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六、人我一視 動靜兩忘
----《菜根譚》讀后之三三一zjkzxd
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靜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
[注釋]
人我一視:我和別人屬于一體。
[譯文]
喜歡寂靜而厭惡喧囂的人,常常逃避人群以求得安寧,卻不知道有意離開人群便是執著于自我,刻意去求寧靜實際是騷動的根源,這怎么能夠達到將自我與他人視為一體、將寧靜與喧囂一起忘記的境界呢?
【讀后】
喜歡寂靜,厭惡喧囂,不是壞事。作為常人,一般是選擇找個寂靜之處,躲避喧囂之擾。這是獲得寂靜的最直接、最為快捷、最能見效的手段。
然而,真正的寂靜,不在于逃避人群而求得,而是在于控制自己的心境。心境不靜,環境再靜,也是不能靜下來的;唯有心境下來,才顯現出環境寂靜之功效。
在求得寂靜方面,環境是一個方面。這不能否認,也不可忽視和缺少。但是,最為重要的是內心。修心養性,修的是內心世界,而不是外部環境。梁山好漢魯智深在三拳打死鎮關西后,到五臺山文殊院落發為僧。但他難守佛門清規,大鬧五臺山;后又到相國寺看守菜園;最終上了梁山。人雖然出家了,但心沒有出家,還是不能保持在寺廟里修煉。
假如為求寂靜而一味地追求環境,這本身就是不靜。心中刻意求得安靜,這就是心中騷動之根。不能把追求環境之靜當做首要的。
在同樣的環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做法和結局。上面所說的魯智深,就不能和廟中的其他僧侶那樣,靜心修煉。同樣,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同樣一個環境內,有好人、有壞人;有道德高尚的人、有道德卑劣的人等。在市場經濟社會里,固然受著銅臭的影響,人們的思想滑坡,但是也要看到,還是有見義勇為者、有道德模范者;在官場上,固然有不少的貪官污吏,但是也還有為民辦事的孔繁森、任長霞這樣的好官。犯罪的那些貪官,不能簡單地找客觀原因,還是找自己的主觀原因為好。縱觀歷史也是一樣,同一個朝代,有貪官、有清官。盡管清官也是為著統治者利益的,但是作為個人,他的為政清廉是不能否定的。最為典型的當屬同朝做官的劉墉和和珅。劉墉為官清廉,而和珅擅政,權傾朝野,勒索納賄,排斥異己,成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奸臣(慶父、趙高、梁冀、董卓、來俊臣、李林甫、秦檜、嚴嵩、魏忠賢、和珅)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