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 道德關乎身業和語業背后意業的清凈,由正面角度來看,它抑止了不善法生起,這往往指人們所遵守的戒行,如五戒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以及影響心智的藥物。 我們的業行積集在心中,時機到了便會感果。如果是善業,將對禪修大有裨益,因此,道德可以建立一種和諧而清凈的心識基礎,更高層次的心識狀態由此培育。 然而,也無需擔心我們行為不夠完美,因為行為從來是少有完美的,這正是我們活著便須努力以赴的事,若能虔敬而堅持,也就足夠了。許多人參加密集禪修之后戒除了惡習。甚至常態的日常修習,也極有助于改善行為。 二、正見 正見是清晰的視野,即分辨真實和虛妄的能力,讓人在修道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讓我們朝正確的方向邁進。所謂“正”是根據實相來說的。 根據經教,正見包括對“業”(kamma)的正確見地,分別善惡及果報。正見會形成修道的基礎,引導我們從癡惑中出離,最終離苦。 接下來是四諦的正見──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正見在見法之際完美顯現出來,然而在見法之前,正見是依據概念而建立的,我們又依據這概念建立起經驗。 建立正見之初,至少須先去除邪見,邪見是:執著與實相相反的信仰。如誤信世間無善惡之別,無因果業報,或是誤信世間無苦,這種激烈而全力的否定是瘋狂的跡象。我們至少應該用清晰而開放的心態去探索學習,否則邪見、邪思不僅抑制我們的成長,還會誤導我們墮入惡趣。讀誦相關經論,并向善知識請益,都有助于鞏固正見。 三、時間 由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禪修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正念、寂靜的生活方式,向成長和智慧的方向邁進,向修道的目標邁進,因此我們必須一直處于禪修狀態之下。即便不能每時每刻,也要在能夠憶念得起的時候,經常處于這種狀態。無法寂靜便意味“失念”。 禪修可分為兩類:密集和放松。 密集和放松的禪修有多密集或多放松?其實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要秉持清凈的心即可。但密集禪修一般系指較精進的禪修,因此定力可以高度持久維持,我們往住會在短期間獲致很大的進步,效果也頗為戲劇化,我們應該多多參加這類密集禪修。相對而言,較放松的禪修系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只要固定修習,持之以恒,假以時日也會有所進步。在這段期間,早晨經過一夜休息,習定的效果較佳,要修慈心禪也以生活應用為主。 四、適當的地點 修止自然需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必須安全、有新鮮空氣、有大自然。室內需有適當的食物,有充分的遮蔽和空間。通風良好,簡樸的環境比復雜的環境更能令心寂靜,整潔也有助益,周遭不宜有太多工作或有趣的事,以便充分運用修習時間。 也因此,禪修者常喜歡找一處禪修中心,如果方法得當,道場也不難覓得。一旦找到了此類處所,下一步便是找一個適當的坐處,你會發現有些地方看上一眼便難以抗拒。盡量將座位布置得怡人,如果你需要緩沖的座墊或腳凳,也別忘了帶上。 對初學者來說,更重要的考慮是有稱職的指導老師和適宜的同伴在場,指導者須慈悲為懷,善解人意,精勤修習。 五、姿勢 禪修可以也應該不拘姿勢,因為它是一種心的狀態,然而坐姿最適合修定,因為它靜止、放松,卻仍足夠警覺。我唯一堅持的是必須舒適,因為舒適會帶來放松,放松才會帶來寂靜與定。坐時結跏趺坐,脊柱挺直(但不僵直),如果膝蓋僵硬,可用座墊或小凳將臀部墊高,幫助脊柱直立,以免疼痛來得太早。如果無法盤坐,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但需避免靠背,以防懈怠。修止通常需要坐較長時間,因此需有心理準備。 我們不可能一直坐著,所以必須坐禪和行禪交替。行禪有數種目的,例如可以運動,來保持健康;可以平衡五根,以提舉能量或放松下來;同時有助我們習慣于動中也可以行慈。我們還可以采取不同的步調和速度,以配合心的狀態,當定漸習漸深時,甚至可站立不動。 通常不宜躺下,因為容易昏沉,一直躺著也對健康不利。唯一例外是精進力過強時,臥姿會有幫助,甚至利用睡眠來平衡能量,也在建議之列。 ——摘自《慈心禪》 慈濟瓦禪師著 雷叔云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