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呂氏春秋》的五臟與五行的關系為脾、肺、心、肝、腎,僅腎相應. 五行學說是樸素的系統論: 1 、整體觀念: 由組成部分以一定的聯系方式構成. 2、 認識各個組成部分,它們的聯系方式和結構關系,才能把握系統的整體. 3 、整體系統的存在不能脫離一定的周圍環境及 動態平衡. 五行學說的整體觀: 五行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五運) 《靈樞 陰陽二十五人篇》: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 人亦應之. 《素問 天元紀大論》: 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五行的屬性 : 1、木的特性:生發、條達.凡具有 (曲直) 生長、升發、條暢、舒達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屬於木. 2、火的特性:(炎上) 炎熱、向上.凡具有溫熱、 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屬於火. 3、土的特性稼穡) 長養、化育.凡具有生化、養育、受納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屬於土 4、金的特性:(從革) 清肅、斂降.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屬於金 5、水的特性:(潤下) 滋潤、下行.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屬水 二、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 (一) 歸類方法: 1、取象比類:日出東方,與木相似; 南方炎熱,與火相似; 中原肥沃,與土相似; 日落於西,與金相似; 北方寒冷,與水相似. 2、推演絡繹:肝屬木,故膽, 筋,爪, 目均屬木. 對事物的五行歸類: (二) 五行 五畜 五谷 五臭 木 雞 麥 矂 ;火羊 黍 焦 ;土 牛 稷 香 ;金 馬 稻 腥 ;水 豬 豆 腐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 1、五行的相生(母子關系):相生:某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叫相生.五行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六微旨大論: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復行一步, 土氣治之; 復行一步, 金氣治之; 復行一步, 水氣治之; 復行一步, 木氣治之; 復行一步, 君火治之.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按此次序永恒運動, 促進了事物的發展. 2、五行的相克(相勝關系)相克:某事物對另一事物有制約、克服和抑制的作用叫相克.五行相克順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能克土,而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從而使木不亢不衰,故滋養火,使火正常生化. 《寶命全形論》: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 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金勝木,水勝火,木勝土,火勝金, 土勝水-五行相互克制的規律。. 3、五行的制化 :制:制約,克制化:化生,變化五行系統在正常狀態下,通過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調節作用,叫做制化調節. 這種調節是雙向的,保證了人體的協調平衡和自然的生態平衡. 根據五行學說,單從某一行,或僅認識某二行之間的關系是不夠的.必須全面研究事物包括的五個方面及其相互關系,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它體現了從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思想. 中醫認為:凡具有相同五行結構的不同事物之間,會發生相通的聯系.如《至真要大論》:五味入胃------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 入腎既不同行,又不同類的事物,也會發生相生相克的關系.如《藏氣法時論》: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 即:"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以勝相加:如風淫傷脾,火淫傷肺. 至其所生而愈: 如肝病可愈於夏,因木生火. 至其所不勝而甚: 如肝病可甚於秋,因金克木. 至其於所生而持: 如肝病可穩定於冬, 因水生木. 自得其位而起: 如肝病可漸愈於春, 因木氣自旺.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是整體觀的重要方面. 五行結構的動態平衡: 《陰陽應象大論》: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六節藏象論》:五運之始,如環無端. 《靈樞 營衛生成篇》: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營氣篇》: 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循環運動是自然界的普通法則. 《類經圖翼》: 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 亢則害, 承乃治. 五行的勝覆調節:五行系統在反常情況下,通過相克關系而產生的調節作用,使人體恢復平衡,叫勝覆調節. 五行的生克,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出現太過或不及的情況,使正常的生克關系遭到破壞,出現相乘,相侮的反常情況。 (四)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1 五行相乘:乘,凌也,即欺侮. 某行對所勝行的過度克制. 1)太過:如木氣過盛--木乘土. 2)不及:如土氣不足--土虛木乘. 相克:生理現象相乘:病理現象 相乘:即相克太過.產生原因有兩個: 其一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如土不足,則木乘土. 其二乘襲者亢極,不受其它制約,強襲應制之行如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強力制土,使土氣 受損. 2 五行相侮:侮,即欺凌.某行對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反侮) 相乘相侮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1)太過:某行過強,反向克制原來克它的行. 如木反侮金. 2)不及:某行過弱,受所勝行的反克. 如土侮木. 《六節藏象論》: 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 《五運行大論》: 氣有馀,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 勝,輕而侮之. 以火為例 乘所勝:火氣太過,過分克金. 侮所不勝: 火氣太過, 反過來侮克己之水. 所不勝乘之: 火氣不及,則水來乘火. 己所勝輕而侮之:火氣不及, 金要反過來侮火. 所生受病:火氣不及,受火所生的土也要發生病變. 凡由太過,不及引起的對"己所勝"的過度克制,稱為"勝氣"。 《至真要大論》: 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即勝氣必然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其壓抑下 去,稱為"復氣". 《 五常政大論》:不恒其德, 則所勝來復,政恒其理,則所勝同化. 德,指五行正常的功能屬性. 五行中如出現太過而乘襲己所勝者,勝己者必來報復,使之平復.當太過之氣恢復正常,所勝者與被勝者就會協調而同化. 《氣交變大論》: 勝負盛衰不能相多也,往來小大不能相過也,用之升降不能相無也,各從 其動而復之耳. 《五常政大論》: 微者復微, 甚者復甚,氣之常也. 即報復的輕重,由過度克伐的大小而定.勝氣重, 復氣也重;勝氣輕,復氣也輕,這是五行運動的一條法則.氣交變大論云: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勝復調節的意義是恢復平衡. 火氣太過,過分克金,則金氣偏衰不能制木,引起木氣偏勝而加劇克土,土氣受制則減弱克水之力,於是水便旺盛,將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使恢復正常. 火氣不足,將受到水的過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起金氣偏盛. 金氣盛則加強制木,使木衰無以制土,從而引發土氣勝以制水.水衰則制火力量減弱,使不足的火氣得以恢復. 五行包括兩套自行調節機制,一為正常的相生相勝,一為反常的勝之與復。 3、 五行母子相及:即連累 母病及子: 如水不足,無力生木,則木 乾枯.結果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子病及母: 如火太旺,導致木不足;木 不足則生火無力,火勢亦衰.結果是子耗母太過,母子皆不足.。 相生關系傳變: 母病及子(水不涵木) 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如心火旺導致肝火旺). 五行生克引起的病變 1、相生關系傳變: 1)母病及子(水不涵木)。 2)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如心火旺導致肝火旺).。 2、乘侮關系傳變: 1)相乘傳變––相克太過,如木亢乘土. 2)相侮傳變––反克為害,如木火刑金. 三、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 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1 說明生理功能: 肝:疏通氣血,調暢情志(木性生長,升發,喜條達). 心:心陽溫煦,血得熱則行(火性溫熱). 脾:運化水谷,化生精微,氣血生化之源(土生萬物). 肺:肅降(金性清肅收斂). 腎:藏精,主水(水性滋潤,下行,閉藏). 五臟肝 東方 風 木 酸 筋 目; 心 南方熱 火 苦 脈 舌; 脾 中央 濕 土 甘 肉 口 ;肺 西方 燥 金 辛 皮毛 鼻 腎 北方 寒 水 咸 骨 耳 2 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 1)相生:木生火:肝藏血以濟心. 火生土: 心陽溫煦脾土以助運化. 土生金: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金生水: 肺氣清肅下行,通調水道以助腎水,水生木:腎藏精以滋養肝血.。 2)相克:木克土:肝木條達則疏泄脾的壅滯. 火克金:心火溫煦有助肺氣宣發. 土克水:脾運水濕可助防腎水泛濫. 金克木:肺氣清肅下行可抑肝氣過度升發. 水克火:腎水滋潤以制約心火. 相生+ 相克 = 制化 (二) 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1、 相生關系的傳變: 1)母病及子:腎病及肝,水不涵木--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2)子病及母: 心血不足,累及肝血虧--心肝血虛. 心火旺盛,引動肝火--心肝火旺.。 2 、相克關系的傳變: 1) 相乘1)一臟過盛,過分克伐被克之臟.如木旺乘土,即肝氣過旺,影響脾的運化。一臟過弱,不能耐受克制,因而出現克伐太過,如土虛木乘。 2)相侮: (1)太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對肺反向克制--木火刑金. (2)不及:脾土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出現全身浮腫--土虛水侮. 母病及子,病情較輕; 子病及母,病情較重. 相乘傳變,病情較重; 相侮傳變,病情較輕.。 (三)用於疾病的診斷 1、 指導四診: 面青,喜酸,脈弦----肝病. 面赤,口苦,脈洪數----心火亢盛. 脾虛病人的面色青, 為木乘土. 心病病人的面色黑, 為水乘火. 2、 推斷病情1)主色(五臟本色)勝客色(應時之色),病為逆. 客色勝主色,病為順,色脈相符為順,色脈不相符為逆。 (四)用於疾病的治療 1、 指導臟腑用藥 青色,酸味的藥入肝,如山茱萸味酸入肝,補肝. 赤色,苦味的藥入心,如朱砂色赤入心,鎮心安神;黃連味苦入心,瀉心火. 黃色,甜味的藥入脾,如白術色黃味甘,補脾氣. 白色,辛味的藥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清肺熱. 黑色,咸味的藥入腎,如生地色黑,滋養腎陰. 2、 控制疾病傳變: 見肝之病,知當傳脾,當先實脾。 3、 確定治則,治法: 1)根據相生規律確定治則: 補母:如肝陰不足可補腎. 瀉子:如肝火盛可瀉心火。 確定治法: 如滋水涵木--滋腎陰以養肝陰. 益火補土--溫腎陽以補脾陽. 培土生金--通過健脾來補肺氣金水相生--補肺(或腎)陰以滋腎陰(或肺). 2)根據相克規律 (1)確定治則: 抑強:用於太過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木旺乘土:治宜疏肝.土壅木郁(土氣太過侮木):治宜運脾. 扶弱:用於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土虛木乘(賊):脾胃太虛,引起肝脾不和.土虛水侮:脾胃太虛,引起腎水反克. (2)確定治法: 抑木平土:即疏肝健脾,用於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 培土制水: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的水腫脹滿. 佐金平木:用於肺虛無力制肝而肝旺者. 瀉南補北:即瀉心火,補腎水.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 精神療法: 怒傷肝,悲(肺金)勝怒; 喜傷心,恐(腎水)勝喜; 思傷脾,怒(肝木)勝思; 憂傷肺,喜(心火)勝憂; 恐傷腎,思(脾土)勝恐. 中醫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從“五方說”和“五材說”等演化而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所必須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五行中每一行代表一種功能屬性,它們之間具有生克和制化的關系,通過這些相互作用的關系,五行整體獲得動態平衡,從而維持生物的生存和發展。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來認識人體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關系。五行學說貫穿中醫學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并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五種物質,“行”是指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 (一) 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凡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炎”,是焚燒,熱烈之義;“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向上的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3、土的特性 “土爰稼穡”。“爰”,通“曰”;“稼”,即種植谷物;“穡”即收獲谷物。“稼穡”,泛指人類種植和收獲谷物的農事活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4、金的特性 “金曰從革”。“從”,由也,說明金的來源;“革”,即變革,即說明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的。因而引申為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5、水的特性 “水曰潤下”。“潤”,即潮濕、滋潤、濡潤;“下”即向下,下行。“潤下”,是指水滋潤下行的特點。故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二)對事物的五行歸類 (三)五行的相互關系 五行的相互關系,最基本的是相生與相克關系。相生,就是五行中的某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的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就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的克制、制約的關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與相克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之間的基本關系,每一行都受到另一行的資生、助長,又受到另一行的克制、制約。 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均為五行之間生克制化關系遭到破壞后出現的異常相克現象,兩者皆可由五行中任何一行的“太過”或“不及”而引起。相乘是按五行之間遞相克制的次序出現,相侮則是逆著五行相克的次序而出現的反克現象。相乘、相侮可同時出現。 (一)自然界與五行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歸納五行。如春季春風盛行,萬物萌生,與木性相同;夏季氣候炎熱,如同播火,萬物茂盛,與火性相類;長夏之時,暑熱多濕,正是萬物果食生長的時期,與土性相應;秋季秋風蕭瑟,萬物凋蔽,與金性相似;冬季冷氣襲人,冰封大地,萬物蜇藏與水性相合。 (二)人體與五行 人體是以五臟為核心的統一整體,五臟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分別具有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似的屬性。木具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具有溫熱向上的特性,心陽具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至于其中相互生克乘侮的關系,主要是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如腎主藏精,肝主藏血,腎精可以化生肝血,即腎水滋養肝木;脾主運化水谷化生氣血,以充養肺臟,布敷周身,以培土生金。人體臟腑之間協調平衡,就是通過五行機制達到的。 (三)天人相應與五行 天人相應的關系就是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五行相通關系,即“同氣相求”。就四時來講,春屬木,肝也屬木,所以春季木氣升發,肝的生理功能就較旺盛,一些慢性肝病在春季容易緩解;從精神養生角度來講,應宜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充滿信心,而應避免過怒、憂愁,以免損害肝的疏通、條達功能。總之四時季節與五臟生理功能是相應的,要順應四時的更替而調養五臟,防范于未然。 還有,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與五臟之氣相合。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甘,肺喜辛,腎喜咸;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但如五味不均,偏嗜太過,可引起臟腑氣血失和,帶來各種疾病。如過食咸味會引起心血管疾病;過食苦味,會耗傷肺津以致皮膚枯槁,毛發脫落等。 (四)五行學說指導醫學應用 五行關系對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如土生金,脾屬土,肺屬金,對于慢性虛弱性肺系疾病,可以采用補益脾氣的方法達到滋養肺金的目的,即培土生金法;水生木,腎屬水,肝屬木,肝血不足時可采用滋補腎陰的方法達到滋養肝木,即滋水涵木法等。 綜上所述,五行學說著重以“五”為基數來闡釋事物之間生克制化的相互關系,在醫學領域中非常強調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綜合運用,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而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是無限極中草藥保健品配伍規律的重要指導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