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
1、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成達成總目標。
2、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解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成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對比研究》:
更多的是在“知識與能力”的目標中滲透了“過程與方法”。它們的意義在于:注重學習主體的實踐和體驗,注重學習者的學習經歷和學習經驗,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方法,對教學過程有正確引導,改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
如果說,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組成了一個縱橫交織的協調的平面系統,那么,目標中三個維度的交融則使這個平面的系統血肉豐滿,成為一個立體化的生命體。
《有序備課》:
能力與方法,是認知心理學中相關聯的兩個基本范疇。能力是指順利完成某一活動必需的心理條件,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方法泛指關于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途徑、程序等。
《疑難解決》:
評價的三個維度:(1)“知識和能力”評價。根據現代社會的知識內涵分析,知識分為四種:①“是什么”的知識; ②“為什么”的知識;③“怎么樣”的知識;④“如何做”的知識;。(2)“過程與方法”評價。語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可以建構下列環節:①聽說與讀寫;②觀察與積累;③聯想與想象;④實踐與內化;⑤自學與互學;⑥研究與創新。評價語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應該有下列要素:①課堂參與;②閱讀習慣;③表達習慣;④學習方法;⑤課外學習。(3)“情感和態度”評價。評價“情感和態度”應該有下列要素:①熱愛語文(熱愛生活、積累語感);②關心文化(關心科學、關心人文);③參與實踐(接觸社會、學會交流);④學會合作(共同探究、共享成果);⑤化智為德(認識自我、珍愛人生)。
讀后收獲:
新教案的教學目標中要求必需有這三個維度方面的體現,配合新課標新教材出版的典型案例中也都在這三個方面做出了具體的文字說明。可平時我們對這三個維度只是從文字的淺層字面來解讀它的大意,對于其中的具體區別還很模糊,若自主寫教案,很有可能寫不出這三個維度。(實際上,很少有人自主寫教案)。現在,從多個角度來具體的認識這三個維度的意義、內容和表現形式,對我們日后理解教案中的教學目標和自主寫課時教案時的把握都會有很好的作用。
理論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實踐,運用到課堂實際上來,沒有理論的課堂會很盲目,缺少課堂的理論空洞而毫無意義。理論也是一種理想化的東西,把理想和現實的完美結合才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境界。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其表現方式之一,說白了就是學生喜歡語文和語文取得好成績,二者缺一,要么不夠現實,要么枯燥無味,都不夠完美。所以,一切從學生出發,這句總掛在人們嘴邊的話,是否切實而行,是衡量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