如果問我電影中最難忘的是什么?出現在我腦海中的都是些鮮明的小細節,像是柯景騰和沈佳宜打賭,他輸了以后,愿賭服輸理了平頭,沒輸的沈佳宜也若無其事梳了馬尾來上課。我喜歡兩人之間不著痕跡,只有彼此心知肚明的的默契。 不說喜歡,卻在意你說的任何一句話,這才是打從心底的喜歡。 兩人分離多年以后,九二一大地震成為銜接彼此的橋梁。電話里的他們像往常一樣輕松聊天,悄悄藏起傷害,彷佛不曾斷線。 如果真心且深深喜歡一個人,無論你們之間曾有多大的裂痕,危難之際,她依然會是你第一個想關心的人。 ”愛”的關鍵從來不是在一起與否,而是心理位置。所以,初戀情人永遠是后來戀人的”隱形情敵”。 沒想到,電影最后的笑點,竟成為我最大的哭點。 沈佳宜婚宴上,大伙起哄吻新娘,新郎開出的條件是想怎么吻新娘就得先怎么吻新郎。只見柯景景騰二話不說沖向新郎,嘴對嘴吻了好久。鏡推沈佳宜錯愕之際,微笑泛淚的臉龐。那一刻,她終于懂得這個喜歡她多年的男孩對她的感情,即使從前不曾在一起,往后也不可能在一起,他始終想更靠近她一些。 她是他美好的初戀,也是他永遠的青春。 如果沒有這些無悔的青春情事,就不會有后來更懂愛的他們。 如此愛過與被愛的人生,將帶著情感的溫暖厚度,守護彼此塵埃落定的人生。 這樣的他們,讓我覺得:有愛,真好! 【那些屬于我們的青春符碼】 電影中出現的青春符碼,也是我的青春符碼。 每周六必看的『玫瑰之夜』,方芳芳與彭恰恰美女野獸配的主持風格,總會產生奇妙火花,我懷念主持人深入訪問歌手,能好好聽歌的年代。張學友熱賣一百萬張的『吻別』卡帶,我也聽過不下百次,每首歌幾乎倒背如流,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還幻想過無數次吻別的浪漫。 大學新生舞會上必放的『第一支舞』,依然有一聽前奏,時光就能瞬間倒流的神效。當年黃舒駿風靡大街小巷的『戀愛癥候群』,精準傳達出愛情的魔力,以及戀愛中人如中毒般迷戀對方的心境。 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些平凡日常竟會成為日后難忘的內心風景,也只有在電影重現的此刻,我才清楚看見云淡風輕的往事,原來一直在心底安靜陪伴。就像那些愛過的人,以及被愛過的自己,其實從未消失,繼續留在平行時空,相依相伴。 我們擁有的,其實比我們所知的更多。 然后我想起兩句簡單卻意謂深長的臺詞。 沈佳宜:『謝謝你喜歡我。』 柯景騰:『我也很喜歡當年那個喜歡妳的我。』 我認為這就是『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最佳批注。 相信不管多少年,我們依舊會深深喜歡青春光時那個無論如何都要偏執去愛的自己。九把刀:『有愛才會有意志力』,我深有同感。如果你曾花幾年的時間去愛一個人,不管最后能否修成正果,你一定能在愛她(他)的過程中,成為更好的自己;也因曾為一個人不顧一切的付出,才會有后來更堅定去愛的自己。 擁有愛的意志力,就擁有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真是一部很有愛的電影,也因為那些充滿愛的回憶,讓它從眾多電影中脫影而出,成為關于『青春』的另一頁美好印記。 ![]() 新婚快樂,我的青春。 7月份的時候從香港書展帶回同名小說,直到前幾天才真的看完。 并不是很特別的故事,甚至要說它有點平淡也不為過。 但就是這么平淡無奇的一段敘述,讓每個人都記起自己十七歲的那個夏天,然后嘴角上揚的狠狠想念了一把。 沒有華麗的鏡頭或者刻意營造的小清新氣氛,就是普普通通的臺灣巷子,簡簡單單的中學教室。 對白說了五句我便找到了這電影不能在內陸公映的原因,“**”,“勃起”,層出不窮; 再看下去,上課看著老師**,男主角在家一直處于光屁股的狀態,連背英語的時候也被插入很多次I FUCK YOU這樣的臺詞…… 全場觀眾好多次都笑到鼓掌,刀大真的有夠犀利。 但,盡管有地區差異,我們的青春期,就是如此荒唐和叛逆的沒錯啊! 由于是改編的關系,書中的很多細節在電影里沒有被提到,這也是改編電影一直存在的一種遺憾。 然而我敢說,就算沒有看過原著單看電影,你的感動絕對不會少一分一毫。 因為那就是,一定曾經發生在你我身上的,誰都沒比誰多或者少的,叫做青春的故事。 品學兼優的女孩受全班男生的青睞,有的耍帥,有的變魔術,有的學識淵博想用內涵取勝…… 而她卻偏偏喜歡不愛讀書卻很熱血,講話幼稚但很可愛,整天虧她只會讀書卻也會在關鍵時刻把英語書遞過來自己被罰舉著凳子跳一百圈的那個男孩。 于是白襯衫背后被戳出的藍色點點變成了初戀最甜的印記。 那時候的男孩,真的覺得,戀愛是一件能夠改變生命的事情吧。 努力做題是為了能和她打無聊的小賭,晚上留校是為了能和她一起讀書,畢業后的志愿,是想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起碼要這世界因為自己有一點點不一樣,而這世界,是女孩的心。 如果不是因為男孩害怕被拒絕,也許便不會有這么遺憾的結局。 如果不是因為女孩擔心在一起之后男孩便不再這么喜歡她,那么也許我們在讀的是另一個俗氣難當、分分合合的故事。 可是啊,就是那么一點點的小錯過才最不可挽回。 921地震那晚,男孩拿著因為線路超忙沒有訊號的手機跑了好遠,聽到女孩聲音的時候他說:“你可是我追了N年的女生誒,如果你沒了,我要跟誰一起回憶我們的故事?” 那時的兩人,已經處于平行的時空。 長達兩個小時的,兩年來第一次的通話,結束在女孩那句:“謝謝你喜歡我”之后男孩說的:“我也很喜歡當年喜歡你的自己。” 2005年的臺北,終于來到那一天。 一起喜歡過女孩的那些男孩們,穿起正經八百的襯衫,笑著打趣說要去女孩的婚禮上絆倒新郎。 席間,男孩說:“當你真正喜歡一個女孩的時候,看到她跟別人結婚肯定不會完全真心祝福啊,這才是真愛。” 全場觀眾大笑鼓掌,原來,大家都經歷過一樣不甘心又因為裝大度而不肯說出口的人生(笑) 最后的最后,男孩們鬧著要吻新娘,新郎說沒問題,但想要怎么吻新娘就要先怎么吻我。 就在所有人不滿的吐槽新郎小心眼的時候,男孩一個箭步沖上去吻住了新郎的嘴。 鏡頭是所有人驚呆的臉,耳邊是全場人大聲的笑,還有我自己一邊笑一邊忍不住的啜泣聲。 就是那一刻,一直一直等了N年也沒有等到的那一刻,明明互相喜歡卻沒有得到的那一刻,象征著最熱血的青春和最純粹的愛情的那一刻,終于在女孩的婚禮上,有機會成真了。 男孩和女孩擁吻的鏡頭一直持續了很久,穿插著那些年嬉笑打鬧的回憶-- 她為他扎起馬尾的午后靜謐柔軟的陽光;他為她剃成光頭的那晚滂沱的大雨; 他和他的那些兄弟們整人時她微笑的臉龐;他舉辦格斗比賽被狂K到滿身是傷時女孩氣憤的眼睛和他懊惱的淚水; 她常說“柯景騰,你真的很幼稚”時微怒的側顏; 他臭屁的說會讀書就可以看不起人時不屑的挑眉; 他們一起光著腳丫坐在堤壩邊講理想的烈日炎夏; 一起放飛的孔明燈這頭男孩說:“可以不要告訴我答案嗎?請讓我繼續喜歡你”;而另一頭,女孩在燈上寫下:“好,在一起”。 然而,都變成回憶了。鏡頭回轉,男孩離開了新郎的嘴唇,他的死party們立刻沖上去爭著繼續,女孩站在不遠處,紅了眼眶。 男孩始終沒有親吻女孩,他說:“那我就繼續幼稚下去咯”,對面的女孩說:“一定要哦。” 鏡頭定格在餐桌上的紅包--新婚快樂,我的青春。 我想,會感動的人,一定是因為想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某個畫面。 屬于自己的那個沈佳宜也有清純美好的側臉,笑起來時也會有彎彎的好看的眼睛,也會用書拍自己的背,也會責怪自己不讀書的同時遞給自己寫滿了筆記的參考書…… 屬于自己的那個柯景騰也有用不完的幽默細胞,很幼稚,很單純,很搞笑,很熱血,充滿孩子氣;踩著腳踏車的帥氣身影也曾經讓自己感嘆不已;撓著后腦勺的樣子也曾經讓自己忍俊不禁…… 我一直以為,少年時青澀的那種曖昧甚至不能叫**情,只是會隨著時間被淡忘的小小悸動。 然而活到這把年紀才發現,最純美的東西,又怎么會那么容易被遺忘? 也許,你已經不記得對方的名字了,就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但卻那么深刻的印在腦海里。 因為你最懷念的,是喜歡他/她時,那個閃閃發光的自己。 今天看到死party在微博說:“那個曾經騎著二八大驢,在小巷子口等著我罵的男生今天要結婚了。”就這么簡單的一句,眼眶很不爭氣的紅了。 盡管有再多不舍,我也還是知道,未來的某一天,我也會看著曾經喜歡的男孩挽著另一個女孩的手走過我面前,然后對他說:“新婚快樂,我的青春。” ![]() 青春不遠,現實更近 【其實這不是影評】 我以為我會感動到哭,其實沒有;我以為看完電影后會細琢電影的細節,其實沒有。看完電影,我無心回顧熒幕上掠過的精彩,只是糾結于電影勾起的青蔥回憶。我的故事沒有電影那般精彩,但并不妨礙我把自己的青春投射進去。 我的那些年,并沒有同學上課**,沒有跟老師對抗而受罰,也沒有被大聲罵過“幼稚”或者“大笨蛋”。這些都是青春的專利,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會有。 青春往往只由三個要素組成:公敵,異性,和看客。 因為沒有了管束,便沒有了公敵。結束了學業,只能被迫主動尋找人生的下一站。愛得不純粹,因為顧忌著以后的漫漫長路。青春的目光不會很長遠,背叛就背叛,天不會塌下來;懶就懶,反正現實還很遙遠;愛就愛了,沒有柴米油鹽。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讓每個人都在電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與其評論九把刀導演自己的青春,不如說一下自己的青春。 以下不是影評,而是我自己的回憶了。 電影中的“精誠五人幫”,在我生活中的版本叫“吹水幫”。與其說每個故事都有一個胖子,不如說每個故事都有一幫兄弟,青春故事尤其。那是一個從不落單的收容所,是青蔥歲月中的避風塘。這一群人,彼此知根知底心照不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把老師或者舍監當成共同的敵人,能讓大家變得更加團結。去到哪里,哪里就變成他們的小天地。 于是,年輕的我會放膽說自己能夠成為很厲害的人。皆因我實在天真地以為,比身邊的人厲害,就是真正的厲害。 我也曾為喜歡的女生做過幼稚的事情。 高一暑假學校組織到英國玩,我暗戀了一個女生,最后兩天我騙她說相機沒內存了,每個景點只好兩個人一起拍,因此留下了一大堆跟她的合照。接下來的學期,她是學校歌唱比賽的決賽主持,我拼了命練唱歌,只為在決賽中她能介紹我上場。那時的星期六,當宿舍室友仍在酣睡時,我會起個大早去陪她吃一個小時的早餐。去英國讀書后第一年暑假回來,我借口要復習考雅思,花50塊錢辦了個中山圖書館的自習證陪她一起自習。去成都考雅思之前,我給她寫了封信表白;考完雅思的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買了張全價機票飛回廣州,只為早一點見到她。最后,我只收獲了失望,在房間里哭了一個晚上。 如今,我和她還是好朋友,她當年送給我的圍巾和手套我還留著。只不過那一堆英國的合照,我是很久都沒翻出來看了。 勾起我回憶的,還有女主角的一顰一笑,跟我的前一任女友十分相像。她也是學習很用功的女生,成績很好,但同樣高考失手。高二下學期我和她同班,座位在她的右手邊,中間隔著一條走道。那時她不茍言笑,動作一板一眼,系氣質美人。我們之間少有的一次交集,是某個下午,校園廣播響起一首恬淡的爵士女聲,我瞎說是“Norah J**”,但立刻被她否定:“是Diana Krall,唔識唔好亂講。” 自此,我心里就記住了這個人。周末回家下載了許多Diana Krall的歌,保證下一次聽到Diana的歌不會錯認。但我和她下一個的交集已經是兩年多以后,我上了LSE,她就讀在一所不喜歡的大學。夏日之末,三天內兩次見面,鋪墊了往后一年的異地通訊,成就了往后兩年的異地戀情。 我們之間再也沒有聊起過Diana Krall,當年高傲的她對我而言不再神秘。就如許多青春的戀情一樣,人還是那個人,是生活改變了彼此眼中的我們。在我開始工作之前,也是我的青春結束之時,我們分手了。 和柯景騰一樣,我到最后還是沒能把一段青春戀情帶到**世界。不過,也是在步入社會之后,我才懂得青春的故事,大概也只能停留在青春的時期。大學畢業之后,即使你仍然把自己當年輕人看待,這個社會也不會如此縱容。青春三要素,除了異性之外,公敵不見了,看客不重要了。現實的壓力一步到位,把所有風花雪月的遐想擠壓殆盡。 其實,青春不遠,一部好電影便能把你帶回。只是,現實更近,散場后我竟想不到誰能夠了解我的心聲。 ![]() |
|
來自: ColonelLee > 《IT之外 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