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詩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詩中把孫、劉聯軍的勝利簡單地歸結為偶然的東風,恐怕正是自負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識,便借題發揮,生“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慨嘆。
6、《過零丁洋》
解讀:“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寫自己靠明經而入仕,二寫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勢艱危;其中一為關系個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為關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聯是先寫個人后寫國家,那么頷聯就是先寫國家后寫個人。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其愛國赤誠之心可見一斑。頸聯緊承前意,進一步加以渲染。“惶恐灘”“零丁洋”兩個地名,自然對仗,將詩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盡致。以上三聯詩人將家國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極致,尾聯詩人一筆宕開,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氣勢磅礴,格調高亢,表現了詩人為了國家寧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
考點梳理
1、《過零丁洋》是 愛國詩人 在被 俘獲經過 時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經, 。
3、 ,零丁洋里嘆零丁。
4、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義”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也體現了這種追求的詩句是 , 。
5、《過零丁洋》中把個人遭遇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詩句是 , 。
6、《過零丁洋》中表現詩人為了國家寧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的千古名句是 , 。
7、《過零丁洋》中運用 表現宋朝國勢危亡,個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聯。
8、詩中的“惶恐”和“零丁”有雙層含義,一層是 ,一層是 。
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請舉一個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
10、對《過零丁洋》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從全詩看,詩人生活在南宋行將滅亡的時候。
B.作者參加了頻繁的抗元斗爭,作此詩時,詩人正率軍抗元。
C.作者對國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無奈和無助。
D.詩中表達了詩人不惜以死報國的耿耿忠心。
7、《已亥雜詩》
解讀:“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懷著無邊的離愁別緒,“我”辭別京師,騎馬東去,要回到遠在天涯的家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雖打算辭官家居,但并非棄絕塵緣,“我”還想為社會盡點責任,句中“落紅”實際上是詩人自況。詩人以含蓄雋永的筆調表達了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眷戀深情。
考點梳理
1、《已亥雜詩》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 家 。
2、浩蕩離愁白日斜, 。
3、《已亥雜詩》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 。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陽樓記》“ ,后天之樂而樂”的政治報負;生命就是文天祥“ , ”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龔自珍筆下的“ , ”的奉獻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師退休后仍然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正如《已亥雜詩》中所說: , 。
6、《已亥雜詩》第一句寫詩人離別的憂傷,其中直接表現離愁深重的詞語是 。
7、《已亥雜詩》后兩句表現作者雖辭家居,但仍關心國家前途命運。句中“落紅”實際上是 。詩人以含蓄雋永的筆調表達了自己對 、對 的眷戀深情。
8、對《已亥雜詩》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一、二句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當日復雜的心境:離別的愁緒和回歸的喜悅相互交織。
B.詩的三四句從落花到春泥展開聯想,將詩人的時代使命感移情落花,從而把離愁升華為崇高的獻身精神。
C.詩中用冷色調的“白日斜”烘托離愁,用“落紅”一句作為情感的轉折,使整首詩從離愁中解脫出來。
D.全詩表達的思想和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所表達的與官場決裂、歸隱田園的遁世思想相同。
8、《使至塞上》
解讀:是王維邊塞詩中的力作。首聯交待出使的經過。寫奉使出征,獨當重任,到邊疆去察看,過居廷屬國。頷聯“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描寫邊塞的情勢。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風吹蓬草即過邊塞,北飛的大雁也從頭頂飛入胡地的上空。可見詩已到了邊關前沿。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落日時分邊關所見。“大”寫邊疆沙漠,浩瀚無邊;“孤”是寫其景物的單調;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渺無盡頭的黃河,惟有“長”字才能表達出給人的視覺印象;落日,又加上“圓”字,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受。一“長”一“直”又一“圓”,似幾何圖形一樣展現在天地間,大氣浩瀚又沉寂壯美,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其寫景壯觀,氣勢流暢,被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尾聯照應詩題和開頭。作者此行目的是慰邊,但在蕭關遇到偵察的騎兵,得知都護還在前線。可見雖然打了勝仗,都護并沒有放松警戒。詩句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它能傳誦千古,主要在于頸聯寫得太好,意境深遠,可見警句在一首詩中的作用。
考點梳理
1、這是一首王維奉命出使邊塞慰問將士們的邊塞詩,具體表現邊塞特色景物的詩句是 ,具體表現邊塞地域地點的詞語是 。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譽為千古名句。該詩句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請結合具體詞語作分析。
具體分析:
3、判斷正誤。錯的打×,對的打√。
①“使至塞上”的“使”是“使者”的意思,因此“使至塞上”是主謂短語。( )
②首聯交待出使的經過。奉命出征,獨當重任,到邊塞去察看,過居延屬國。( )
③頷聯描寫邊塞情勢。風吹蓬草即過邊塞,北飛的大雁也從頭頂飛入胡地的上空。可見詩人已到了邊關前沿。( )
④頸聯寫落日時分,邊關所見。寫景壯觀,氣勢流暢。( )
⑤尾聯照應詩題和開頭。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 )
9、《水調歌頭》
解讀:這是一首在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詞。詞前的小序,敘作詞原因,領起一篇。詞的上片,寫詞人月下歡飲時的聯想和想象。詞的下片,寫詞人月下“無眠”的情狀及對人生的沉思、探求。下片除開頭寫月移光轉(點明時間)而外,以下全屬內心獨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人生和自然的規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惟愿別離的人們各自珍重,遠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賞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這是對離人的美好祝愿。這首詞雖有感傷情調,但并不使人感到難堪的壓抑,詞人的豁達胸襟仍處處可見。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問天,下片問月,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麗的境界。應當指出,詞人的問天、問月,歸根結底是問人生。在經過一番認真探求之后,他終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啟迪。可見,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這篇詞的一個顯著特點。全詞既充溢浪漫情懷,又抒發現實感受,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詞人樂觀曠達的情緒。
考點梳理
1、“此事古難全”的“此事”指的是 , 。
2、詞中寄寓離情,釋卻離怨,從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 , 。(詞中寫出了普天下離人心愿的語句)
3、詞人用讓步法寬解愁思,跳脫原境,表現了詞人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詩句是 , , 。
4、這首詞中,表達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 , 。
5、表達作者健康樂觀的情緒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6、“水調歌頭”是 ,詞前小序的作用是 。
7、詞的上片問 ,下片問 ,歸根結底是問 。
8、詞中表明時間變化的詞語是 。
9、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合人事,表現出自然社會契合的特點。詞的上片借明月 ,抒發自己 的感慨;下片用圓月 ,抒發 之情。
10、全詞既充溢浪漫情懷,又抒發現實感受,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詞人 的情緒。
11、下列是對“無眠”的理解,正確的是( )
A.詞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脫俗。
B.詞人對出世還是入世舉棋不定,所以輾轉難眠。
C.詞人還在回憶剛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的美妙感覺。
D.月光帶出了因離別愁苦的月下人,寫出了月下離人離情正濃。
12、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上闋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闋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里,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10、《關雎》
解讀:《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第一節用關雎鳥的叫聲起興,寫一個男子對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為形容美麗善良的姑娘的成語,“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第二節用采摘荇菜起興,寫對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第三節直接抒寫男子對心中愛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惱。第四、五節還是用起興的手法,表達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鐘鼓來親近和取悅心愛的女子。《關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愛情詩。詩中所表達的是一種誠摯、熱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使用的語言簡練而純樸,唱來上口,便于流傳,所以能傳誦千古。
考點梳理
1、《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 ,它收集了自 到 的詩歌三百零五首。分為 三部分。在創作手法上多采用 的創作手法。
2、詩中“ ”字是全詩的詩眼,“ 、 ”句為綱目,統攝全詩,通篇寫一個小伙子對姑娘的思念,追求過程,寫出了 。表現了愛情追求中的 。
3、這首詩在藝術手法的主要表現為 和 。
4、最能夠傳神的表現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詩是 。
5、詩中用以形容美麗善良的姑娘的一個成語是 ;“好逑”的意思是 。
6、作者以“雎鳩”起興,你猜想一下“雎鳩”該有哪些品質?
7、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
A.這首詩采用四言句式,從詩的內容看,一般認為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孔子高度評價它“樂而石淫,哀而不傷”。
B.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主要表現為“興”和“重章疊句”詩的第一章先用起興開篇,描寫水鳥情誼深摯,引起讀者的相關聯想,醞釀氣氛。
C.這首詩詩題“關雎”取首句的兩個字,全詩語言樸實無華,“悠哉”疊用,表現出此時的小伙子心情舒暢,洋洋自得。
D.這首詩四、五節中表現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歡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終沒有超越倫理的制約。體現了健康、文明的心態。其中“琴瑟”與“鐘鼓”并非實寫。
11、《蒹葭》
解讀:第一節采用起興的手法,用茂盛的蘆葦和結霜的露水引出歌詠的對象“所謂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愛的人卻“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著。第二節還是用茂盛的蘆葦和未干的露水起興,寫“伊人”在河的岸邊。第三節重疊重復,只是換了幾個字,寫“伊人”又到了河岸邊。想要去尋找還找不到。詩中塑造的是一個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執著的形象。《關雎》《蒹葭》這兩首詩充分體現了《詩經》在創作手法上的特點,即一唱三嘆,反復吟詠。每一小節內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換了幾個不同的字。這是因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傳,這樣吟唱的好處是便于記憶,便于傳播開去。
考點梳理
1、詩中采用起興手法的句子是 。
2、從表現主題看,這是一首 詩。
3、這首詩的特定時間是 ,特定地點是 ,特定人物是 。
4、全詩換字換詞,第一章的韻腳是“ ”,押韻的字有 。第二、三章的韻腳是 。這樣換字換韻起到了 的效果。
5、從詩的內容來看,詩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為什么?
6、“蒼蒼”“凄凄”“采采”屬于疊詞,詩中使用這些疊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2、《錢塘湖春行》
解讀:“孤山寺北賈亭西”,起筆交代了詩人的觀景的處所,“水面初平云腳低”,寫出了春天湖面的特點,春水初漲。頷聯用“鶯爭暖樹”“燕啄春泥”寫出了一種充滿活力的動態美。頸聯寫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寫出了春天的特色,“亂花漸欲迷人眼”,“亂花”寫出了春花盛開的景象,“迷人眼”則寫出了春花的鮮艷美麗。“淺草才能沒馬蹄”,以形象的筆墨寫出了春草剛剛高過馬蹄。尾聯是寫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在湖東綠楊深處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詩人的“最愛”,因在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給人以言已盡,意無窮的享受。
考點梳理
1、詩中抓住早春特點從仰視角度描寫禽鳥的優美詩句是“ 、 ”從俯視角度描寫花草的優美詩句是“ , ”。
2、詩中寫早春特色,表現春的活力,展示動態美的兩個動詞是“ ”、“ ”。
3、本詩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動態的描寫中寫出了西湖景色的清麗明快、生機勃勃,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 、燕啄春泥、亂花迷眼、 。
4、白居易的這首膾炙人口的春行詩,除了結構、描寫、意境寫的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準確生動,其中“幾處早鶯爭暖樹”句中“爭”用得好,是因為 。
5、下列各項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頷聯的朗讀節奏劃分應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B.頸聯暗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中。
C.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描繪了剛披上春裝的西湖生機盎然的景色,抒寫了作者對西湖美好春光的喜愛之情。
D.全詩結構巧妙,前兩聯先寫所寫之景,再寫觀景之處;后兩聯先寫觀景之處,再寫所見之景。全詩首尾呼應,體現了一種結構美。
6、在前六句中,詩人已經把西湖春色描繪得十分美麗,在結尾處卻說自己“最愛”湖東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愛,除點明“綠楊陰里”外詩人未做任何解釋,你覺得詩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3、《江城子》
解讀:這首詩是蘇軾任密州知州時所作的一首抒發愛國豪情的詞作,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豪情洋溢、壯志沖天的將軍形象。作者心懷壯志,但在仕途上卻屢遭坎坷,一腔報國之志難于施展,深感歲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一個“獵人”的形象。“錦帽貂裘”寫的是詩人的裝束,“千騎卷平岡”,則是寫出獵的人很多,特別是一個“卷”字更突出了速度快,氣勢大,為的是觀看像三國時代的孫權一樣的(詩)人去射殺猛虎。“酒酣胸膽尚開張”,是說飲酒到盡興之時,更覺心胸廣闊、壯志滿懷。盡管鬢角已有了白發,又算得了什么呢?宋人寫詞極愛用典,“孫朗”是古人對三國時孫權的昵稱,詩人以孫權自喻,是表明急于建功立業的心志,并由此引出了下面的典故:希望像漢代的魏尚一樣,有馮唐為之請命,能夠擔當重任,建功立業,報效朝廷。詞的后四句是詩人的一種想象和盼望。“何日”,寫出了詩人急切盼望的心情。“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用高度藝術化的語言,表現出詩人豪放的氣概。這首詞表面上看寫的是一次出獵,實則表達了詩人報效國家的壯志和豪放的氣概。
考點梳理
1、詞中運用典故寄托報國之志的句子是“ , ”。
2、“鬢微霜,又何妨”一句照應了上闋中的“ ”一句。
3、詞中表達主旨的語句是“ , 。”
4、詞中寫出獵隊伍行走疾速、情緒高昂、精神抖擻的一個動詞是“ ”。貫穿全詞的“詞眼”是 。
5、從詞的審美風格上看,這首詞表現了 的風格。
6、“持節云中,何日遺馮唐”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特征?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這著詞刻畫出了詞人怎樣的形象?
8、詞中“親射虎”“遣馮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別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9、判斷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 )
A.這首詩上闋敘事,描寫出貓的壯觀場面,下闋抒情,表達自己希望報國的愿望。
B.這首詞詞調鏗鏘有力,造成一種粗獷,高遠的氛圍。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是宋人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豪放之作。
C.這首詞善用典故,詞人以孫權和魏尚自比,表達出殺敵報國的豪情狀態。
D.末句運用比喻,“天狼”指造成宋朝邊患的西域和遼國。
14、《飲酒》
解讀:全詩可分為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從哲理的高度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這四句詩刻畫出作者與眾不同的精神風貌,他不像一般隱士標榜“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直言“心遠地自偏”。正所謂心靜,境自靜。無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詩人用平淡的話道出了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為第二層,詩人從對自然界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啟迪。詩人在東籬旁采摘盛開的菊花,無意中望見那郁郁蔥蔥的廬山,這時夕陽西下,飛鳥投林,萬物自由,適恬而動,面對這一自然和諧的景色,詩人不禁心曠神怡,若有所悟,其間意趣,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
考點梳理
1、表現這首詩思想內容的一個詞是 。
2、解釋加點的詞
結廬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相與
3、對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敘寫寧靜閑適的田園生活樂趣,表現詩人歸隱田園后安貧樂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詩在客觀景物的描寫中融合對人生哲理的領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遠地自偏”形象地道出這樣一個道理:環境的偏僻幽靜能使人恬淡舒適。
D.詩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來賦予特殊的意蘊。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脫俗、高傲、純潔的象征意義;而詩人“采菊”則表現詩人熱愛自然的情趣。
4、本詩中的“飛鳥相馬還”與《天凈沙·秋思》中的“昏鴉”都寫飛禽,詩人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5、《破陣子》
解讀:這首詞是一首寄贈之作,辛棄疾自稱“壯詞”,全篇以“壯”語貫穿始終。首句“醉里挑燈看劍”形象地顯示出殺敵的壯志。綿延的兵營中響起了號角聲、軍樂聲,戰旗飄揚、兵士飽餐,這一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沙場點兵的壯盛軍容。一個“秋”字,更給整個場面增添了肅殺之氣。下片“了卻……身后名”這是和朋友互勉之語,也是詞人的壯志。然而現實卻是“可憐白發生”,詞意急轉直下,“可憐”兩字至為沉痛,為壯志難酬表示出極大的憤慨。前九句寫的酣暢淋漓,反襯了這一句的分量,詞盡而意不盡,正是大家手筆。整首詞讓我們感到作者想要力挽狂瀾,熱切地希望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豪情,表現了他深沉的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更為辛棄疾的詞構成了悲壯的基調。
考點梳理
1、解釋加點的詞
麾下 沙場
天下事
2、全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辛棄疾寫這首詞洽陳亮,既是對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發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是“彈奏”,這個詞準確形象地表現出彈奏強烈,樂聲響徹云霄的情景。
C.“馬作的盧……弦驚”這兩詩分別從聽覺、視覺兩個角度概括戰斗緊張激烈的場面。
D.這首詞借劍寄意,表現抗金救國的主題,既是壯詞又是悲歌,基調憤激。
16、《觀滄海》
解讀:這首詩除最后兩句與詩意無關外,其余十二句可分為兩部分,以一個“觀”字統領。前八句是寫海。先寫觀海的地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次寫水和山島,水是“澹澹”的,山島是“竦峙”的;山水相連,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寫樹木和百草,是那樣的“豐茂”。適遇秋風驟起,海波涌蕩,風蕭氣殺,百感交集。此時面對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真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締造了世間萬物,生發了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邁氣概。這首詩,通過寫大海之景象,展現了作者復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氣概。
考點梳理
1、給加點字注音
①岱宗夫如何 ②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③樹木叢生 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⑤秋風蕭瑟
2、解釋加點的詞
①水何澹澹 ②山島竦峙 ③星漢燦爛
3、描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氣象是哪幾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氣概?
4、詩中寫眼前實景的句子是(或說寫海的句子是):
想像的句子是:
5、詩中前八句寫海,分別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的特征分別是什么?
6、下列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觀滄海》是樂府詩《宋出夏門行》的第一章,寫曹操北征烏桓時的體驗和復雜心態。
B.從詩中所描繪的樹、草、風可看出是夏秋兩季的景物。
C.最后兩句是為配樂才加的,與正文內容無甚關系。
D.曹操把自然作為觀照的對象,描寫大海的壯美,借景抒情,表現詩人闊大胸懷和豪邁樂觀的精神,意境空闊。
17、《春望》
解讀:此詩寫于“安史之亂”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它表面是描寫城市破敗、人煙稀少、遍地草木的荒涼景象,實際深藏著詩人無限的慨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于感傷國破家散,看到那美麗的花兒、聽到那動聽的鳥鳴,反而更加增添了自己的作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里,詩人將“時”和“別”具體化,所“感”的“時”是“烽火連三月”,所“恨”的“別”是“家書抵萬金”;而“時”是造成“別”的原因。“白頭騷更短,深欲不勝簪。”這兩句,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憂國念家的具體形象:頭發早就白了,而經過戰亂的煎熬,變得越來越稀少,用手抓一抓,(發現)少得簡直就插不住簪子了。如果說,上兩句是詩人的內心感受,這兩句則是內心感受的外化,是內心感受的外在表現。
考點梳理
1、按要求默寫:
①《春望》中憂國念家的句子是:
②《春望》中運用互文修辭手法的一聯是:
③描繪一個憂國念家者的具體形象的詩句是:
④淋漓盡致地傾吐感傷之情的詩句是:
⑤“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所感的時是: 所恨的是: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時”“別”是什么關系?
3、詩的頸聯與尾聯是什么關系?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5、“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6、簡要說作者是怎樣通過寫景來表達內心世界的?
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你從形式和內容上對這兩句詩作評析。
18、《行路難》
解讀: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過是常識他文學上的才華,李白“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終被“賜金放還”。于是借樂府舊題《行路難》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的茫然、悲憤以及仍然執著于理想的強烈自信。詩起首欲抑先揚,極言宴席的華美。“斗十千”“直萬錢”,手法高度夸張。李白卻一反常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透露出內心深沉的苦悶和迷惘,“停”“投”“拔”“顧”四個動詞,生動刻畫出詩人既悲憤郁悶又竭力從苦悶中掙扎出來的自我形象。接著從“茫然”引出行路難。冰塞黃河,雪滿太行,兩個比喻不僅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帶有濃厚的夸飾色彩使兩句詩頗具豪情的氣勢。然而追求理想的執著和強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棄,他的思緒一下子飛到遙遠的上古,“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個典故運用十分靈活,一隱一仕,互為補充,以上四句用四個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變幻莫測、意象之間的跳躍,生動表現了詩人心情的變化,也造成結構上的跌宕起伏。但詩人不可以永遠停留在虛無縹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現實,即刻從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行路難!行路難!”這感情迸發出的反復詠嘆,顯示出詩人內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從,心情萬分沉重。但積極用世畢竟是李白人生觀的主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詩人是那么信心滿懷,在他眼前仿佛已經出現了生命之舟正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輝煌圖景。此詩以豐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張的手法、縱橫開闔的氣勢、激情澎湃的語言,特別是豪邁樂觀的感情基調,充分顯示出浪漫主義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考點梳理
1、金樽美酒斗十千, 。
2、用比喻寫詩人失意不得志、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的詩句是: , 。
3、用典表明自己雖遭權貴排擠,但總有一天會被朝廷起用,為國家做一番事業的詩句 , 。
4、詩中表明自己的理想總有一天能實現的詩句是: , 。(也用于困境中激勵自己的執著追求理想的詩句。)
5、這是一首 ,屬 。作者 ,號 , 代大詩人。
6、《行路難》原為民間歌謠,后采入樂府。李白用這個古樂府為題,備言世路觀難及離別悲傷之意,但風格是 的。
7、“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兩句突出了詩人的什么精神?
答:
8、“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分別引用了哪兩個典故,詩人引用這兩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
9、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在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0、①②句極力描繪盛宴的高貴來反襯,詩人內心的 ;③④名而連用 、 、 、 、 四個動詞表達了這種情感。
11、“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運用比喻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心情?
答:
12、對《行路難》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斗十千”、“直萬錢”是夸張手法,極言宴度的華美,欲抑先揚。
B.“停”、“投”、“拔”、“顧”四個動詞,生動地刻畫了詩人既想憤郁悶,又盡力從苦悶中掙扎出來的形象。
C.“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運用對偶的修辭,是實寫,照應詩歌“行路難”。
D.“行路難”反復詠嘆,語氣急促,顯示詩人內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顯示出詩人前途渺茫,心情深重。
19、《望岳》
解讀:全詩無一“望”字,卻處處寫望見的泰山的景物:由遠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將來登岳的情景。胸懷宏博,用筆不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首句設問,總括泰山的的全貌,而突出其雄偉高大的山勢。作者是以距離之廣遠烘托出泰山之高峻,這既是作者的親身體驗,也是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高超詩才的體現。“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以“昏曉分割”來襯托山勢的高大。“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這是由遠觀而近看。層云繚繞不已,故心胸為之激蕩;由于細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覺。雖然如此,詩人仍然在望,表現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無限眷戀和熱愛的感情。“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詩,是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體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后世多引用此聯,來抒發這樣的情懷。
考點梳理
1、 的《望岳》詩共有三首。一首是詠 的,一首是詠 的,一首是詠 的。這首《望岳》是詠 的。
2、 ?齊魯青未了。
3、蕩胸生層云, 。
4、詩中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的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詩句是 , 。
5、充分體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的氣概的詩句是 , 。
6、詩中由遠觀而近看,表現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無限眷戀和熱愛的感情的詩句是 , 。
7、詩中表明作者登山決心和崇高思想境界的詩句是 , 。
8、《望岳》全詩無一“ ”字,卻處處寫 的 的景物:由 而 ,由 到 ,由 而想象到將來 的情景。
9、《望岳》詩句 ,總括泰山的 ,而突出其 的山勢,作者是從 烘托出 。
10、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人通過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繪出了一幅蒼茫開闊的“泰山圖”,字里行間洋溢首青年杜甫那種蓬勃朝氣。
B.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由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登岳。
C.“造化鐘神秀”,一個“鐘”字,把大自然寫得有情,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偉大,鬼斧神工。
D.“陰陽割昏曉”中的一個“割”字,寫出了泰山的山高所產生的同一時間里泰山有陰有陽,有明有暗的奇妙景象;這個很普通的字的神奇作用,正顯示出詩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作作風。
20、《漁家傲》
解讀:這首詞表現了守邊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思鄉之情,也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全詞蒼涼悲壯而又豪放慷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情調和氛圍。上闋寫景,“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點了邊塞的秋天,“異”字是對塞外景色的概括,“異”于南方,也“異”于內陸。下闋抒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抒發了守邊將士們的建功之志和思鄉之情。“燕然未勒”是多么偉大,多么豪壯啊,將士們又是多么向往啊。然而此時“未勒”,當然是無法言歸了,可見思鄉和為國建功是并不矛盾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進一步渲染:將士們都沒有睡覺,聽著悠悠笛聲哀婉動人,滿地的霜映照著將軍的白發和士兵的淚水,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情景。有人認為此詞可以作為“詞史”來讀,是有道理的。
考點梳理
1、默寫:
①千嶂里, 。
②詞中表達自己和征人們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是: , 。
③詞中將思鄉、報國之情交織互觀的千古名句是: , 。
④詞中借一傳說反映塞下這個地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一個句子是 , 。
⑤詞中描寫了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其中隱隱透露對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這幅畫面是 , 。
⑥詞中能使人聯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句子是 。
⑦詞人由已而及征夫,表達出思鄉之情的句子是 , 。
2、理解:
①這首詞的上闋寫了 等景物,具體體現了一個“ ”字。
②詞的上闋“燕然未勒”中“勒”的含義是 ,“霜滿地”的含義是比喻 ,表現邊塞 。
③這首詞的上片著重描寫 ,下片著重寫 。反映了邊地生活的艱辛,表現了將士們 , 的英雄氣概,風格蒼涼悲壯。
④“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異”字統領上片,詞人從所見、所聞、所感的角度,極力渲染“塞下秋來”風景之“異”,其中寫所見的句子是 ,寫所聞的是 ,寫所感的是 。
⑤“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致?
⑥“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字面上的意思 。這句詞抒發了詞人 情懷。
⑦這首詞基調悲壯,意境開闊,風格和“蘇辛” ,屬 。
3、選擇:
①對這首詞分析不恰當的一項( )
A.詞的上片寫的是“落日孤城”的邊塞景象。
B.詞的下片表現了將士們在艱苦抗敵的同時懷念家鄉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當時孤城危急的戰況。
D.這首詞基調悲壯,意境開闊,風格和“蘇辛”相似。
②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塞下秋天風景異”中“異”字,寫出了邊塞秋天的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B.“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C.“濁酒一杯家萬里”形象地寫出了戍守邊關將士的思鄉之情。
D.“羌管悠悠箱滿地”寫出了邊關雖寒冷,但有羌管鳴奏,生活并不艱苦。
2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解讀:“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的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搭了幾間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難抵狂風大雨的襲擊,草被風吹走、屋漏難以入睡,因有此作。第一段寫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情景。號、卷、飛、灑、掛罥、飄轉,一系列動詞突出風大、害大,也隱隱看到了詩人愁苦、無奈的神情。第二段寫茅草被頑童抱去和詩人的嘆惜。一老一少的行為表現構成一幅畫面,頑童只是好玩而已,詩人則是苦不堪言,這也說明了當時生活的窮困。第三段,寫大雨中長夜沾濕的苦痛。“少睡眠”表達了詩人不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頓,也是因為戰亂給國家帶來的損傷,給百姓帶來的痛苦。憂國憂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嘆“長夜沾濕何由徹”!這表明詩人既痛惜于長期戰亂,又對未來抱有希望。第四段,寫詩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和他的美好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以下三句,表達了這種胸懷和理想。“何時”兩句,表明詩人急切地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并非是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謀求自己的私利。
考點梳理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者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 主義詩人,后人尊為 的 ,他一生寫了大量詩歌,這些詩篇具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變衰,“萬方多難”的時代,因而被稱為 。
2、茅飛渡江灑江郊, , 。
3、 ,歸來倚仗自嘆息。
4、自經喪亂少睡眠, 。
5、詩中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種暗淡陰冷的氛圍的詩句是 , 。
6、詩中寫詩人在成都的生活境遇,也是他多年來貧困生活的寫照的詩句是 , 。
7、詩中“ , ”兩句,追昔撫今,既心情地反映了顛沛窮困辛酸的生活,又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8、詩中寫詩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詩句是 , , !
9、詩中表明詩人急切地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愿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情懷的詩句是 , !
10、詩的第一節用了一系列詞 、 、 、 、 、 ,來突出風大、害大,也隱隱讓我們看到了詩人 、 的神情。
11、對這首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怒號”言風之大,“卷”和“三重茅”寫受害之重。首句切入主題,直抒敘事。
B.“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欺”“盜賊”等詞表現了詩人對頑童的惱怒憤恨。
C.“自經喪亂少睡眠”表達了詩人不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頓,也是因為戰亂給國家帶來的損傷,給百姓帶來的痛苦。
D.憂國憂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嘆“長夜沾溫何由徹”,這表明詩人既痛惜于長期戰亂,又對未來抱有希望。
22、《山坡羊·潼關懷古》
解讀:“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寫出了潼關的險要壯觀。后幾句作者觸景生情,過去雄偉的秦宮漢殿,如今都成了一片廢墟;朝代不斷更迭,而惟獨不見改變的是百姓的生活,他們自古至今從未過過安樂的日子。作者“躊躕”、思考,對人民的苦難表現了深刻的同情,但他卻不能提出切實的解決辦法。
考點梳理
1、《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首 ,作者是 代 家 。“山坡羊”是 。
2、 , ,山河表里潼關路。
3、傷心秦漢經行處, 。
4、望西都, 。
5、《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地勢險要的句子是 , 。
6、《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大膽提示歷史真相,表達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 ; , 。
7、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帶給人民的總是痛苦和災難,《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寫到的“ , ; , 。”就是這種歷史的真實寫照。
8、《山坡羊·潼關懷古》前三句寫出了潼關的 ,后幾句作者 ,對人民的苦難表現了深刻的 ,但他不可能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法。
9、對《山坡羊·潼關懷古》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關之狀;“如怒”河流奔流之狀。潼關外臨渭河,內有嵩山。首句極言潼關地勢險要,已寓兵家必爭之意。
B.“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西都”即長安,曾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涼。
C.“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卻躍然紙上。
D.作者通過懷古表現對民間疾苦的關心與同情,立意精辟,主題深刻,氣勢雄渾,感情深沉。
詩詞賞析答案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1、①贈給我的詩 ②斧柄 ③丟棄放置。指遭貶謫 ④增長,這里是振作的意思 2、低沉憤懣 高昂樂觀 3、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這樣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側畔千帆競發;大自然中,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詩人遠離京城,身處荒僻之地,長期被棄用 5、“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①“沉舟”“病樹”是詩人自喻,飽含感慨身世、惆悵憂傷之情。②但他對未來并不失望,堅信“沉舟側畔”終究會“萬木”爭春,表現出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6、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7、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8、白居易 9、表現了詩人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 10、闊別已久,今朝歸來,人事全非,抒發了無限惆悵的心懷。 11、沉舟 病樹 惆悵 豁達 12、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進取精神。 13、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是對23年貶謫經歷的感嘆與惆悵。但他對朋友同僚“千帆過”“萬木春”般的升遷并未心懷妒意,反而以豁達又振奮的心情激勵自己。 14、C 15、見教、見諒、見笑 16、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急春,常用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2、《次北固山下》1、①潮平兩岸闊 ②海日生殘夜③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⑤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⑦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①兩岸間②抒發了作者思念故鄉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樂觀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③內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寫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來的變化。(或:情感方面,透露出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情;或詞語運用方面,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位置加以強調;或修辭運用方面,“生”、“入”用擬人手法更有情趣。) ④描寫了青山、綠水、潮水、旭日等景物。⑤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①A ②B
3、《天凈沙·秋思》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2、斷腸人在天涯 3、夕陽西下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6、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7、斷腸 8、枯藤 昏鴉 西風 9、景 人 斷腸人在天涯 10、明暗 動靜 背景與主體 11、凄愁 借景抒情 12、這是一個羈旅在外,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看到眼前那悲涼孤寂、冷清毫無生氣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長年漂泊在外,于是就引起了極度的思鄉的情思。 13、C 14、D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潮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云 2、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冰不翻 3、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5、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6、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著 7、送別 雪 8、詠雪 送別 9、潮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云 10、以春景寫冬景,運用比喻、聯想,即寫出詩人欣喜之情,又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 11、表達了詩人依依惜別和無限惆悵之情。 12、詩人佇立在雪地上,望著“歸客”運去,漸行漸遠漸小,最后終于看不見了,詩人久久不忍離去,眼前只留有一行模糊的馬蹄跡。“空留”寫出了無限惆悵的惜別之情。 13、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14、C
5、《赤壁》1、唐 杜牧 赤壁 三國 地名 懷古詠史 2、折戟沉沙鐵未銷 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4、周瑜 政治軍事情勢 東吳 美女 小 大 5、B
6、《過零丁洋》1、南宋 文天祥 元軍 零丁洋 2、干戈寥落四周星 3、惶恐灘頭說惶恐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比喻 頷 8、兩個地方 詩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9、為了國家寧愿慷慨赴死 如岳飛、鄧世昌、朱自清 10、B
7、《已亥雜詩》1、清 思想 文學 龔自珍 2、吟鞭東指即天涯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先天下之憂而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6、浩蕩 7、詩人自況 社會 生活 8、D
8、《使至塞上》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屬國、居延、胡天、蕭關、燕然 2、特點:大氣浩瀚又沉寂壯美,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賞析:“大漠”的“大”寫邊疆沙漠,浩潮無邊;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般狼煙就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孤”是寫具景物單調;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具間、渺無盡頭的黃河,惟有“長”才能表達出給人的視覺印象;落日,又加上“圓”字,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長”一“直”又一“圓”似幾何圖形一樣展現在天地間,大氣浩瀚又沉寂壯美,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3、①× ②√ ③√ ④√ ⑤√
9、《水調歌頭》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6、詞牌名 交代作詞原因,領起全篇。 7、天 月 人生 8、轉朱閣,低綺戶。 9、自喻清高 對政治 襯托離別 對兄弟的懷念 10、樂觀曠達 11、D 12、B
10、《關雎》1、詩歌總集 西周 春秋 風 雅 煩 賦 比 興 2、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苦與樂。 3、起興 重章疊句 4、輾轉反側 5、窈窕淑女 理想的配偶 6、這種雎鳩鳥,情意專一,和諧忠貞。 7、C
11、《蒹葭》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詩 3、深秋的早晨 蘆葦叢生的河邊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蒼、霜、方、長、央 “1” “一唱三嘆” 5、沒有。從詩的內容來看,那位伊人始終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詩人最終沒有得到那位伊人。 6、這三個詞都是描寫蘆葦茂盛的樣子,具有音樂美和節奏感,使這首詩讀起來更加上口,意境更加優美。
12、《錢塘湖春行》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爭”“啄” 3、“鶯爭暖樹”;“草沒馬蹄” 4、寫出了新春早鶯尚少,它們飛向枝頭向陽歡歌的景象,生動地展示了春的蓬勃生氣。 5、D 6、可以讓讀者根據前面的描寫,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從而取得“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
13、《江城子·密州出獵》1、“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2、“鬢微霜,又何妨”“老夫聊發少年狂”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卷”;“狂” 5、“豪放” 6、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7、刻畫了詩人老當益壯,樂觀豪放的英雄形象。8、象當年孫權那樣挽弓箭射虎,鬢已霜,但仍少年狂氣,希望朝廷能象派馮唐赦免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報效國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9、D
14、《飲酒》1、心遠 2、略 3、C 4、“飛鳥”句表達了詩人厭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的安適恬靜,悠然自得的喜悅心情“昏鴉”句抒發了詩人漂泊淪落的游子思鄉戀家之情。
15、《破陣子》1、略 2、略 3、C
16、《觀滄海》1、①dài fú ②jié cāng ③cóng ④dàn sǒng zhì ⑤sè 2、①多么 水波搖蕩的樣子 ②高聳 突起、突兀 ③銀河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生發出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邁氣概。 4、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花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5、水:澹澹 山島:竦峙 樹、草:豐茂 秋風:蕭瑟 水波:動蕩 6、B
17、《春望》1、①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③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⑤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2、“時”是造成“別”的原因 3、頸聯寫詩人的內心感受,尾聯是內心感受的外化,是內心感受的外在表現。 4、抒發了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感傷的情懷。 5、“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詩人本應心情舒暢,但國破家亡的現實,使得詩人看到這迷人的春景,反而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憑添了無限傷感。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用明快的筆調描寫了邊塞秋天的景色:大雪紛飛,籠罩四野,大大小小的樹上都落滿了雪花。面對如此的凄寒,人們通常會感傷萬物肅殺而情緒低落。可在詩人眼里,朔風不是朔風,而是春風;雪花不是雪花,而是梨花,蕭條蕭殺的冬天成了生氣盎然的春天,足見詩人胸襟開闊、心情舒暢。 6、描寫破敗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淚,鳥亦驚心,感時憂國,思家念親,借景抒情,深沉真摯。 7、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此時的一封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春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18、《行路難》1、玉盤珍羞直萬錢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5、古體詩 長言歌行 李白 青蓮居士 唐 6、豪邁 7、突出了詩人對遠大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實現自己愿望的信心。 8、①引用了姜太翁渭水河邊垂釣的典故。 ②引用了商朝伊尹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旁邊的典故。詩人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明他雖遭權貴的排濟,但總有一天會被朝廷起用,為國家做一番事業的信心。 9、表現了詩人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兩句賦予全體積極豪邁的感情色彩。 10、苦悶、抑郁、憤怒和茫然 停 投 拔 顧 11、寫出了詩人失意,又得志,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12、C
19、《望岳》1、杜甫 東岳泰山 西岳華山 南岳衡山 東岳泰山 2、岱宗夫如何 3、決眥入歸鳥 4、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6、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8、望 望見 泰山 遠 近 大 小 望岳 登岳 9、設問 全貌 雄偉高大 距離之廣遠 泰山之高峻 10、C
20、《漁家傲》1、①長煙落日孤城閉 ②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③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④衡陽雁去無留意 ⑤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⑥長煙落日孤城閉 ⑦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2、①雁、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②刻石記功 夜深寒重 環境惡劣 ③邊塞景象 思鄉之情 慨吧戰功未立 決心守邊御敵 ④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四面邊聲連角起 衡陽雁去無留意 ⑤群山連綿,炊煙裊裊,夕陽西下,一座孤城,表現了邊塞的悲涼。 ⑥功業未立,哪能有回家的打算 憂國憂民的愛國 ⑦相似 豪放詞 3、①C②D
2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現實 詩圣 杜甫 詩史 2、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3、唇焦口燥何由徹 4、長夜沾濕何由徹 5、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7、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8、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9、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0、號 卷 飛 灑 掛罥 飄轉 愁苦 無奈 11、B
22、《山坡羊·潼關懷古》1、散曲 元 散曲 張養浩 曲牌名 2、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3、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4、意躊躇 5、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6、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7、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8、險要壯觀 觸景生情 同情 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